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91955236311

    說實話,當媽這幾年,養孩子這事我就沒怎麼明白過。

    為了解惑,我還和不少同樣當媽的朋友交流過,她們一致認為這是娃在故意搗亂。

    但是,我不大認同。

    穿著溼噠噠的褲子多不舒服啊,他怎麼會一次又一次地犯這種錯誤,給自己找不舒服呢。

    後來看到一篇文章,我才有點明白。

    文章的作者也是枚寶媽,她曾經為娃口吃的事焦慮不已,當時娃也兩歲多。

    她家娃說話早,而且話說得很流利,加上生性活潑,講起話來跟話匣子一樣。但是不知什麼時候起,娃就開始口吃了。

    平時說得很利索的話,現在要費好大勁才說出來,而且剛說前兩個字就開始結巴。

    她特別著急,所以當娃說話的時候,她就在一邊糾正,但越是糾正娃就越是結巴。沒幾天,娃連話都不想說了。

    她趕緊上網查資料,看育兒書,而所有的解決方法都是對此不予重視,不給他壓力,讓他慢慢恢復。

    她和家人商量好,不刻意糾正娃說話的錯誤,而且對他更加耐心,他說話的時候從不插嘴,不把他的口吃當一回事。

    沒多久,孩子的口吃就好了,又成了以前的話匣子。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轉變呢?

    我想,我們都能發現父母的態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們的態度變得寬鬆,不再給孩子施加壓力,所以孩子才能沒有顧慮的說話。

    也就是說,在父母的無聲鼓勵下,孩子更能恢復對自己的信心,才有進步的可能。

    尿褲子、口吃等等,都和孩子的自信有關係。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孩子的很多行為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他們感到氣餒。而大多數時候,氣餒是父母造成的,因為做父母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評判孩子。

    我們認為孩子太柔弱,不成熟,做事情沒經驗,所以有意無意中就把對他們的輕蔑與否定烙印在了他們的心裡,讓他們喪失了自信。

    為了克服這種氣餒,孩子會採取各種行動來找補,但由於經驗的限制和對形勢的誤判,很多孩子設定了錯誤的行動目標。

    常見的錯誤目標就是用父母反感的行為吸引他們的注意。

    就拿孩子尿褲子這事來說,你越是跟孩子說不能尿褲子,而且對他尿褲子這事特別的生氣,他就越是會感到氣餒。

    在你的否定下,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就會自我懷疑,認為自己連尿尿這事都做不好。而你一次次的強調,只會讓他喪失信心,更加氣餒。

    他會想,既然我控制不了什麼時候尿尿,那麼幹脆不控制了,想尿就尿吧,反正媽媽總會收拾爛攤子。

    與此同時,他看到你因為他尿褲子圍著他團團轉,他又覺得尿褲子能吸引媽媽的注意力,證明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媽媽愛的。

    乾爽的褲子和獲得媽媽的愛一比較,還是獲得媽媽的愛更重要,於是他就會一直尿褲子。

    這樣的模式很常見,但又很微妙,很多父母意識不到。

    比如,從小都是你幫孩子穿衣服,等到他長大了,即使能自己穿衣服了,還是會粘著你,讓你給穿衣服;

    孩子上學都是你接送,等到他能自己上學的年齡,他還是會纏著你讓你送;

    作業寫得馬馬虎虎,你越是跟他說就越是不改正,逼著你時時刻刻守在他身邊,幫他檢查幫他計算。

    這樣的事多得不勝列舉。

    只是,孩子小的時候,可以依靠我們得到庇護,成年後就不能再藏在我們的羽翼下了,我們保護不了他一輩子。

    他總得走出我們的世界,經受生活的風風雨雨與各種挫折。

    而如果他沒能培養出自信,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遲早會被現實打擊得體無完膚。

    所以,讓孩子自信才是為人父母最應該做的事。以下兩點請時刻記在心上:

    不急著否定,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有個教育家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確實如此,如果沒有我們的肯定與鼓勵,孩子就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所在,也就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

    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急著否定他,給他潑涼水,而是要找出他做得好的地方,給與肯定與鼓勵,激發他的自信心。

    他做手工做得一塌糊塗,成果十分地拿不出手,不要急著說他笨,要找出他做得好的地方給與肯定,可以誇獎他有耐心,並且鼓勵他多嘗試幾次,相信很快他就能有進步。

    多點耐心,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學習都有個過程,需要時間,更需要在錯誤中汲取經驗。對不熟悉的事情,我們大人尚且要花一番功夫,更何況小孩子。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要有耐心。

    教孩子繫鞋帶,一次做不好,就多給他幾次機會。不要對他大呼小叫,對他批評和責難,要給他犯錯的機會,讓他能夠沒有心理負擔地去嘗試去學習。

    相信他回報我們的不僅是漂亮成果,還會有對我們的感激。

    我相信,做父母的都是用心良苦,為了孩子的成長操碎了心,但是好的意願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很容易就犯下大錯,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所以我們要時刻小心。

    我們要像呵護小樹苗一樣,呵護他們的自信心,也不要吝嗇鼓勵與讚美,相信在我們的鼓勵下,他們變得更加自信與強大。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終有一天,孩子會因此而感激我們,並且帶著尊敬與愛。

  • 2 # UP兒童美學

    第一個是外部的反饋,即外在的環境對孩子的評價與態度。第二個是內部自我的認可,即孩子自身的實力。

    對於孩子來說,他首先要具備外部環境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價值感,獲得自信。

    家庭教育永遠是第一位的教育,孩子的成長需求首先是建立在父母的給予上,衣食住行以外, 父母必須懂得孩子的心靈需求,他們需要尊重,理解,包容。

    而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該把孩子當大人尊重和關注的時候,卻把他當孩子來敷衍;該把孩子當孩子呵護和關心的時候,卻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

    首先父母要審視自己的夫妻關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第一榜樣,和諧的夫妻關係,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夫妻之間互敬互愛,同甘共苦,這種積極的態度,會讓孩子內心永遠充滿安全感,是最好的家庭情感教育,在這種環境中長得孩子,往往具有良好心理品質,具備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有調控情感情緒的能力,自尊自信。

    而充滿爭吵,不和諧的夫妻關係,潛移默化中會使孩子缺乏愛意,沒有安全感,變得更加自卑。所以夫妻關係是培養孩子自信心應該關注的第一要素。

    第二:父母要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孩子與家長間的關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首先應檢查一下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否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喜歡他、尊重他,態度溫和,孩子獲得的心理感覺就好,外在表現就活潑愉快,積極熱情,內心的力量感就越大,自信心就越強。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訓斥多,粗暴,態度冷淡,孩子就會情緒低沉,對周圍的事物缺乏主動性,不敢嘗試,惡性迴圈導致自信心不足。

    家長要尊重孩子,多傾聽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大膽的表達自我,正視自己的需要。

    適當給予孩子平等的權利,讓孩子自己選擇做主,從自己的選擇當中獲取成就感,更有利於培養孩子開朗、自信的心態。

    給予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涉及到家庭活動的一些事情,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讓他感受到被需要。

    多陪伴孩子。有家長陪伴成長的孩子更加開朗、自信,能從親子關係中獲得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會使孩子更有底氣,更自信;而沒有家長陪伴的孩子,相對缺乏安全感,會顯得更加自卑、消極。

    第三:父母要言傳身教。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具有自信,樂觀,堅韌自強的性格,為孩子創設培養自信心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

    家長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積極。同時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興趣愛好。如讀書,下棋,運動等……興趣愛好能讓一個人生活的更加充實,在充實的生活中,孩子更容易獲得自我效能感,從興趣愛好中獲取他人的肯定和鼓勵,也能幫助孩子培養開朗、自信的心態。

    第四:對孩子提要求要適中。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活環境不同,氣質型別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能力大小不同,當我們對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情況。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對於兒童而言,存在著一個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成就)與經過別人的幫助之後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這一差距被稱作最近發展區,也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人的最大潛力。

    我們期望孩子成長進步,最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最近發展區內才會產生。人們常說的“踮起腳尖夠得著”就是既要給孩子一定的施展空間,又不能超過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進步是孩子經過一定努力能達到的,如果要求過低,孩子很容易完成,就不能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成就感;如果要求過高,很難達到,反而會使孩子產生挫折感,就適得其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家長對孩子提要求一定不能盲目對比,而是要在尊重自己孩子實際能力的情況下設定目標,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

    這樣一次次的努力和嘗試,孩子的進步是循序漸進的,他在這種成功的激勵下,良性迴圈,就會越來越自信。

    第五:父母的表揚和鼓勵是孩子自信的沃土。

    孩子在活動中產生的“成功後的喜悅”是一種自我的情緒認識,與在活動中達到的成果並無直接關係,而和家長對他的“評價”密切相關。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對孩子的優點要明確肯定,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成績,中肯而積極的評價都會使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並且誇獎和鼓勵也是有方法的,更多的是要誇獎具體的行為和事實,而不是你真棒!你真聰明,讓孩子在建立自信的同時,明白成就是在具備優秀品質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的。

    當孩子遇到失敗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孩子的失落,積極的共情,並且幫助他尋找失敗的原因,和他一起克服困難,幫助他們正視失敗和挫折,樹立自信。對於孩子來說,這是最大的鼓勵和支援。

    另外有很多家長喜歡在公共場合批評數落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某一次錯誤當笑話來說等等行為。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信心。

    培養孩子的自信,就是給予孩子成長的能量。

    該把孩子當大人尊重和關注的時候,一定要蹲下來,平等的對待他。

    該把孩子當孩子呵護和關心的時候,一定要溫柔而堅定。

    作為家長做到這樣,收穫得不僅僅是孩子的自信,還有家長的成長,良好的親子關係,溫暖的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