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戲說歷史的貓

    一般來說,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只要是上了年紀的,在他執政的後期一般都會出問題,唐玄宗是中國歷史上的十二位年紀上七十歲的帝王之一,其他十一位有:漢武帝(窮兵黷武,晚年被江充迷惑,骨肉相殘)、吳大帝孫權(後期政局也不穩)、梁武帝(後期出了侯景之亂)、唐高祖(晚景淒涼)、武則天(大肆妄佛)、錢鏐(割據政權的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為人昏庸,忠奸莫辨)、宋高宗(逃跑皇帝一個)、元世祖忽必烈(推行四等人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大興文字獄的始作俑者)、乾隆(後期出了白蓮教起義)等等。所以說,唐玄宗晚年出了安史之亂也是正常的。畢竟在帝制時代,皇帝個人素質的好壞與國家命運還是有一定的關係的(雖然不是完全決定,那就成了英雄史觀了),而一個人到了晚年難免會“昏庸”(就是判斷力下降了),這和他青年時代是沒法比的。我相信當時一定還有忠臣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就是一個例子),可他當時由於年紀大了,判斷力下降,難辨忠奸,錯用奸臣,致使有了安史之亂。

    唐玄宗,在前期勵精圖治,把唐朝推向了開元盛世的頂峰。天寶年間,唐玄宗任命了李林輔和楊國忠為宰相,並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之位。自此,唐朝政局被二人搞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很多忠臣也被紛紛貶到遠方或者調往外地。直到安祿山史思明的出現,唐朝由盛到衰,再也沒有昔日的輝煌!

    其次,唐玄宗痴迷於酒色之中,終日裡和楊貴妃在皇宮裡鬼混,不理朝政。君王最大的忌諱就是好酒色。一旦好了酒色,那麼他們就會不理朝政,把心思用在酒色上面,比如商朝的紂王、周朝的幽王、隋朝的煬帝等等。這些皇帝在接觸酒色之前是個好皇帝,但是隻要沾染上了酒色,就像吸毒一樣,沉醉於其中而無法自拔,進而毀了自己。

    而唐玄宗也是這樣的人。剛開始,在文臣武將的輔佐下,唐玄宗年輕有為,開拓了大唐盛世。後來,唐玄宗遇到他的兒媳婦楊玉環的時候,開始為她痴迷不已,絲毫不顧倫常鋼裡,想盡一切辦法把她搞到手,從此志得意滿,抱得美人徽之後,把朝政交給楊國忠和李林輔,再也不理朝政,開心地沉醉於溫柔鄉里。試問,把心思用在楊玉環身上的唐玄宗還會有心思治理國家嗎?把心思用在吃喝玩樂方面的君王能不昏聵無道嗎?

  • 2 # 東白啟明

    這個題目涉及到兩個皇帝一個大臣三個人。人是一個複雜的集合人,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來區分。按照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正能量和負能量同時存在。放在這個題目中解釋,就是對於一些忠言逆耳的話能不能入耳入腦入心。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聽好聽的、順耳的話,我們先說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

    你說,魏徵天天在李世民耳朵邊,說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你有這些錯,你不應該這麼幹等等這樣的話,李世民心裡能不煩嗎?答案是肯定的,李世民肯定煩,有時候恨不得把這個討厭的傢伙給殺了。但李世民忍住了,他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看到了自古有作為的君主,大多有始無終,往往更延十數年,即以縱逸緻敗。所以他不敢恃天下太平而縱逸,常常居安思危,一再表示要做到“善始慎終”,永固鴻業。他即位後盡力求言,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就是最敢說話的一個,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 魏徵的婆婆嘴,換來李世民著名的一句話:“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

    我們現在再來說說第三個人物唐玄宗。唐玄宗的這一生,被後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開元盛世,剛剛當上一把手的唐玄宗勵精圖治,恢復了“貞觀之治”時候的氣象。第二階段,開創了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後,又是更加卑鄙的楊國忠掌權,試想一下,朝堂之上小人當道,那還有什麼人敢於說真話、說實話,更別提給皇帝提意見了。再加上唐玄宗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與楊貴妃秀恩愛、討美人歡心上去了,更沒有精力甚至沒有興趣去聽取“諫言”了,最終落了個悽慘死去的下場。

  • 3 # 林宋IF

    你好,我來發表一下看法,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談一下

    一,主觀上來看,是唐玄宗在取得開元盛世的功業之後,隨著他年齡的增加,對政務產生了懈怠。

    從個人角度理解,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剛即位的皇帝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勵精圖治後,國家實現了大治,同時自身也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到了晚年他的精力才華都會下降,影響了他的判斷。

    同時,剛即位的皇帝權力還不穩,國家也不太平,他需要廣開言路,任用賢才幫助治理國家的同時,也要靠這些措施加強自己的權力。而實現大治之後,他的權力已經變得非常穩固,對於人才的渴求就沒有當初那麼強烈,所以這個時候,即使有人才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何況在開元末年,唐玄宗任用了李林甫這樣的奸臣為相,天下的人才更難以進入朝中,李林甫曾經在一次恩科考試中,不錄一人,並且向唐玄宗賀喜說:這是表明天下已經沒有人才了。既然人才都進了朝廷,剩下的那都是庸才嘛,包括杜甫就是這次陰謀的一個受害者。

    可笑的是,唐玄宗竟然相信了這種言論,按理來說,唐玄宗這樣一個經歷過朝局動盪後上位,又實現了開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怎麼會昏聵至此,我實在無法理解,只能說,他根本已經對政務失去了興趣(不是權力),他晚年的興趣是和楊貴妃搞戲曲這樣的藝術活動,對於李林甫這樣壓制人才的做法他可能是明白的,但聽之任之,因為國家的太平使他在政務上越來越懈怠,已經失去政治敏感度,看不到帝國的危機所在。

    一個成功的帝王,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對人才的追求,不但須要他們來幫助自己治國,也需要籠絡這些人才來加強自己的權力

    不過這裡也說一下,魏徵去世於貞觀十七年,六年後,五十二歲的唐太宗才去世,唐太宗一共在位二十三年,去世的時候,也只是中年階段,他身邊的賢臣不少都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這和唐玄宗不同,唐玄宗在位44年,一共活了77歲,時間跨度比較長,這個也有重要的影響。

    對比一下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長的皇帝就可以明白,比如漢武帝、康熙,都是雄才大略,但晚年在政治上就頻出失誤,可見皇帝這個天下萬民繫於一身的位置,當的太久不是一個好兆頭,哪怕你曾經多麼英明,開創過偉大的盛世,但在人治的社會,皇帝一老不可避免就要發生這些問題。

    二,人治的社會

    客觀來講,在人治的社會,國家的盛衰取決於皇帝個人的喜怒哀樂和政務水平,當他雄心勃勃,準備勵精圖治的時候,往往能夠招納賢才,廣開言路,這個時候,他的身邊不斷會有賢才來進諫、輔政,國家也因此強盛。

    當皇帝年老、精力不足,想著享受太平的時候,如魏徵一般的人才就會失去用武之地,因為皇帝已經對這樣的人失去了當初的興趣,這個就像惡性迴圈,困擾著中國的封建社會,本質上就是因為在人治的社會,沒有法律來約束這些皇帝能一直能保持他們英明的一面,只要是人,他就會有失誤,普通人可能影響沒那麼大,但是一個帝國出現這種失誤,是承擔不起的,因為他的結果要麼國破家亡,要麼從此走向衰落。

    當然,我也看到你說的唐太宗和魏徵,他們是中國歷史上君臣的典範,但這不是說唐太宗時期比唐玄宗時期有多麼先進,或者說唐玄宗不行,相反唐玄宗把大唐推向了頂峰,這個頂峰也是中國帝國時代的頂峰,再說了,魏徵死後不久,唐太宗因為一些事就派人推到了魏徵的墓碑。因為那畢竟不是一個法治的社會,皇帝身邊是否有賢人,也不是有立法來保證的。

  • 4 # 金棠文化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那一年李世民45歲,在古代也不能算是晚年吧?更何況李世民後來也是糊塗之極,為追求長生不老,常年吞服方士丹藥,在魏徵離世六年後去逝,原因鉛中毒,自己作死。

    中國歷史上晚年如李隆基似的皇帝比比皆是,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果。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等,哪個晚年身邊不是侫臣充道、小人得勢?他們身邊是否能出現魏徵似的人物,取決於他們自身好惡。“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中國古代皇帝到晚年多過著醉生夢死、追求享樂的生活,任用奉承迎合之人於身邊,以滿足其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皇帝當然不願聽臣下的直言相勸,朝堂上就不會出現魏徵式的人物了。至於嘉靖朝出現那個冒死敢罵皇帝的海瑞,只是個案,況且他還是被逮入大牢。

  • 5 # 文淵閣憶經典

    唐玄宗晚年安逸享樂,政治昏聵,又有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朝政,權傾朝野,賢臣沒有任何生存空間。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並賜死太平公主,取得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登基後,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名相,政治清明,民安物阜,國家一片欣欣向榮,史稱“開元盛世”。

    日中則移,月盈則虧。開創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驕奢淫逸,張九齡等賢臣相繼被罷免,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劍”乘機上位。不久李隆基又奪子之妻楊玉環,夜夜笙歌,親信楊國忠,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大幕拉開。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林甫把持朝政期間,為保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鼓動唐玄宗疏遠文士,武將入相,造成嚴重惡果。內無能臣賢臣謀國,外有武將擁兵自重,為日後“安史之亂”乃至藩鎮割據埋下隱患!

    幸好郭子儀、李光弼挺身而出,大唐國祚得以延續,不過經此一亂,元氣大傷,後期雖有“元和中興”,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國家興衰,朝代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停課三個月了,應該減免學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