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佈《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29年,總髮行量超過7.5 億枚。該系列幣分別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別為89.1%、84.5%、80.4%和82.5%;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另外,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
袁大頭銀幣真偽鑑別方法
看圖案:真幣採用壓力適度的冷壓,將銀幣衝壓出各樣文字、圖案和花紋。其色澤鮮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間距疏密一致,邊緣線條粗細均勻。諸如人像、髮絲、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毫不雜亂。
看大小:假幣的重量和真品的重量是相同的,但是體積略大於真品一圈。原因是假幣銀質不純,機壓不足,密度不夠,而為了必須做出和真品同樣的重量,假幣必須在體積上想辦法,才能達到和真品相一致的重量。
看包漿:自然氧化的銀幣包漿呈銀白色,在潮溼的環境下被侵蝕,會出現綠色的浮鏽,這是自然生成的。包漿是判別銀元真假的最重要證據,也是收藏者最喜歡的。因為帶自然包漿的銀元容易被鑑定,就像是銀元的身份證一樣,也能夠證明銀元是老的。
(1)邊齒
看邊齒:由於真銀元是機制版,其邊齒細緻勻稱,規整劃一。而假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區域性修銼的痕跡。細緻觀察發現真的"袁大頭"邊齒的兩條粗齒裡有一條細齒,而假"袁大頭"的細齒卻模糊不清。另外,大頭有老模和新模兩種模具,老模具為185道邊齒,新模具為170道邊齒。內齒一粗一細間隔的,本身非常細小,仿品開模時極難偽造。
(2)摸
假幣上手感覺銀質生硬,闆闆的硌手,色澤青黃;真品的上手感覺銀質細膩渾厚,有沉甸甸的感覺。另外,摸頭像和嘉禾的凹凸感,真品影象清晰,低仿品影象模糊,沒什麼凹凸感。
(3)聽
用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銀元敲擊其邊緣,聽其聲音,假幣聲音刺耳響亮,不如真品的那樣悅耳,舒服。如聲音低而嘶啞,周邊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補的假銀元。
(4)借用工具
稱重量:銀元的標準重量應是26.5克,成色88%。正常的銀元經過流通磨損後,重量也應達到25.8克。同一品種和版別的銀幣,其質量不會相差1克。
驗成色:對不符合銀元標準的銀元進行成色鑑定,可用硝酸液點試法。先將某個部位擦拭乾淨或銼一小口,滴上硝酸後,如冒綠沫,其成色則不高。觀其顏色,成色在92%以上的銀元,其顏色基本不變。成色在90%的,其顏色為膚黃或呈淺褐色。成色為80%左右,其色澤呈黑褐色。成色為70%左右的,呈淡綠色。成色為50%左右的,則會呈深綠色。
另外,如發現銀元冒綠泡或變黑,就是成分不足或假銀元。而銅芯銀元只要是一觸及硝酸,便會失去光澤。如是鍍銀,鍍銀表層很容易脫落,且脫落部分極易生鏽。
友好,此枚幣圖案與真品不符,袁相立體感差,無壓力感。背面嘉禾完全是假得離譜了,建議你下載真品圖片對比一下。
袁大頭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佈《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29年,總髮行量超過7.5 億枚。該系列幣分別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別為89.1%、84.5%、80.4%和82.5%;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另外,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
袁大頭銀幣真偽鑑別方法
看圖案:真幣採用壓力適度的冷壓,將銀幣衝壓出各樣文字、圖案和花紋。其色澤鮮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間距疏密一致,邊緣線條粗細均勻。諸如人像、髮絲、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毫不雜亂。
看大小:假幣的重量和真品的重量是相同的,但是體積略大於真品一圈。原因是假幣銀質不純,機壓不足,密度不夠,而為了必須做出和真品同樣的重量,假幣必須在體積上想辦法,才能達到和真品相一致的重量。
看包漿:自然氧化的銀幣包漿呈銀白色,在潮溼的環境下被侵蝕,會出現綠色的浮鏽,這是自然生成的。包漿是判別銀元真假的最重要證據,也是收藏者最喜歡的。因為帶自然包漿的銀元容易被鑑定,就像是銀元的身份證一樣,也能夠證明銀元是老的。
(1)邊齒
看邊齒:由於真銀元是機制版,其邊齒細緻勻稱,規整劃一。而假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區域性修銼的痕跡。細緻觀察發現真的"袁大頭"邊齒的兩條粗齒裡有一條細齒,而假"袁大頭"的細齒卻模糊不清。另外,大頭有老模和新模兩種模具,老模具為185道邊齒,新模具為170道邊齒。內齒一粗一細間隔的,本身非常細小,仿品開模時極難偽造。
(2)摸
假幣上手感覺銀質生硬,闆闆的硌手,色澤青黃;真品的上手感覺銀質細膩渾厚,有沉甸甸的感覺。另外,摸頭像和嘉禾的凹凸感,真品影象清晰,低仿品影象模糊,沒什麼凹凸感。
(3)聽
用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銀元敲擊其邊緣,聽其聲音,假幣聲音刺耳響亮,不如真品的那樣悅耳,舒服。如聲音低而嘶啞,周邊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補的假銀元。
(4)借用工具
稱重量:銀元的標準重量應是26.5克,成色88%。正常的銀元經過流通磨損後,重量也應達到25.8克。同一品種和版別的銀幣,其質量不會相差1克。
驗成色:對不符合銀元標準的銀元進行成色鑑定,可用硝酸液點試法。先將某個部位擦拭乾淨或銼一小口,滴上硝酸後,如冒綠沫,其成色則不高。觀其顏色,成色在92%以上的銀元,其顏色基本不變。成色在90%的,其顏色為膚黃或呈淺褐色。成色為80%左右,其色澤呈黑褐色。成色為70%左右的,呈淡綠色。成色為50%左右的,則會呈深綠色。
另外,如發現銀元冒綠泡或變黑,就是成分不足或假銀元。而銅芯銀元只要是一觸及硝酸,便會失去光澤。如是鍍銀,鍍銀表層很容易脫落,且脫落部分極易生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