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江閱

    安史之亂起於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玄宗在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訊息,便任命 安西節度使 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接著任命他的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 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

    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 潼關不出。可是唐玄宗卻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

    這便是安史之亂初月唐玄宗的佈防,在這一個月之中,致命的原因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安祿山攜精兵強將,一鼓作氣,劍指洛陽,而唐軍準備不足。而內部,唐玄宗臨陣殺將,無異於自毀長城,在動搖軍心的同時,也使朝廷喪失了兩名作戰經驗豐富的大將。事實證明,封常清、高仙芝退保潼關的戰略是十分正確,在之後哥舒翰也沿用了這一戰略,使叛軍的攻勢已經得到遏制,而戰線已經在潼關和南陽穩定下來了,安祿山此時兵力只有其管轄的藩鎮兵力只有十萬餘眾,而堅守潼關使唐軍有時間將其精銳調到前線。所以,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前期唐軍損失慘重,是與唐廷的腐敗無能分不開的。

  • 2 # 歷史研習社

    公元755年農曆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唐玄宗走成都,長安淪陷。顯然,唐朝的失利與皇帝的部署有關。那麼唐玄宗究竟犯了什麼錯?我們不妨從唐朝中央的早期對策中來探尋一二。首先,我們需要簡要回顧安史之亂早期的大致經過。755年秋,安祿山開始密謀叛亂。冬季起兵,河北望風瓦解。同時,安祿山派人奔山西,假裝“獻射生手”,在太原劫走了北京副留守。安祿山主力先向南,後在今滑縣附近渡過黃河,攻洛陽。從起兵至攻入洛陽,安祿山僅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之後,便是大家熟悉的唐玄宗斬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潼關敗降等事。現在,我們可以討論唐玄宗的防禦方案了。事發約一週後,玄宗開始佈置平叛。他先分遣畢思琛和程千里往洛陽、河東募兵,從正面和側翼兩面堵叛軍之路,不久封常清入朝,唐玄宗派他去洛陽募兵。封常清在洛陽截斷河陽橋,專心守備。此時安祿山已推進到博陵,唐玄宗又斬安慶宗,賜其妻自盡,調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王承業鎮太原,張介然守陳留,程千里改派潞州。從山西到河南,唐玄宗在自己和叛軍之間看似豎起了一面牆。第二天,又下令募兵,以李琬為元帥,十餘日後由高仙芝率領出關,駐陝縣。至此,我們可以對唐玄宗的佈置做出評價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佈局是完整的,但問題在於玄宗的戰略顯得很簡單:你只能看到他在不斷向關東核心城市屯兵,似乎只要兵夠多,就能高枕無憂。相對於漢景帝面對七王之亂與周亞夫等人計劃之周全奇巧,唐玄宗的軍事計劃做得極為簡陋和消極。(相比唐玄宗平安史之亂,漢景帝的戰略指揮要漂亮得多)這當是他對形勢認識嚴重不足導致的:1、唐玄宗信錯了人。玄宗極度相信安祿山,事發前楊國忠等人有過警告,但玄宗置若罔聞,導致朝廷對兵變毫無準備。當安史之亂的情報最先由山西等地發往關中時,玄宗不信。河北前線的塘報在路上走了六天,直到第七天玄宗方堅信情報無誤;2、玄宗等人高估了自己。朝廷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初普遍保持樂觀:先有楊國忠“不過旬日,必傳首詣行在”,後有封常清“計日取逆胡之首以獻闕下”,還有玄宗長期流連華清宮。當時朝廷前線軍隊的真實情況是“授兵登城,聞鼓角聲,自墜如雨”,封常清在洛陽戰敗後才意識到自己軍隊水平有多低;3、玄宗輕敵。封常清的“事有順逆,勢有奇變”代表了多數廷臣的想法,既然失道寡助,安祿山肯定孤立無援。但他們忽略了安祿山已經在范陽經營了十餘年,河北基本被他滲透完畢,其軍隊常年出關作戰,戰鬥經驗非常豐富,可謂兵精糧足。(今天的西安華清宮)所以,在唐玄宗這種自負心態指導下,羸弱的唐軍在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上對叛軍精銳節節設防,然後一戰即潰。軍事將領在戰敗後有所醒悟,後來哥舒翰在潼關堅壁不出就是糾錯,但玄宗仍然沉浸在自認強大的感覺中——直到潼關失守,這次打擊對玄宗很重,他倉皇逃了,沒有通知除親信外的所有皇親國戚和大臣,也沒有釋出任何戰略指示。要知道長安是個大都市,後方也是穩定的。當時從潼關撤回長安的高適建議在長安進行緊急動員,而張巡甚至在雍丘困守了六十多天,經歷三百多次戰鬥居然把敵人打退了。由此看來,玄宗不說堅守待援,至少也可以從容撤退並設計周旋,其頹唐可見一斑。參考文獻[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後景]劉昫等.《舊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許道勳,趙克堯.《唐玄宗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總喜歡在各種地方買假貨,跟她說過,她也不聽我的,一直堅持買相對便宜的假貨,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