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山萬丈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不忘收復戰略失地燕雲十六州,曾在內務府設定專款,只為了贖回要地!

    燕雲十六州,從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就開始脫離中原控制,後來‘兒皇帝’石敬瑭向契丹"稱臣,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燕雲十六州大概是如今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等地,可以知道它對中原王朝來說具有戰略地位了。從那裡,北方民族可以赤裸裸地進攻中原,擄掠財富。

    宋太祖趙匡胤作為開國之君,面對燕雲十六州的遼國鐵騎的威脅,暗暗下定決心要收復它。趙匡胤可謂是兩手抓啊,第一肯定是加強軍力建設,修建防禦工程,以至於都城汴京附近種滿了樹木;方法二有點天真了,在皇家內庫府設定贖買失地的專款,努力存錢啊,打不贏就用錢贖回,宋朝畢竟有錢嘛。建隆元年(960年)11月的一個晚上,下著很大的雪,趙普估計著皇帝今天不來了,剛要打算換睡衣,就聽到了敲門的聲音。

    趙普開門一看,趙匡胤獨自站在大雪中,慌忙讓進家來。趙匡胤說,已經約了我弟弟。過了一會,趙光義也來了。三個人坐在大堂中吃起了燒烤,趙普的妻子給大家倒酒,趙匡胤叫她嫂嫂。

    趙匡胤問趙普:“我想攻打北漢,收回太原,你怎麼看。”

    趙普沉思了很久,回答說:“太原擋著西北面的遼國,要是拿下了太原,就要我們獨自面對遼國。不如留著它,等到把南方那些國家都削平了,北漢這個彈丸小國,還能往哪裡逃。”

    趙匡胤哈哈大笑:“我也是這樣想的,剛才故意試探你呢。”

    這就是“雪夜定策”,定下了統一中原的方針,這和王樸當年向柴榮的建議基本一致。

    這個統一方針的制定,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遼國當時雖處於遼穆宗統治的黑暗時期,但是軍事實力仍很強悍。二是當時最富裕的長三角、浙江和四川平原都在南方諸國的控制之下,僅靠當時大宋控制的淮河流域,不足以支撐對遼國的征討。

    雖然訂了先南後北的方針,趙匡胤仍然一直惦記著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他建立了一個大倉庫,每次徵得稅收都要拿出一部分放在倉庫裡,他和旁人說打算攢五百萬貫錢,到時候拿這些錢來和遼國換取燕雲十六的地盤,要是遼國答應了就換,要是不答應,就懸賞用二十貫換一個契丹士兵的腦袋,這樣契丹的十萬精兵只用花二百萬貫就能搞定。

    趙匡胤雄心壯志,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幹的,然而刀聲斧影,趙匡胤不明不白地逝去了。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此人軍事能力確實堪憂,為了收復失地和遼軍打了一架,御駕親征啊,結果慘了,宋軍大敗,自己也中箭,騎驢逃了,兩年後因為箭傷逝世。開國皇帝都收復不了燕雲十六州,後來宋朝又重文輕武,接下來的皇帝就別提了。

    大宋一朝,燕雲十六州遲遲無法收回,終於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惡果。後來金朝軍隊從此地大舉南下,俘虜宋欽宗,宋徽宗,北宋就這樣滅亡了。如果上天再給宋太祖趙匡胤20年,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未可知,北宋王朝還不至於這麼慘!

    對於歷史的功過是非,總是前人經歷,後人給予評價.歷史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其實很多時候是很難判斷誰對誰錯的。

    例如有些歷史學家評論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先南後北”的方針是錯誤的,他們認為趙匡胤應該先收復幽雲十六州,然後在對南方割據政權動武。因為趙匡胤剛剛繼位時,遼國正是殘暴的“睡王”在位,遼國國內動盪,如果宋朝在這時候攻打幽雲十六州是可以打下來的。這樣遼國的鐵騎就不會對中原任意踐踏。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試著想來,幽雲十六州對北宋的影響太大了,放開戰略地位不說,單說影響。宋初宋太宗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兩次對遼國用兵,結果都以慘敗告終,最後還搭上了自己一條命;北宋末年,宋徽宗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與金聯合,共同滅遼,結果不僅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還被遼軍打的潰不成軍;這還不是要命的,要命的是這讓金國看到了宋的腐敗,於是金滅遼後,發動了對宋的戰爭,結果北宋滅亡。

    其實宋太祖何嘗不知幽雲十六州的重要,但是當時宋朝剛剛建國,一是國力尚不夠強大,不能輕易對遼國用兵,二是自五代以來,各朝對遼國用兵都以失敗告終,除了周世宗柴榮外,三是,如果剛建國的北宋對遼作戰,這注定是長期戰鬥,消耗戰打下來能不能堅持住還是兩說,還有誰敢保證南方九國不襲擊你的後方。但宋太祖也沒有放棄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打算,他懼怕的是遼軍的戰鬥力,為了試探遼軍的戰鬥力,他於公元969年進攻北漢,北漢是遼的保護國,攻打北漢遼國必然出兵干涉,這樣宋軍既可以間接試探遼軍的戰鬥力,又不會引起兩國的戰爭。經過試探,遼軍戰鬥力很強,北漢沒有拿下來,宋朝撤軍。於是宋太祖確定了“先南後北”的方針,投入對南方割據政權的戰爭。

    正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了南方,宋太宗才有了穩固的後方和充足的財力,物力消滅北漢和兩次對遼作戰。但宋太宗攻遼時正是遼景宗和遼聖宗在位,這兩位都是遼國賢明的君主,這和宋太宗兩次攻遼失敗也是有關係的。這時,北宋已經喪失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時機,從此幽雲十六州給北宋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直到1005年“檀淵之盟”後這種情況才解決。

    歷史上這樣有爭議的事情太多了,但選擇了必須付出代價。只有當事人最清楚當時的情況,後人的猜測他們一定也想到了,也考慮了。他們的抉擇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選擇的。

    (976年農曆十月)的一天傍晚,天氣陡變,忽然大雪紛飛。趙匡胤把趙光義叫到了皇宮喝酒。

    這是一次絕密的家宴,趙匡胤屏退了所有的侍從,以至於史官們對二人談話幾乎沒留下任何記錄。

    二人很快喝到了深夜,燭影之下,侍從們遠遠看到趙光義忽然離席,搖著雙手,似乎是在否認什麼事情。

    不一會,房內傳出了柱斧(一種文具)咔咔的劈地聲,接著趙匡胤大喊:“好做!好做!”。然後,趙光義就回到晉王府了。

    這個“好做”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你做的好事!”,另一種是“好好做你的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思。前者表示趙光義下了黑手,後者表示趙光義將合法繼位。

    不管是哪一種,趙匡胤都沒有機會向歷史說明了。次日(976年十月二十日)四更,趙匡胤突然去世,這一年,他整整五十歲。

    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那時這一千餘年的時間裡,只有三個皇帝所建立的功績可以和趙匡胤相媲美,那就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和唐太宗李世民。趙匡胤建立的宋朝,使得我們現在中國人的獨有性格最終成型,大統一的理想自此深入幾乎每個人的骨髓,宋朝之後,中華大地再也沒有出現過長時間的分裂。

    我常在想,假如趙匡胤能再多活十年,也許燕雲十六州就會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懷抱。趙匡胤雄才大略,所執行的統一方針,遠非他的繼任者所能比擬。可轉而又一想,趙匡胤已經比他的前任柴榮幸福多了,柴榮的能力要勝於趙匡胤,只做了五年皇帝,並沒有留下一個長國詐的王朝。歷史就是這樣,不容有任何假如。

    後人把宋太祖趙匡胤蹊蹺去世的這個事件稱為“燭影斧聲”。“燭影斧聲”和“陳橋兵變”、“金匱之盟”合稱為宋初三大疑案。

    按照《宋史》裡的記載,在剛過去的一個月裡,趙匡胤頻繁露面,絲毫沒有疾病的徵兆,不太可能有這麼急性的病。

    也有人推斷趙匡胤是飲酒過量導致猝死,我覺得這種可能性也不大,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也是“酒精考驗”的鬥士,普通的二人對飲不會導致過量的,即便是過量,猝死的可能性也不大,更何況,為什麼只有趙匡胤過量而趙光義沒有過量呢。

    透過這些資訊至少可以確認,趙匡胤的死,趙光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趙匡胤臨終前所說的“好做”,也應該是“你乾的好事”的意思。趙光義的一些事情被趙匡胤發現,情急之下,趙光義在酒中做了手腳,導致趙匡胤猝死。而趙光義也是精於酒中下毒之道的,後蜀的孟昶,南唐的李煜,全是死於他的此道。

  • 2 # yuone1238

    不可能!因為杯酒釋兵權,他已經改變了國家發展的根本方向,在沒有統一前就自縛手腳,將大批能征慣戰的將領解除了兵權,因為強幹弱枝,透過不斷加強中央禁軍,削弱地方軍,造成內重外輕,不利於對外防守進攻的局面,即使北征遼國,最多也只能無功而返,無法對遼形成壓倒性軍事優勢。

  • 3 # 宋安之

    什麼樣的對手決定了你什麼樣的水平。

    首先,宋初太祖趙匡胤與太宗趙光義統一天下的策略是“先南後北”也就是“先易後難”,而宋之前周世宗的策略是“先北後南”也就是“先難後易”。

    宋太宗兩次北伐慘敗,草草收場,周世宗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收復燕雲十六州在即,可惜因病英年早逝而不了了之,這其中有什麼關係呢,個人能力來說,宋太宗的能力雖強,但只是對內政治手段可以,軍事上是外行,周世宗後世稱之為“五代第一明君”,公認的有開大一統王朝之才,可惜英年早逝了,不然北伐有望。

    大家總是對比宋太祖與宋太宗之能力及其對比周世宗北伐與宋太宗北伐,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他們最大的對手之遼國皇帝,周世宗之所以北伐勢如破竹與個人能力強有關係,還有關係的在於當時遼國皇帝是遼穆宗,有名的昏君與暴君,以好酒嗜睡而聞名,有睡王之稱,可以說豬一樣的對手,而宋太宗北伐第一次面對遼國中興之主遼景宗錯誤指揮而失敗,第二次北伐時面對的是遼國幼帝遼聖宗及其蕭太后這一對孤兒寡母,但是蕭太后用人得當,不說多麼傑出但是對付軍事外行宋太宗綽綽有餘,最終宋太宗大敗。

    宋太祖死於976年,假設他再活十年,面對的對手將是遼景宗與遼聖宗,宋太祖的軍事能力還是很強的,早在前朝周世宗時代就鋒芒畢露了,最後更是黃袍加身,比之外行的宋太宗軍事能力強了不知道多少倍,時遼景宗體弱多病,不久就於982年駕崩,根據當時資料宋太宗就是差不多同一時間段大致掃平中國其他割據勢力,只剩下遼國這個心腹大患,如宋太祖在位也差不多是這樣的甚至更早一些,遼景宗之後就是遼國實際統治者蕭太后與遼聖宗這對孤兒寡母的組合,以宋太祖之雄才大略,會抓住遼國皇帝駕崩幼帝即位的權利不穩固時期大舉北伐,抓住機會北伐以後,宋太祖可不是宋太宗,軍事能力傑出,指揮得當,滅遼國不一定,但收回燕雲十六州還是沒問題的,畢竟遼國在燕雲十六州北方還有大片領土,並不是沒有退路了,不必困獸猶鬥。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宋太祖死於燭影斧聲的謎團中,燕雲十六州成為北宋永遠的痛,最後更是因為沒有這個屏障,被金軍一馬平川的南下造就靖康之恥而亡國。

  • 4 # 流落星空

    我覺得,就算宋太祖再活十年,他也沒有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祖比宋太宗強,這一點沒有疑問,但宋太祖也並不是一個秦皇漢武式的帝王,第一,宋太祖設立封樁庫,第一選擇是想買回來,第二選擇才是獎勵兵馬武力奪取,第二,宋太祖對有遼國援助的北漢一直有顧慮,那就更不用說已經納入遼國版圖的燕雲十六州了,第三,趙匡胤對曾經在近二百年前打敗盛唐的大理國都一直有顧慮,終宋一朝沒有對大理動武,又何況實力遠勝大理的遼國,第四,雖然杯酒釋兵權可能是假的,但是宋太祖在位時開始削奪武將兵權、重用文人卻是事實,這樣的帝王很難說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魄力,第五,宋太祖960年奪位,十六年後死亡,就算除去燕雲十六州,十六年的時間也並沒有真正完成大一統,北漢還有南方還是有一些政權的,所以說宋太祖的能力也沒有那麼強,最重要的是後來宋太宗北伐,曹彬等名將也在,雖說有趙光義自己的原因,但各路大軍的統帥也難辭其咎,趙匡胤北伐也是要依靠這些人的,很難說能成功。

    至於周世宗,我覺得他也未必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趙匡胤先南後北的策略我覺得是正確的,因為周世宗北伐雖說一開始頗有戰果,但遼國此時實力還在,肯定會死磕,這個時候北漢、南唐還在,如果他們再搞點事情,很難說會有好結果,如果周世宗能長壽,後期也能保持英明神武,先統一南方,再北伐,估計會成功。

  • 5 # 毛劍傑

    從歷史記載來看,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的政策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所以在執政期間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同時積極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做準備,在內府庫專門設定“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可惜,天不假年,還沒開始北伐,就駕崩了。

    研究者基本傾向於宋朝沒有辦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無論是宋太祖,還是其他皇帝——歷史上其他皇帝確實也沒收復該地。

    首先是因為遼變強大了。燕雲十六州併入遼後,進一步擴大了遼的漢人比例,帶去了更多的儒家文化,促使遼從一個草原遊牧王朝過渡到禮法完備的建制國家,從遊牧經濟轉向了農耕經濟,逐步學習和掌握了中原帝制王朝的運作思路和方法,增強了遼的綜合國力。其次,研究者指出,宋朝北伐缺少好馬,難以應付遼國的騎兵。第三,宋朝建國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在國家制度上重文輕武,在軍事安排上守內虛外,主要目的是要防止將領擁兵自重,以免“陳橋兵變”的事情重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宋朝軍隊的變弱。

    事實上,開寶元年(968年)和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都出兵進攻過北漢,試圖開啟統一北方的程序,但都因遼出兵援助,無功而返。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第三次進攻北漢,兩個月後突然駕崩,遼又出兵支援北漢,新登基的宋太宗只好撤兵。可見,南方容易統一,北伐就太難了。這不僅僅是個人能力的問題,看歷史要看長程趨勢。

    總之,站在趙匡胤的角度,先南後北的戰略並無錯誤。但在後人看來,這一決策留下了深深的遺憾。趙匡胤伐北漢時,契丹正處於轉型期的內亂,等到宋軍調頭北上時,契丹內部已經穩固,高粱河一戰宋軍敗北,從此再無重新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可能。

  • 6 # cgh856ghvf

    趙光義的能力要高於趙匡胤,趙光義長的醜,但為人心狠手辣,手段歹毒,曾公然在朝上旁若無人對著趙匡胤破口大罵!趙匡胤非常怕他,最後還被趙光義殺了,據說趙光義不管什麼場合經常刀不離身,做事非常殘忍

  • 7 # 天宇的文史情懷

    我認為趙匡胤就是不早死,大宋也收不回燕雲十六洲。

    首先,趙匡胤其實不是個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在當時天下未定邊患未除的情況下就想著怎麼加強中央集權,當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時還是壯年,可趙匡胤當了皇帝沒幾天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把跟隨他出生入死的大將的兵權都解除了,這明顯就是個守成皇帝,這根本就沒想收復失地,這和唐太宗李世民比差遠了。

    其次,當時大遼契丹國力正是巔峰期,蕭太后也是中國難得一見的女中豪傑,當時契丹在蕭太后的統領下也是政通人和,這和中原王朝以往的敵人匈奴突厥還不太一樣,而且大遼軍隊戰鬥力及其彪悍,最重要的是大遼當時已經開始任用漢人為官,並吸取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所以說即使趙匡胤不死,趙匡胤領兵北伐,那也打不過契丹。

    最後多說句,如果趙匡胤要想北伐成功,那就不能杯酒釋兵權,那樣可能還有機會。

  • 8 # 天宇的文史情懷

    我認為趙匡胤就是不早死,大宋也收不回燕雲十六洲。

    首先,趙匡胤其實不是個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在當時天下未定邊患未除的情況下就想著怎麼加強中央集權,當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時還是壯年,可趙匡胤當了皇帝沒幾天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把跟隨他出生入死的大將的兵權都解除了,這明顯就是個守成皇帝,這根本就沒想收復失地,這和唐太宗李世民比差遠了。

    其次,當時大遼契丹國力正是巔峰期,蕭太后也是中國難得一見的女中豪傑,當時契丹在蕭太后的統領下也是政通人和,這和中原王朝以往的敵人匈奴突厥還不太一樣,而且大遼軍隊戰鬥力及其彪悍,最重要的是大遼當時已經開始任用漢人為官,並吸取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所以說即使趙匡胤不死,趙匡胤領兵北伐,那也打不過契丹。

    最後多說句,如果趙匡胤要想北伐成功,那就不能杯酒釋兵權,那樣可能還有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點糾結,孕婦補充複合維生素還是不補充呢,誰給一點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