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格心理
-
2 # 愛自己愛職場
是因為這些人的認知有侷限。
在他們可憐可悲的認知中,好像看心理醫生是一件難以說出口的羞恥的事情。
就像一些女生去看婦科,看到醫生是男醫生,就不願意檢查一樣。
還有像坐月子,不洗澡,不洗頭。
他們的認知是聽老一輩的觀念,沒有接受新科技新事物。
一方面人類社會是高度的發達,但還是有一些人,可能沒受過高等教育,認知有侷限。
-
3 # 求同存異美美與共
第一是文化因素,因為在咱們的文化中,看醫生意味著自己有病,而看心理醫生意味著自己心理有病,這個詞往往是罵人的意思,有些人認同了文化的這部分,所以不接受看心理醫生;
第二是治療因素,為了達到快速解決問題的效果,很多有處方權的醫生選擇用藥的方式,這會引發部分病人的擔心和恐懼;
第三是系統因素,一個家庭有一些問題出現,往往需要一個背鍋俠或者是替罪羊,也就是索引病人,但是當這個人把所有問題背在身上,而家庭沒有改變時,更加重了這個人的內疚和無力感;
第四是個人因素,個人對於心理知識瞭解不足,對心理醫生有誤解。
綜上所述,有些人確實是不能接受心理醫生。
-
4 # 生活來點心理學
很多人認為,不去心理諮詢,可能由於偏見或者歧視。
實際上真正的原因,不僅僅是這樣。
1、費用太貴,中國的心理諮詢師學習的是外國的心理學,花費是按外國的標準。也就是說,中國心理諮詢師要是想比較好的生存,必須收費高,不然就會餓死。
2、理論不實用,中國的心理諮詢師,學習的是外國的心理學,並不是完全適用於中國的社會,比如說獨立,以自我為中心,重視自我感受等等,很多傳統觀念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有很多對心理學的微詞。
3、大家心理學不瞭解,華人知道的多數是巴普洛夫和狗,弗洛伊德和性。這背後似乎都不是什麼好事,對心理學有一種本能的戒備心理。再加上,影視劇對心理學和催眠的添油加醋,大家對這種東西更視為奇技淫巧,進一步牴觸。
4、在一部分人心裡,心理諮詢是一個高階活動。華人的自卑情結,讓很多人,不能走進富麗堂皇的參觀,不能靠近光芒萬丈的雕像,這種心態,阻礙了很多人去接觸和了解心理學。
5、心理學亂象,因為心理諮詢起步晚,所以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這些不健全和前人的上當經驗阻礙了很多人。
6、心理諮詢不是傳統物質商品。華人骨子裡還沒有普遍形成虛擬付費或者知識付費的習慣,覺得花錢沒收益。
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
5 # 心理醫生張彥平
1.病恥感
直到今天,在我們國家,絕大多數的人都會以“看心理醫生”而產生羞恥感,以為這些人都“有毛病”。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描述的:
在一次國際心理學學術會議間隙,一個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問我們中國的專家:
“假如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約會,而男孩遲到了。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你們中國,女孩會怎麼反應?”
中國專家回答:
“那還用說,女孩肯定認為這個男孩子有病,肯定是要拜拜了。”
美國專家說:
“怎麼會這樣?如果在我們國家,女孩絕對不會這麼做的!
因為這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第一,這個男孩子有錢,能看得起心理醫生;
第二,說明這個男孩素質比較高,懂得去看心理醫生;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說明這個男孩子對我們這次約會很重視,來之前居然還會去請教他的心理醫生!”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2.心理諮詢行業隊伍本身參差不齊,甚至魚目混珠
很多曾經看過心理醫生的人對諮詢效果非常失望。
自從勞動保障部開設“心理諮詢師資格證”培訓考試以來,據統計,全國有100多萬人拿到了二、三級“國家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
而考試的門檻則相當低,只要是大專以上文化,花錢參加過培訓的人大都能夠拿到證書,這裡面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非醫學專業。
甚至有的個體心理工作室還同時掛著“起名”、“測運”、“周易八卦”等招牌。
大大損害和降低了“心理諮詢”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其實我一直反對稱這些人為“心理醫生”,因為他們原本就不是醫生,充其量稱之為“心理老師”即可。
3.收費標準太高
一般的社會機構所辦心理諮詢工作室收費每次都在200--
500元之間;
而一些三甲醫院的“心理諮詢特需門診”專家號竟達2000--
5000元,已經超過歐美髮達國家的標準了,大多數人都承受不起。
4.真正的精神病人、物質依賴和人格障礙者
精神病人和具有人格障礙(人們平時所說的“變態”者)是由於其缺乏“自知力”而不承認自己有病不願意看心理醫生;
而酒依賴、藥物依賴和毒品依賴的人很少主動尋求戒斷而來看心理醫生的,大多屬於“強制性地非自願治療”。
-
6 # 愛己至愛人
大多數人覺得看醫生就是有病了才看醫生,看醫生代表是病人是患者,而心理問題在中國很多人心理不算是疾病,因為它不想身體上的病疼那樣明顯,比如感冒了會咳嗽、鼻塞甚至發燒,過敏了面板紅腫甚至潰瘍,肺炎了呼吸困難等等,有了心理方面的疾病一般情況是情緒心理不舒適,軀體雖然不適但症狀不是很明顯,所以很多人即便有抑鬱、心理障礙、嚴重心理疾病也想不起來去看醫生。還有就是好多人有了心理疾病擔心別人另眼看待,歧視自己,遠離自己,故不願意宣告公開自己心理有疾病。
其實,心理有了疾病如果不到正規心理診所看醫生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險,因為心理疾病不像軀體疾病是外感風寒或感染病毒病菌引起的,它往往是由人的內傷內在情緒情感引起的,不易診斷從而也不易調愈。心理療愈師大都應有專業的心理疾病的專業知識,能夠準確判斷心理疾病的症狀和誘因,從而能夠對症治療,或疏導排解或藥物調理,對心理疾病患者有很好的責任感信任感和協作配合度,有利於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復。
所以雖然大多數心理患者不願意接受看醫生的過程,鑑於身體心理早日健康考慮,還是儘快到心理機構約看心理醫生。
-
7 # 使用者HANTAIRI
在中國很多人都錯誤的理解心裡醫生,很多人都想著心裡醫生是騙別人錢的法師一樣想。
國外有很多心裡醫生,中國卻很少,很多人都不知道心裡醫生是治療什麼的.....
還有一種是,別人看出來他心裡有毛病,但他不知道,所以不去接受心裡治療。
還有一種是,他明明知道自己心裡有問題,他害怕別人知道,他去醫院心裡治療,所以不接受。
-
8 # 找心理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中各種壓力也隨之增加,所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變化,也導致了各類心理疾病的增多,但很多人在患有心理疾病之後會出現不承認自己有心理疾病或障礙的現場,諱疾忌醫的本質發揮到極致,不僅拒絕接受心理醫生的看診,也不允許別人知道自己患有心理疾病。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差異,雖然近幾年心理學在中國發展的很迅速,但想要做到國外人人都對心理諮詢與治療那麼認可,還是比較困難的。國內只有對於發生身體疾病才會有“看病”的認知;
2、對心理疾病的誤解,作為普通大眾來說,對於心理疾病的認識有限,經常將心理疾病與精神病相連線,認為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病,因為心理疾病去看診,等於間接承認自己是精神病;
3、好面子的心理,華人很好面子是普遍的現象。電視劇《外科風雲》裡有一個鏡頭,幾位大爺大媽急衝衝將團體中一位暈倒的大爺送進急診科,一直議論大爺平時是當中身體最好的一位,怎麼突然就暈倒了……事實上,這位大爺平時就患有糖尿病,一直在吃降血糖的藥物,但是在同伴面前,一直表現的是身體倍棒,啥病沒有,就連小區免費的體檢都提前吃藥“作弊”。因為好面子,身體的疾病都不願被外人知道,更何況是心理疾病呢。
-
9 # 一非凡工作室駕駛員
尊重科學、敬重心理醫生,但不可過分依賴,因為生活還要繼續,自己的路還要自己走。因為心理醫生也不是“神”、也不是→_→算命的,也掌握不好自己的良心和靈魂,你所需的一切想法在心理醫生那裡得到印證,和指導矯正或矯枉過正,都會像保護視力一樣,不可直視太陽☀️。大徹大悟直視自己的內心和三觀還需自己的日以繼夜、還是心理醫生的假以時日、、、
-
10 # 豫見視界
不願意看心理醫生,主要是逃避,躲避,逃的是什麼,要麼就是排斥心理醫生,要麼就是不敢面對自己的病情,不願承認自己患病。
再不然就是沒錢,不願浪費多餘的錢在一個看不見的地方。
最後就是害怕被看透。
-
11 # sing77
華人對心理諮詢的認識、接受度不夠高;對心理問題的偏見帶來病恥感。實際上心理諮詢不一定是要到致病的地步才做,可以是有困惑、煩惱的時候的梳理、陪護,也可以是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長。
-
12 # 十八點心理
你好,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丁高老師。為什麼有些人就不接受看心理醫生?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解答如下:
第一:覺得自己心理沒問題。哪怕自己是抑鬱了,焦慮了,身邊的人都跟他說要去看心理醫生,但是自己就是過不了心理關,就是不去。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對心理諮詢的一種偏見和誤解,始終不接受看心理醫生。
第二:覺得諮詢費用比較高。我也是一個諮詢師,諮詢是按照小時收費的,一個小時幾百元,對於很多人來說,覺得太奢侈了,而且還擔心不一定能夠看好自己的心理問題,還不如用這個錢去買點吃喝、穿的更加實在。
第三:心理排斥心理諮詢。因為自己去看心理醫生了,覺得自己心理就有問題了,那麼就會給自己的潛意識發出了一個指令,我曾經看過心理醫生,我的心理會經常出現心理問題,與其這樣,我還不如不看心理醫生呢。所以就產生了不接受看心理醫生。
第四:害怕身邊人的嘲笑和遠離。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容易產生一種偏見,覺得自己去看心理醫生了,那麼就會遠離自己,害怕跟自己交往,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偏見心理。這樣還不如不看呢,本來已經有問題了,看了後說不定問題更大。
第五: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十多年前剛開始讀大學,報考心理學專業的時候,家人是極力反對的,覺得這個專業未來前景不行,找不到工作的。而且那時候心理學專業在中國剛剛出來不久。所以接受的人群也比較少,那麼自然而然有些人對於新的行業抱有一種觀望的態度。
其實看心理醫生就像去醫院看醫生一樣,我們身體有問題了去醫院找醫生檢查,那麼心理有問題了,也可以找心理醫生檢查呀。遇到心理問題,早干預早點好。
-
13 # 日日悅讀
我認為華人普遍不願意去看心理醫生,主要是由文化認知、社會環境和心理諮詢業本身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所致。
第一,文化認知存在差異。心理學這一概念是近代所謂的西方科學的產物,而數千年來,修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華人,釋儒道等文化本身就具有系統完善的強大心理調適功能,是中國式的心理智慧學。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超世”,三者互為依託,對於華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心理調適作用。即使進入現代社會,這種對華人及國民心理的精神強化和修復功用依然存在,並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第二,缺乏適宜的社會環境。看心理醫生這樣的生活習慣,在中國目前還缺少廣泛而良好的社會環境。華人,當一個人生病,若是其他器質性病變,大都可以得到社會環境的善待。而當群體環境獲知一個人心理出現問題,那無疑就是華人罵人常用的“精神病”,這個標籤一旦貼在一個人身上,對這個人以及家人的打擊和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即使有人心理出現問題,需要看心理醫生,也是礙於各種面子,而不能主動接受心理醫生方面的諮詢幫助及相關治療。
第三,心理諮詢業粗放發展。不可否認,時至今日,心理諮詢業到目前為止,還處於粗放發展階段,並且西方心理諮詢方面知識和技能並未與中國本土文化很好的結合,在諮詢師的培養、執業等方面存在武斷和教條專業教育問題,並且從業人員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水準等差異很大,行業發展還需要進一步規範。因而給大眾參與這方面的諮詢和治療,產生不良認知和一些不必要的困惑。
綜上所述,個人以為,心理諮詢業在中國成熟發展,或者大眾認可和積極參與,還需要走過較長的路。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對心理行業不太認同,或對心理諮詢師不太信任;二是自己還沒有做好面對自己心理問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