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京川
-
2 # 讀史先森
過去十年我讀了不少書,主要讀書比較冗雜,不夠深入和專業。
讀書之後偶爾寫一寫讀書記,所以依稀還記得一些,也算小有所得吧。
一開始讀書,我還是比較傾向於紙質書的,陸陸續續買了一千多本。比較喜歡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強推《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紅手指》等等,作為日本推理界的無冕之王,東野圭吾的小說除了推理出人意料,描寫細緻外,還涉及愛情,友情等等各個方面,保證一旦愛上便無法自拔。
之後,頻繁搬家,書籍太多了不好弄,一般愛書之人別提賣書了,就連同事朋友借書都要深思熟慮,不願外借。
所以慢慢看起了電子書,在朋友推薦下,買了一個kindle,紙質書一樣的墨感,介紹說是鐳射刻字。感覺很棒,所以幾年間陸陸續續買了一百多本,慢慢讀,細嚼慢嚥。像《長安十二時辰》《明朝那些事兒》《蘇東坡傳》《三體》都是在kindle上夜以繼日讀完的。
讀了這麼些書有什麼用呢?我覺得有一句話總結的很好:“讀書不會直接帶給你經濟收益,但它就好像你從小吃下的每一粒米飯,最終都會長成你身體裡的每一寸血肉。” -
3 # 微雨情感匯
說起讀書來,這些年還真沒有好好讀書了。在電子書越來越譜及的今天,讀紙質書的人越來越少了。而我也只還是恰巧讀了那麼幾本,有《迷失的少女》《絕對不說受不了》和最近剛看過的《活著》。但讓印象深刻的是餘華的《活著》這本書。
《活著》這本書是網友退薦的。他以第一人稱的自我敘述講了一個老人命運坎坷的一生。
在《活著》中,許福貴因年輕時的荒唐無度的生活態度使得一家子一貧如洗。之後隨著母親的離世而翻然悔悟,但生活給了他更大的打擊,兒子、女兒、外孫相繼離世,讓他不得不一次次接受現實,但老人面對接踵而至的打擊,沒有垮掉而是平和的接受。就像書中所言“活著,的力量不是在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於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於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在作者描述中,老人沒有對那個時代的怨恨,他的苦難經歷裡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妻子;他的兒女是最好的兒女。最後作者以老人和一頭叫福貴的牛慢慢離去的背影結束。
看完活著讓我感受頗深的是,一個人活在世上,不管遭遇什麼挫折,都不要灰心,只管怒力的去應對,跌倒了,爬起來,繼續朝前走。
-
4 # 彤嘭嘭
過去十年,正是我結束學校生活,步入社會的十年,雖然遠離學校,但是有了時間和一定的精力讀自己喜歡的書。因為我有用豆瓣記錄書籍閱讀情況的習慣,我粗略算了一下,過去的十年,我大概讀了300本書。
我的讀書數量並不多,讀過的書數量還沒有想讀的書數量多,我在豆瓣上標記了大概有500多本想讀的書,而且想讀的書的數量還與日俱增,當然,我讀過的書的數量也在與日俱增。說到讀書給我帶來的收穫,我覺得有很多,毫不誇張的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人生。
改變了思維方式和知識儲備我是一個稍微有一些固執和愛鑽牛角尖的人。也不是學霸型,是個很普通的,甚至可以說是學渣。從小到大沒有特長,比較愛做的事,可能就是讀書,因為內向不愛說話,讀書是我最愛做的事情,尤其愛看大人口中的“閒書”。
後來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書評寫作,知道無論是書評也好還是影片也好,都有人專職在做這個。透過書評也可以賺錢,透過寫作可以賺錢,讓我有了一個新的思路,豁然開朗。
原來我是可以透過我的愛好賺錢的,雖然說現在我還沒有實現透過愛好變現,但是我有了一個新的思路和思維方式。
而且在集中大量的讀書之後,我樂於溝通了,我不想再像以前很固執很執拗,有什麼事就憋在心裡不說,現在我比較喜歡溝通,性格也比以前外向很多。
而且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問題的時候,我都最先想到的是透過書籍去尋找答案,比如說我和媽媽有矛盾,我就想去看有關原生家庭的書籍,比如說《原生家庭》或者是《完美母女關係的秘密》這類書。
心態更加包容以前我比較執拗,很不喜歡改變,總愛選擇嘗試過的事情。比如說我非常喜歡讀紙質書,甚至有在一定程度上拒絕看電子書,覺得紙質書和電子書不一樣。我讀紙質書好像在保護一個行業一樣,自己沉浸在自己“小文青”的人設中不能自拔。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讀量的增加,我現在也開始看電子書。因為電子書有紙質書有著我可比擬的便利性,電子書能夠很好的利用好碎片化時間。
我不在把自己禁錮在一個固化的思維裡,用一個更開放的心態接受以前不接受的事物。
-
5 # 胡扯斯
大多數都忘記了,印象最深有兩本,厚黑學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近幾年短影片、手遊等崛起,連電子書都不去看了,更別說哪些紙質書了。
-
6 # 穿林聽松風
說說高三到現在大一這兩年吧,高三不好好學習,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看過一部分聖經,資本論什麼的都只看過一點,後來又讀了大眾版的時間簡史,總之就是瞎看。後來,終於畢業了,把如果這是宋史讀完了,又讀了北緯三十八度線還差一部分,因為疫情沒開學,一直沒讀,張居正也是剛剛開了個頭,現在放在宿舍裡面了。放假在家無聊,把飢餓的盛世乾隆讀完了,現在正在讀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我呢,比較喜歡歷史方面的,因為是個理科生,對於科幻啊一些的我也比較喜歡,比如,之前沒看完的三體,這個小說還是比較有意思的,雖然我沒看多少……推薦的話,明朝那些事兒太經典了,不用說。如果這是宋史,這套書真的不錯,對於宋朝的歷史分析的比較透徹。希望大家能給我推薦一下有沒有比較燒腦的科幻小說,還有歷史方面的書。
-
7 # 鷹擊長空8222
09年到10讀了《額爾古納河右岸》《湖光山色》《暗算》《藏獒》《歷史的天空》《水在時間之下》《天眼》。。。還有很多中篇小說,因為《中篇小說選刊》每期都買!後邊就不怎麼看了!有了智慧手機就更不看了!19年強迫自己放下手機讀了《追風箏的人》《推拿》,現在正在讀蘇童的《河岸》!我覺得我們現在讀的書太少了,應該提倡讀書,不是在手機上看,而是捧在手裡看的紙張書!
-
8 # 冷月青史
讀書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和樂趣,是最大的收穫!
誰都不是吃哪一碗米飯長大的,但身體的成長一定有那一碗米飯的營養貢獻!
很多本書的積累、鋪墊讓我們走到了今天的模樣。
如果還覺得迷茫、浮躁、焦慮……。
那就繼續讀書吧!
讀——好書,
好——讀書,
書——讀好!
-
9 # Lee125318706
1-《曾國藩》
2-《左宗棠傳》,兩版本
3-《李鴻章傳》
4-《貞觀政要》
小說類
5-《平凡的世界》
6-《紅樓夢》
7-《飄》
8-列夫.托爾斯泰《靜靜的頓河》
9-《戰爭與和平》
10-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11-屠格涅夫,《獵人筆記》
12-肖霍洛夫,《靜靜的頓河》
13-《追風箏的人》
14-《擺渡人》
15-《寂靜瑪尼歌》
科技類
1-吳軍博士,《智慧時代》
2-《分享經濟》
3-《爆品戰略》
4-《第四次工業革命》
5-《基業長青》
6-吳軍博士,《全球科技通史》
7-吳軍博士,《見識》
8-吳軍博士,《態度》
9-吳軍博士,《文明之光》
西方歷史文化思想類
1-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
2-《維京傳奇》
3-《諾曼風雲》
4-《拜占庭帝國》
5-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6-《世界是平的》
7-勒龐《烏合之眾》
8-《活法》
9-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10-《羅馬的崛起》
還有很多,一下子寫不完,平均一年10本,最多的時候一年26本
-
10 # 悟思必得
過去我喜歡讀雜文、隨筆、文字之類的書籍,近些年來, 我更喜歡讀國學方面的書籍,主要讀了《論語》、·《道德經》、《古文觀止》、《孟子》、《老子》、《大學,中庸》、《圍爐夜話》等書籍,我覺得在如今商品經濟時代,讀國學經典書籍對人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我的收穫有三點:
1、讀了國學書籍,能夠開啟人的心智。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歷史,賢哲聖人,妙筆生花。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現代人學習國學,瞭解國學,從國學獲得精神動力和智慧。這對我們如今修身養性,為人處世,都有其積極意義。
2、學習國學書籍,使人知道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人活著就要做事,做事就需要做人,做人要以德為先,一個人沒有德,就做不好事,也做不成事。古人云:”富潤屋,德潤身。“做人要德為先,有德才有得。
3、學習國學,深知做人要耐住寂寞很重要。古人云: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商品經濟時代,做人不能守住寂寞,心情就會浮躁,學什麼也學不進,也學不好,一個人只有能夠拒絕誘惑,才能堅守自己,做最好自己。
做人需要讀書,更需要讀一點紙質書。讀點國學書籍,這樣對如何做人做事都會有好處。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啟發世人心智佳句,讀了很受益。
回覆列表
前五年沒有讀什麼書,後五年每天讀電子書,在國家圖書館裡讀過幾本書《阿里巴巴傳》,《騰訊傳》
《曾國藩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