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洋的書架
-
2 # 雅吟畫國畫
賞石藝術是以個人學識修養為基礎的發現藝術和審美藝術。賞石是玩石,是讀石,更是悟石當今社會,雖物慾膨脹,喧器浮躁,但隨著物質文化水平提升,人們對於生存質量的品位追求已漸趨高雅。近十多年來社會各界人士的賞石愛好,已與書畫古玩鑑藏一起,成為一種文化追求!
愛玩石的人有涵養一塊美石能歷經千年而不失雅美,除了形美色美外,還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在裡面。所以愛玩石的人有內涵,懂天文節氣,懂地理環境,懂禪石一味。從荒野的環境氣候到發現評賞的程度,從撿石的樂趣到配座的用心、題名等,他們可以從文學到美學,從地理到天文、物理,無所不會。愛玩石的人通常歷經了歲月的洗禮,總是滿腹經綸,醇香醞釀的彌久,有了納萬物的寬廣,有了無欲則剛的超然,才有了心平如水的豁達。
附上我的石頭!雖不精美!但覺有味!!
-
3 # 盤友俱樂部焦立廷
都說玩石涵養身心,提高修養。但現實中看到的似乎並非如此。
一,現象的背後。石界不乏因為擁有一些好石頭而自大驕狂的人;不乏因為掌握了一些石藝的技巧而目中無人,晃晃然捨我其誰,忘了來路初心的人。凡此種種,皆為擁有美,卻未及心靈;創造美,卻未滋養心靈。皆為追求美,卻沉迷於物質層面;展現美,卻在章法的束縛中。但凡一切外在的追逐,驕躁相隨,難有平和自然的心態,遑論獲得寶貴的精神自由呢?二,每一次置景都是啟迪智慧的風雲際會。石玩可賞,寄情於物,增加的是生命的厚度。石藝修心,同構物我,啟迪的是生命的智慧。在雅石置景實踐中,明瞭石藝的真諦是物外之理、物外的追求,才能不為物役,傲躁漸除,待人看物沒有分別之心而平和自然。每一次置景實踐都是一場物我之間的風雲際會。置景元素之間,置景作品和空間之間,或協調或失衡,或失之空洞,或得之空靈,莫不是物物之間,物我之間情景交融的人生體悟。在這風雲際會中構建和諧之美,是對美的詮釋;是在藝術實踐中自我完善,自我昇華;是用審美創造來啟迪我們的智慧。那麼,修習石藝,進行雅石置景實踐,會給我們帶來那些智慧的啟迪哪?
三,實踐的啟迪:1,美是物物相諧,物我和諧的構建。
置景,即物物和諧的探尋和實踐過程;雅石置景作品,即物我和諧的載體;物我和諧映照我們的心靈,最終構建起我們和諧的內心,這是美的創造,美的存在的最大意義。2,物象之外的物象,也是束縛我們的枷鎖。
當我們在石藝作品面前自鳴得意如數家珍的一一說明自己運用了哪些章法、技巧、手段時,是否會猛然驚醒:這些章法、技巧、手段不正是千篇一律的始作俑者。不正是束縛我們精神自由的可見可察之物象嗎?看來,對於物象的理解和認知,也有一個漸次深入的過程。真正做到不役於物,著實不易。3,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當我們被一個石藝作品所震撼所感動,卻又找不到章法,技巧,手段的影子,我們是否會頓悟:這章法,技巧,手段和那指月之指,渡河之舟一樣,只是接引我們成功的道具。
4,一置成景,是對自然的順遂。
當我們用無數的實踐領悟到這一切,會透徹明瞭的看到:一置成景的佳作,只是心性澄明的自然流淌,只是假我之手對自然的順遂,以還原和再現自然之物本來的美好樣貌。
結語:超越了技巧,就不會因技藝高超而自傲。
不累於物,精神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一切的浮躁才能歸於平和。
雅石置景的實踐,
習的是技藝,
修的是人的心性。
-
4 # 不忘初心兮
雅石置景作為一種探索美和平衡思想的情趣盎然的方式,是一種“生活美學”。那麼什麼是雅石呢?它是由臺灣林嶽宗提出的,他認為,賞石不僅是觀賞其外表的奇、怪、色彩,更應該共享詩情畫意般優雅的意境,才能體會賞石的奧妙,所以提出“雅石”之稱。然而,雅石置景藝術最令人讚歎的一點是能使看起來不怎麼“高、大、上”的石頭化腐朽為神奇,透過置景為它們注入人的情感與生命,使它們融入環境、營造空間,才是石藝的致用之道。
從古典到現代,從神話到科學,從藝術到生活;隨處可見石頭的影子,人類就是這樣與石頭相互滲透,文化也就這樣與石頭同呼吸共命運。石中有人,人心有石。日月推移,而文化始終附魂於石,故得以傳承至今以至於到未來。中國古代文人雅石置景更是以“詩畫”意境附情於石,尤以唐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之美體現於雅石置景之識石、賞石、置石;“雅石”之“雅”即“典雅”、“高雅”、“大雅”、“雅事”、“雅緻”、“雅正”、“雅俗共賞”。因此,“雅石”之謂便與“文化”契合。雖然從人類文化的程序來看,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或是一個時期,其文化積澱文化總水平是一定的。但就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文化底蘊而言,其文化修養的層次體現於人生價值取向、精神境界高低、審美環境傾向、政治傾向等等因素都會有很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即文化差異有時甚至難以調和,出現十分尖銳的矛盾。但這也正表明了雅石欣賞、置景與文化積澱、文化儲備或曰個人文化底蘊關係的不可排拒性。如果個人的文化底蘊較淺薄,那麼就會影響他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觀察判斷和分析能力都會有極大的侷限性。在面對一方雅石時,他的審美髮現能力和二度創作能力就會較為底下,更不會有深度欣賞能力;以至於影響雅石置景的情緒。更談不上個人在雅石置景中所能展現出的修養。
雅石置景的基本理念就是“以石為本”、石意引伸、融入環境”。即是以原石為載體,以襯板幾、沙水盤、工藝雕座、飾簾字畫及其他天然材質飾器為平臺,拓展空間,引伸張力,使置景創作成為石、景、境、情共鳴的空間藝術品。但因雅石置景出的效果都會因人而異,同樣的幾樣物品,即使是同一人,不同的佈局都會有不同的效果。圍繞主題需要根據“自以為是”的奇妙想象、發散的思維及獨特的空間意識構造出讓人觸景生情的場景。石界流行一句話“雅石載道”。所謂的“道”應該看做是“內涵修養”,即人類文化元素符碼。所以人們透過認知雅石、賞識雅石、置景雅石及雅石命名等實踐活動來提升個人的精神氣。
因此,雅石置景有著一種簡單樸素的“靜美”,這種氣定神閒的美確能抓住人心,帶給人心靈的震動。用“最高的技巧及沒有技巧”在不著痕跡中傳達石頭極致的自然姿態、擺脫束縛、自由創作,進而使得作品充滿新意,又有中國畫留白、線描之趣味。在樸拙中傳遞出生命的低語,充滿禪意。繼而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去除自身的驕燥之氣,變得平易近人,隨和自然。
-
5 # 縱觀山水
好的置景能體現出人景合一,做景的基礎在於能靜.靜也是種悟,靜也是種享受。人在紅塵之中徐有凡身俗事纏身,人的心靈需要洗滌安撫。當你喜歡上這種方式這種自我意境表達的時候你的內心是安詳寧靜的、常常會被自我帶入另一個清新脫俗的環境中陶醉流連。自然會潤細內心淨化自己。
-
6 # 江西石友
我感覺任何天然的東西的外在和內涵都沒有天然石頭的外在和內涵豐富。各種外在和內涵的聯想可以聯古聯今,聯人聯神。有神似形非,有神形兼俱。有一形多配,給人無盡的想象。石頭也形,神,彩,質等讓人心曠神怡。發一塊一形多配的石頭共賞,取好幾個名都貼切,如:拜佛、祈福、米芾拜石、唐僧取經、等。
-
7 # 工信科
山山不言靜氣出,常賞雅石心舒服。
石石石在有磊落,石言石語燥動無。
大美不言乃天地,融入自然漸去俗。
小情小趣乃凡夫,石在心中人在途。
回覆列表
僅代表我一些個人的看法,雅石置景是一種自己修養的過程,更是一種審美拔高的過程,還是一種禪悟的過程,自然能夠使人心平氣和。
首先雅石置景,就是透過方寸之間的巧妙佈置,以求達到“靜、雅、正、簡、淡、遠”的藝術表達目的。在這一個過程中對“置”的要求極高,要協調與周圍環境、觀賞角度、高低層次等諸多方面,從某方面來講就如同作畫一般,要將可置之物的“有”與意境情趣的“無”巧妙融合。我個人的一個感悟就是,取捨之間,騰挪轉嫁之餘就是在領悟天地造物的X-Trail秀美。說到底雅石置景如同做盆景一般,都是想要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或是這種追求。囉哩囉嗦的說了這麼一大堆,其實這個就是雅石置景的過程就是拔高修養的過程。至於靜心的作用不用多言,在這一過程之中集中思考就會讓你慢慢心平氣和下來,更為可貴的是在取法自然的過程中將山河之氣嫁接於斗室之間平添一份自然祥和。
雅石置景的藝術審美作用更不用多言,置石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自古以來就是士大夫階層特備是一些文人雅士的必修內容,其中包含了眾多學科的知識體系,囊括了書畫、營造、園藝、文學……等諸多學科。然後將其因地制宜活學活用地佈置起來,做到以石為景,以景治心。這個過程通常具有靜心安神的功效。
最後其實對於現代人來說,雅石置景最為人所看中的就是其能透過這種方式巧妙地讓人達到禪悟的目的。正所謂眼觀方寸一石 ,心遊江山萬里,觀石觀我,觀石無我就是如此。這樣的禪悟其寧神安心的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