-
1 # 溪底石
-
2 # zdp查
孩子的家永遠不是父母的家,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上對下,長江長,下對上,扁擔長。老人養大了兒子,還要帶孫子,孫孑大,老人真的老了,留在孩子家裡生活不習慣,絕大多數老人還是選擇告老回家,有伴有錢的老人還能過點子,無錢有伴,過著清苦的日子,無錢無伴過著孤獨淒涼的晚年,好可憐呀i現實中,孝順的孩子很少,人老了,就可憐,人只要到了最後的時刻,才真正讀懂人生的意義。
-
3 # 吉祥如意45750
當然回老家了,因為利用完畢,留著也多佔領房間,孫子孫女大了也要房間了,兒媳婦肯定希望老人走了,但是有錢人家的老人就不用回家的,因為兒子能掙大錢,在家有權力決定,兒媳婦那時候也半老徐娘了,怕老公賜她走,所以不敢造次老人,而且有錢了房子也肯定買得大,。
-
4 # 使用者75232990183
老人把孩子帶大了應該是各回各家了!說實話不是孩子需要人帶,兒女也不會叫老人去長期住一起,大部分老人們呢更不願意和兒女們一起住!當然個別的溺愛兒女的老人除外哈!住在自己的窩裡舒服,至於不能動了那就是養老院了!
-
5 # 楊柳村58361978
古話說,老來難,等你把孫兒帶大時,自己真的老了,腦子,行動都會回到小兒時一般,在兒子家嫌,在姑娘家也嫌,回老家也不好過,特別沒有退休金的老農民,只有回老家等待,等待……
-
6 # 老當益壯41148740484
在城裡給兒女帶孩子的老人最後都去了哪裡?從個體上看因人而異,有的留在了兒女家,有的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有的去了養老院。
但從整體上看,如果用“最後"一詞來表述,最後的去向,無疑是從一個有生命的世界走向了與其生命存在方式不同的另一個世界。從此不再為兒女帶孩子了,睡覺不做夢了,也不說夢話了。各就各位了,互不來往和打擾了,人不在服務區了,手機永久的關機失聯了。
-
7 # 小水滴9062
常規就是…把孩子帶大了,那裡來的就回到那裡去,現實生活中,孝順的孩子不多啊,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卻永遠都不是父母的家,有的還無錢無伴過著淒涼孤苦的日子,畢竟我們是做父母親的,只要兒女過的好,我們也就心安了,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草窩,過一天是一天,不行的話還有養老院,人老了,只要沒病沒災的身體好一點,知足常樂平安健康就是福。
-
8 # 農村狐嘞嘞
現在幾乎所有的老人都給子女帶孩子。不論農村還是城裡,全國上下都一樣。
不帶孩子,兒子不願意。兒媳婦總不上班也不行。而且周圍的老人也都給子女帶孩子去了。所以農村的老人都選擇了去城裡帶孩子。那麼孩子上學了,老人都去哪了?
這個話聽著有點彆扭,難道就是為了帶孩子來城裡,不帶孩子就走嗎?不過確實是這樣,孩子不用帶了在城裡也不舒服。再說兒子還好說,兒媳婦天天的臉色也難看。畢竟不帶孩子了嗎也正常。雖說兒媳婦沒說啥,但這時候想到的是她父母來城裡住兩天。
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回農村。第二,繼續留在城市。這兩個選擇都是無奈之舉。
回農村吧,自己年齡大了。一般的農活也幹不了了。何況農村冬天需要生爐子取暖。別說回農村怎麼好,其實都是無奈的選擇!留在城裡吧。兒媳婦也不樂意。再說孩子也上學了。也沒有什麼做的!不過現在大部分子女都比較孝順,孝敬老人做的都不錯。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你們是留在城裡了,還是回農村了? -
9 # 包爸愛生活
現在,大多數老人都帶孩子。
不論是城裡的還是農村的,老人帶孩子已經是一種趨勢。
那麼,孩子不需要帶的時老人們都在哪裡呢?
一:部分老人回到自己的家,悠閒地安度著晚年,這部分老人一般衣食無憂,生活很幸福。
老人的子女相對來說都很孝順。
二:部分老人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因為孩子不需要帶了,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價值了。這部分老人一般生活堪憂,經濟條件不好。他們的晚年生活很淒涼。
這些老人的子女有的條件不好,有的的確不孝順。
-
10 # 有詩想
在城裡給兒女帶孩子的老人,等孩子大了不需要他們帶了,他們自然就回老家了。
我媽媽每年都會有一半的時間去給我弟弟帶小孩,另一半時間是弟弟的岳母帶,考慮到一個人帶一年太累,所以兩家商量好一家兩個月,輪流來帶的。不帶孩子的時候我媽就回家了,該怎麼生活還怎麼生活,到時間了就再去。
對她來說回家以後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帶孩子也就那麼幾年的時間,等孩子都上學了,不需要她了,她也不用兩邊跑,更輕鬆一些,可以安排在家裡的生活,在家裡比在城裡要自在很多,沒有那麼多事情,環境也熟悉,可以和爸爸到處去旅遊,自己想吃什麼做什麼,不用遷就誰,日子過得自由自在,我覺得能回家裡養老其實挺好的。
-
11 # 遠方167427784
現在的老人,特別是農村的老人,不管在哪裡帶孩子,也不管帶不帶孩子,最後的結局,都可以用悲慘痛苦來形容。他們真的太貧窮,孤獨,病痛,寂寞了。
社會人士都不要去抹黑他們,也不要去歌頌他們,要實事求是地關注他們。
-
12 # 一抹斜陽264
孩子帶大~不用再帶了、老人們就開始哪裡來、哪裡去了,因為那裡才是歸宿,有錢也好無錢也罷、真正過著自己的日子,老伴都在就相依為命、一個去了就進養老院、順其自然,哭鬧著來、靜靜地走。
-
13 # 木糖醇Zoey
確切來說,他們都去了天堂。只不過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哈哈。
從題主提的問題來看,應該是老人帶完了孩子,孩子已經能夠自立,在家中,老人已經無事可做。他們要去哪裡?是繼續留在兒子或女兒家中,還是跟著老伴一起回到自己的老家。
其實這個問題真的因人而異,把兒子或者女兒的孩子都帶大了,時間也不短了,最起碼也得有十年,十五年的樣子了,生活習慣已經融入了他們的家庭,無論是兒子、兒媳婦,女兒、女婿,在潛意思裡都有老人的存在,習慣了老人在身邊的感覺。雖然孩子大了,不需要老人了,但老人可以在家裡收拾收拾家務,也可以給他們減輕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我覺得這樣挺好。
一般依據老人自身情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老人脾氣溫和,每天做好自己的事情,從不過問年輕人的是是非非,各自安好。孩子想做什麼做什麼,不過問,不阻止,每天吃完飯出去走走步,曬曬太陽,經常抽出一部分時間跟孩子交流交流思想,不偏激,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像這樣的老人,兒女一般都很尊重他們,也不會讓他們回老家獨自一人居住,孩子們也不放心啊。
二,老人有不菲的退休金,這樣的老人一般脾氣有點大,覺得自己不但不需要花孩子們的錢,時不時還要補貼一下兒女們,心理有點小傲氣,聽不得兒女一聲埋怨聲,孩子們稍微有點怠慢,他(她)便生氣了,甚至還要對孩子們發火。這樣的老人一般要跟兒女們分開住,要麼在孩子家不遠的地方買一套小一點的房子或者回自己的老家生活,孩子們時不時回去看看他(她)。
三,老人把孩子看大了,在孩子家中也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了,他(她)自己疑神疑鬼的,總覺得自己沒有用了,孩子們看他(她)不順眼了,處處找他(她)茬,吵他(她),嚷他(她),其實不知道自己也有錯在先。像這種老人最好還是回老家吧,孩子們隔三差五的回去看看他(她),住在一起真的挺彆扭,整天氣歪歪的,心情也不好。
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而每一個孩子對父母也一樣都是很孝順的,人的脾氣不一樣,文化水平不一樣,收入也不一樣,有的人很容易滿足,有的人則無論如何孩子們也打發不滿意他(她)。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結局。
-
14 # 祁逢對手
一輩留一輩,扶上馬送一程,再送一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是不會改的,他們好過了,當老人的才心安!只要沒病沒災的在哪過都是好日子……
-
15 # 芴忘初芯
不知道題主問這個問題的意圖是啥。
在我看來,老人們在城裡給兒女們帶大孩子就該歸位了,從哪來回哪去。我的觀點是,當兒女們需要幫忙的時候,全力以赴去幫忙,當孩子們能自己打理自己生活的時候,就應該退出迴歸自己原來的家庭,再享受一下二人世界,再過一下安靜舒適的生活,以後的事再說。
回覆列表
我也是給兒子接送孩子的老人,當孩子上學以後,兒子兒媳說讓孫子上託班,我們也是這個意見。之後,我們就回到我們自己的住處,頤養天年,開始我們的老年生活。我們知道,自己身體好,能自理,就是給孩子們最大的支援。逢節假日孩子們能回來看看,或打個電話問問,我們就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