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本草百曉生
很多人覺得段祺瑞心高氣傲,不好打交道,甚至還十分懶,在北洋時期,當總理期間,總是上半天班,下午就把辦公地點搬到自家宅院。那閒下來幹什麼?
著名的圍棋天才吳清源,就是在段執政期間被發現的。段打發時間,主要是下圍棋。他不辦公時間,要有事,主要去找段的心腹徐樹錚。因北洋內部已經有徐世昌了,為作區別大家都稱呼徐樹錚為“小徐”。
表面上看段祺瑞,似乎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參看他早年的經歷。便不難理解,他為什麼驕傲。1888年冬,他以總成績第一,被清政府委派去德國柏林軍校去學軍事。這次考試的地點設在“北洋武備學堂”,學校是由李鴻章親自創辦。
大概在柏林學了半年炮兵,他就被派到克虜伯去實習。在1889年回國,回國後就被派到威海當武備學堂老師(教習)。
當時炮兵地位崇高,必須要有知識的青年學生才能勝任,因普通的兵,光引數、設值等問題,就能把他們逼瘋。時清廷,用的炮主要來自英帝國,以英為師,炮兵講火炮喊“磅”子,練的也是英國操。
清末兵工界的“英倫風”持續了三十多年,但在1896年時,袁世凱調到天津小站主抓練兵,這時袁表現出對德國火炮的痴迷。談起火炮,張口閉口“克鹿卜”、“格魯森”。
時德國炮兵早已進入領先的“合金時代”,而其它列強則故步自封,以英法為代表。袁世凱的熱情,讓晚清可以直接學習最先進的炮兵技術。當時在德國學炮兵的優等生,段祺瑞日後備受袁世凱的青睞便不難理解。
因為抱對了大腿,段祺瑞的官,一直在升,從最初的“隨營學堂監督”、“兼充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參謀總辦”...到1904年2月被袁世凱升為第四鎮統制。作為師長,段祺瑞監理北洋武備個學堂,日後又充當保定學堂總辦,後來,又陸續擔任陸軍各學堂督理,負責會考陸軍留學畢業生主試大臣。
這也難怪日後哪怕日本士官學校,還是本土的保定軍官學堂,出來的軍人名義都可以說是他的“門生”。從這點來看,段祺瑞享有極高的聲譽。
另外,他雖然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懂進退,不贊同袁世凱獨裁復辟,日後在天津當“寓公”。他堅持不與日本人來往,不當名族漢奸。
雖然段祺瑞錯事不少,但總體而言,他是一個有民族氣節,有自我堅守的軍閥。
-
3 # 不沉的經遠
段祺瑞就是因為手下沒兵,而且不擅長拉攏人,所以才變成皖系首領。否則按照袁世凱死後他手裡的資源,就應該成為北洋集團新的領導人了。
段祺瑞和王士珍、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是袁世凱的心腹之一。在辛亥革命時,在湖廣一線指揮作戰的段祺瑞按照袁世凱的授意,並不真心和革命軍作戰,而是一邊談判,一邊致電清廷,力主推行共和。
1月26日,段祺瑞更是聯名北洋集團46名高階將領致電內閣,要求立即確立共和政體,否則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又聯合前線的8名協統以上將領致電清廷,要求立即實行共和,否則將“率全體將士入京”。
在段祺瑞的威逼下,清室最終只能黯然退位。段祺瑞為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掃清了障礙,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袁世凱掌權以後,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加上北洋集團另兩位元老徐世昌、王士珍因為忠於清室辭職隱居,馮國璋不久又外放去了南京,段祺瑞成為了北洋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僅次於袁世凱而已。
不過段祺瑞長期擔任陸軍總長導致了他在北洋集團中的勢力日益增大,引起了袁世凱的猜忌。此後袁世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分段祺瑞的權力。
他先是組建了“陸軍大元帥統帥辦事處”,讓段祺瑞、劉冠雄、薩鎮冰、陳宦、蔭昌、王士珍等人輪流值班,大事則由自己親自定奪。接著袁世凱又編練模範軍,訓練新的軍官以取代段祺瑞提拔的人,以削弱段祺瑞在軍中的影響力。加上袁世凱此後試圖復辟帝制,段祺瑞並不贊同此舉,兩人關係一度緊張,段祺瑞不得不辭職退隱。
不過不久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袁世凱眾叛親離,重病纏身,只能再度請段祺瑞出山收拾殘局。段祺瑞隨即以國務總理的身份總攬北洋政府軍政大權,成為北洋集團新的領導人。
但是段祺瑞的領導地位並不穩固。
首先從威望和資歷上來說,他遠不如袁世凱。北洋集團中不少人當初和他都是在袁世凱手下任職,對段祺瑞並不是那麼敬畏。特別是是和段祺瑞並列北洋三傑的馮國璋,坐鎮東南,手下有兵有將,後來又拉攏了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結成聯盟,一直野心勃勃想和段祺瑞爭奪北洋政府的控制權。
其次段祺瑞長期在陸軍部任職,沒有直接掌握部隊。而自清末以後,兵為將有的情況就很嚴重,北洋各部大多隻聽命於自己的直接長官。因此實際完全聽命於段祺瑞的部隊不多。段祺瑞只能利用自己控制中央的便利以利益吸引那些軍閥為自己效力。但是這又造成了一些軍閥力量的增強,最終又威脅到了段祺瑞自己的地位。
第三是段祺瑞本人脾氣不大好,而他寵信的心腹徐樹錚更是跋扈,得罪了不少人。這麼一來就又進一步加劇了北洋集團的分裂。
所以最後段祺瑞只能控制住北洋集團中的部分力量,而因為段祺瑞是安徽人,這部分軍閥又被稱為皖系軍閥。他自然也成為了皖系的首領。
不過要注意的是,正如前面所說,段祺瑞自己直接掌控的武力不多。皖系集團其實也是一個利益結合體,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些軍閥一度屬於皖系,後來叛離皖系的也有。
像山西督軍閻錫山一度就是依附段祺瑞,被劃為皖系。但是後來閻錫山力量日益增強,就成為了獨立的軍閥勢力。還有像河南督軍趙倜,原本也是皖系一員。但是後來因為徐樹錚在河南編練部隊,影響了他的利益。在直皖大戰時,趙倜倒向了曹錕。
從這點來說,段祺瑞的皖系首領其實做的也有點悲催,不過這也是軍閥時代的常態。
-
4 # 中孚鑑
段祺之名曾名氣不小。他是皖系軍閥首領,有“北洋之虎”之稱,他又有“六不總理”之稱,其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亦曾做過國家元首。
段祺瑞,字芝泉,他是安徽合肥人。他曾考入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被分入炮兵科,因其成績優異,得到了李鴻章的青睞。
後來政局變幻莫測,段祺瑞幾經浮沉,成為了袁世凱的得力助手,深受袁世凱器重。
段祺瑞曾三造共和,
一
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再次出山,他命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而段祺瑞卻並不真正的大舉攻打革命軍,而且暗中和革命軍談判,更重要的是他之後還聯合46位手握重兵的將軍,一起致電清朝廷,要求“立定共和政體”,沒過多久,他又率第一軍全體將領再次致電清朝廷,要求立定共和政體。
最終,清朝在風雨飄搖的局勢下,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二,
清帝退位後,推翻封建清朝的勝利果實卻被袁世凱取得。後來袁世凱實力大了,他就有了想做皇帝的想法。
袁世凱想稱帝,段祺瑞是反對的。他曾五次勸諫,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最後他自己也被迫辭去職務。
當然,段祺瑞雖然反對袁世凱稱帝,但袁世凱曾經確實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反對歸反對,卻不公開反對、聲討,當然,他是不參與此事的籌辦和進行。正是因為他這個態度,所以也沒有得到封賞。
當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薦黎元洪為大總統。這才平息的國內反對浪潮。
三
後來辮子軍張勳復辟清朝,段祺瑞急忙去馬廠準備討逆。他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出討張勳的通電,並和馮國璋聯電通告張勳八大罪。
結果很快的就趕走了張勳,而恢復了共和。之後馮國璋為總統,段祺瑞則為總理。
雖然段祺瑞“三造共和”目的都是為了給自己爭權,但他也確實是“三造共和”。
在當時屢次政局動盪之際,段祺瑞都是站在前沿,其自然有一定的說服力、信服力,再則,其得到袁世凱知遇之恩多年,說他沒實力、沒能力那是不客觀的。如此,手下人聽他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於說段祺瑞的人際關係不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講,但段祺瑞在大是大非面前卻還是很有氣節的。
段祺瑞的關係不好的例子:比如他和黎元洪、馮國璋都發生了“府院之爭”,他還曾和直系吳佩孚打過,等等。但這只是利益衝突。
段祺瑞是軍閥,這是事實。而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段祺瑞還是很有氣節操守的。比如後來日本就想拉攏段祺瑞,但段祺瑞卻不與日本合作,體現了他本身具有的民族氣節。
“日本暴橫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準備,合力應付。則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
1936年,段祺瑞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
5 # 張伯泣
段祺瑞是如何當上皖系首領的?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北洋政府有三大派系,這便是奉直皖,可是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情,在袁世凱死後,最強的北洋軍閥只有兩個,一個是直系馮國璋,一個是皖系段祺瑞,甚至把段祺瑞比作袁世凱的接班人,都不為過,當然反對段祺瑞的人也不少,從民國時期的府院之爭,但之後的直皖戰爭,段祺瑞有過輝煌,當然之後直奉聯合倒皖,並且馮玉祥殺死了皖系名將徐樹錚,從此皖系一蹶不起,而段祺瑞也成為了光桿司令,那麼段祺瑞又是如何發跡的呢?
大家都知道,袁世凱的發跡得益於小站練兵,而段祺瑞便是袁世凱小站練兵的頭號干將之一,之後段祺瑞又擔任北洋第三鎮統制,這也奠定了他安徽幫的基礎。而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在外和革命黨相鬥,但是段祺瑞卻帶領北洋一眾大將,向清政府發出通電,逼迫隆裕太后下令清帝退位,當然段祺瑞這樣做,便是暗受袁世凱委託,因此也使得他成為了袁世凱的頭號心腹,被譽為北洋之虎,這也是他一造共和。
之後清政府垮臺,袁世凱當上了總統,但是袁世凱卻復辟,結果段祺瑞和馮國璋等人都不支援,這讓袁世凱氣急敗壞,因為手下的心腹一個個都背叛了他,最終同年袁世凱便去世。而段祺瑞此次反對袁世凱,被稱為二造共和。並且在段祺瑞當上總理後,和總統黎元洪不合,最終張勳帶領辮子軍進入北京,開始復辟,但是段祺瑞又帶兵討伐,這是三造共和。
而三造共和,為段祺瑞撈足了政治資本,別說成為皖系領袖,即使後來在沒有兵權時,強大的奉系和直系搞得不可開交,也得把段祺瑞拉出來收拾殘局,組織內閣。當然段祺瑞一生最輝煌的三件事情就是,在共和三次危難之時,都選擇了力挺共和,這也使得之後的國民政府,對於北洋軍閥段祺瑞去世時,給予了極高的禮遇。
回覆列表
我們一直講北洋三系皖系、直系、奉系,有一些對北洋軍閥一知半解的人總會認為他們三系是一直就對立的關係,一些史學學者乾脆將他們劃分出具體的統治時期,1916-1920年為皖系執政期間,1920-1924年味直系執政期間,1925-1928年味奉系執政期間,其實是對北洋軍閥的一種抽象化的認知。
北洋軍閥其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在袁世凱剛死的時候,各派系之間的矛盾雖然有,還沒有到劍拔弩張的地步,基本還能保持相互合作的關係。
這也是為何袁世凱張嘴閉嘴都是:“咱北洋團體”。
那麼,皖繫到底有何實力,能夠在袁世凱死後,執掌北洋政權長達四年之久?
實際上,北洋三系中實力最強的應該是直系,因為直系代表了袁世凱!北洋軍閥其實是以袁世凱編練北洋六鎮為根基,袁世凱是河南人,甲午戰爭後在天津小站練兵,後來在山東擔任巡撫,八國聯軍侵華後,擔任直隸總督。
正因為袁世凱的這份晉升履歷,使得袁世凱任用的人物大多是直隸地區的人,其中馮國璋為河北人,曹錕為天津人,吳佩孚、孫傳芳是山東人。
但是直系的範圍很大,軍閥領袖間的合作並不緊湊,即使到北洋軍閥後期,直系的吳佩孚與孫傳芳也不和。直系間的不團結,給皖系在袁世凱去世後執掌大權創造了機會。
北洋三系以地理概念劃分,奉系代表東北(瀋陽舊稱為奉天),直系代表直隸(以前京畿地區稱為直隸,近代主要包括河北省),如果按照這個繼續推斷,皖系應該就是指安徽,其實這並不是說整個皖系軍閥都是安徽人,而是皖系首領段祺瑞是安徽人。
中國近代軍隊向前追溯的話,可以推到清朝的淮軍系統,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就徹底接替了李鴻章的位置,並且吸收了大部分淮軍的人物,說白了,北洋新軍與淮軍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你可以理解為北洋新軍繼承淮軍的軍事遺產,也可以理解為北洋新軍中有淮軍的“血統”。
說起段祺瑞的起家,並且能夠取得如此成就,離不開其老鄉李鴻章,儘管在大部分資料中,都很少去解讀二者的關係,但是兩人之間的關係還是分不開的。
段祺瑞能夠發家,很大程度上藉助了他這個安徽人的身份,讓其掌握了充足的資本,段祺瑞從軍政之時,也正是淮軍向北洋過渡期間。
1885年,段祺瑞考入北洋武備學堂,受到李鴻章的器重,1887年段祺瑞以優異的成績從武備學堂畢業,前往旅順督建炮臺,次年被安排到德國留學。是北洋水師中後起之秀,也是佼佼者。
以當時的發展趨勢,如果給段祺瑞足夠多的時間,李鴻章未必不想讓段祺瑞來接班,只不過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幾年局勢發展太快,尤其是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因為簽訂《馬關條約》被清廷驅逐權力中樞長達四年之久。
李鴻章不得不從大局出發,讓位給年輕且有實力的袁世凱,正是李鴻章被“雪藏”的這段時間,段祺瑞被調往袁世凱練兵的小站,也成為袁世凱吸收淮軍勢力中的一分子。
為了拉攏段祺瑞,袁世凱將義女張佩蘅嫁給段祺瑞為繼室,段祺瑞儼然成為袁世凱的心腹。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去世,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並加三品銜","兼充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
1907年袁世凱被削去兵權時,段祺瑞並未受到影響,在北洋新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當時載灃想要殺袁世凱洩憤,也是段祺瑞協同其他北洋將領虛張聲勢,使得載灃沒敢殺掉袁世凱。此後,袁世凱也與段祺瑞互相聯絡。
關於段祺瑞和李鴻章的關係,也許從多年後的一樁事也可以看出來。
1930年,李鴻章的孫子李國傑請殺手王亞樵(同為安徽老鄉)幹掉了蔣介石的心腹趙鐵橋,而得罪老蔣,老蔣隨後將李國傑抓了起來,一直待在監獄。
九一八事變後,老蔣害怕在北方的北洋大佬被日本策反,將對整個北方局勢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邀請段祺瑞、吳佩孚等人南下,吳佩孚與國民政府成見頗深(國民革命軍北伐時,與直系戰火最為激烈),所以拒絕南下,而段祺瑞所代表的皖系,則與國民政府矛盾不是太深,段祺瑞與老蔣之間還有一定的淵源。
段祺瑞到南京的時候,老蔣親切的接待,沒說幾句話,段祺瑞就跟老蔣說:“國傑的事,就看在中堂大人(指李鴻章)的面子上,算了吧!”
從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段祺瑞和李鴻章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值得品味的。
總結起來,如果說北洋軍閥與李鴻章的淮軍之間有什麼瓜葛,那段祺瑞及其領導下的皖系就是這個瓜葛的樞紐。
也正因為如此,袁世凱去世後,能夠號召淮軍殘餘勢力的段祺瑞登高一呼就成了國民總理,然而作為袁世凱真正嫡系的直系並不服,雙方之間逐漸產生矛盾,最後爆發直皖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