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順世隨緣
-
2 # 雲眾地
馬鈴薯種植面積廣泛,在種植過程中要做好水肥管理、中耕培土、病蟲草防治等田間管理,中耕培土可為馬鈴薯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有利於薯塊膨大和防止薯塊青頭,且有利於土壤保持水分。
怎樣進行馬鈴薯的中耕培土?在江西地區收完一季中稻,可在12月中下旬至1、2月份安排種馬鈴薯,要覆蓋地膜。播種時把深度定在8-10釐米,播種後整平畦苗覆膜,覆土時在壟面地膜上覆蓋2-3釐米的厚碎土,馬鈴薯可自行頂破地膜出苗,要注意巡查,未破膜的幼苗要人工輔助放苗。在地膜覆蓋馬鈴薯畦間溝出現雜草要及時進行人工或機械中耕,結合中耕除草,一般在馬鈴薯5-6片葉和薯塊膨大期各中耕1次,若不揭膜,一般不需要後期培土。
在南方也有采用稻草覆蓋,稻草放置於壟向平行,秸稈頭尾結合處要用土壓住,整個生育期培土2次,一次是齊苗後5-10天,苗高15-20釐米時培土,厚5-8釐米;第二次在封行前進行,培土使整個種薯以上的土層厚度達15-20釐米,培土時要防止傷到農作物。
採用機械中耕,要注意合理選擇中耕施肥機,要能一次性完成中耕、培土、施肥、除草等作業。機具方面主要考慮作業寬幅,適應行距,要求不壓苗。中耕作業後不能有大土塊,壟溝整齊,深淺一致,土表無明顯起伏,翻起的土不要壓農作物,行間的雜草能防除乾淨。
-
3 # 菏澤千德花木
馬鈴薯中耕培土的時間、次數和方法,要根據各地的栽培制 度、氣候和土壤條件決定。(1) 中耕要點① 第一次中耕春馬鈴薯播種後出苗所需時間長,容易形成 地面板結和雜草叢生,所以出齊苗後就應及時中耕除草。② 第二次中耕在苗高10釐米左右時進行,這時幼苗矮小, 淺鋤既可以鬆土滅草,又不至於壓苗傷根。
在春季乾旱多風的地 區,土壤水分蒸發快,淺働可以起到防旱保墒作用。③ 第三次中耕現蕾期進行第S次中耕淺培土,以利匍匐莖 的生長和塊莖形成。④ 第四次中耕在植株封壟前進行第四次中耕兼高培土,以 利增加結薯層次,多結薯,結大薯,防止塊莖暴露地面曬綠,降低 食用品質。
(2) 培土要點一般培土結合中耕進行,此外,培土要根據馬 鈴薯品種的結薯習性考慮。有的品種結薯集中,培土的土臺可小 些;有些品種結薯較分散,培土的土臺要加寬,以儘量使塊莖埋在 土內為原則。但培土只是在播種後的一種措施,如果有的品種塊莖 大,結薯又比較分散,應在播種時適當深播,開始淺覆土,而後結 合培土才能使塊莖全埋在土中。
特別要注意一定要做好植株封壟前 的最後一次培土,因為封壟後不便再進人田間工作。
馬鈴薯結薯時要求陰暗條件,一般在土壤中20釐米上下的地方結薯最多,故培土對馬鈴薯增產起著重要作用。培土一方面既可使埋入土下的莖節數增多,從而增加發生的匍匐枝,以利形成較多的塊莖;另一方面培土又可避免匍匐枝穿出地面形成地上枝,使塊莖避免暴露出地面而塊莖變青變質。此外,培土加厚了疏鬆的土層,在高溫下可起到降低土溫作用,避免土溫劇烈變化,雨水多時有利於排水。而且土層厚還能減少晚疫病病菌傳到新的塊莖上,而減少爛薯。因此,春馬鈴薯栽培中應適時分次培土。在苗齊後幼苗長至2~3寸左右時,結合削平反套肋的高肋使肋平進行第一次淺培土;發棵期中結合中耕再行第二次培土;最後待植株即將封行時進行大培土,要培成屋脊形的高壟,高5~6寸左右,而且壟底要寬。
-
4 # 南一夢
馬鈴薯培土時間
給馬鈴薯培土的時間宜早不宜遲,早培土有利於多結薯,培土晚了,不僅不利於葡匐莖的節數增多,且操作時還有損傷葡匐莖的可能。一般第一次培土應在苗高8~10釐米時進行。隔一個星期進行第二次培土。一次培土不宜過厚,一般以高出地面8~10釐米即可。特別是多雨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如培土過厚,土壤水分含量増高,反而影響土壤透通性,不利薯塊生長髮育,嚴重時還會造成馬鈴薯腐爛。
-
5 # 農藝師老周
馬鈴薯是北方地區最主要的作物之一,特別是在一年一熟的高海拔高緯度地區,馬鈴薯面積甚至於超過了玉米麵積,馬鈴薯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當地農民的積極性。雖然說馬鈴薯產量高低和很多因素相關,比如脫毒馬鈴薯種薯、地膜覆蓋等,最常規的措施還是中耕培土措施了。總結起來,馬鈴薯高產的經驗是“深種淺覆蓋,分次培土”,意思就是說,開溝或者開穴要深一些,播種後覆土宜淺,馬鈴薯出苗後分次培土就能獲得高產。
馬鈴薯中耕培土的作用1.增加結薯層次馬鈴薯地下莖屬於匍匐莖,在匍匐莖上面的莖節才可以膨大出塊莖。葡匐莖的節數越多,結薯個數增加的機會就越多。單株結薯多,增產的潛力就很大,配合足夠的水肥條件,才是馬鈴薯高產的關鍵。2.改善品質
培土可以讓塊莖生存在黑暗潮溼的環境中避免了和Sunny接觸,塊莖就不會變綠,從而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的品質。
3.改善疏鬆透氣的土壤環境
培土可以改變土壤板結狀況,匍匐莖所在的位置土壤疏鬆透氣,提供了快速膨大的環境。
4.中耕培土可以消滅雜草
馬鈴薯出苗期以後,正是大量雜草出土期,中耕培土可以讓大部分雜草死亡。
5.有效調節土壤溫溼度
春季中耕可以保證地溫上升,夏秋季中耕可以降低土壤溫度,也防止營養生長過旺引起的倒伏。中耕切斷了土壤水分蒸騰的管道,可以積蓄更多的水分,培土有利於耕地的排水,避免積水引起的病害發生。
馬鈴薯培土的方法:
馬鈴薯培土宜早不宜晚。時間過遲,起不到增加葡匐莖的節數的作用,而且還會造成葡匐莖的損傷。
第一次培土在苗出齊以後進行,
這個時候培土可以讓種薯更加和土壤接觸嚴實,幼嫩的基部莖節會轉換為匍匐莖。與此同時,結合中耕除草和間苗,有利於幼苗健壯生長。
第一次培土以後間隔7~10天再次中耕培土一次即可。每次中耕培土厚度不超過10釐米。覆土過厚反而影響土壤通透性,不利於結薯。植株封壟以後,就不能再次壅土了。
一般的地膜馬鈴薯,都是種在壟上並且覆蓋了薄膜就不能進行培土了,但也要在出苗期及時放苗,並用細土封嚴封實放苗口,提高膜內溫度,保持膜內溼度。
-
6 # 豫視鄉緣
馬鈴薯中耕培土的時間、次數和方法,要根據各地的栽培制 度、氣候和土壤條件決定。
(1) 中耕要點
① 第一次中耕 春馬鈴薯播種後出苗所需時間長,容易形成 地面板結和雜草叢生,所以出齊苗後就應及時中耕除草。
② 第二次中耕 在苗高10釐米左右時進行,這時幼苗矮小, 淺鋤既可以鬆土滅草,又不至於壓苗傷根。 在春季乾旱多風的地 區,土壤水分蒸發快,淺働可以起到防旱保墒作用。
④ 第四次中耕 在植株封壟前進行第四次中耕兼高培土,以 利增加結薯層次,多結薯,結大薯,防止塊莖暴露地面曬綠,降低 食用品質。
(2) 培土要點 一般培土結合中耕進行,此外,培土要根據馬 鈴薯品種的結薯習性考慮。
有的品種結薯集中,培土的土臺可小 些;有些品種結薯較分散,培土的土臺要加寬,以儘量使塊莖埋在 土內為原則。但培土只是在播種後的一種措施,如果有的品種塊莖 大,結薯又比較分散,應在播種時適當深播,開始淺覆土,而後結 合培土才能使塊莖全埋在土中。
特別要注意一定要做好植株封壟前 的最後一次培土,因為封壟後不便再進人田間工作。
-
7 # 來賓小寶
什麼叫做中耕?作物生育期中在株行間進行的表土耕作簡稱中耕。採用手鋤,中耕犁,齒耙和各種耕耘器等工具。中耕可疏鬆表土,增加土壤通氣性,提高地溼,促進好氣微生物活動和養分有效化,去除雜草,促使根系伸展,調節土壤水份狀況。
中耕鬆土除草也應儘早進行。出苗後第一次中耕可以深一些。可將在背陽坡堆放的土鋤平,要結合第一次追肥進行。第二次中耕鬆土的目的主要是消滅雜草,可以淺一些。苗高20釐米左右時進行第三次中耕,並結合第一次培土。
到了開花初期實行第二次培土,培土不要埋住下部莖葉。一般情況下的第三次培土可在10月下旬霜降前進行,以保護塊莖不受霜凍。
-
8 # 南粵新農人
馬鈴薯栽培中耕培土是馬鈴薯田間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中耕培土可使土壤疏鬆通氣,有利於馬鈴薯生長,利於薯塊膨大。哪麼給馬鈴薯中耕培土什麼時候進行?如何進行?
馬鈴薯生育規律馬鈴薯因早中晚熟品種不同,生長週期也會有所不同,早熟品種的生長週期在80天左右,中熟品種的生長週期在100天左右,晚熟品種的生長週期在120天左右。
馬鈴薯播種到出苗大約25天;馬鈴薯幼苗期生長速度很快,每兩天能生長出一片新葉子,幼苗期的生長週期需15天左右;馬鈴薯發棵期以生長莖葉為主,地下薯塊也逐步膨大,這個生長週期至盛花期結束,約需25天左右。花期後莖葉基本不生長,這時期的馬鈴薯進入了結薯期,地下薯莖在養分充足的情況下會迅速膨大,早熟品種結薯期生長週期約為30天,中熟種的結薯期生長週期約為60天。
馬鈴薯中耕培土可根據上述的馬鈴薯生育規律來進行。
馬鈴薯出苗後初次中耕培土馬鈴薯出齊苗後,結合除草進行初次的中耕培土,原則上以促進地下根系生長帶動地上莖葉生長為主,中耕培土後,土壤疏鬆,可提高土壤地溫,有利於地下根系伸展,讓植株根深葉茂,可促使苗壯。
馬鈴薯出苗後中耕培土宜淺,深度在8釐米左右,苗全後用鋤鋤植株附近的土,有雜草順手去除,馬鈴薯的根系再生能力非常強,可放心鋤土,即使傷了少量根系也能快速生長出大量的新根。雖然馬鈴薯的根系再生能力強,但鋤土時也還是要儘量避免傷根。
鋤土後將土往壟地兩邊培,使壟地看起來像“M形”,植株根部培土4~6釐米即可,如需追肥的可在培土時同時進行,節省勞作。
馬鈴薯發棵期中耕培土馬鈴薯進入發棵期,地下薯塊也逐漸發育,疏鬆的土壤有利於薯塊膨大,這次中耕培土原則以促地上莖葉生長帶動地下薯塊發育,中耕培土後可令植株長勢茁壯,葉片肥厚濃綠,莖杆粗壯,能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植株進入花期時,花量大,對於高產有很大的幫助。
馬鈴薯進入發棵期後,結合追肥進行中耕培土,因該時期的地下薯塊已經開始發育,要避免傷到薯塊,在鋤土時鋤土深度不宜過深,也不宜離植株根部過近,離植株根部10釐米左右鋤土,鋤土深度在8釐米左右,將土往植株根部盤,使壟地看起來像“n形”,這可加厚根部位的土,增厚結薯層,根部位培土厚度在10釐米左右,避免薯塊外露而降低品質。
馬鈴薯結薯期中耕培土馬鈴薯進入結薯期,薯塊進入了快速膨大期,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有利於薯塊膨大,有利於提高薯塊質量,可結合除草追肥進行最後一次中耕培土,本次中耕培土原則上以促地下薯塊發育,控制地上莖葉生長為主。
馬鈴薯進入結薯期,地下薯塊發育得比較快,中耕培土時鋤土宜淺才能避免傷到薯塊,離植株根部12釐米鋤土6~8釐米左右,將肥施入離根部12釐米處,然後鏟溝裡的土往植株根部盤,培土厚度在8釐米左右,根部兩邊12釐米處也應培土8釐米厚。本次培土後可進行封壟了,等薯塊膨大完成就可採收。
-
9 # 基層農人
馬鈴薯中耕培土是露地無覆膜種植、無水澆條件下,藉助培土壓肥,給馬鈴薯植株追施化肥的一項重要手段,也是促進馬鈴薯地下薯塊生長膨大的條件創造和措施,進一步為馬鈴薯爭取產量奠定了基礎。中耕培土埋壓化肥,是無覆膜無水澆條件,馬鈴薯追施化肥利用率最高的最好方式,農民朋友利用雨水墒情追施化肥,藉助中耕鋤草培土埋壓化肥,免受太Sunny照射揮發,既給根部培高了土,還避免化肥爆曬揮發。
再一個就是中耕培土,既可以給馬鈴薯根除周圍疏鬆土壤,同時培高的疏鬆土壤,還可為馬鈴薯地下薯塊的生長膨大,創造疏鬆、溼潤和黑暗的適宜生長環境,薯塊生長個大,還不致因薯塊光照而變綠變紫品質變差。我們甘肅人相互間因善意謊言還常嬉說對方,“洋芋是長大的,不是壅(土)大的”,其實雍土(培土)對促進薯塊生長進一步膨大,起著關鍵作用,如果不中耕鬆土培土,馬鈴薯根部土壤僵實,僵土對薯塊擠壓力大,薯塊很難生長。
所以,中耕培土,對促進馬鈴薯植株的正常生長和地下薯塊的膨大及產量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既然這麼重要和關鍵,那怎麼進行馬鈴薯中耕培土呢,下面具體談談:
第一次中耕培土:是當馬鈴薯幼苗長至7~8片葉時,要及時結合中耕除草,深趟淺覆土,主要是疏鬆土壤,破除板結,培強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發育,淺覆土保墒和有待追施肥料,這次不追肥,需要注意的是,要儘量免傷根系,以免傷口感染帶來病害,影響正常生長。
第二次中耕培土:是當幼苗開始形成匍匐莖時,結合追施肥料,然後中耕培土,二次加高壟面,其方法是,如果是一壟單行種植,肥料放在相鄰植株中間,然後用鋤拋挖兩行間土,覆蓋肥料兩邊合土,加高壟面,如果是一壟雙行種植,適當增施肥料,撒施在雙行中間,結合鋤草鬆土拋挖兩寬行間土,一前一後覆土合壟整平,兩邊坡土要適宜,太薄會出現傷根露根現象,影響結薯塊,由於這次要施化肥,避避沾在葉片上引起燒傷,要儘量避開陰雨天和露水未散時段。第三次培土在發棵期至開花前,結合深鋤行間鬆土,可進行淺培土封壟,不過多數人怕麻煩,會放棄第三次培土,只有管理周到的人才會全面實施完好平整封壟。
總體來說,馬鈴薯中耕培土,是馬鈴薯種植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增強植株根系土壤的疏鬆透氣性,蓄水保墒保肥,也起著關鍵的調節作用,還對馬鈴薯薯塊的進一步生長膨大,起著更大的促進作用。
-
10 # 三農孺子牛
馬鈴薯也叫土豆,山西一帶也叫山藥蛋。馬鈴薯近幾年來發展非常快,它的用處也越來越大,不僅當主食吃,燒菜吃,而且也做成了許多休閒食品,供人們享用。
馬鈴薯既然這麼重要,要想獲得塊兒大,又光滑,產量高,那麼在種植方面就要有相應的措施來保證。其中馬鈴薯培土就是一項重要措施。
馬鈴薯為什麼要培土馬鈴薯為什麼要培土,因為馬鈴薯生長環境適宜疏鬆的土壤,塊莖在地下生長膨大,離地面又不深,大約15釐米左右。很容易暴露在地表面。受太陽的照射就會發綠變質,不能食用。所以要中耕培土。
馬鈴薯的培土時間馬鈴薯播種大約一月時間就會出苗,在馬鈴薯長到大約十公分左右就要結閤中耕除草進行培土。因為這時馬鈴薯的秧子不大,培土不需要多的土就行。重點要放在中耕鋤草上。
馬鈴薯長到二十多公分時進行第二次培土。馬鈴薯即將開花時,這時也要結閤中耕鋤草進行。此時的培土要比第一次多也是重點的一次。要認真的對待。馬鈴薯的四周都要培上土,根部不的外露。大約十幾公分高。
馬鈴薯的最後一次培土馬鈴薯的最後一次培土,因為第二次培土已基本完成,這次的任務是檢查那些上次沒有培好的或者是被雨水沖掉,要認真檢查培好。於第二次培土時間間隔不要過長。因為此時馬鈴薯的秧子基本覆蓋地面,以後就不便操作了。
馬鈴薯的培土工具種植面積小,可以採用人工鋤頭培土法。如果面積大人工費時費力可以採取畜力培土法。這樣工效提高了許多,效果也不錯。如果是規模化種植,種植時規化設計合理,那就用拖拉機配帶培土機械進行培土,這也是當前規模化種植馬鈴薯的一個方向。
注意事項1.馬鈴薯的培土工作很重要,認真對待,培土好壞直接影響到馬鈴薯的塊莖大小。如果培的過少,很可能塊莖暴露在土壤外面,經過太陽照射發綠而不能吃。培土也不要過厚。過厚影響熱量的傳遞,對塊莖發育不好。
2.有的人在培土時達不到培土要求,很可能是在種植時壟距沒有達到寬度標準。所以在種植時一定要達到五十公分左右。這樣在操作培土時就比較容易的多了。
經過以上工序,再要天時地利人和。相信馬鈴薯一定能夠長的好,個兒大,給你帶來豐收的喜悅。
-
11 # 寧寧說的話
這馬鈴薯中耕培土的首要原則就是“先把根部長瓷實,然後進行促進生長”。那麼這就體現在種植馬鈴薯的環境上有灌溉的條件,當然施肥的條件都是有的,這個是影響不到的,因此在我甘肅農村老家裡面,在山上種植的馬鈴薯就只能依靠天氣降雨了。
1、首先以這個馬鈴薯長出“花蕾”為這個時間和生物屬性的節點,那麼在馬鈴薯長出來花蕾之前我的建議就是不要給這個馬鈴薯澆水施肥了,(澆水是在有灌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就要讓這個馬鈴薯給長瓷實,儘量不要在這個時間段長的那麼的快了。
那麼在馬鈴薯結出這個花蕾之後就要進行灌溉和施肥了,畢竟這個花蕾的生長是需要一定的水肥輸送的,這個耗費養分是很大的,那麼這個階段就要去做了,目的就是為了讓馬鈴薯在土壤下面的根部很好的生長;
2、那麼澆水施肥的目的很簡單,一是為了給馬鈴薯補給養分,二是保持種植土壤的溼潤性,那麼在這期間就要進行一箇中耕培土的處理了;
3、按照馬鈴薯的生長週期,中耕培土一共需要3次,第一次是當馬鈴薯完全出苗之後的半個月時間裡面,此時幾乎培土沒有一個高度。那麼第二次是在一個月後,此時培土的高度幾乎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最後第三次就是在馬鈴薯出來全苗之後的第50天左右進行,那麼此時培土與中耕就是要讓這個“壟梗”起來,高度幾乎要達到15釐米左右,這個和給大蔥中耕培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4、在我甘肅農村老家裡面這個馬鈴薯的培土中耕,一是施肥,二是除草,三是上土,這個步驟是一步緊接著一步的,很有其規律性;
5、還有就是在我甘肅農村老家裡面需要進行培土中耕的馬鈴薯在種植的時候不像現在的新品種馬鈴薯是需要進行鋪設地膜的,甚至是黑色的地膜,在中耕培土的時候我老家裡面一般施放的是尿素,有的年份看這個長勢不咋地的情況下會用到這個複合肥料,都是可以的,關鍵是沒有灌溉條件,這個就比較尷尬了。
總結馬鈴薯的中耕培土體現在上土、施肥、除草這3個方面,所以還是很“謹慎”的存在,這個關係到馬鈴薯的生長情況和最後的豐收。
-
12 # 益路前行
在馬鈴薯的種植管理過程中,中耕除草是重中之重,如果地裡的雜草不清除,非常影響馬鈴薯的長勢,直接影響到產量和質量,所以,馬鈴薯種植管理過程中的中耕培土除草就顯得特別重要,除草鬆土和培土同時進行。
要想做好馬鈴薯的中耕培土除草,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播種前除草馬鈴薯的種植時間在臘月至正月這個時間段,解凍後就可以播種了。播種時間南北方有差異,一般情況下北方氣溫回升晚,清明後開始播種,南方氣溫回升早,臘月就可以播種。為了減少一次中耕培土除草,播種前應該先除草。
1.除草時間
根據當地自然氣候變化,在馬鈴薯播種前一個月使用除草劑對種植地進行除草,延長地裡雜草的發芽時間,可以減少一次中耕培土除草的工作。榮哥老家貴州畢節地區一般在臘月播種,冬月的時候就要進行噴藥除草,等除草劑藥效揮發後再進行播種。
2.除草方法
如果種植面積不是很大,就用背式噴霧器噴灑兌水的除草劑,注意一個小細節,先放入除草劑再加水,藥劑會更均勻,除草效果更好。有的人習慣先往噴霧器里加水,再倒入除草劑,這樣做不到藥水混合均勻,會出現區域性地方雜草不枯的情況。
播種前的土壤做過除草後,會為第一次中耕培土省了很多事,至少地裡的雜草不是很多,方便培土。馬鈴薯的整個生長週期,一般進行兩次培土就可以了,培土和除草是同時進行的,兩次培土除草的時間請參考下面的介紹。二.中耕培土1.第一次培土
第一次培土的時間在馬鈴薯苗生長到8釐米的時候進行,這個時候馬鈴薯地裡會長出一些雜草,為了不讓雜草影響到馬鈴薯苗的生長髮育,必須把雜草清除掉。在榮哥老家,一般都是人工除草,用鋤頭把雜草剷除掉的同時,順便給馬鈴薯培土,增加覆蓋馬鈴薯種子泥土的厚度,給馬鈴薯足夠的生長髮育空間。
2.第二次培土
第二次培土時間大概在馬鈴薯苗長到15釐米的時候進行,和第一次培土除草一樣,主要是清除地裡雜草,嚴格來說不是培土,清除地裡雜草的同時順便把泥土薄的地方填補一下,算不上真正的培土。
在馬鈴薯的整個生長週期,培土不是重點,培土是配合除草進行的,除草的同時順便培土。馬鈴薯在播種的時候回填覆蓋的泥土厚度已經足夠馬鈴薯的生長髮育需求了,所以馬鈴薯的中耕培土只是配合除草鬆土的一個小動作而已,不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重點。
三:南北方馬鈴薯中耕培土有區別1.南方地區
在榮哥老家貴州畢節農村,馬鈴薯播種的時候,覆蓋馬鈴薯種子的泥土一定要達到10釐米以上的厚度,這個厚度也是符合馬鈴薯生長髮育的標準的,沒有必要在中耕培土增加厚度了。中耕培土只是配合中耕除草的一個動作,覆蓋馬鈴薯的泥土如果太厚了反而不好,因為馬鈴薯是低矮型農作物,不用防風,所以不需要刻意的去做中耕培土。
2.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不一樣,北方地區的馬鈴薯中耕培土是重點,特別是平原地區,種植面積大,都是用機器操作,中耕培土就是除草,利用機器把泥土翻蓋在馬鈴薯植株根部,把雜草蓋住,阻礙雜草的生長,給馬鈴薯提供一個最佳的生長髮育空間。像北方地區這種馬鈴薯的種植大戶,中耕培土就顯得重要了,透過中耕培土,達到清除地裡雜草的目的。
-
13 # 洪洋河
馬鈴薯的中耕與培土一般分三次。在幼苗階段主要措施是及時中耕除草,要以深松淺培為主。壟作栽培,在馬鈴薯苗高7~10釐米時應該及時中耕;在苗高13~17釐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封壟前進行第三次中耕,注意中耕時要保持原來的壟形。這樣,既可以使得種植馬鈴薯的土壤疏鬆,又能加厚培土層,消滅雜草和提高地溫。
回覆列表
只要是農作物種莊稼,必須年年轉換杆檫,對作物的成長,出粉率大有效益。
怎樣進行馬鈴薯的中耕培土,本人以農村實際經驗所得,按土地髙山平地,陰陽地,斜坡地,是因地制宜隨機應變。
馬鈴薯最適應小麥杆檫地,是小麥收完,初伏時節將地耕一二遍,在寒露後再耕一遍,俗話說,耕秋地,旺來年,麥檫杆一佰斤馬鈴薯,可出粉率十九至十二斤左右,其它作物杆檫馬鈴薯產量低出粉低,吃菜好,是實話實說。
農村俗話說,過了驚蟄不停牛,驚蟄開始耕地整旋,是鋤草根放地氣結陽氣返升,然後到春風為萬物復甦,開始播種馬鈴薯,在播種時肥料充足即可,地膜覆蓋時,土地平坦即可加墾覆蓋,是土壤滋潤,抗旱,苗壯葉肥。如果是斜坡地為原地覆蓋,不須要培土加墾,以防止天旱不保溼度,苗瘦萎黃。
馬鈴薯多年農民散種,在二十多年前,用鋤挖窩窩種植,一窩一籽一大碗糞,然後出苗二次追肥硝酸銨,或尿素,產量畝產3一4千多斤,那時候農民靠馬鈴薯粉發展經濟,現在種植減變又省力,將農家肥及化肥一次性施用,拖拉機整旋,挖窩栽種,畝數不多,家庭吃菜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