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寸生色
-
2 # 深圳吃什麼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的發源地。
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
3 # 伯爵家的酒心
茶文化是指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以物質為載體,體現了鮮明的精神內涵,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
茶文化的內容非常廣泛,例如茶的歷史發展,茶區的文化環境,茶技術,茶具,茶飲習俗,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茶詩等。
文化藝術形式以及茶道精神專門研究茶倫理和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許多方面。
茶文化體系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①茶文化的物質形態以歷史文物,遺蹟,茶書,茶畫,各種名茶,茶館,茶具,茶歌舞,茶飲技巧和茶藝表演為代表。
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態以茶美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食,以茶養食,以茶獨味等為代表。
茶文化在個體發展和全社會和諧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抄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百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中國茶文化度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包括:1. 中國的茶書
2. 中國各地區(包括少數民族)的茶俗3. 茶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的體現。4. 茶具藝術
5. 名茶典故
不包括茶葉種植、科技等。
-
4 # 胖菇涼自有胖福
中國是茶的國度,經過幾千年歲月的磨練和積澱,茶文化之花開得愈發璀璨。籠罩在茶香中,一顆心慢慢地沉靜下來,感受茶帶來的暖暖的溫度和無窮的魅力。
茶文化是什麼?就是以茶為載體,在種茶、製茶、飲茶等過程中被賦予意義的一種生活文化。
茶文化的分類茶文化是由茶飲、茶俗、茶禮、茶藝、茶道五個層面構成的。
而這五個層面又可分為三個層次:
物質文化層次。指的是茶飲。茶飲即日常家居或工作勞動時的飲茶。
物質和精神相結合層次。指的是茶俗、茶禮和茶藝。
茶俗是一種飲茶風俗,如西藏的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等;
茶禮是一種喝茶的禮儀,如客來敬茶,茶倒 七分滿等;
茶藝是一門關於茶的藝術,具有審美觀賞性,如茶藝表演,關於茶的詩詞歌賦等。
精神層次。指的是茶道。茶道是在泡茶和飲茶過程中蘊涵的深層的智慧和對生命的體悟。
-
5 # 膳待一生
茶葉在中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禪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中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中國茶聖--陸羽,字鴻漸。相傳他是一個棄嬰,被和尚撿回在寺廟中長大,他聰穎好學,惟不願學佛。他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茶的起源、採製熟飲、茶具和茶史,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根據陸羽《茶經》推論,中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863年(唐懿宗鹹通四年)樊綽《蠻書》記載:“茶生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是其時南詔國的一節度府名,治所在今雲南景東縣,轄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及臨滄地區的南部,是有關中國雲南少數民族飲茶、業茶的最早記載。
傳說遠古濮人的後裔叭巖冷率領部落族人行遊至瀾滄江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的芒景山,在浩瀚的森林裡發現了野生大茶樹,並將大茶樹上的茶果和枝葉紮成一個結,作為標記,而後在做了記號的野茶樹四周刨鬆土,灑上火灰,讓茶仔落地後自然生長,再把長成的茶苗移植到部落居住地的四周,並擴散到整個傣王統治區域內,為雲南萬畝古茶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44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朱權撰的《茶譜》,全書約二千字,序之後列品茶、收茶、點茶、薰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等十六則。該書為明代第一本茶書,社會上其時雖普遍飲用芽茶和葉茶,但其茶具等還多半襲用唐宋時代烹點末茶的茶具內容,不過書中也有不少是朱權獨到的創見,尤其是其序中提出的飲茶宜清、雅、寂、敬的見解,對中國後來品茶乃至日本茶道的發展,都有顯著的影響。
1455年(明代宗景泰六年)《雲南圖經志書·土產》載,大理府感通茶,“產於感通寺,其味勝於他處所產者”。灣甸州“其孟通山所產細茶,名灣甸茶,穀雨前採者為佳”。此為景泰時雲南土產中有名的兩種茶葉。
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義大利威尼斯著名作家賴麥錫(Giambatlista Ramusio,1485~1557年)編著《中國茶》和《航海與旅行記》二書,內有介紹中國茶的內容,這是歐洲文獻上最早記述中國茶葉的見聞。在《航海與旅行記》第二卷序文中稱,據波斯人哈奇·馬波麥得(Hajji Mabommed)述告:“大秦國(指中國)有一種植物,其葉片供飲,眾人稱之曰中國茶,視為珍貴食品。此茶生長於中國四川嘉州府(今樂山地區),其鮮葉或幹葉,用水煮沸,煎汁一二杯,空腹飲服,可以去身熱、頭痛、胃痛、腰痛或關節痛,此外,尚有種種疾病,以茶治療亦很有效。如飲食過度,胃中感受不快,飲此汁少許,不久即可消化。故茶為一般人所珍視,為旅行家所必備之物品。”
1614年(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謝肇制《滇略》卷三載:“士庶所用,皆普(洱)茶也。蒸而成團。”是為普洱茶名的最早見之於文獻。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稱“西番(即康藏地區少數民族)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歷史上以普洱府(今普洱縣)為集散地,因而得名。在清代,曾由馱馬商隊運銷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暹羅(今泰國)、高棉、安南(今越南)等國。
1573~1620年(明神宗萬曆年間)雲南始生產沱茶,原產於雲南景谷,所以一名“谷茶”。後來下關(今大理市)茂恆、永昌祥等茶號相繼也生產沱茶後,雲南沱茶,便又有“谷莊”與“關莊”之分。
1637年(明思宗崇禎十年)英國商人駕帆船四艘,首次抵達廣州珠江口。英東印度公司第一次運載華茶112磅回國。此為英商直接從中國廣州採購、販運茶葉之始。
1663年(清聖祖康熙二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酷愛飲用中國茶,1662年嫁於英王查理二世,被喻為“飲茶王后”。英國詩人沃勒為慶賀她生日,特作飲茶王后詩(按《茶葉全書》譯文):“茶神寵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與秋色,美難與茶比。一為後中英,一為群芳最;物阜稱東土,攜來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煩累。欣逢後誕辰,祝壽介以此。”這也是英國第一首英文茶詩。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華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中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中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中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中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回覆列表
曾經我的一個富二代潮汕同事講,在潮汕,酒桌上談不成的生意,在茶樓一定能談下來,足見茶文化滲透在中國的精神血液裡。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
茶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品位。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透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他們進入人們的精神領域。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茶德、傳播茶道、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茶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茶內在具備的美好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