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座小麥芒
-
2 # 雅琴心靈雞湯
大概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段感情,愛上一個不可能的人。
愛上這樣一個人的時候,心都像海綿,看到他/她時,海綿好軟,想起他/她時,海綿好重。
但凡身處這樣一段感情,幾乎都是絕望而又不甘,甚至認為透過自以為是的努力,那個人好像浪子回頭,能眼神帶水看你一眼,對是你,別走。
這份情誼好似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郭襄騎著青驢行遍天涯,絕情崖邊縱身一躍,終歸是明月在天,清風吹葉,女人再也忍不住,哭成淌淚的蠟燭。
即使你看過金庸的《白馬嘯西風》,“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歡”。你覺得這是這個人心裡的聲音,你也無不曾經務實地分析過無數次關於這個人怠慢,無視,輕蔑你的時刻,可總歸還是被他/她一些無謂的舉動所擊敗,一句淺淺的關心,你幻想五光十色的城市霓虹底下,你倆執手走在街頭。
是比肩,是同流,也是亂世裡互往的書信,是一盞詭譎謐海上的訊號燈,你發揮自己無窮的想象,以為這個人絕無僅有舉世無雙。
你明白,又不明白。
明白自己跟提線木偶般,他/她牽一而發動全身,不明白為何我在河邊守候良久,他/她不肯停靠過來。
這樣的愛情,是你心裡反覆點燃又熄滅的火種,你不捨得潑滅,因為你不捨自己鑽木時長久又專注的堅持。
是可惜,是不忍,是他媽的我憑什麼,而你又為何。
如此悲憤委屈,化為張國榮唱地儂本多情,如你共我心不相同,一生愛情都白送。
而情愛殘忍,一開始不會有的怦然心動,就不會有任何發生的道理,你不信,一開始就精打細算的猶豫,就不會有任何妥協的邏輯,你就是不睬。
單戀是一場自導的電影,不管你有多想把他/她植入多少場景,他/她只會覺得生硬。
許多次夜下無人的矯情,又許多次冷雨夜的無病呻吟,你從歌裡,從影視劇裡,從聽來的故事裡看到自己,不可能的人像煙花,你說這個人多美,即使了他/她易冷而無情。
無非是騙,騙自己燃地並不是那麼沒頭沒腦,總歸還是期待,一些驀然回首,一些隔岸觀火,都成了打動對方的理由。
愛上一個不可能的人,除了跟自己較勁,別無其他。其實也就是在也許和萬一的間隙間,你總是在自導,自演,自說自話,然後說服自己。
單戀的時候,我們總以為那就是愛情。
阿里薩對費爾米納51年9個月4天的單戀裡,他閱讀大量圖書,憑空想象費爾米納的美德以及投射自己的理想物件在費爾米納身上,從而捏造出霍亂時期的感人愛情。
人總是擅長去美化自己,在愛上一個不可能的人時,也就總能醞釀出一些自憫,對鏡憂傷地望著自己,彷彿自己是世間最痴漢的人,這樣的人值得被銘記。
無數個單戀的人總愛選擇在和人傾訴他們的故事,那個人如何成為夜夜夢裡的碎片和陰影,與其說是為了印證有多情深:我這麼愛,對方應該接受,不如說無法正視自身的自戀:我這麼好,對方應該感恩。
單戀讓人生變得多彩,但同時我們也得注意,它是畸形的。
時常讓我炙熱又寒心,兩重天中進退兩難,也通常讓我走在氤氳的霧靄天下,無法正常看清你我之間。
這個不可能的,目眩神迷的人啊。
我究竟是愛他/她,還是更愛自己。
-
3 # Miss張小豆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有時候,我們會過高地估計那些得不到的東西的價值。關於“稀缺原則”在浪漫吸引力中的作用,還有一種表現叫做“閉店效應”(closing time effect),即“酒吧打烊前的女孩最好看”。2010年,研究者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在酒吧臨近打烊時覺得異性更有吸引力,而這一現象與酒精濃度的變化無關。他們分析說,這可能和稀缺原則有關:隨著酒吧快要打烊,機會變得越來越少,因此他人會顯得格外具有吸引力。“得不到”這件事本身,就決定了你們之間存在著距離,你無法真的走進Ta的生活。有時候,當你死心塌地地“愛”著一個人時,你愛的也許並不是真實的Ta,而是自己在頭腦中製造出的幻象——你把自己對完美愛人的幻想投射到了對方身上。
其實很多時候你心裡明白,得不到的人比得到的更好,因為Ta給了你想象的空間。在你的幻想中Ta是完美無缺的,你們在一起會比任何偶像劇都要美滿;而現實總是沒有想象那麼好,如果你們真的一起生活,Ta可能會有很多令你難以忍受的惡習。在本質上,我們都需要感到自己是有吸引力的,對他人來說是重要和特別的。但有的人足夠強大,他們可以透過自身確認這一點,有的人卻是低自尊的,總覺得“我不值得被愛”,“我無法擁有婚姻”,“我沒有經營一段健康、快樂的長期關係的能力”。因此,這樣的你可能無法接受一段太“容易”的關係,也很難信任他人——當對方表現出欣賞和進一步發展的興趣時,你會不相信有人會無條件地對自己付出愛與關心,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Ta為什麼要對我這麼好?” 這使你感到慌亂、猶豫,甚至逃走。
-
4 # 知我心理學
為什麼在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會愛上那種“不可能”的人?比如:
Ta已經是別人家的男/女朋友;
Ta是高不可攀的男神/女神;
你們試著約會過,但Ta已經明確拒絕了你;
你一往情深地單戀,Ta卻從來沒有迴應過……
明知兩人不可能在一起,你卻恨不得為Ta付出一切。而且,不論是多年單戀一人,還是總在更換追求物件,目標卻總是相似的“遙不可及”。
(圖自Nicholas Gercken on Unsplash)
心理學家們發現,這種追求模式的背後,有6種可能的心理學原因,看看哪種讓你對號入座:
原因1:“人以稀為貴”在你的潛意識裡,你覺得得不到的人和物更有價值。或許,你所愛的人確優秀,所以Ta已經有男/女朋友了。但是,“稀缺性”還會使得他們顯得比實際上更有吸引力。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Robert Cialdini發現,當某件事物非常稀缺、難以獲得時,人們會更想擁有它。這也是為什麼在商業策劃中,“限量版”、“僅售XXX套”這樣的標語會格外吸引人。
這是因為,人們受到數量上的約束時,會更想反抗、更努力地去追求。比如,小時候父母越說零食不能多吃,孩子反而越想吃;在情感上也是一樣,一個人越看似得不到,我們就越想得到。
因此,越是“不可能”、他人越反對、兩人身份地位越懸殊,這段感情就對你更有吸引力。實際上,可能是稀缺性美化了你的這段感情的認識。
原因2:你不願打破心中的完美形象如果說你一直迷戀著某個男神/女神、或是對初戀念念不忘,那你可能屬於這一型別:
你愛的人,或許並不是真實的Ta,而是一個你心中的完美形象。所以,你往往也不願意走進Ta的生活,寧可遠遠的看著,因為這留給了你幻想的空間。
在幻想中,Ta是完美無缺的,你們也有完美的愛情,比任何偶像劇都要美滿。如果你真的去追求,可能你內心也知道,現實不會那麼美好,所以不想看到男神/女神跌落凡間的樣子。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多年後遇到之前錯過的人,不論是初戀、還是學生時代懵懂的戀人,也最好不要靠近,因為一旦真的靠近,現實就會耗盡你們對彼此的美好想象。
原因3:你不想進入真正需要承諾的關係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需要承諾與投入,而如果你是在追求一個已經在關係中的人,則為自己免除了承諾和投入的風險,因為你知道,你們不可能走向一個傳統的穩定關係。
選擇這樣一個不可能的人,就像是選擇了一個安全區,沒有將全部的生活投入進去,就不怕將來會失望;又或者你是給自己找了個藉口,一邊享受戀人的追逐,一邊又逃避真正的責任。
或許你應該想一想,這種對承諾的逃避,是因為你曾經經歷過什麼嗎?為什麼明明渴望愛,卻又害怕承諾?是因為在過去的情感中經歷了傷害與拋棄,還是你從未向別人敞開過心扉?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可能會打破你現有的追逐模式。
(圖自pexels)
原因4:“只有追到Ta,才能證明我的價值”人們都希望感到自己有價值,一些人會從內部找到自己的價值,比如個人的成就、愛好、品質。一些人則透過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論是工作中上司的讚賞、還是情感上被受歡迎的人青睞。
因此,有些人會把追逐“不可能的人”,作為證明自己價值的手段。如果真的可以成功,他們會想:“能追到這樣的伴侶,證明我也特別厲害。”
另外,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他們的自我價值感非常低,常常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因此,如果一段感情來得太過“容易”,就會讓他們懷疑和猶豫,“Ta喜歡上我是不是別有用心?因為沒有人會對我這麼好啊。”
相反,如果一段感情十分艱難,才是符合他們心中預期的。
原因5:曖昧的人 vs 喜歡你的人,你喜歡前者有些時候,曖昧比明確的喜歡更讓人心動。
哈佛大學的學者做過這樣一項實驗,讓女生們檢視男生的社交網路賬號,並且告知她們這些男生對她們的想法,三種想法分別是:很喜歡她,對她興趣一般,不確定是否感興趣。然後詢問女生,對那個男生最有興趣。
結果可能令人意想不到,女生普遍都認為,那些“不確定對自己是否感興趣”的男生是最有魅力的,也是她們最感興趣的。
因此,說不定就是因為你搞不清男神/女神的想法,才願意這樣飛蛾撲火?
原因6:你在無意識的重複自己的創傷愛上得不到的人,痛苦地離開,又愛上另一個得不到的人……很多人會陷入這樣的週而復始的迴圈。
心理學上,把這種反覆將自己置身於某種創傷的行為,稱為“強迫性重複”。這種情況下,人們會認為自己遭受的創傷是不可避免的,“我就該愛上這樣的人”,於是重複地尋找那些不能帶給自己穩定感情的人。
強迫性重複,往往源自童年時的挫折。比如,童年時和自己父母沒有穩定的關係,存在被拋棄的恐懼,長大後,就可能還會愛上那些無法做出承諾的、不穩定的人。因為這種重複,雖然痛苦,卻也像童年一樣熟悉而充滿安全感。
看完這六個原因,你可能會發現,其實一而再、再而三的愛上不可能的人,很可能是你在尋找某種“安全感”。比如,害怕充滿承諾的穩定關係,選擇追求不可能給你結果的人;或者是害怕破壞了女神/男神的形象,選擇遠遠地看著單相思……
但是,即便這種關係看似“安全”,卻無法帶給你一段有迴應的愛情。真正的愛情,本身就充滿了風險,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
以上。
-
5 # 暖心理
為什麼總愛上“不可能”的人,可能並不是因為這個人對我們來說不可能,而是因為我們從內心慢慢地讓這個人變得不可能。
之所以一個人對我們來說不可能,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言行在推開對方,讓對方離得我們越來越遠。這可能是我們根本沒有準備好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所以潛意識地讓對方不會愛上我們,這樣我們既可以避免進入親密關係可能面臨的焦慮,而且還能夠騙自己說,我只是愛上了“不可能”的人,而不是我沒有去愛別人的能力。
事實上,在我們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的時候,我們都會面臨一種建立新的、不確定的關係的焦慮。一方面親密關係是會讓我們感到安全和放心的,但是另一方面,一段新的關係又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全,甚至是危險的,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或者我們在一段新的關係裡面還沒有感到安全,那麼出於自我保護,我們就會用一些方法來保護自己。有的人的方式是讓這段關係變得安全,這樣就會在親密關係裡面安心;有的人的方式就是不再要這段關係,那麼失去了這段關係,也就不會在這段關係裡面受傷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總是會愛上“不可能”的人的原因。
所以,愛上“不可能”的人,並不是這個人本來就不可能,而是我們從內心讓這個人變得和我們“不可能”。簡單來說,這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
6 # 兔子小櫻櫻
因為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去得到,人就是這樣,喜歡有挑戰的。這樣才能刺激自己荷爾蒙。
不可能的變成可能,那可以滿足自己虛榮心。也可以滿足男人喜歡吹水的特點,和朋友喝酒吹牛多有面子。難麼難拿下的居然就這樣被自己攻克下來了,當然會覺得值得慶賀。炫耀。
其實說明白了,就是為了滿足自己那一刻喜歡炫耀,比較虛偽的虛榮心而已。
-
7 # 鵜鶘心理
這裡你所說的“不可能”,具體是指什麼方面不可能?對方是已婚的?對方是你最好的朋友的戀人?對方和你年紀差別很大?對方和你在各方面都是差別懸殊?那麼可不可以,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將這種“不可能”轉化成一種“可能”呢?你說你“總是愛上”,那就說明你遇見這種“不可能”,已經至少2次以上呢?假設你有先後愛上3位你所謂的“不可能”的人,那麼這3位有哪些共同點嗎?他(她)們吸引你的有哪些共性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無非就是“基因選擇”,我們的基因會主動選擇的另一半,大致有三種人。第一種:“第二個我”,我們會愛上一個和自己三觀很貼近的那一位,我和TA會有一種默契,愛好上、審美上、消費上、生活習慣上、遇見困境的應對上……這種雙方之間的合拍,會讓我們彼此都愛不釋手。第二種:“理想的我”,我們對自己總會有一些不滿意,形象啊、性格啊、身體條件啊、經濟狀況啊、生活功能啊……所以當遇見一個人,TA身上直接就呈現成我期待的部分(我夢想著可以擁有的那一部分),那麼我們就不自覺地陷進這份愛中,很難自拔。第三種: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很相像或者相反?!我解釋一下:某女性,一直和爸爸很親,她就有可能愛上一位和她父親很相像的男性;某男性,始終和媽媽的關係又疏遠又糾纏,甚至還有點敵對,他就有可能愛上一位和他媽媽完全相反的那一型;但是,並不是說小時候母子關係差的,長大後就一定會找相反的型別,也有的男性和母親關係一直很緊張,他長大後愛上的還是和他母親一樣型別的女性,或許他的這份基因裡含有補償、征服等更復雜的情結;當然這裡的爸爸媽媽主要是指陪伴其兒時一起生活的那個人,有很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有的還是家裡其他親戚長輩帶大的,甚至有的孩子從小和奶媽、家傭關係特別親密。
如果你能明白這三種“基因選擇”,去回憶一下自己過往的戀愛史,或許你會發現:你所謂的總是愛上的某種型別,是不是在這三種裡面?如果“可能”,你看看你自己可以做哪些調整?
回覆列表
所謂愛上不可能的人。有一個前提,就是確定是愛上和知道不可能。
確定是否愛上一個人其實說難也不難,他不在身邊,我們會不斷想念,這大概就是愛了,另一個判定方式就是覺得對方什麼都好。那麼這樣看來,愛上幾乎是沒有理智可言的。
那真的就完全沒有理智可言嗎?其實不是的,否則我們怎麼會知道不可能呢?說明先愛上然後才判斷是否可能的。那麼,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會愛上不可能的人,是因為我們的感情不受理性控制,思維習慣於先愛後判斷。所以往往造成這樣局面。
另外一種可能是生活不夠豐富。說這個朋友們可能要疑問了,這跟生活豐不豐富有什麼關係?有關係,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他每天要開會,寫策劃案,見客戶,要考察要出差還要應酬,那麼他的大腦幾乎是沒有時間去思考愛上這個問題的。即便是去思考了?,時間也會被迫很短暫,大腦被迫處理資訊,就會理性而絕非感性。因為看似幾乎所有感性的思考做出決定更短暫,其實理性思考做出決定更短暫,因為理性思考裡面只有是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