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二點而已
-
2 # 草根40493296
我家鄉有座廟,叫重陽廟。敬的是王重陽(王喆)是元朝丘杼機的師父全真道的祖師爺,(略)重陽廟在江西鉛山縣信江河邊,相傳信江發大水,隨水飄來一尊菩薩,在現在廟址落腳,村民撈起後就地搭了間小屋,將菩薩供在屋裡,菩薩很靈,保一方平安,風調雨順,後廟宇不斷擴大,重陽節這天,縣城,和附近鄉民都來敬香,除了香燭紙錢,還要帶一把掃帚,獻給廟裡,廟主用掃把在你身上全後左右從頭掃到腳,則保你不長瘡,節。相傳重陽菩薩喜歡熱鬧,附近孩子們在香客去廟的中途,突然襲擊搶掃把,香客不追任其搶去。小時候我也幹過此勾當,很好玩,這天廟周圍的村民,家家都有燒香客人,早上吃麻餈(餈巴),中午吃燈盞粿(地方小吃,中央二臺味道專欄)播過。總之重陽節是我孩提時代印象深的節日。
-
3 # 筆點春秋
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因《易經》中“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是為重陽。
各地以不同的方式過重陽節,但登高、賞菊都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濃郁的節日氛圍,自古至今令文人墨客所喜愛,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成為中國重陽習俗的亮點。菊花盛開時節,賞菊陶冶情操。登高遠眺,放鬆心情,因重陽過後,冬歲將至,外出遊玩,也是“辭青”的一種方式。
登高遠眺
秋天時節,登山遠眺。此時葉以枯黃,樹木輪廓清晰可見,蒼山更多幾許蒼健之氣。谷中紅葉,層林盡染,如芙蓉綻放。日落時分,鳥瞰江邊水淺,些許人家,炊煙裊裊。落日斜陽,天地煙霞渾然一體,引無數文人詩興大發。
賞菊
霜降過後,百花凋殘,唯有菊花綻放,菊花成為人們心中不畏寒霜,寒秋怒放的君子形象,生命力頑強的象徵。賞菊飲酒,詠菊作詩也是古代文人的雅事,至今流傳不少詠菊的名作佳句。現在中國仍有秋天賞菊的習俗。
新中國後農曆九月九日成為老人節,尊老、敬老又賦予重陽節新的定義。愛護老人,祝老人健康長壽,將中國的孝文化與傳統習俗巧妙結合。
-
4 # 桐桐媽咪431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快到了,,作為一枚土生土長的潮汕人,我來說說我們這邊的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是爺爺奶奶的節日。每每即將來臨的時候,學校的小朋友都會製作各種賀卡,送給爺爺奶奶,來表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這個時候,爺爺奶奶都會做一種粿----“秋瓜葉粿”來吃。那什麼是秋瓜葉粿呢?“秋瓜葉粿”顧名思義就是用秋瓜葉跟浸泡了一夜的大米碾成粉然後加上滾燙的白粥。最傳統的做法就是下點鹽。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都往裡面加了很多輔料。例如蝦仁,花生,香菇等等。但是相對於老一輩的口味。還是最喜歡原味的做法。用他們的話說是大自然最真實的味道。然後就用筷子和麵直到溫度適中。就可以開始揉麵,這種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要揉到三不沾就可以了。然後就戳成一個一個小圓球壓扁就可以上鍋了。然而這裡的做法也是潮汕人最獨特了,不是上鍋蒸的哦。當然現在也有很多貪圖方便直接就上鍋蒸。但是最傳統的做法是在大鼎中間倒上一碗水。然後把做好的秋瓜葉粿貼在鼎的周圍。等到變成深綠色。薇薇泛著透明。背面微焦就可以了。之前我問過奶奶,為什麼重陽節要做這種粿來吃?奶奶說這個是咱們潮汕的祖先流傳下來的習俗。咱們潮汕的7月跟八月是中元節和中秋節,各家各戶都會祭拜。所以七八月家裡的貢品就很多,到了九月份這種粿是為了消食解膩。雖然這個說法不一定正確。但是一到9月,各家各戶都瀰漫這秋瓜葉的味道。市場很多現成粿跟碾好的粉也很多。。。成為我們大潮汕 的重陽節標配。。這就是我們家鄉的味道。 -
5 # 豆露媽咪的vlog
重陽節是每年陰曆九月初九,是民間的一個傳統習俗。習俗有這些:
第一就是登山.老人們會去登山,透過登山來慶祝自己的節日。登上山頂可以看到滿山遍野的紅葉,看到很大的視野來,舒展很大的情懷。這一天也被稱為登山節。
第二就是插茱萸,茱萸是重陽節必備的一個物件,他們把茱萸做成配飾,佩戴在身上,辟邪去災的韻意,也被稱為茱萸節。
第三就是飲菊花酒,喝菊花茶。菊花是秋天花之王,老人們在端重陽節這一天啊,透過喝菊花茶、飲菊花酒,這樣吃肉喝酒的方式來慶祝這一天的到來,所以今天也被稱為菊花節。
第四就是吃重陽糕,像一些北方的城市,沒有山可以登,他們那裡就吃起了重陽糕,就是登高的意思,所以吃重陽糕來慶祝他們重陽節的節日。
2020年的重陽節,在我們河南焦作,早晨有一大陣風,刮來Sunny乾燥的,強烈的照射在樹上地上,我們無從下腳,家裡有八個月的寶寶,有70歲的老媽,這個重陽節該怎麼過呢?
我們想了又想,早晨在院裡轉一轉,透透氣。下午等到風小一些時,我們要去小公園轉了轉。在家裡的時候呢,給老媽有按摩按摩,給老媽減少一些事情,給她輸送一些筋骨,就是給老媽最大的節日祝福。
最後祝福所有的老年人端午節快樂。 -
6 # 欣寶媽媽加油
重陽節,是農曆的九月初九,因為是兩個九,故稱重九,也叫重陽節。鄉間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又叫登高節、菊花節等等;九九,有長久之意,故有重九祭祖的傳統。咱們一起來看看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吧?
一、賞菊,菊花是長壽之花,又是堅貞不屈的象徵,在農曆 九月的時候,菊花開滿山;賞菊,故也成了重陽節的習俗之一;
二、登高望遠,在農曆九月時節,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此時最適合登高望遠,令人心曠神怡,強身健體。健身祛病;此外,登高也是有登高、高升、高壽之意! 在這清爽的深秋,家人一起登高望遠,給予老人最好的祝福,祝老人健康長壽,身體健康!
三、全家團圓 大家現在生活節奏,基本上都是很快的; 整天三點一線的忙著上班,忙著自己的交際,自己的繁瑣事務; 基本上是很難有時間回家團圓,看望家人的。
在重陽節這天,心裡還是無比的思念家人,真的想回家看看,和年邁的父母,一起吃頓晚飯,茶餘飯後,聊聊生活,聊聊工作,聊聊父母的健康狀況,多多的陪伴父母! -
7 # 凡心物許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
8 # 學國學網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金秋,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插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現在的重陽節,除了是傳統佳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長久長壽的含義,中國於1989年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
重陽節成為了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
9 # 柚子影視咖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三、飲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四、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五、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
10 # 求圓4
登高,重陽節這一天由於秋高氣爽,人們會攜帶家人,或者參加由單位集體組織退休職工進行登山活動,是一項人們所喜愛的體育健身活動。賞菊,重陽節恰逢菊花盛開的季節,公園裡的各種菊花爭奇鬥豔、淡淡的清香,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放風箏,在一些開闊的地帶,比如江的兩岸放風箏,人們會將製作精巧、色彩靚麗的風箏放飛天空,這項活動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常常是愛不釋手。民間還有飲菊酒,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糕是一種粿,有的糕點師會將一塊粿製作成薄薄的能分出九層,所以我們當地叫“九層糕”重陽節這一天做外婆的常將這種糕送給外甥吃。有祝願小孩節節長高的寓意。插茱萸。唐朝的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見這個習俗由來已久。
-
11 # 吃花魚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華人登高、賞菊、品酒、吃糕、插茱萸那是傳統習俗,除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獨特的過節形式。1989年,國家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這一天單位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鍊身體,陶冶人們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情操。民間有把重陽節叫“登高節”,大詩人杜甫留下七律《登高》。重陽糕有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陶淵明愛菊出名,後人效之而得重陽賞菊之俗。古人認為,重陽節這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老人節”就是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2 # 樹德漢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我特喜歡黃巢這兩首詠菊詩,今天就是九月八,明天就是九九重陽節了。重陽有登高,插茱萸,飲菊酒,賞菊等習俗。
陰曆九月九日,就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單奇為陽,九為陽之最大,九九就是重陽重九。重陽為節,戰國時就有,如屈原在《遠遊》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的句子,說明屈原生活的的代就習慣做重陽節了。
重陽登高風俗,據說與汝南人桓景有關,傳九九登高可以避災。九九登高能避災減禍降福集祥,誰會不做?登高看遠賞美景,還是大快人心的事。後來不少文人墨客還寫了不書登高詩,重陽詩呢,比如王維的一首《九月九田憶山東兄弟》就特有名,婦孺皆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插茱萸的習俗,王維生活的唐代就有了。
春梅秋菊,菊在秋盛開,菊能披霜歷雪,秋天之菊最有代表性了,菊美菊性都大為人所讚賞,於是就不形成了重陽賞菊,飲菊酒菊茶的習俗。中國是菊的故鄉,菊有多種,爭奇鬥豔,色彩繽紛,清芳幽香,不畏寒霜,令人讚美不絕。菊還可藥用給人治病,所以賞菊吟詩,飲菊怡情去病多好。
-
13 # 半個南山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兩句詩描寫的就是重陽節這天,古人登高飲酒,遍插茱萸賞秋菊的的情景。
說到這些習俗,那就不得不說一下,何為重陽?這些風俗又是怎麼來的?
古人認為,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連,稱之為重陽。重九登高飲酒,插茱萸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說,東漢時期汝河一帶溫疫橫行。有一個叫恆景的年輕人,不幸感染了溫疫,幾番掙扎,終於在鬼門關前撿回了一條小命。經過此番生死,他決心求仙學醫,來救家鄉百姓。
經過多方打聽,恆景在一座高山上,找到了隱居深山的仙長。聽了恆景的遭遇,仙長便收他為徒,教他降妖之道,救人之法。經過幾年修煉,恆景終於出師了。臨下山之前,仙長對恆景說:“為師送你一方斬妖劍,回去之後,待世間雙陽之時,你引鄉人到深山躲藏。我已為你準備了辟邪的茱萸葉,你將茱萸發到鄉人手中,定可保鄉人平安。為師再送你瓶黃菊酒壯膽,你放心斬魔除瘟去吧”
恆景回到家鄉,等到九月初九這一天,按照仙長所說,將家鄉人帶到附近高山上。他把師傅所贈茱萸發到鄉人手中,叮嚀大家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丟掉手中之物。他還將仙長為他準備的菊花酒分給鄉人喝,然後便到汝河去引瘟神出洞。
原本囂張無比的瘟神剛一浮出水面,就被迎面撲來的一股茱萸香味,燻得身子直晃。恆景乘機手執利劍猛刺,擊中瘟神要害。正準備還擊的瘟神又被恆景身上的菊花酒味所鎮,無法回神,最終被恆景斬殺。
為了慶祝瘟神被殺,鄉人手持茱萸歡呼雀躍,家家開懷暢飲。以後每年的九月初九人們都要登高飲酒以示祝賀。於是,這才有了民間重陽插茱萸,登高飲酒的可俗。
-
14 # 大豐205065954
登高望遠,觀菊花,飲菊花茶,吃糕,插茱萸……
秋楓葉增豔,
晚菊花傲霜。
山高水長話重陽,
楓紅菊香憶爺孃。
九九兩相逢,
健康存長久。
登高望遠賞金菊,
來年重陽共茱萸。
(祈盼老人長壽,朋友長聚……)
-
15 # 寗子
我在廣西桂東南,玉林貴港部分割槽域在重陽節會舉辦與敬老相關的活動。
1、祝壽
召集親鄰一起聚餐,為老壽星祝壽,同沾老壽星的壽喜,出嫁女、外出親人也會在這個喜慶的日子裡趕回來,共同為壽星祝壽。
還有年輕人向老壽星致敬、獻慰老金、送壽禮等安排。
2、祭祖
部分地區會組織進行祭祖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出親人會趕回來參加祭祖。
同支宗親共聚祖塋地,一來同祭共祖,二來聯誼敘親,維繫宗親感情。
參考“2017年嶺南甯氏宗祠祭祖程式”
一、8:00--9:50 參加祭祖人員簽到、交香支款、捐資贊助。
二、9:50--10:00全體人員在宗祠大院集中。
三、10:00--10:30舉行祭祖大會。
(主持人介紹就座主席臺宗親)
1、 中華甯氏宗親會理事長講話;
2、 各地宗親代表講話。
(搬撤主席臺,擺放祭品)
四、10:30--12:00舉行祭祖儀式:
1、 集體拜祭:
2、 鳴炮、舞獅龍、奏八音
3、 三列縱隊輪流行跪拜禮(在主席臺就座的嘉賓先行跪拜禮,之後按列隊先後順序行跪拜禮,不要爭先恐後,不要插隊)。
五、12:30用中午餐,各支系的帶隊人就座用午餐。
六、中午餐結束後宗親各自返程。
-
16 # 十月蘇葉
一、登高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畫質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金秋時節,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鍊身體的活動。

二、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三、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四、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五、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至今仍盛行,人們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六、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七、踏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清明)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如果說上巳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八、享宴求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學作品。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重陽時節的大型飲宴活動,其實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祭祀宴飲發展而來。
九、飲菊花酒
飲菊酒: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藥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十、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溼、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藥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回覆列表
重陽節即將到來了,那你們都知道重陽節的有哪些習俗嗎?一起來分享吧。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因為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九日,“九九”意喻著老人家長命百歲,所以在1989年時,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都在過著,可是因為地域的不同,過節的習俗也有不一樣的。
大家也都知道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而在我的家鄉也有這些活動,但還是有一些不同。
重陽節那天,早上開始我們就會在家門口插很多茱萸,並長期不拿走。
中午的時候我們蒸糯米,把一些熟透了的糯米搗碎做成饃饃,裡面放花生或者芝麻之類的東西,吃起來非常香。而大部分的熟糯米我們把它放在缸裡,包好並放料,久了就成了酒,我們叫它重陽酒。重陽久剛做好還不能吃,在它散發出香味的時候就可以拿來炒了,雖然說是酒,但這個並沒有完全發酵,吃起來也不容易醉,老人家也都特別喜歡吃。
下午的時候就會去找好草藥,煮好。晚上拿來給老人家泡澡,這個草藥年輕人也可以泡,意喻著洗去身上不乾淨的東西,往後平平安安。
這是我們家鄉的重陽節,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