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瘦金體書法好看在哪裡?為什麼這麼多人追捧?
4
回覆列表
  • 1 # 書法日課

    瘦金體最大的特點是,瘦!

    你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不瘦怎麼叫瘦金體。

    瘦不一定美,因為骨瘦如柴,沒有精神。可是瘦金體瘦的有骨有肉,鋒芒畢露,大家喜歡它,就因為它的鋒芒。

    書法講究的是含蓄,內斂,越內斂的書法越高階。但瘦金體不一樣,他鋒芒一點不收斂,而且但凡能出現鋒芒的地方,他都毫無保留地殺出來,有一種寧為玉碎的決絕。

    這就是帝王的氣魄。別人不敢的,他敢。

  • 2 # 短閱讀之家

    瘦金體原本為"瘦筋體",是說其筋骨之力,以弱勝強,後來因為其斬釘截鐵之痛快,遂以"金"易"筋",稱為瘦金體。這種書法好看就好看在其瘦骨上,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型。

    宋徽宗的書法筆畫瘦硬,初習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且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影響頗大。宋代書法以韻趣見長,趙佶的瘦金書即體現出類同的時代審美趣味,所謂"天骨遒美,逸趣靄然";又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所謂"如屈鐵斷金"。

    這種書體,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未曾出現過。褚遂良的瘦筆,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則不一樣。與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說是最接近的。也許趙佶是從薛曜的《石淙詩》變格而來的,但他的創造顯然比薛曜成熟得多。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書體,趙佶已把它的藝術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是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和涵養,以及神閒氣定的心境來完成的。

    "瘦金書"正與其工筆花鳥畫的用筆方法契合,細瘦如筋的長筆畫,在首尾處加重提按頓挫,再取黃庭堅中宮緊結四面伸展的結構之法,頗有瘦勁奇崛之妙。這種瘦筋的字正適合題在他的工筆畫上,與畫筆相呼應。他作為兼有書法和繪畫才能的藝術家,把書法與繪畫做了很重要的融匯,開創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文人書畫新局面,並影響後世而綿延於今。

  • 3 # 沉默60438403

    化藝術方面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趙佶作為一代帝王,他的骨子裡充滿了藝術的細胞,他在很多方面具備許多其他人所不擁有的優越條件。

    宋朝對文人的優待,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榮。是那個時代對藝術追求的一個代表。瘦金體,是一種獨特的字型,筆畫奔放有力,個性張揚,瘦而不失其肉。透過瘦金體,可以看出其背後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文化的繁榮,對藝術審美追求的新高度。

  • 4 # 鑾松

    似乎字型纖細的很難寫大字,而且一般纖細字型比較像女人,沒有力度,不大氣。而瘦金體看著瘦,特犀利,而且強有力度,看似刀鋒一樣。沒學過書法,純粹個人觀點

  • 5 # 拙淨齋

    趙佶《欲借風霜二詩帖》紙,楷書,33.2×6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詩帖》,就是展現宋徽宗“瘦金書”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個字都細瘦、挺拔,筆劃舒展、遒麗。在轉折處,都明顯可見書家刻意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的痕跡保留下來,形成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似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而內斂,連筆似飛而乾脆等特點,通幅極具精神。

    這幅《詩帖》是由兩首七言與五言律詩合併而成,也名為《欲借、風霜二詩》帖。過去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宋徽宗二十九歲(1100年)時所作。

    《牡丹詩帖》紙本,34.8x5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華麗富貴,疏密自然,用筆灑脫,線條粗細有致,筆勢圓轉流暢,書寫時以手腕為軸心,少了點剛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現出了瘦金書體的婀娜之美,可能原先配有一幅雙色牡丹圖,作品參差錯落,一氣呵成,表現出了作者高度的藝術修養。

    釋文:牡丹一本,同幹二花,其紅深淺不同。名品實兩種也,一曰疊羅紅,一曰勝雲紅。豔麗尊榮,皆冠一時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賞之餘因成口占。異品殊葩共翠柯,嫩紅拂拂醉金荷。春羅幾疊敷丹陛,雲縷重縈浴絳河。玉鑑和鳴鸞對舞,寶枝連理錦成窠。東君造化勝前歲,吟繞清香故琢磨。

    趙佶的瘦金體獨具特色,瘦硬中寓於腴潤之致。這種書法藝術完全融合了趙佶本人的風格氣質。在創作瘦金體之初,年輕的趙佶才情橫溢,風華正茂,而且又是未來的一國之君。既驕縱又矜持,既放逸又收斂。這一切用在書法上就造成了咄咄逼人的“瘦金體”。

    小楷《千字文》區域性

    又因為他擅長工筆畫。更喜歡硬筆之彈力,表現在書法上,則線條如張弓之弦。其形曲折,其勢迅捷,其意則躊躇滿志。書、畫兩種藝術的融合、互借,構成了瘦金體的特有魅力。

    閏中秋月詩帖

    他的書法中有畫意。有人說他的字“點如菊,撇捺似蘭,橫直如竹,雖字亦畫”。陳邦彥在《宣和詩卷》後的題跋雲:“宣和書畫超越古今,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逕,行間如幽蘭叢竹,冷冷作風雨聲,真神品也”。可見趙佶的書法富有詩情畫意,足與唐後主李煜的“金錯刀”書法相媲美。因而趙佶的書法是自立門戶,融畫法於書法於一體。中鋒重頓“鶴膝”,收筆現於“墜尾”,鐵劃銀鉤,縱橫飄逸,俊秀清雅,因而有仙鶴翻飛之姿,彩蝶翩躚之態。

    《臘梅山禽圖》,絹本設色。縱82.8釐米,橫52.8釐米。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此圖寫一株臘梅,枝頭幾點黃梅開放,似乎有陣陣清香襲來。臘梅枝頭上的一對山雀相互依偎均向著左側畫面,將觀者視線引向畫外。刻畫工整細緻,富有生活情趣。臘梅枝幹以勁細墨筆鉤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畫出。筆墨的細粗、乾溼配合協調和諧。

    宋徽宗用他獨創的“瘦金體”,於畫的左下題無言絕句一首,“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約者,丹青也,亦知己也。千秋之白頭,不畏風雪,願得相守相伴。而花靚狀淡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他的畫,凡簽名及題句、題詩、題跋都用瘦金體書法,和他的繪畫作品極相配合調和。有人認為趙佶的書法之所以成為一種特殊的格局,是和他畫花鳥畫有關,因為這種字型跟花鳥畫的趣味極為相同。畫翎毛花卉需用長鋒而細的筆。畫好後順便題款,久而久之字型變為瘦,寫多了自然變為風格別緻的瘦金體。這種秀勁的字型,一點一劃都有特殊的風骨,和工麗的畫面配合,更顯得相得溢彰、高雅絕俗。在內容上特別講究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認為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幅好畫就是沒有文字的詩。

    《草書千字文》區域性 全文縱31.5釐米,橫11.72釐米,今藏遼寧省博物館。

    《草書千字文》是宋徽宗趙佶傳世的狂草作品,寫在一張整幅描金雲龍箋上。是趙佶四十歲時的精意作品,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頗為壯觀。是繼張旭、懷素之後的又一傑作。

    雖然趙佶的書法藝術以瘦金體為主要代表。但是,他的草書藝術也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尤其是他的《掠水燕詩紈扇》和《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草書作品《掠水詩紈扇》

    釋文:“掠水燕翎寒自轉,隨泥花片溼相重”。

    而《掠水詩紈扇》更能體現他在草書方面的藝術成就。這是一幅以瘦金體入草,又別具風韻,不像行書、正書那樣有瘦無肥。而是瘦肥相間,縱逸蕭灑。在用筆上,明顯可見輕重的變化。並不一味追求瘦,線條挺勁飛動,鋪毫提按頓挫,有懷素之筆意,具山谷之墨情,鸞翔鳳翥,極盡變化。由此可見趙佶的草書功底十分深厚。他能以瘦字見稱,又不失圓潤,完全是以一種十分愉快的心情在創作。讓欣賞的人也好像能感覺到當時的揮筆之豪情,可謂是一代草書大師。

    《穠芳詩帖》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此帖書法結體瀟灑,筆致勁健,為趙佶瘦金書代表作。清代陳邦彥曾跋趙佶瘦金書《穠芳詩帖》:“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真神品也。”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金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

    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殘霞照似融。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

  • 6 # 書中妙法

    瘦金體指的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字型,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

    瘦金體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型

    在壓抑的封建社會,人們講求含蓄收斂,有那麼多禮儀規範去約束人,導致人們寫的字也千篇一律,一千多年無創新;宋徽宗的出現讓書法界泛起了漣漪,瘦金體讓人眼前一亮,此後人們紛紛效仿,對書法界有著深遠影響,個人感覺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字就又瘦金體的影子。好看不好看個人有個人的審美,就像八大山人的畫一樣各有褒貶,但他們對書畫界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總的來說創新的東西總有人會喜歡的,書畫創新的味道更是深入其中,就像一杯茶,容看官慢慢品味。

  • 7 # 路上之人

    我覺得瘦金體最好的地方就是瘦,無論是起筆收筆的出鋒隱鋒,還是運筆過程中的起承轉合,全都把多餘的肉全部剔除,剩餘的就只剩下筋骨,但是遒勁有力,又不失風雅。

  • 8 # 扛起老祖就跑

    我第一次知道瘦金體是在盜墓筆記中看到的,當時看到天真寫的就是瘦金體。然後搜了一下,就覺得實在是好看得不行,行筆流暢,有一種風骨在裡邊,那時就覺得天真的性格和它來說簡直是絕配啊。。。⊙ω⊙

    總之就是覺得好看得沒話說(≧▽≦)​​​​

  • 9 # 周小末

    個人覺得,筋骨之力,以弱勝強,書寫的時候很有勁道,筆畫錯落有致,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很能考驗書寫者的手腕力道能力。

  • 10 # 文翰堂

    瘦金體為宋徽宗趙佶所創,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瘦金體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型。趙孟頫這樣評價宋徽宗的瘦金體:“所謂瘦金體,天骨遒美,逸趣藹然。”“瘦金書”正與趙佶工筆花鳥畫的用筆方法契合,細瘦如筋的長筆畫,在首尾處加重提按頓挫,再取黃庭堅中宮緊結四面伸展的結構之法,頗有瘦勁奇崛之妙。

  • 11 # 卯卯12

    瘦金體為宋徽宗趙佶所創,是書法史上的一項獨創。瘦金體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型。宋徽宗的書法筆畫瘦硬,初習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且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影響頗大。宋代書法以韻趣見長,趙佶的瘦金書即體現出類同的時代審美趣味,所謂“天骨遒美,逸趣靄然”;又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所謂“如屈鐵斷金”。

    這種書體,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未曾出現過。褚遂良的瘦筆,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則不一樣。與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說是最接近的。也許趙佶是從薛曜的《石淙詩》變格而來的,但他的創造顯然比薛曜成熟得多。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書體,趙佶已把它的藝術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是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和涵養,以及神閒氣定的心境來完成的。當然也不是別人易於仿造的。後代習其書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書題寫明昌內府中從宋廷搶劫而來的書畫名跡,如傳為趙佶所摹的《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等,筆勢纖弱,形質俱差

  • 12 # 祈衍Mk

    瘦金體最好看的大概是字型所體現出的一股氣勢。字雖瘦,卻挺拔,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的痕跡都被保留下來,帶著一股硬氣和鋒利。這種字型讓人覺得放又內斂,藝術感比較強烈,有一種獨特的風骨在其中。

  • 13 # 醉劍書

    瘦金體其實很難的,寫得好看更難。用毛筆練難上加難。不過用美工筆練,反而符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身邊的蠻多人練。書法形式多變,自己喜歡就行。

  • 14 # 國家人文歷史

    瘦金體的美就在於纖細之中還透著蒼勁,有刀鋒卻不失清雅雋永,而且一改前朝一直崇尚的粗獷之風,從精緻之中生出灑脫,細緻而不呆板,是中國書畫史上的瑰寶。

    徽宗趙佶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常邀米芾探討書法精髓,本人則以瘦金體和草書見長,而瘦金體是他將前人經驗融會貫通,獨創而成。瘦金書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趙孟頫即雲:“所謂瘦金體,天骨遒美,逸趣藹然,細玩之,信不在李重光(李煜)下,誠足珍矣!”

    宋以前鮮有將書法與繪畫相結合,北宋前期的一些畫家,如郭熙、李公麟、趙令攘等人的畫作中,有些可見署名或者年月。最早主張在繪畫作品中題字的,當推主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蘇軾,但真正意義上將書與畫結合的還是宋徽宗。瘦金體書寫大字容易顯得空洞,而書寫小字時則顯得靈巧秀氣,趙佶將瘦金體廣泛應用於題跋等,興致來時多即興揮灑,尤其是在工筆花鳥中。

    雖然瘦金體書法有極高的成就,但是歷代以來卻得不到重視。一來因為徽宗昏君的身份,二來其字型過於薄利,有悖傳統的溫柔敦厚之美,導致如今真正的瘦金體繼承者寥寥。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逐漸認識到了瘦金體的藝術價值,即便到了現代,瘦金體也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比如說我們今天的仿宋體也是透過對瘦金體改造演變而來。

  • 15 # 王榮聯1

    瘦金體,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獨創,前不見宋徽宗繼承了誰的書法風格,後不見有誰超過宋徽宗。宋徽宗酷愛書畫藝術,雖把北宋玩完了,但他穩坐瘦金體這把金椅,一坐就是千年,至今無人超越。瘦金體,以瘦硬著稱。無論骨子裡還是外表形象,都是那麼瀟灑飄逸,神采飛揚,令歷朝歷代瘦金粉絲頂禮莫拜。瘦金體的筆畫,看上去筆筆出鋒,且出鋒犀利。其實最神奇的是瘦金體的捺畫,此筆畫既有出鋒的外表,又有藏鋒的內涵。出鋒藏鋒兼具,高度融於一筆之內。這一書法現象,在中國書法史上是難得一見的。

  • 16 # 剖析與建構

    瘦金書,原名瘦筋書,主要特徵是瘦不剩肉,拋筋露骨。

    北宋趙佶,即宋徽宗書。

    今存最早的《千字文》是它23歲所書。人家23歲都寫這麼好了,咱們23歲還是小屁孩一個,哈哈,容我吐一口老血。

    說正經的。

    就說瘦金體的特徵吧:

    其長橫起筆做魚頭狀,中截細若遊絲,收筆重頓。

    豎筆少作懸針,多為右向倒鉤。

    橫與豎的過渡,多用折筆,側鋒明顯。

    長撇起筆,多有彎頭。

    捺腳長而呈紡錘形,一反歷來的刀狀形態。

    結體中宮收緊而四維開張,這源自黃庭堅,而經過徽宗的改造,使中心上移。

    字形偏長,這又是初唐共有的風貌,來自初唐薛稷。

    代表作有:《楷書千字文》、《濃芳詩帖》、《李白上陽臺跋》。

    這個人,倒是挺有趣的,皇帝沒做好,倒是合格的才子一枚,如南陳後主叔寶,南唐後主李煜,都是被皇帝耽誤的藝術家啊!

    由於徽宗擅長工筆畫,所以其題畫的楷書須與畫法的雙勾線條有所呼應,才能組合成和諧的畫面,於是,他便找到了初唐的薛氏兩兄弟。

    就這麼多吶,至於它好在哪裡,個人認為瘦金體將運筆的步驟展露無遺,已經無任何偽裝可言,它的審美用:爽利駿快,四個字,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日入1000的專案可以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