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古代沒有現代版圖這一個概念,漢代的西域並不算你的版圖,你在這個地方沒我有收稅權,沒有政事權,甚至沒有駐軍,能說是你的嗎?

  • 2 # 廣西佈政史司

    西域各國,中亞,中東甚至東歐各國都向明朝稱臣,不可能攻打自己的臣子吧!否則別人都不服了,明朝的航海技術很牛逼,成本低,特別划算,陸地的絲綢之路成本高,風險大,時間漫長很不划算,所以明朝政府沒有必要正式納入版圖進行派駐軍隊和政府官員去高成本管理。

  • 3 # 歷史研習社

    翻開明代的歷史地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曾經在漢唐時期歸於中央統治的西域地區並沒有納入明朝的版圖。那麼,為什麼推翻蒙古人統治的明朝沒有在西域建立類似漢唐時期的機構,對西域進行統治呢?

    察合臺汗國的故事

    元朝時期,今天的西域地區主要是由成吉思汗的第二子察合臺的後裔統治,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臺汗國。當時察合臺汗國境包括今阿富汗加茲尼、喀布林一帶,中亞河中的不花刺、撒麻耳幹(今天的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和南北疆各地。當時的察合臺汗國雖然名義上屬於大蒙古帝國,實際則是獨立的國家。明朝建立之時,察合臺汗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且都皈依了伊斯蘭教。隨後,西察合臺汗國被中亞崛起的帖木兒汗國所滅,只剩下東察合臺汗國繼續統治今天的新疆地區。當時的東察合臺黑的兒火者汗為了穩住局勢,同西方的帖木兒汗國與東方的明朝同時保持比較友好的態度,並嚮明朝派遣了使節,並沒有因為元朝的滅亡而對明朝進行敵視政策,這也沒有給明朝軍隊進攻留下口實。 圖/蒙古帝國

    明朝的無奈

    明朝確實也為統一新疆進行了準備,公元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明朝派兵攻下了哈密,打開了進入新疆的門戶。1404年,明成祖設立哈密衛,同東察合臺汗國有了直接的接觸。就在明朝的新疆戰略準備展開的時候,蒙古高原上的變動使得局勢發生了劇變。原本遊牧於阿爾泰、北疆一帶的瓦剌部族在明朝的協助下打敗了北元的韃靼蒙古人,成功入住蒙古草原核心地帶。然而,瓦剌部族強盛後馬上開始了對明朝的入侵,明朝的軍事戰略不得以轉向北方。而位於新疆的東察合臺部族則從明朝的潛在對手,變成了可以用來制約瓦剌的拉攏物件。因此,明朝的新疆戰略也就付之東流。 圖/明朝的瓦剌與韃靼

    明朝中期,東察合臺汗國在吐魯番的地方勢力數次入侵,哈密在吐魯番與明朝之間幾度易手,至16世紀,明朝已經無心再經營哈密,西部疆域也退回了玉門關一帶。明朝自身的實力問題與長時間的北部邊患是其難以收復新疆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研究所編,新疆簡史 (初稿) 上冊,新疆人民出版社,1965厲聲等著,中國新疆歷史與現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 4 # 黃帥

    明朝時期西北地區有主人了,明朝也沒法打下來,就這麼簡單。

    我們都知道,西北地區(最好不要要用西域這個詞)自從唐朝滅亡後,就一直沒在進入中原王朝的版圖,直到清朝滅掉準噶爾汗國,才讓西北地區的歷史和中國歷史融為一體。包括疆域遼闊的元朝,也沒能把西北地區納入囊中。

    不過,西北地區還是在蒙古人的手裡,歸成吉思汗的子孫統治。只是,在蒙古帝國分崩離析後,西北地區先後歸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統治。

    明朝建立時,現在中國新疆的領土屬於東察合臺汗國。(注意,不是察合臺汗國,而是東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在元朝時期就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了,後來西察合臺汗國繼續分裂,一部分併入東察合臺汗國,一部分分裂成幾個小政權,後來併入新崛起的帖木兒帝國)

    明太祖朱元璋在統治後期,也開始著力攻滅東察合臺汗國,以奪回屬於盛唐的領土。但是,此時的東察合臺汗國在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上既不同於蒙古文化,更與中原文化差異很大,當地人對明朝沒有歸屬感。漢文化和儒家文化要想爭奪這片土地上的人,在當時,除了軍事行動,也沒有更好地辦法。

    洪武二十四年,新疆的門戶哈密被明朝軍隊攻下,明朝和東察合臺汗國的對峙局勢一觸即發。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他專設哈密衛,以管理這片土地。

    當時,明朝的心思是藉助這個渠道,遏制東察合臺汗國的軍事力量,就算不能打敗對方,也能起到防禦的作用。

    可惜,在北元覆滅後,草原的主人變成了同樣強大的瓦剌,明朝不得不放棄進取西北的戰略,戰略防守的重點從西北轉向北方,北方邊患始終是明朝不得不面對的心頭大患。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皇帝進取心退縮,再也無力用兵西北了。

    在東察合臺汗國之後,這片土地的主人是葉爾羌和準噶爾汗國。等新疆全部領土併入清朝的時候,已是1759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的時候。

  • 5 # 殘夢意難平

    謝邀!用四個字回答這個問題,時也勢也。漢唐時代的西域與明朝時代的西域完全不同,力量對比是根本性的問題。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漢唐時代的西域,都是些沒有力量的小國,旁邊是中國和兩個強悍的遊牧民族匈奴和突厥。其實,漢唐時代只要把匈奴突厥打趴下,西域就是中國的。我們在看明朝時候的西域,雖然旁邊也蹲著一個蒙古,但是一個強弩之末四分五裂的蒙古明朝就沒把人幹趴下,怎麼去經營西域。況且西域本身就是蒙古伊斯蘭化的汗國,是一個經營多年力量強大的政治實體,所以明朝面臨的形勢要比漢唐困難得多。

    其次,漢朝時期西域的文明很低階,漢文明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唐朝時代西域與中原都信奉佛教,加上強大的漢文明作為加持,在配合漢唐強大的軍事力量,西域人民對漢唐的態度是心悅誠服的。我們再回過頭看明朝時代的西域,他們的伊斯蘭文明並不弱於漢文明,這是文化方面不如漢唐有優勢。

    再次,聊聊軍事力量。漢唐的軍事力量自然是傲視天下,匈奴被漢朝遠逐歐洲,突厥被唐朝趕去中亞。只要搞定蒙古高原,誰就能佔有西域。明朝初期軍事力量也還可以,但是大多都用在對抗北元。北元才是明朝最大的敵人,至於西域的蒙古伊斯蘭汗國,不擺平蒙古前是不可能對它大動干戈的。

    最後,是民族性的問題。漢唐時代的中國勇武善戰,有積極的進取心。那時候的漢族是包容的,胸懷寬廣的也是極具攻擊性的民族。而明朝卻是一個保守的也不善戰的政權,一心只想守住一畝三分地,沒有漢唐那種氣魄。

  • 6 # 歷史小清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伐,將蒙元勢力徹底攆到漠北地帶。但北方都蒙古殘餘勢力始終可以威脅到中原,於是朱元璋設立九大塞王尊王攘夷,拱衛大明江山,從東到西是指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而成祖朱棣更是一次又一次北征大漠,並且將首都遷到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明朝,最大的威脅一直來源於北方,先是北元,北元被藍玉滅在捕魚兒海後,就又有瓦剌,韃靼危害邊境。朱棣數次北伐後將韃靼削弱後,讓瓦剌韃靼互相制衡,正統年間瓦剌統一蒙古,一時勢大,更是將明英宗朱祈鎮俘獲。所以明朝最大的威脅一直來源於北方。而西北呢對明朝一直沒有威脅,而且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極其繁盛,陸上絲路卻已經斷阻多時,當投入遠大於收穫都時候,經營它也意義不大,更何況當時新疆的東察合臺汗國佔據新疆,中亞地區更是有許多蒙古汗國,去經營新疆,投入太大。但投入大,不代表明朝沒有去嘗試過,畢竟收復漢唐故土一直是每一箇中原正統王朝的目標。洪武十三年(1380年),都督濮英屯兵西涼,奉命進兵哈密。佔據此地的元裔兀納失裡遣使請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哈密王兀納失裡遣長史阿思蘭沙、馬黑木沙貢馬。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太祖朱元璋命都督僉事劉真偕甘肅都督宋晟率兵攻佔哈密,兀納失裡攜眷逃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兀納失裡貢騾馬請罪,太祖許其復國為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兀納失裡死,詔命其弟安克帖木兒繼承王位。

    永樂二年(1404年),詔封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並在此地設定哈密衛。此時,嘉峪關以西有七個衛所:哈密衛、安定衛、阿端衛、赤斤蒙古衛、曲先衛、罕東衛、罕東左衛,其中哈密衛最西。此地向東一千五百里抵達肅州、向西一千五百里抵達土魯番,向北數百里抵達瓦剌,並以天山為邊界。這是明朝勢力在新疆最強的時候,但卻止步於哈密了,因為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海上絲路帶來的貿易收入遠大於路上,路上絲路成本太高,還不穩定,海上貿易成本低,收入更高。絲路不通,就沒有動力收復新疆其他地方了永樂三年(1405年),安克帖木兒卒,詔封安克帖木兒兄子脫脫為忠順王。永樂四年(1406年),置哈必衛,設指揮、千戶、百戶等官,又以周安為忠順王長史,劉行為紀善輔政。永樂九年(1411年),脫脫暴死,詔封脫脫從弟兔力鐵木兒為忠義王。永樂十年(1412年),哈密衛增設僧綱司,專管佛教事務。

    其次就是經濟上的,到明朝時,因為中亞地區奧斯曼帝國阻斷商路,以及西方後來轉而開闢新航路。導致絲綢之路不斷衰落,直到最後幾近斷絕。導致明朝缺乏開拓西域的動力。而且國內的輿論也認為西域這種地方是不毛之地,奪取了也沒什麼用,只會消耗國力而已。不過明朝雖然收復新疆全境,但還是有很強的影響力。朱元璋當時已經收復哈密,設立了哈密衛。哈密衛控制著西域大門,只要哈密在大明手中,大明就對西域有完全的影響力,所以當時西域諸國紛紛向大明稱臣,成為了大明帝國的外藩。

  • 7 # 孤狼嘯月31600808

    明朝初年,大明帝國統一華夏,威震海內外,號稱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大明朝聲威赫赫,五徵大漠,打的蒙元抱頭鼠竄;南下西洋,萬國來朝;平朝鮮、滅越南,把周邊所有不服的都打服了,是歷史上少有的盛世。但如此一個盛世,卻有一個遺憾,那就是大明竟然沒有收復故土西域。明朝只是在西域設定了一個鬆散的“關西七衛”,而且不久就廢掉了,勢力退回了嘉峪關,從此再也沒有插足西域。那麼明朝那麼強大,為何沒有像漢唐一樣把西域納入版圖?

    西域經濟價值減弱。明朝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從關中和中原轉移到了江南,加上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完全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西北的經濟地位非常尷尬,連雞肋都算不上。漢唐經營西北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絲綢之路,但明朝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已經基本廢棄,大明朝根本沒有必要耗費國力去打通西北的商道,也沒有必要耗費巨大的國力和精力經營西域。西域地瘠民貧,不僅收不到多少稅,每年還得倒貼錢,對於實用主義的明朝來說,西域就是個累贅,因此明朝對西域並沒有什麼興趣。事實上,清朝不是因為準噶爾的威脅也不一定會佔領新疆,清朝佔領新疆後每年要倒貼進去幾百萬兩銀子,搞得國庫不堪重負,所以李鴻章一度主張要放棄新疆。

    西域戰略價值下降。明朝時期大明朝已經控制了河西走廊和河套,既控制了西北的戰略屏障又掌握著西北的產馬地。對於保守的農耕王朝大明來說,這些已經足夠了,大明佔據了東亞最富庶的中原和江南,對不長莊稼的西北沒有什麼興趣,這也算是農耕民族的時代侷限性。

    西北的形勢錯綜複雜。明朝時期,大明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草原上的北元,西域大部分地區屬於蒙古察合臺和窩闊臺後裔諸王的領地。由於明朝一直無法徹底解決北元,所以不願過多樹敵。盤踞在中亞和西亞的帖木兒帝國強勢崛起後,一度要攻打明朝,幸虧帖木兒死於東征的路上,否則真的勝負難料。一個北元都收拾不了,大明沒有精力再出兵西北。大明沒有徵服西域,其實還是國力不夠。

    大明在西域沒有根基。由於新疆從宋朝時期就與中原隔絕,加上西域伊斯蘭化嚴重,當地幾乎沒有漢人基礎,加上西域地廣人稀、土地貧瘠,明朝很難有效的控制西域。且不說能不能守得住,就是高昂的佔領費明朝也受不了。清朝新疆的幾次叛亂掏空了大清的國庫,以致於阿古柏在新疆盤踞了十幾年不能驅逐。

    西域周邊強國林立,巴布林、莫臥爾帝、瓦剌等勢力環伺,全都虎視眈眈,大明王朝樂於讓西域充當和強鄰之間的緩衝地。況且當時的西域已經主動臣服,西域的亦力把裡又是朱元璋定的十五不徵之國,所以大明更傾向於讓他們作大明的藩屬。

  • 8 # 飛魚小侃

    可以用今時不同往日來形容,在明朝初創時期,軍隊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一度打得蒙古人向北遠遁。當時明朝的主要敵人就是蒙古人,而且一直貫穿整個朝代直到後來後金的出現。

    看看1375年明朝的版圖可以發現除了南邊,北邊全是蒙古人,說是當年成吉思汗帶領兒孫們征服世界打下的江山。那為何明朝沒有講現在的新疆(西域)納入版圖呢?

    1.軍事角度而言

    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中路軍由徐達統帥、東路軍由李文忠統帥、西路軍由馮勝統帥三路大軍進攻北元,結果除了西路軍佔領甘肅之外,中路軍和東路軍慘敗而歸,那為何馮勝沒有乘勝佔領西域呢?

    由圖可以看出當時的西域不是以前漢唐時候分崩離析的狀態,而是東察合臺汗國,也是蒙古人創立的,而且當時東察合臺汗國與明朝交好,而馮勝孤軍奮戰,態勢不利,也沒有理由。

    所以即使後來明朝巔峰永樂大帝時期五徵漠北也沒有徹底消滅北元勢力,所以不可能西面樹敵,受西、北兩面夾擊。而且河西走廊已是明朝領土,西域自唐朝之後就沒有統治根基存在,所以當時收復西域不太現實,戰略意義也不大。

    何況當時帖木兒帝國虎視眈眈,一度要進攻明朝,最後皇帝死在半路而收場,所以一直以來不管是韃靼,瓦剌還是帖木兒,明朝周邊敵人太多,也無心收復西域。還不讓它如做一個緩衝區域。

    2.經濟角度而言

    以前的經濟中心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但是唐宋以後南方的開發早已經讓經濟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轉移了,而且航運的興起早已經讓貿易由陸上轉移到海上,所以透過西域的貿易方式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

    況且如果收復西域以後對於國庫的消耗巨大,經濟負擔相當大,而明朝幾次遠征、土木堡之變等早已經力不從心了,因此從幾個方面而言無心也無力收復,更希望他們是以屬國的身份接納他們。

  • 9 # 娜迦style

    娜迦始終相信國力決定一切,沒有絕對的力量,什麼都是空談!

    漢唐能夠將西域納入版圖,是因為兩者都具有併吞八荒,席捲天下的絕對力量!

    反觀大明,不但沒有這種絕對的力量,反而時刻受制於周邊外敵!

    言歸正傳!

    漢唐軍事:漢朝鼎盛時期,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脅,最終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匈奴控制了中國西北,北方以及東北廣大地區) 最終,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立了西域都護府!(1).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大唐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西域!(2).武周(女皇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於庭州設定北庭都護府用於管理西域天山以北!明蒙南北對峙,大明無力收復西域

    大明雖然把蒙元趕出了中國,但是始終不能真正意義上滅亡蒙元,甚至形成了一南一北相互對峙的拉鋸戰局面,而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滅亡才結束!

    假如蒙古徹底敗亡,我相信以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的能力,不可能收復不了西域!因為歷史證明:沒有哪一個王朝鼎盛初期不想開疆拓土的!只不過蒙元(瓦剌wa la,韃靼da da)頑強的生命力,始終限制了大明對外擴張的腳步!

    歷史記載,大明建國時,西域土地上已經有了一個伊斯蘭化的國家!

    唐朝滅亡以後,西域就從沒有再回到漢人政權的懷抱!宋朝連西域的屁都沒聞過,更何況建立有效統治管理!

    蒙古敗走向北遁逃時,也無力管轄西域,因此西域在伊斯蘭文化的侵蝕下就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亦力把裡

    也就是說,假如這個時候大明重新攻取西域,會遭遇水土不服的困難以及外來侵略的名不正言不順!

    此時西域的經濟價值,戰略價值不值得大明興兵奪回!(這個說法有些自欺欺人)

    明朝時期主要是朝貢貿易佔據主導地位!只要是來明上供的小國家,都會得到明朝的大力獎賞!

    此時的西域,虎狼環伺,虎視眈眈,因此,與其攻佔西域,自己抵抗幾大強國,不如留著當做可以緩衝的區域!

    其他的娜迦就不多說了,說多了道友們就煩了!

  • 10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明朝自疆域最盛之時,在明初的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和明仁宗時期。

    此時的明朝疆域根據《明史》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雖然明朝疆域聽起來很大,但是對於西域,則並未納入版圖,明朝極盛時期在哈密等地的新疆東部設定“關西七衛”,對於新疆中西部以及中亞則沒有徵服。

    西域地區,自前60年漢朝設定西域都護府開始,到唐朝,曾兩次被中原王朝統治,然而,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明朝,卻並沒有將西域重新納入版圖,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明朝實力的相對較弱;

    二是政治中心的相對東移。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

    1、明朝實力相對較弱,不具備雖遠必誅的能力

    這裡的相對減弱,主要指的不是明軍戰鬥力的孱弱,而是遊牧民族的相對強悍。

    在漢朝時期,面對的主要對手是匈奴,作為遊牧民族政權,匈奴本質上是部落制政權,缺乏統一的領導核心,因此在漢朝的猛烈打擊下,匈奴內部開始分裂。

    在匈奴走向衰落時,漢朝得以將匈奴逐出河西走廊,打開了深入西域的視窗,並將匈奴勢力逐出西域,確立了漢朝在西域的宗主權。

    到了唐朝,對手主要是突厥。因為突厥也是和匈奴一樣的部落制政權,因此在隋文帝的挑撥下,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而在唐朝國力獲得空前增長之後,唐太宗和唐高宗分別消滅東西突厥,將唐朝勢利延伸到西域廣大地區。

    但是從13世紀開始,蒙古汗國建立後,開始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這意味著蒙古和匈奴突厥相比在社會制度上已經出現了極大的飛躍。

    進行了封建化的改革之後,蒙古形成了強有力的核心,能夠最大限度集中資源和兵力,同時汲取中原文化的營養,因此蒙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相比之下,從漢朝到唐朝再到明朝,中原王朝的社會制度一直是封建社會,除了在專制集權方面進行了不斷強化,在技術上取得了不斷的進步,但是總體而言,社會性質並沒有出現大的改觀。

    這意味著從漢唐以來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因制度形成的碾壓優勢不復存在。

    此時的明朝,面對的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臺汗國分裂之後的東察合臺汗國,這是一個蒙古後裔建立的王朝,和部落制度的匈奴和突厥完全不一樣。

    所以,不是明朝太弱,而是遊牧民族太強!

    不過雖然明朝也不是很弱,但是因為制度的掣肘,本來可以建立雖遠必誅、封狼居胥的偉業的明朝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為什麼呢?

    因為從朱元璋時代開始,“以文制武”再次成為帝國的基本國策。參考宋朝的遭遇,就知道明朝在“以文制武”的道路上已經做得很好了。相比之下,漢唐基本都是文武並重!

    因為“以文制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強化,因此決定明朝開疆拓土能力和麵積的只有明朝初期,而因為此時的東察合臺汗國的阻擋,明朝沒有能夠征服這裡,也就意味著後期更沒有這樣的機會!

    我們看明朝後期,疆域不僅沒有拓展,反而不斷收縮,到明英宗時期,疆域基本限定在“兩京一十三省”!

    除了“以文制武”的影響,在經濟方面,朱元璋的改革也產生了很多消極影響。比如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大力打壓商業發展,重新拾起“重農抑商”的政策,這意味著從宋元時代以來的重商主義國策被拋棄,農業再次成為帝國之本。

    雖然想法很好,但是因為對農業的依賴,隨著可耕地的減少,加上明朝的農業稅率一直不高,導致明朝的財政收入水平一直非常感人。我們知道打仗本質上是拼國力,也就是燒錢,所以沒錢的大明走不了那麼遠!

    2、政治中心相對東移,向西擴張鞭長莫及

    從周朝開始,關中地區就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從周朝之後,秦、漢、隋、唐都以關中作為政治中心。

    唐朝之前,陸上絲綢之路繁榮,中原王朝以大陸型經濟為主。

    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通向西域、西亞和歐洲的陸上商路,此舉被司馬遷稱為“鑿空”,張騫開闢的陸上道路,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自長安開始,穿越黃土高原、河西走廊,越過天山南北,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等世界各地。因為西域地處絲綢之路的中樞位置,對於絲綢之路的興衰至關重要,因此中原王朝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放在這裡。

    前60年,漢宣帝在輪臺設定西域都護府,管理天山南北36個城邦小國,西漢取得了西域地區的統治權。

    西漢末年,匈奴入侵西域,西漢和東漢與匈奴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終於在班超的努力下,西域重新歸於東漢統治。

    此時的海上商路雖有開拓,但規模太小且路線很短,根本無法和陸上絲綢之路相比。此時的陸上絲綢之路是各國使節和各國商旅的必經之路,是中西交流的重要橋樑,所以地位至關重要。

    東漢時期,政治重心開始東移到洛陽,成為絲綢之路的新起點,但是長安的地位至關重要,帝國的政治觸角呈東西方向延伸。

    但是在唐朝之後,長安徹底衰落,再也無法重現帝都輝煌,長安的衰落從唐朝中期就開始了,因此唐朝實行“長安-洛陽”二京制。這標誌著以長安為都城的時代開始走向沒落。

    因此關中地區的持續開發,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已經無力支撐帝國的都城,唐朝前期,渭河水位已經難以行駛大船,所以都城外遷勢在必行!

    907年唐朝滅亡,開封成為後梁都城,此後到北宋,除了後唐定都洛陽,開封成為繼長安和洛陽之後的新的政治中心。

    元朝建立後,大都成為新的政治中心,這一都城被明朝繼承,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實行南北兩京制,標誌著中原王朝的政治觸角開始呈南北方向延伸!

    政治中心的位移直接決定了開疆拓土的方向,明朝開始,對東北地區進行經營,還收復過交趾,這說明明朝開始注重南北方向的擴張,對東西方向的開拓則稍顯乏力,這是明朝難以向西域開拓的重要因素。

    伴隨著宋朝之後政治中心的東移,陸上絲綢之路也走向衰落,特別是絲綢之路上出現了西夏、花剌子模等國家。宋朝之後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繁榮,屬於中原王朝的海洋經濟時代到來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1 # 關河南望

    在有些人的口中,西域在這個時期是沒有被納入版圖的。

    那就是“清朝開疆擴土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新疆,西藏,蒙古,臺灣,東北都是清朝征服帶來的。”他們實際上並不承認早在漢朝時期,西域就已經歸屬中國的事實。

    而事實上,那個時候的西域確實已經是漢朝領土。

    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此時的西域都護府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的輪臺縣。漢宣帝神爵二年設立, 算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皇帝親自任命西域都護來管理軍隊,冊封官員,都護府在天山南北屯田,徵調兵馬,設立驛站,修築城堡,建立烽燧,進一步拓展絲綢之路,這一切都是國家對區域統治的表現,雖然當時這裡還有很多小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小國也都是由西域都護管轄的,他們的軍隊和外交也都是受西域都護控制的。

    在漢唐兩帶,西域都護的存在都有利的證明了西域,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直到唐朝末期,政府無力再控制西域,這些地方才再度出現了獨立政權,然而就是在這個時候,人民維護國家統一的意願依然強烈,在張議潮的領導下的歸義州起義趕走了吐蕃鎮將,上表唐朝,報告沙州的歸復。接著,張議潮又遣兄張議潭攜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奉獻給朝廷,這表明河西地區又重為唐有,歸義軍政府一直到了宋朝,最終歸於西夏。

    到了明朝時期,主要由於國力和政治原因,明朝並沒有恢復國家在這個時候的統治,最主要就是明朝的戰略重心不在西域而在北方,明朝將首都設立在北京進行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的政策,而漢唐時期國都在西安是非常方便對西域進行管理和統治的,於是西域這顆中國的明珠就靜靜的待著,一直到了清朝時期被收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文化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