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
2 # 風雨中的梅雲
楚國對秦國的仇恨由來已久。第一,政治外交上,楚懷王以君子之舉,到秦國去談判(是被張儀忽悠的)。卻被秦國扣押,成為了人質。在這裡,我們不談論楚懷王的英明與昏庸。只是說這件事。因此楚華人罵秦國的扣押楚懷王之舉是小人之舉。是背信棄義的反面教材。為此,楚華人(楚懷王)創造出了一個成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第二,軍政謀略上。楚國雖然地圖廣闊,但人丁並不怎麼興旺。幾十萬軍隊,守不住自己的國土。更為可笑的是,楚華人特別是守不住自己的宗廟社稷,當然包括他們的都城了。春秋時期,吳國以十分之一的兵力,長途奔襲,一舉攻破楚國的都城。伍子胥還把楚王的屍體從墳墓裡請出來,賞了他三百鞭。接下來,秦國的瘋子白起,更是以數萬對數十萬的劣勢,愣是攻破楚國的都城郢。白起更是一把火焚燬了楚國王室的宗廟社稷。逼得楚國連番遷都,以躲避秦國的鋒芒。
大家看看,楚國在戰國之初,版圖本來是七雄中名副其實的老大。到最後竟然被秦國給修理成可憐的老二了。再加上楚懷王剋死於秦。要說楚華人不恨秦國,恐怕沒人會相信。其實,記恨秦國的不止是楚國,而是其他東南六國(包括楚國),要知道,秦國的老壽星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那他的鄰居們禍害的老慘了。昭襄王在位時期,破格提拔戰神白起(其他國家則稱白起為殺人王,人屠,瘋子等綽號),而白起也沒有讓慧眼識珠的昭襄王失望。白起一生。。。。。。嗨,還是簡單點吧。昭襄王在位期間,白起將南韓的土地拿走了三分之二。把魏國的土地拿走了一半。把趙國的土地拿走了三分之一。當時版圖最大的楚國,愣是被昭襄王給打成可憐的老二。不僅如此,秦國還把楚國都城郢給佔了。並把佔領的楚國土地設為南郡。郡府所在地就是郢。漢朝稱之為江陵。在當時,楚人以文化領先秦國。而秦國在軍政上則優於楚國和其他東南四國。也正因為如此,後世人泛稱秦國為暴秦。由於楚人的王被秦國扣押,再加上秦國的統一六國的過程充滿著血腥。(對楚人尤為殘暴)所以,楚華人最恨秦國。有電視劇說過,楚華人出生的小孩,第一句話不是叫爸叫媽。而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楚華人對秦國的恨是咬牙切齒,恨之入骨的。
-
3 # 橘子7954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原因:
首先,當年秦昭襄王詐楚懷王入秦,扣押不還,致楚懷王慘死異鄉,楚華人深深憐惜楚王並一直耿耿於懷;
其次,秦王嬴政滅六國,楚最無辜。
-
4 # 大師神馬是大師
推薦您看《大秦帝國系列》,應當是第九集
1.楚王被太后算計
2.女兒也被太后當槍使,算計楚王
3.楚王帶一老僕從秦返楚卻被拒,他的兒子怕父親回來爭王位。
4.輾轉來到趙國,卻被拒
5.到齊國薛公也拒絕
6.可憐老楚王又單車就道,苦不能言,氣息奄奄回到秦國
屈原代表忠義,他說老楚王落得這個下場。
是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算有典故了。
再者項羽是奉楚王為上,這也啊輿論攻勢。
-
5 # 腦洞趣味歷史
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那麼,楚南公說這話是為什麼呢?因為楚國強嗎?不是的!因為楚國冤啊,甚至敗得有點窩囊。
怎麼個窩囊法呢?
我們來看看原話是怎麼說的:
范增: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楚懷王又是何許人呢,楚人如此懷念他?
楚懷王說起楚懷王,他也算得上一代名人。
縱橫家蘇秦曾言: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評價高吧,可他卻稱得上“楚冤王”,在他手中時,楚國本是有機會統一六國的大國。他繼位時,楚國成了當時世界最大的國家,也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
論人才他有屈原、田忌、昭陽等,論軍事實力,他先後打敗齊魏,被推舉為七國合縱攻伐秦國的帶頭人。
可他卻偏偏下了一步臭棋,打破了這種格局。
當時,張儀代表秦國出使楚國,許諾只要齊楚斷交,就給楚國六百里土地。他的寵臣又在耳邊扇風,楚王相信了,不僅斷絕了和齊國的結盟,還把屈原給貶謫了。
楚懷王見到秦國沒有給他允諾的土地,他還以為是自己和齊國斷交不夠徹底,還特地派人去罵齊王。這樣做,秦國還是沒有給他土地,一氣之下,他又與秦國斷交了,並且派軍攻打秦國。
結果,兩戰兩敗,楚國的大國地位由此而衰。
公元前309年,齊湣王給楚懷王寫下了一封信,裡面陳述了秦楚之盟的危害利弊,楚懷王又與齊國結盟了。盟約的墨跡未乾,楚懷王又因為秦昭王的聯姻而撕毀盟約,與秦國結盟了。
楚懷王的兒子繼承了他做事不加思考的習慣,在秦國做人質還把秦國大臣打死,逃回楚國去了。秦昭王不能忍啊,就派兵攻下了楚國邊境的一些城市,然後遣使告訴楚懷王約他簽訂合約的事情。
楚懷王正為這事煩惱,還特地把犯事的兒子送到齊國做人質去了,眼見秦昭王邀約議和,而自己的寵臣、妃子也在耳邊煽動。
欣然願往,這一去,便是永遠。
楚懷王去參加會盟後,被秦國給囚禁了,想要逼迫他讓楚國割地。他還算有點骨氣,堅決不答應割地的事情,秦國便一直囚禁著他。
楚國見他被抓,就把他在齊國做人質的太子救回來,擁立他當上了新的楚王。
新的楚王對他父親顯然不是很看重,楚懷王似乎成了被遺忘的人。楚懷王趁秦王進攻楚國的時候,跑了,他跑到趙國後,卻沒想到趙國壓根不肯收留他,沒法,他就想前往魏國避禍,還沒走多久,又被秦國抓住了。
過了幾個月,楚懷王心中鬱悶,不幸逝世,秦國便把他的遺體送回了楚國。
當時,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楚懷王之後,楚國的歷史就從頂級大國開始步入了屈辱史。
秦國打他,割地議和;再打他,嫁公主議和;再打,再割地議和……
楚王此時的態度,可謂就差俯首稱臣了,太子更是直接送到了秦國做人質。秦國一有風吹草動,立馬就派人送禮。
秦昭王死去,送禮默哀;嬴政即位,送禮祝賀。
只是這一切,都挽救不了楚國的命運。
公元前223,王翦、蒙武攻破楚都,殺死楚王,楚國滅亡。
終雖然楚懷王自己聽信讒言,貪圖利益,但整體說來,楚國可能是最冤的國家了。
他的子民對於秦朝,是非常不甘心的,這是亡國和辱國雙重的仇恨啊。
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多數就是這個原因了。
另一個原因便是,楚霸王為了表示自己是名正言順,順應天命去滅秦獲得大義上支援而做出的政治宣傳了。
期待您的關注。
-
6 # 雲中漫步笑紅塵
楚國、秦國這對冤家對頭很有意思,都是出身低微的諸侯國,反而勵精圖治,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強勢諸侯,反觀那些出身高貴的諸侯,反而沒落了。有點像後來滿清的八旗子弟,養尊處優,沒有進取心。秦國的祖先是給周王朝養馬的,在西周分封諸侯時按公侯伯子男等級分,秦國都夠不上級別,在西域偏僻之地給了個附庸國;而楚國連附庸都不是,在蠻夷之地野蠻生長。正是環境惡劣,出身低微,使秦楚更加勵精圖治,奮發圖強。
楚國透過吳起變革,秦國透過商鞅變革都變得強大起來,都有了擴張野心。戰國時代,群雄並起。楚國想問鼎中原,秦國想走向東方。兩個強大的諸侯領土相鄰,衝突在所難免。秦國東進,韓、魏屈服,秦、齊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雄踞南方的楚國,西鄰秦東接齊,地位極其重要,是制約齊、秦爭雄的關鍵力量。此時,為了抗秦,齊楚聯盟。
秦惠文王與張儀商量對策,瓦解齊楚聯盟。張儀遊說楚國,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為條件,要楚懷王“閉關絕齊”。待楚、齊絕交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楚懷王見受到欺詐,惱怒至極,舉兵伐秦,結果慘敗。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秦間再次爆發大戰,楚國又大敗,秦軍攻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國再次玩欺騙手法,說邀楚懷王到秦國和談。楚懷王去秦國後被扣留,並客死咸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
楚頃襄王時代,秦國多次伐楚,於公元前278年攻入楚都郢城,燒燬夷陵。秦王政親政後,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相持一年,公元前223年,大敗楚軍,楚國滅亡。
楚國南方大國,也有問鼎中原的野心。但秦國在與楚國的兼併戰中做法的確不地道,第一次欺騙用土地換楚與齊解除同盟;第二次直接扣留人家國君,最後害的楚國國破家亡。真就是問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在推翻秦王朝的戰爭中,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滅了秦國。
-
7 # 五味社
正因為秦楚之間的緊密關係,故而“秦滅六國,楚最無辜”。
楚國和其他諸國不同,它一直獨立於周天子之外。同時,秦是西戎,楚是南蠻,兩國數百年間有長達二十餘次的聯姻。秦昭王以來,楚國外戚控制秦國朝政,因此,秦楚之間擁有緊密的關係。
正因為這層關係,楚懷王才會因為信任而進入秦國,昌平君先在秦國為相,平定嫪毐之亂,後成為末代楚王,反秦。
正因為秦楚之間的關係,故而有“秦滅六國,楚最無辜”之說法。
在後來的反秦戰爭中,楚人反抗最激烈,其次是齊國和趙國。正是因為楚地距離中原較遠,一直獨立在周天子之外,秦朝的法律與楚地的習俗存在矛盾,並且長時間不能緩解,其實移風易俗比軍事征服更難。楚人對秦朝統治最反感,反抗也最激烈。
回覆列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比喻再弱小的力量,只要團結一致,就能夠取得成功。該成語最初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其原文如下:“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三戶”指:楚國三大氏族屈、景、昭。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而此三族則是其的分支。
歷史多次恥辱造就對秦國怨恨
秦與楚從春秋中期開始,就一直是守望相助的友好鄰邦與姻親之國。根據宋代發現的《詛楚文》,最早可能從秦穆公(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和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在位)時代開始,一直到秦惠文王和楚懷王的三百餘年間,秦楚兩國間竟然有十八代的聯姻結盟關係。這之後秦昭王的母親羋八子和兒媳華陽夫人也是楚國人,甚至秦始皇的皇后也可能是楚國人。
既然大家都是姻親,又一向友好,當然不能隨便打起來,但這時候秦相張儀為了離間齊楚聯合,竟利誘楚懷王說秦國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聽信此言,與齊斷絕關係,遭到齊國攻打,丟人又丟地,好在有張儀前約,便派人入秦受地以彌補損失,張儀卻反悔說約定的只是六里!這不是欺負人麼!於是懷王跑去攻打秦國,不料卻被秦軍打敗連自己的漢中地區都丟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也就罷了,後來,秦昭襄王又約楚懷王到秦邊境武關會盟,共敘友情,屈原勸懷王吸取張儀教訓,千萬別再為秦所欺,但懷王想到張儀已死,如今乃是楚女宣太后在秦當政,應該不大可能為難他這個孃家人,因而不聽勸告,開開心心前去結盟,不料這次居然又被騙了,他一到武關就被秦國給扣住,直接押送到咸陽,被逼割地換取自由,楚懷王頗有些骨氣,打死也不割,後來又逃跑未遂,最終受盡屈辱而客死在咸陽。
堂堂楚王,重禮華車前去結盟,結果卻因不肯割地被秦國一直關到死,最後給一輛破牛車拉回來。楚人因此對楚懷王既尊重又心疼,舉國哀憐他,並給了他一個諡號——楚懷王。諡法曰:“失位而死曰懷”、“民思其惠曰懷”。然也。
而秦國這種無恥行徑,即使在戰國大爭之世,也是極其不尊禮法和遭人鄙視的。而從此,秦國也多了一個邪惡的稱號,虎狼之秦。
但這還沒完,秦楚之間很快又爆發了一場極其浩大之戰爭,使得楚人對秦之仇,愈演愈烈,滔天巨恨,不過如此。
公元前280年,秦對楚國不宣而戰,秦昭襄王派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補充巴、蜀之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東下,一舉攻下楚國的大後方黔中郡。緊接著,司馬錯分一路軍由巴郡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又分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對楚國形成了戰略大包圍。楚懷王之子楚頃襄王聞信大窘,急調大軍數十萬北上守鄢(楚國陪都,今湖北宜城東南),大戰一觸即發。
於是,秦昭襄王又派出了自己的最強名將,殺神白起來到上庸(在今湖北竹溪東南),接過司馬錯的指揮權,並選取七萬習慣在山水之間作戰的精壯之士,順漢水而南下,直接出奇不意的深入楚國腹地,迅速攻取漢水流域要地鄧(今湖北襄樊北)及附近幾座城池,直抵鄢都城下(今宜城東南)。
鄢是楚國的別都,歷來鄢郢連稱。它離楚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紀南城)也就二百里地,是拱衛郢都的北大門,也是楚國的第二政治經濟中心,此地 一旦失守,不但郢都危在旦夕,楚國軍民的守土決心也將徹底崩潰。
所以,鄢都是絕對不容有失的,楚傾襄王命令漢水流域各戰線所有楚軍回援鄢都,不惜一切代價將秦軍扼在此地,時間一長,秦軍後援斷絕,自當不戰而退。
鄢都作為楚國第二大都市,其堅固可想而知,孫子曰攻城,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方有必勝之機。而今楚軍數十萬主力雲集在此,就算白起真的是神仙,憑他那七萬秦軍,也絕無可能將其強攻而下。
可是楚王萬沒想到,白起殺神之名豈是虛致,他竟然用了一個殘毒無比的毒計,那就是水攻!
原來,白起秘密派出了一支幾千人的部隊在離鄢都西北約百里的蠻河(今湖北襄陽市南漳縣武安鎮)築壩攔河,又自這條漢江支流東西向秘密修築一條百里長渠。
渠修好了,江水也開始越漲越高,一切蓄勢待發,就等著死神白起一聲令下,宣判數十萬楚人的死刑,而與此同時的鄢都,一切還在睡夢之中。
那是一個恬靜而輕爽的清晨,楚國軍民剛剛起床,忽聽到城西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霎那間,地動山搖,轟隆隆的聲音由遠及近,仿似地底傳來的惡鬼慘號。從鄢都的城樓上看去,一道滾滾的白浪從天際奔騰而來,轉眼已從城西灌了進來,大地一片汪洋。
在大家還沒弄明白怎麼回事兒的時候,大水已經橫貫了整個鄢都,再從城東北角一個叫"熨斗陂"的地方潰出,奔流而去。
再一看,鄢都已經變成了一個蒼茫水世界,數十萬楚國軍民就這麼被滾滾洪魔瞬間拉入了無邊地獄,鄢都城內,處處飄滿了人畜的浮屍,時值夏日,屍體腐爛,臭氣沖天,故熨斗陂後來又被稱為“臭池"。
於是白起就這麼坐著船輕鬆進入了鄢都,一個已經沒有半個楚人的鬼蜮——但凡水性好一些的,也都游水逃走了。
“哼,爾等若是早日降秦,本帥又何需費心至此,該死!”白起看著滿城的屍體,恨恨的想。
鄢都告破,三十五萬國人盡喪白起之手,訊息傳開,楚舉國大震,痛失親人的楚國百姓個個恨不得扒了白起的皮,吃了白起的肉!
但是白起是不可能給他們這個機會的,破鄢一役狂勝之後,白起大軍繼續南下,攻陷了郢都北面最後一個橋頭堡安陸,楚兵四散,白起的寶劍,已經搭在了楚傾襄王的頸項之上。
楚傾襄王再也沒有撐下去的勇氣了,他當了一個逃兵,拋棄郢都,將國都遷到楚東北的陳,是為“陳郢”。(即原來的陳國,今河南淮陽)
郢都,這個當時江南第一大都會,這個當時中國最大的手工業中心,從此落入秦國手中,日趨沒落。
說一句,秦西路軍所佔領的夷陵乃是楚歷代先王的陵寢所在,但既然現在它已成了大秦的領土,這個陵寢似乎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白起決定放一把大火,讓這個楚國王權的象徵在人間徹底蒸發。然而,當時秦國的宣太后還在世,她又本是楚國人,會不會不同意呢?
正在白起遲疑的時候,宣太后一紙命令下來,燒!果然是嫁出去的女兒,胳膊肘往外拐。
於是白起一聲令下,在夷陵放一把沖天大火,將楚先王的陵墓與宗廟燒了個乾乾淨淨!
一百多年前,伍子胥只是將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一鞭,就已經夠讓楚人痛心疾首了,現如今白起竟將楚國曆代先王的陵墓一把火全給燒了,楚人之哀可想而知,一時間,楚舉國大慟,所有士人素服舉哀,痛不欲生——白起一通大水淹死35萬楚國軍民,又一把大火燒燬了楚國的王陵宗廟,此國仇家很,雖漫天溢海,不能容也!
所以,數十年後的楚人項羽,不惜身背千古罵名,在新安坑殺秦卒二十餘萬,還一把大火燒燬了秦國的阿房宮,想來,他是在為那死於白起之手的數十萬楚國英靈,報仇雪恨吧!
而就在這一年,流亡在江南的楚國詩人屈原,眼見著郢都淪陷,山河破碎,祖先陵寢被焚,父老鄉親慘遭屠殺、顛沛流離之苦,自覺國家前途渺茫,不覺心如刀絞!
眼見國破家亡,屈原的理想也宣告破滅,生無所戀之下,他便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懷抱大石自沉汨羅江而死,殉國去了。
因此才有了後來《史記?項羽本紀》中謀士范增對項羽的叔父項梁所講的那番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裡范增是勸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以號令天下,這樣才能更加名正言順。
白起採取引水灌城的方式,導致楚國軍民死傷十幾萬,浮屍的臭味數月不散。在巔峰時期,郢都的人口約為30萬上下。而在白起伐楚之後,一切蕩然無存。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在紀南城遺址沒有秦漢堆積層,可見白起對這裡的侵略是掃蕩型的。除此之外,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盛行厚葬之風。結果在郢都陷落之後,秦人焚燒先王陵墓,凡是大中型楚墓也多為秦人官盜所為。這對於殘存的楚人而言,可謂是莫大的羞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流言背後映射出的秦國楚地管理模式
1.軍事勝利讓秦人對楚地帶有極大的偏見
在微觀層面,秦人對楚人的壓迫則顯得更為嚴苛。這也是雙方文化差異巨大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總體來看,秦人樸素、嚴苛、重紀律、重農耕。楚人這更加自由散漫、無拘無束、迷信鬼神。但秦人在佔領楚地後,居然將原本的文化差異給制度化了。
在秦的法制下,楚人非常容易因習俗差異而被判違規,或是因為自己熟知的生活習俗獲罪。比如秦人嚴禁楚人聚眾飲酒,因為飲酒會引發鬥毆或者聚眾滋事,不利於秦制統治下的穩定。秦人還嚴禁楚人祭祀之前的舊神祗,將一切不合乎秦人信仰習俗的神祗稱之為淫祀。按照睡虎地秦簡的記載,擅自進行“奇祀”,也就是楚地特色的祭祀活動,就要懲罰兩套甲冑。按照當時的秦律,給官府無償勞動一天抵6錢,兩套甲冑的價值相當於8800錢,等同於為官府無償勞動3年有餘。也就是說,秦人對楚人信仰的打壓比一般的刑事案件更加嚴重。
楚人很容易因為自己的習俗而獲罪,公元前227年,秦人發現楚國的遺民依舊懷念故國文化,堅持不改變舊有習俗。於是,秦人堅持將楚國人稱為“淫逸之民”,並將楚國文化稱為“淫俗”。但是所謂的淫俗,其實就是楚人熱愛的歌舞祭祀、喜歡飲酒等生活常態。僅僅是因為這點不同,秦人就將不同的文化視為“淫俗”和落後風俗,基本的邏輯就是把六國之人按在秦人的模子裡削平稜角。如果說三晉和秦國接壤,還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麼這一套制度進入南方的楚地,勢必會引起巨大的排異反應。
秦人官吏在任職陸上就帶有怨氣,秦國任命到楚國故地的官吏,主要是三類人:包括因為疾病和身體欠佳而在一年中有3個月不能工作的有病官吏、有在秦地犯罪或者犯過事的官吏,還有在對山東六國戰爭中立功,受封為縣級官吏。郡縣組織中的核心成分,就是這些受到貶謫的秦人。
至於底層的吏,基本上是楚人遺民和地方上沒來的及遷走的的長老。這些人的代表就是成為屯長的陳勝、泗水亭障劉邦,還有東陽縣令史陳嬰。他們負責直接徵稅,押送徵調的楚人前往前線,調和秦吏和楚人的關係。他們是夾在楚人和秦人之間的階層,長官受罰會波及他們,楚人起義他們首當其衝。所以,但兼通秦制和楚文化的身份,又讓他們在秦末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早年的英布就是楚人盜匪代表,這樣的政權結構其實是不太穩定的殖民體制。秦人官吏普遍覺得楚地炎熱,民風彪悍難治。甚至將楚地的方言稱為“毒言”,覺得僅僅是和楚人說話,就會得因炎熱造成的傳染病。所以秦人將到楚地任職視為對自己的懲戒,或者是對楚人嚴格要求。對於被征服的楚地的統治,有明顯的殖民性質和歧視色彩。
無論是出土的秦簡,還是《史記》的記載,都有秦國軍吏侮辱楚人等被征服國臣民的情況。所以項羽在鉅鹿之戰取勝之後,就對俘虜的秦軍士兵和官吏進行了血腥的報復。可見秦吏在地方上引起的民怨很大。
2.秦墓發現竹簡證實秦朝暴政,透射出楚人激烈反秦原因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考古專家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的秦墓中,意外出土了1100餘枚的竹簡,以及金屬器物、生活用品等,專家們透過對這些竹簡的研究,終於明白了當年楚國遺民反抗秦朝的決心和意志。竹簡上的秦代隸書,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記載了秦代法律、醫學等諸多內容,而大部分是記載了秦朝紛繁複雜的法律,而這些法律可以說是秦朝法家學說的立國之本。法律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對被秦王朝所滅的六國民眾而展開的殘酷壓迫,而楚國作為戰國時期的大國,自然首當其衝,其苛刻程度令人看後難以忍受。
首先,是秦朝對楚國的經濟控制,為了能控制楚國人,秦朝透過立法的形式,將楚人的大部分耕地和生產工具收歸國有。而楚地人們只能租種秦朝配發的土地,每年除了交納賦稅之外,還要承擔繁重的徭役。其次,是秦朝對楚國人民的文物改造,為了打壓楚國遺民,秦朝強迫楚國人必須嚴格服從秦王朝頒佈的風俗文化,一旦楚國人違反,將會受到嚴懲。秦國滅亡楚國後,不僅沒有采取懷柔的政策收買人心,反而對楚國人楚楚壓制,而這也激起了楚國人的反抗決心。所以,當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的時候,項羽、劉邦等深受楚文化影響的梟雄們,紛紛加入到推翻秦朝統治的陣營中。
一點感慨
對於南公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雖說是誓言,但是卻真真實實的實現了。從最初發動大澤鄉起義的陳勝、吳廣,他們都是楚國人,起義之後並建立的“張楚”政權。再看看隨後的抗秦主力項梁、項羽叔侄,他二人更是典型的楚國人,楚名將項燕的兒子與孫子,其二人建立起“西楚”政權。最後再看看最終奪得天下的劉邦也是楚國人,甚至包括其名下的蕭何、韓信、陳平等人物,也都無一不是楚人。所以楚南公這句話即使對當時形式的判斷,也是對天下楚人亡秦的希望。可以說,這三個楚國人前後接力,最終給秦朝劃上了句號。
最後說一下楚國為什麼敗給秦國。最重要的一點,應該還是人才之敗。秦國用天下之才,而楚國不但不能引進和重用外來優秀人才,比如吳起,本來很牛,到了楚國也幹出了成績,最終卻被弄死。楚國的人才還外流。像李斯原本是楚國人,卻在楚國得不到晉升的機會,只有到秦國碰機會。唯楚有才,可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都為他國培育人才了。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要強大,還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人才機制,比如讓中國的優秀留學生能夠回國,回國之後有用武之地。這樣中國才能越來越強大。
參考文獻:樂生,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難道其他五國都是吃閒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