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夜幽蘭
-
2 # 水大不漫橋
問:央行的數字貨幣是什麼?會有手續費麼?
答:它就是個電子現金,不會有手續費。我們平時刷卡有手續費,但是用現金買東西會再交手續費麼?當然不會。
現在很多銀行APP轉賬都是免費的,如果收費的話不會有人用。
問:央行的數字貨幣與普通的銀行賬號有什麼差別?
答:最大的差別是去除了銀行賬號體系,而是一個電子錢包。銀行賬號的問題是跨行交易很麻煩,對於小額交易不方便,所以才有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出現。
你可以用四大行的APP直接進行支付,這就好比你把現金放到不同牌子的錢包裡,無論用哪個APP錢包都一樣,資料都是互通的,你也不需要再去每個銀行單獨開戶。
答:直接競爭關係。
銀行的電子支付早就有了,但是用起來很不方便。第三方平臺的好處是集成了大多數功能,不用再去分別開啟APP。這導致銀行的APP使用頻率很低,因此央行的數字貨幣就是要幫助銀行系統搶回這塊市場。當然裡面也有國家支付系統安全的考慮。
問:我使用數字貨幣會有一些潛在成本麼?
答:當然有,沒有免費的午餐。
獲得數字貨幣的便利性,前提是你的個人行為資料會被更全面的收集和使用,主要是用來最佳化個人徵信模型。正是有了這些新的資料,銀行的交易成本才能下降。所以數字貨幣的本質是一個小型的資料庫,記錄了你的全部資訊,這也是跟一般的銀行賬號系統的主要差別。實際上當你使用支付寶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過程。
問:數字貨幣能成為一種商業模式嗎?
答:有可能,這也是最大的價值。
數字貨幣為銀行提供了一個場景化資料收集的平臺,打通了銀行之間的資料中後臺。如果你是一個商家,你可以鼓勵使用者使用數字貨幣,形成場景資料,銀行會對這樣的資料感興趣,你有可能得到一些返利或者更好的借貸條件。形成數字化商業模式的前提是利用數字貨幣的便利性與你的業務形成整合,使用越多,你的業務價值越大。
-
3 # 基金218
網際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僅改變了現有的金融業態,還將在貨幣領域掀起顛覆性的改革。隨著央行數字貨幣研究的不斷深入與應用技術的成熟,甚至有人提到了數字貨幣取代紙幣的可能性。
2018年3月28日,人民銀行召開2018年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指出,“穩步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4月3日,央行公佈的一篇工作論文中也提到,“央行數字貨幣有利於負利率政策的實施。”
央行數字貨幣與非法定數字貨幣有何不同?未來的錢又會是怎樣的呢?數字貨幣會否取代紙幣?近年來,隨著區塊鏈的火爆,令市場對央行數字貨幣多了一份遐想。
央行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有何不同?
“在概念上來講,大家頭腦當中的數字貨幣概念都是不一樣的,央行用的研發的名字叫”DC/EP“,DC,digital currency,是數字貨幣;EP,electronic payment,是電子支付。” 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在兩會發佈會上表示。
他明確指出,研究數字貨幣本質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統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同時也必須考慮安全性和保護隱私。
“這幾項東西既可以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或者是分散式記賬技術、DLT為基礎的這種數字貨幣,也可以是在現有的電子支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技術。”周小川當時表示。
如何改變支付模式?
姚前曾在《數字金融12講》一書中解讀,數字貨幣本身就是貨幣,傳遞的是價值本身,這意味著其流轉可以把後臺清算、結算的很多環節都省掉。
此外,他在去年的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年會上還提到,法定數字貨幣可以充分利用先進數字技術,加大金融服務對農村、偏遠地區、外匯返傭,弱勢群體的覆蓋,為這些受限人群提供一系列合宜的、負責任的金融服務,包括支付、轉賬、儲蓄、信貸、保險、證券、金融規劃和賬戶報表等。
李虹含認為,在微觀層面上,法定數字貨幣可透過實現點對點交易,加快資金週轉速度,提高資金運作效率;在宏觀層面上,法定數字貨幣對於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和基礎貨幣的測算將更為精準,所以其對貨幣政策的實施是有利的。
500金研究院院長肖磊向新京報記者分析指出,對於消費者來說,數字貨幣是一個新的支付中介的改變,原來大家都用紙幣支付,同時會用刷卡或銀行轉賬,後來有了移動支付、微信和支付寶等,實際上改變了大家的消費支付習慣。數字貨幣有一套完整的支付模式,會對承載終端和具體的形式都帶來新的變化,比如每個人的手機裡,可能需要裝一個線上錢包,如果是大額支付,可能需要配備一個硬體錢包,用來保管數字貨幣和線下大宗交易支付。
對老百姓有何影響?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意義眾多,筆者認為,維護金融主權、維護老百姓利益均為意義所在。
首先,作為發行的銀行,央行發行人民幣是在行使國家金融主權,最簡明的體現就是透過發行人民幣,國家可獲得鑄幣稅(鑄幣稅即政府擁有印製貨幣的壟斷權而能獲得的收入)。反之,若其他主體發行類似的支付工具,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人民幣,則相應的鑄幣稅將被這類主體獲取,以致國家的鑄幣稅減少,最終將降低老百姓的福利。因此,若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盛行,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人民幣,則最終便會侵蝕國家金融主權,減損老百姓的福利。而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則可對沖甚至消除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對人民幣的替代,從而維護國家金融主權,維護老百姓的福利。
其次,除透過對沖貨幣替代維護老百姓利益外,還使老百姓獲得更加便捷而又更有保障的支付工具。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的深度滲透,企業生產和個人生活日趨網際網路化和移動化。隨著網際網路化和移動化的深入,生產和生活中的紙幣支付呈下降趨勢,老百姓對非紙幣支付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央行透過發行數字貨幣,恰好滿足了老百姓這方面的需求,從而使支付更加便捷。
或許有人會說,不是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嗎?但值得注意的是,老百姓存放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支付機構的資金是不受存款保險保障的,而存放到商業銀行的資金則是受存款保險保障的。因此,當商業銀行基於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滿足老百姓的支付需求時,相較而言,不但使老百姓的支付更加便捷,而且資金安全更有保障。
-
4 # 賽嶽恆股票開戶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意義眾多,我認為,維護金融主權、維護老百姓利益均為意義所在。
首先,作為發行的銀行,央行發行人民幣是在行使國家金融主權,最簡明的體現就是透過發行人民幣,國家可獲得鑄幣稅(鑄幣稅即政府擁有印製貨幣的壟斷權而能獲得的收入)。反之,若其他主體發行類似的支付工具,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人民幣,則相應的鑄幣稅將被這類主體獲取,以致國家的鑄幣稅減少,最終將降低老百姓的福利。因此,若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盛行,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人民幣,則最終便會侵蝕國家金融主權,減損老百姓的福利。而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則可對沖甚至消除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對人民幣的替代,從而維護國家金融主權,維護老百姓的福利。
其次,除透過對沖貨幣替代維護老百姓利益外,還使老百姓獲得更加便捷而又更有保障的支付工具。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的深度滲透,企業生產和個人生活日趨網際網路化和移動化。隨著網際網路化和移動化的深入,生產和生活中的紙幣支付呈下降趨勢,老百姓對非紙幣支付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央行透過發行數字貨幣,恰好滿足了老百姓這方面的需求,從而使支付更加便捷。
-
5 # 金剛談創業
我們認為:數字貨幣對老百姓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4大方面。
瑞士央行2020.02.21率先測試數字貨幣“電子克朗”(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
2020.04.20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內測。
中國央行是全球第一家發行數字貨幣而且實質開展應用的中央銀行。
預計到2023年,中國將有10%的城市開始使用數字貨幣。(比特幣是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不具備法律基礎,不受法律保護,背後缺乏強大資產作為支撐)
數字貨幣無需經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更好攜帶,更好儲存,更安全,可追溯,可拆分,可離線支付。
接下來就數字貨幣對老百姓影響最大的5個方面進行分享:
今後使用數字貨幣只有還有存款就可以支付,哪怕是在地下車庫,地下室,手機沒有網路,流量不夠用等等情況下都不用擔心支付出問題。
影響:使用場景更多,應用更廣,更安心。
第二、可追溯源頭和不可更改帶來的影響。數字貨幣除了可以降低貨幣發行成本外,錢從哪裡來的,到哪裡去都可以追溯,無論經過多少次轉賬,付款。同時具有不可更改的特性。
影響:
1:出國或者辦理事情不需要打收入證明,
2:杜絕行賄腐敗,
3:降低偷稅漏稅的現象,
4:杜絕做假賬。
5:降低紙幣假鈔,洗錢,非法集資和融資等等風險
第三、無第三方監管帶來的影響我們現在單位發工資收到的轉賬,看到的一串數字。是第三方的一個記賬賬單。包括我們現在使用的微信,支付寶,銀行轉賬都是第三方支付。以後的工資就不是銀行轉賬,不需要經過銀行,看到的直接就是數字貨幣。支付更加簡單高效。
影響:
1:私房錢無處藏身,融洽夫妻關係
2:銀行收入減少,老百姓收入間接增加
第四、在手機上直接辦理業務帶來的影響。老百姓在手機上可以直接使用數字貨幣辦理存款、理財、貸款等等業務。
影響:
1:商業銀行的部分業務將受到衝擊。部分營業員崗位消失。
2:老百姓融資將變得簡單高效,降低成本。
綜上所述數字貨幣帶來的影響將會是深遠,人類將進入貨幣的4.0時代。對於原來的存款幾乎沒有影響,隱私可言得到保證。我們國家這次走在了全球的前列。這也給我們老百姓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機遇。5G+AI+IOT,等等都將逐漸影響每一個老百姓的生活!!!
大家關於數字貨幣對於老百姓的影響有什麼看法?
-
6 # 鹹魚上
數字貨幣跟銀行的初衷相悖!銀行“存款不問來路,取款不問去處”的原則被踐踏,數字貨幣就是可以追溯個人資產隱私的東西,完全違背了個人金融自由的權利。有什麼危害,從它的用途和限制條件,就可以自己腦補,有的話知道就行,不能說。也可能會影響生產積極性,OK,因為掙的再多,消費的額度不是你能控制的。那積極上班和消極上班有什麼區別,拿的錢多和錢少也一個樣了
回覆列表
數學貨幣對普通老百姓有影響,消費貨幣使用習慣將被打亂,特別是老年人將面臨很大的壓力。隱私問題不大,但有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