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沐天澤心理軻楠
-
2 # 童童媽媽關注育兒
這正是寶寶長大的表現哦!也是寶寶獲得了足夠的愛的表現。
雖然這個時期的寶寶叛逆的讓人抓狂,但是想想,寶寶三歲的時候就已經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強烈的叛逆期,這是正常發育的階段。
而且,有愛的家庭,孩子才敢“叛逆”,如果這個時期的寶寶乖巧懂事,是多麼讓人心疼的一件事情啊!
-
3 # 不愛睡覺的小孩
首先,如果孩子之前很好,到了這個年齡階段出現了這種現象,那這就是孩子的階段性特點。四歲幼兒行為受情緒支配,思維帶有直覺性,依靠動作和視覺進行思維。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和調節情緒,不高興了就哭,高興就大笑或者手舞足蹈,憤怒就瞪眼跺腳。那要給孩子情緒發洩的空間,逐漸幫助孩子理解情緒,學習用語言表達,幫助孩子很好的度過這個時期。
其次,如果說孩子之前有這樣的表現,只是現在更明顯,那說明一直以來教育孩子可能都存在一些問題,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時間,在不違背大的原則和底線的問題時給予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讓孩子自己來感受,嘗試。
最後,還要注意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打罵解決不了問題,只能讓孩子更叛逆,家長焦躁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家長要平靜下來和孩子好好講道理,注意要溫柔而堅定。
養育孩子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大家一起努力
-
4 # twins糖糖甜甜
從幼兒的心裡特徵來分析,四歲的孩子“最不溫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四歲的孩子與三歲或五歲相比較,四歲正處於“精力旺盛年齡”。那麼應該如何教育和引導四歲的孩子呢?
四歲的孩子精力非常充沛,活潑好動。他們逐漸喜歡嘗試任何新鮮的事物,比如喜歡“扮家家”,喜歡模仿別人,比較自信,表現出來的可能有傲慢、自信和獨立的反抗意識,因此在大人看來,四歲的幼兒喜歡反抗。
那父母應該如何與四歲的幼兒溝通呢?
一是不要嫌煩。四歲的寶寶話特別多,並且喜歡和大人頂嘴。這個時候父母就不要嫌煩了,因為孩子正在練習自己“聽與說”的能力,父母應該耐心的傾聽,正確的引導,絕對不能對孩子說“閉嘴”“囉嗦”,這就抑制了孩子。
二是給他一段專屬的時間和空間。當孩子耍小性子的時候,耐心傾聽,這時候不要急於和他講理,商量。他的旺盛精力沒準兒此時此刻就會表現為和你對著幹。
三是輕聲細語而不是吼叫。相信很多家長被孩子惹急了,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這是很錯誤的行為。因為以孩子的認知來講,他未必能接受你吼叫的內容,而滿腦子都會是你氣急敗壞大吼大叫的樣子。
四是學會和孩子商量並不是下命令。平時要多注意和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感覺到被平等的對待。
以上就是我對於4歲寶寶,應該如何去教育和引導的理解,希望對您有幫助!祝寶寶健康成長!
-
5 # 自由自在的我yies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四歲的寶寶應該能聽懂你說的話了,可能你的語氣太大聲了,孩子不喜歡,時間長點他就會反感你說話的方式,俗話說:泥鰍要捧,娃娃要哄,就是這個道理,對孩子千萬別用吼的方式去不要他幹啥和要他幹啥…得和聲細語的和他交流,並且要得到他的同意,不能強硬的要他同意某一件事…當然在生活中也要給他立一些規矩和一些底線,超出了規矩和底線就不要同意,要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事都是他可以任性就能得到的。
-
6 # 麻辣面面子
你可以也哭鬧
告訴寶寶你們倆是一樣的你也有脾氣
不能一味的哄她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7 # 書香伴入眠
4歲的寶寶講不聽,罵不聽,打也不聽,反而還要故意幹。這是大多數家長會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根源在於家長的育兒理念存在誤區。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進行一番如下反思。
一、孩子一定要聽家長的話嗎?
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意願。我們是不是做到了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再審視他的想法,在認可孩子想法合理性的前提下,除了涉及安全、道德問題要態度堅決制止外,允許他堅持己見,按他自己的意願去做。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成為有主見的人,那麼從小就要傾聽他的想法,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讓他處處聽家長的。心理學研究顯示,寶寶2歲左右獨立意識萌芽,開始進入不聽話、不合作的第一個叛逆期,而4歲進入第二個叛逆期,寶寶會變得更不聽話,更不好管。
這時候家長最好不要用否定的態度、制止的方法,而應該提供多個選項讓孩子做出選擇,或找出更多孩子樂於接受的辦法,沒必要跟孩子較勁。如果家長總說這不行、那不對,孩子認為反正不被允許,我怎麼都不對,就會跟你對著幹,甚至更來勁兒了。
但是,有些不可選的事情,家長要做出要求並態度堅定地讓孩子執行。
家長說“可以”的時候多,說“不行”的時候少,並且說話算數,你在孩子面前就有權威,孩子就樂於服從。
二、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就意味著教育失敗了嗎?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居於主體地位,家長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家長的教育是不是有效,主要看孩子願不願意接受,這是產生效果的前提。
我們的家教常常起始於家長自說自話地對孩子定標準、提要求,終結於孩子聽家長的話、按家長的要求去做,然後達到家長所定的標準。總之,一廂情願似的操作,不顧孩子的意願,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難以接受,他就會不聽,不會去做,會跟你對著幹或消極對待。這樣,長期累積下來,就會積重難返。
所以,縱使你的願望再好,你認為的做法再對,也是枉然。家長要眼裡有孩子,蹲下來,多瞭解孩子,肯定孩子,接納孩子,你的想法得到了孩子的認同,教育才會開始生效。
不要求孩子一味聽你的,而是讓孩子告訴你他的想法,讓我們幫他把把脈,提提意見,這樣的良性親子關係才是我們追求的。
-
8 # 洛媽說故事
恭喜你,這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並加強了,是孩子成長的一種表現行為。
一般來說,2-3歲的孩子,會開始說不,這是自我意識的萌發;3-6歲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並拒絕父母的好意,這是自我意識的成長。好好培養的話,孩子的思想會成長,並長成能夠獨立自主的孩子。
那怎麼做呢?
1.不強制孩子,用建議引導孩子
對於孩子還明顯幼稚的決定不強加控制,說出自己的擔心,表白自己的愛,會讓孩子有被愛的感覺,也更容易聽進去你的話。接下來就給出自己的建議,並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在幾個建議之中選擇,並加以引導,讓孩子有自己做決定的感覺。
2.不反覆囑咐,用興趣吸引孩子
如果孩子不願意刷牙,我們不需要反覆囑咐,並告訴孩子不刷牙就是不行,孩子很可能就直接拒絕。這個時候,可以和孩子來一場比賽,比比誰刷牙刷的更快。用興趣吸引孩子,孩子會很樂意刷牙。
別的事情也可以用這個辦法,能夠提升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回覆列表
4歲寶寶,正是可愛的時候呢。
講道理:倒是可以聽懂了。但是一般講道理也沒什麼用。因為一、我們家長們不會講道理,基本上是訓;原因二、講道理,本身就給對方不太好的感受,被否定了,被指責了。
罵不聽:不必罵,也不要大喊大叫,因為這也沒有用。如果非要找有用的地方,就是負作用。
打:就更沒有用了,太傷孩子,使不得。而且還給孩子親身示範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也會習得的。
建議:耐心的傾聽,多鼓勵讓孩子表達,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多一些允許,慢慢的,更加良好的親子關係就培養起來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