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專家王鐸

    我的感覺是:好文章都是一氣呵成的,並略加修改。如果一開始就沒寫好,光指望日後多加修改,這樣的文章是不會好的。

  • 2 # 瘋狂的大才

    這應該不是絕對的。

    有的時候靈感來了,寫起來會文思敏捷,一氣呵成,無須修改。

    還有的時候,只有那麼一點點感覺,只能先寫出個大概的框架,具體到細節可能就會需要來回推敲修改,反覆琢磨。

    還有的時候甚至執筆難書,即使寫出幾句來也是詞不達意,這可能就需要反覆的進行修修改改才有可能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

    但是不管怎樣,只要是好文章,就值得我們去等待,去欣賞。

  • 3 # 李蘇章1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非常正確。

    一般文章寫出來後,不論是文字還是構思肯定不是非要完美,當初寫完,你會認為沒問題,過了幾天,你就會發現還是有問題。

    當初寫的文章你會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文字上的問題。有錯別字,有病句,當初寫的時候,這些問題很容易忽視,現在重新檢查,才發現的確存在這個問題。

    二是結構上有問題,構思上有問題。當初寫的時候,往往是隨心所欲,寫到哪算到哪,至於文章的結構,文章的構思是不是合理,當時沒有顧及,現在來看,的確有問題,這就看各自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而定,寫作水平高的人可能沒有問題,或者只是小問題,低的人文章結構會有大問題,需要反覆修改。

    三題主題上或者觀點上存在問題,需要修改,很多文章寫的時候大的觀點不會有問題,但是在一些細節上或者用詞上會出現誤讀,當時寫的時候設不沒注意,過幾天看的時候,發現這個觀點有問題,需要修改。

    所以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 4 # 終南望月

    我個人認為,好文章首先是立意深遠;其次是結構嚴謹;再者文筆優美細膩;其四,發人深省,可以為前車之鑑。

    一篇文章,從立意到佈局,再到文筆,最後到詞句斟酌,標點符號的恰當運用,這些都離不開修改。古人講究煉字,時常言簡意賅,絕不拖泥帶水。那些流傳千年的古詩詞歌賦(包括優秀古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全文沒有多餘的字,可謂惜字如金。這就是見功力的地方。

    我們現代寫作,也講究主次分清,簡略得當。這是從文章結構上要求的,也就是要凸顯中心,該著重描寫敘述的一定要不吝筆墨,濃墨重彩。而對於次要內容,輕者一筆帶過,重者直接刪減。這也體現在修改過程中。

    再有就是對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的恰當調整。怎麼樣能更好的展現文章主題,更加生動形象描述故事情節或者人物形象,靠的也是修改——沒有幾個人能夠下筆千言,字字珠璣。自己尚且讀著平淡無奇,怎麼樣讓讀者去接受你?還是得修改!

    接下來就是詞語句子的斟酌和標點符號的恰當應用。但凡想把文章寫好的,都會注意到這一點——小中見大,文筆尚且不通順,標點符號都用錯,何談好文章?關鍵還在於後期的加工修改。

    一篇文章,最初寫好時,只能算作璞玉,不經過認真仔細的雕琢,難以體現它真實的價值。經過若干次細心修改,細心斟酌之後,該刪的刪,該增的增,該改的改,該換的換,這樣出來後,才值得讀者去仔細閱讀,認真品味。精品,往往來自於細心的雕琢。古代大家就不必說了,就近代現代的名作家,其作品哪一個不是經過數十次甚至更多的修改之後,才姍姍問世,而後受到大多數讀者的一致好評和追捧?

    所以,說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這話,沒毛病!

  • 5 # 三品高少

    我認為好文章主要來自於構思和靈感,寫作提綱已經有了,修改主要是在細節上了。

    話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文章的構思,來自於靈感,這個靈感就像狡兔一樣,偶然所得,轉瞬即逝,一不小心就忘記了。以前上學的時候順身都帶著便籤紙和筆,現在偶爾有點靈感也在手機的備忘錄裡記錄下,就是防止靈感消失的時候,再也無法尋覓到它的蹤跡。

    大家都知道1999年左右的《還珠格格》電視劇,當時真是風靡大江南北。這部劇本的創作者瓊瑤老師,他的靈感就來自於北京“公主墳”的故事,據說她當時正在北京遊覽觀光,聽說了這個故事後,立即結束旅遊,回到家裡把這部劇本一氣呵成。在此,深深地致謝瓊瑤老師,給我們帶來很多優秀的作品,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青春回憶。

    最後我想說的是,看似來自偶然的靈感,其實主要還是在於平時的積累,多讀書多感悟,才能厚積薄發,文思泉湧。所有的偶然好運,都是付出刻苦努力和潛心修煉換來的必然結果。

    一起加油,共勉。

  • 6 # 縱哥的詩意生活

    這個問題老生常談,但很有意思,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寫作的時候沒有進行縝密思考,無論是結構,語言,還是立意,都沒有細加斟酌推敲,那肯定就有不少的問題,就需要認真修改,甚至反覆修改。

    而且,因為考慮不周,修改的效果總會感覺彆扭,沒有一氣呵成的流暢感。所以還是要反覆推敲,彌補。

    第二,如果落筆前,已經進行充分的思考,結構謀篇立意均胸有成竹了,一揮而就水到渠成,文章的修改就很簡單了。主要是個別詞句的潤色修飾,不需要傷筋動骨,改頭換面。

    第三,別人的文章,不熟悉題材的文章。這個就是比較麻煩的事情了,需要查閱各種資料,辨別各種資料細節啥的,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那真的需要字斟句酌,拈斷數莖須啦!

    第四,寫作水平有限的文章。無論是選材,還是構思,語言表達,立意,都存在很大的問題,修改就是一項大工程。說實在的,不如另起爐灶。但修改有修改的益處,為了幫助作者提高其寫作的水平,還是需要十足的耐心修改,直至成功!

    總的來說,好文章真的是改出來的。尤其是經過一段時間,思想認識有了意外的轉變和提高,對文章的理解也有了變化,修改就是必然的了。

  • 7 # 一口瓜瓜君

    最直接的檢驗方法是,先寫一篇文章,然後就放在那裡。幾天之後回看,該修改的地方就昭然若揭了。

    文章不厭百回改,一下子寫出佳句其實是很靠運氣和平時的積累的。剛寫就的文章就像一塊璞玉,需雕琢方成器。

  • 8 # 土哥說事兒

    這句話我真的是深有體會!贊同。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導師跟我說“好的論文是改出來的”!

    第一,你寫完一篇文章,寫完以後認為是一篇得意之作,但是隻是你自己看來,因為文章是按著你自己的意願寫的,你看哪裡都挺順眼,但在別人眼中就不一樣了,每個人思維角度不同,當那給別人改的時候,才會發現其中的問題。

    第二,你寫完一篇文章,短時間內感覺沒有可修改的地方,但是,當你沉澱一段時間後,再看自己的文章時候,會看出不滿意的地方,就需要修改,至於為何沉澱一段時間就能發現其中不足呢?可能是寫文章時候的思維是一氣呵成,看文章的思維又分段阻擊。

    最終認為,

    好的文章需要精雕細琢,慢慢修改!

  • 9 # 流韻嚶嚶

    好文章還是修改出來的。“多寫多修改,精自改中來”。那種一氣呵成,文思如泉湧的狀態多數情況下只是理想化的存在。

    好文章須反覆修改。古今中外無數名家的創作就是實證。

    唐朝詩人賈島騎驢吟詩,不想撞入了韓愈的儀仗隊,兩位詩人共同改定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著名詩句,從此誕生了“推敲”這個典故。啟示人們做什麼事都要反覆揣摩,仔細斟酌,才能不斷進步。

    詩聖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史”橫空出世,把《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發揚光大,締造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詩壇神話。

    白居易寫完詩後,拿去讀給老婆婆聽,有聽不懂的地方就修改,直到老婆婆完全聽懂為止。白居易詩存世三千多首,他也榮膺“詩魔”之雅稱。

    曹雪芹在悼紅軒創作《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成就了這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百科全書式的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

    福樓拜教導莫泊桑說:“不論寫什麼事物,要稱呼它,只有一個名詞;要表現它的運動,只有一個動詞;要揭示它的性質,只有一個形容詞。我們要不斷苦心思索,非找到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可。不要因為困難,而用類似的詞句來敷衍了事。”沒有人一上來就能找到那個最準確最美妙的詞,惟有多想,多改,除此,別無他法。

    是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除此,別無他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哪一刻,開始懷疑自己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