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度狼gg
-
2 # 歷史知事
二戰期間人均槍支誰最少?真實的擴軍遠比你想象的難得多
通常來說,一支部隊不可能人手一支槍。比如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主力74師,總兵力3萬多人,擁有武器包含了75毫米山炮24門,37毫米戰防炮34門,八二迫擊炮29門,美式八一迫擊炮22門,美式六零迫擊炮251門,火箭筒46具,二八式槍榴彈94具,美式槍榴筒546具,英式五五戰防槍45支,勃朗寧重機槍143挺,七九重機槍34挺,勃朗寧輕機槍992挺,美式衝鋒槍2963支,美式步槍14472支,七九式步槍1682支,共有機動車23輛,馬3559匹。
不難發現,即便是最精銳的部隊,也不可能是人手一支槍,能做到人均0.5支槍,就很充足了。
當然,往往是人均槍支越少的軍隊,反而有可能裝備水平更高。各種炮火車輛的配置,可以大大提高軍隊的火力和機動性,相當一部分操作員並不需要也不能配置輕武器,有時候需要步兵保護他們。
比較特殊的是八路軍。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一開始只得到了4.5萬人的編制,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人和槍是富餘出來的。所以,1937年太原會戰失敗後,八路軍大量挺進敵後,擴軍運動就轟轟烈烈搞起來了。
1938年2月18日,任弼時向中央的報告說,截止到1937年12月,僅四個月時間,八路軍增加了57395人;但槍支卻只增加1萬多支。這樣算下來6個人裡面只有一支槍。此時,八路軍總人數達9.2萬多人,有長槍2萬多支, 短槍2070支,手槍 400支,手提花機槍514 支,輕機槍520挺,重機74挺。因此,八路軍平均每四個人才擁有1支槍。
四個人一支槍,並非有三個人是操作重武器和車輛的,他們更多是負責搬運物資、加強訓練、作為備用兵員的。
可是即便如此,八路軍的擴張也是非常迅速的。短短几個月時間,就能獲得翻倍的槍支。這些槍支,極少部分來自於中央軍委會的補給,也極少來自於蘇聯的支援,更多的是戰場的繳獲。
八路軍從日軍和偽軍手裡繳獲槍支的同時,也讓更多的老百姓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希望,從而踴躍參軍。這才是抗戰初期八路軍快速擴軍的根本原因。
每繳獲一把槍,就會有三四個老百姓參軍,這樣下去,人均槍支數量越來越少,八路軍的戰鬥力還怎麼提高?
為了避免戰鬥力下降,中共中央軍委要求必須把人槍比例控制在一定的程度。這種政策,即便是1940年國共關係惡化,國際上面臨“東方慕尼黑陰謀”時,也沒有發生動搖。
1940年2月,中央軍委釋出指示,明確要求八路軍在當前階段以鞏固為主,任何軍隊都必須要保證人槍比至少5:1;6月,中央軍委再次明確要求華北地區的部隊至少保證人槍比例4:1。
也就是說,八路軍想要擴軍,就必須先從戰場上繳獲更多武器彈藥,否則不許擴軍!
1940年3月左右,八路軍共有人員35萬9千多人,但是各種步馬槍僅有90534支,輕重機槍1590挺,擲彈筒108支,迫擊炮156門。
1944年,抗日戰爭已經接近尾聲,而此時八路軍擴軍的程度,也不過就是50萬左右。如果平均來算,總的槍支數量就是10萬-20萬之間。
當然,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八路軍不可能從戰場上繳獲那麼多槍支。
的確如此,在戰場上,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損耗的槍支彈藥,要遠超過繳獲的部分。
以百團大戰中的榆遼戰役為例,陳賡所部太嶽縱隊,繳獲了敵人21支步槍,自己缺損好了45支,雖然打了勝仗,槍支數量反而減少,意味著損失很大。
不過,華東戰場的情況恐怕要好很多了。比如在山東,八年抗戰繳獲的槍支總數達到了20.7萬支。如果屬實,這意味著當時的山東戰場的主要敵人,可能是戰鬥力較差的偽軍。
不管怎樣說,整個抗日戰爭,槍支數量始終是限制八路軍不斷擴張的障礙之一,同時也成了八路軍不得不像戰場要武器,向敵人要彈藥的擴軍之路。
-
3 # 好人147491323
一般步兵班裝備輕武器,二戰時按人員比裝備輕武器最多的是德軍,德軍的機槍副射手配備手槍,彈藥手都配備98K, 炮兵普遍配備輕武器,有手槍,步槍,衝鋒槍是標配。後勤部隊也是能配槍的決不偷懶。日軍差很多,一般一個甲種師團2萬多人,有步槍8、9千隻,輕重機槍各幾百挺,副射手,彈藥手一般不配備輕武器,後勤人員比如汽車兵、馬車伕,都不配槍,普通炮兵不配槍,炮、後勤的軍官都有手槍、戰刀,戰刀是軍官、軍曹的標配。國軍比日軍差一些,但是步兵人手有槍能做到,抗戰初期的川軍除外,共軍就不說了吧,有什麼用什麼,大刀不靈,倒是紅纓槍把鬼子扎得夠嗆(又長又輕)!英軍比日軍強一些。美軍的後勤兵,炮兵不如德軍多,不是沒有,主要是懶,一線步兵倒是自己又花錢配備了很多手槍,中下級軍官也也都主動配備長槍。在太平洋戰場幾乎是人手兩槍,手槍尤其是1911大口徑子彈(.45)對付鬼子的刺刀很有效,也把小鬼子整夠嗆!蘇軍跟美軍差不多,意軍太渣,懶得了解,不太清楚。
-
4 # 都市南鄉子
同意不少網民的回答。提問缺軍事常識了,二戰各國軍隊只有有可能當然是每個軍人都配槍,這是基本原則。沒什麼可討論的餘地。好萊塢戰爭影片《兵臨城下》之所以出現那種衝鋒前兩個兵發一支槍的情況,當然屬實但是有前提的。一則戰爭爆發初期,蘇軍兵潰千里,損失太大。大批軍械隨戰敗被消耗和繳獲,而軍工企業因戰時撤退搬遷內陸,一時無法形成生產規模和供應。二是斯大林格勒會戰前期,德軍兵臨城下封鎖嚴密,後方有槍有炮有彈也無法及時送到前線官兵手裡。類似情況也存在於法國戰役後,英軍大敗回國法軍投降,當時整個英國都只剩下一個坦克師和六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了!英國佬組織了近百萬大軍準備打衛國戰爭,可幾十萬人是赤手空拳。好在後來不列顛空戰勝利,本國軍備生產力恢復,加上美國佬援助到位才得以喘息。至於當時輕武器如何分配?就要看每個國家軍事組織的情況,武器裝備的生產和效能,以及工業化科技能力水平了。譬如:抗戰中的國軍,能每人有條槍就不錯了,也不管這條槍是哪國產品什麼年代的傢伙,有比沒有好。再說八路軍,現實更慘淡(由此可見抗日神劇之胡說八道)。鬼子曾有一個書面戰場報告。對戰八路(鬼子稱為“共產軍”)的話,如果對手在太君們發起衝鋒到陣地前,能打出整齊劃一的三排槍,那就證明遇到了真正的老八路(正規部隊不是游擊隊)。鬼子稱之為“三槍八路”。可想而知,當年前輩英烈們是在如何缺槍少彈的殘酷條件下,英勇抗敵的?這個細節在建國初期的老電影《董存瑞》中有真實完整的演繹。回到提問,分配的原則一般都是槍多於人其一,其二精良可靠且火力強的輕武器優先配置一線陸軍(不僅僅是步兵)。第三,後勤後方人員同樣要接受統一標準的輕武器使用訓練,以備萬一。中高階軍官只配手槍即可。以上還都以陸軍為準,海空軍不在其列(飛行員一般都配槍)。
-
5 # 四川達州人
當然都不是。
美國這樣的土豪除外,士兵軍官都會自己購買裝備單兵武器作為備用。
以倭國為例:越向下的基層,配輕武器的可能越大。比如分隊(班)13人,軍曹是班長,8名步槍兵每人一把步槍。機槍組4人除了機槍一挺之外,正常情況下是各配了自衛手槍一支。或者可以攜帶步槍。
但編制向上就完全做不到了,比如倭國獨立混成旅團編制5960人,步騎槍與手槍合計才4050,剔除軍官攜帶的多餘手槍也最少有1000多人無單兵武器,多是運輸、後勤、火炮支援等職位。
國軍方面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為例:不算後期補劃的三個團,整個教導總隊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是17734編制,實際擁有手槍3700支,步槍13000支,衝鋒槍321支,合計17021支,看起來只713人無輕武器,但剔除軍官多擁有的手槍,估計無輕武器的人員怎麼也該2000以上。
德械師
最精銳教導總隊如此,普通中央軍和地方軍就更不可能了。
比如八路軍129師1937年10月有統計,出戰兵員9367人,擁有步騎槍4136,衝鋒槍75,手槍632,合計4843,平均輕武器持有率只有51.7%。
所以,步槍衝鋒槍這些輕武器會向基層傾斜,手槍這東西,除非是駁殼槍這樣的重手槍,普通手槍在戰場上毫無意義。
-
6 # 瘋狗的輕武
看部隊型別,但都接受過基本的輕武器訓練
拿美軍來說,二戰美軍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後勤部隊。下邊這個圖是美軍1945年的陸軍編成。
第一條裡的那些,就是那210萬人算是主要作戰力量,雖然裡邊也有二十多萬的後勤服務人員,但他們比較貼近前線,算是個作戰兵種。換句話來說,這210萬人都是持槍的。
主力步兵就不用說了,比如一個班裡頭普通步兵持M1加蘭德半自動,自動步槍手持勃朗寧bar,班長班副會持湯姆遜/M1卡賓/M3。但注意一線士兵一般是不配發手槍的(但那會確實可以自購,尤其是1911很流行)
但輕武器的選擇也看部隊型別或者說是任務型別,比方說傘兵如果要攜帶較長的M1加蘭德跳傘,就得把槍拆開放在一個包裡
因此多數相對傘兵而言,他們更喜歡攜帶M1卡賓,湯姆遜等。
相對遊騎兵這類攻堅部隊而言,他們一個排往往會有更豐富的武器配置,比方班裡會配發M1919機槍(主副機槍手配發手槍),武器班裡也會有筒子迫擊炮之類的。而普通步兵這類機槍一般都是作為連屬。
但非作戰部隊裡邊花樣就太多了,他分成服務部隊,在訓的,行政的,打雜的等等,總人數加起來是作戰部隊的兩倍。他們也許是憲兵,運輸,通訊,港務這些有那麼點用槍需求的,一般會配發手槍或者較輕,較短的M3衝鋒槍/M1卡賓槍。
也有食堂、採購、建築、財務、洗衣這些平時壓根和槍沒關係的,他們在入伍時候當然經受過武器訓練,但處於後方那些人員壓根平時不配發武器。畢竟任何軍工的產能都是有限的,對於非必要部隊,能把這個產能省下來用在其他上才划算。
-
7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二戰時期,每個國家對於輕武器的分配各有不同,根據自身國家對於戰鬥的理解,會採用最標準的適合自身的搭配方法!
二戰依然是崇尚陸軍至上理論的,所以每個國家的步兵班都搭配了自己認為最強大的火力配置。今天,我就拿二戰時德國國防軍的步兵班配置為例,來回答這個問題!
人員分配:
德國步兵班一般會有一名士官作為班長,配上九名上等兵或下等兵組成!
職務分配:
班長和副班長攜帶衝鋒槍各一支(MP38),各三個32發彈匣,各兩個手榴彈,班長一把防衛手槍。(隨著戰爭發展,副班長改為98K步槍)。
機槍手和兩個副射手:一支多用途輕機槍(MG42),兩隻備用槍管,機槍手和第一幅射手各攜帶一支防衛手槍(P38),其中第一副射手帶一支98K步槍,4個50發機槍彈鼓,第二副射手攜帶一支98K步槍,兩個300發機槍彈鼓!
其餘士兵各攜帶一支98K步槍,90發子彈,兩到三枚手榴彈!
總結:這就是二戰時期,德國國防軍正規的武器配置。總計衝鋒槍✖️2、輕機槍✖️1、手槍✖️3、步槍✖️7、手榴彈✖️20,子彈無算!
-
8 # 匹諾曹jun
德軍的軍服體現了日爾曼民族一貫的嚴謹作風,標準41型陸軍野戰服,上衣灰綠、褲子鐵灰色,黑色中長靴(士兵用),毛瑟98K步槍及黑皮彈盒,脖子上掛著防風護目鏡,胸前的皮包內裝有無袖斗篷(雨衣),帶有31型水壺和專用防毒面具罐,通用的皮帶扣上寫“COTTMITUNS”(與上帝同在),把男性的陽剛之氣體現的淋漓盡致,軍界公認德軍的制服是二戰中所有軍隊最帥氣的。
德軍的M-40鋼盔,採用了坦克傾斜裝甲的設計,在防護的同時還能將射來的子彈順著鋼盔弧度而被彈開,在凱夫拉材料出現之前,幾乎任何一款頭盔都無法超越它,在多次戰爭中它的防護能力表現的極為出色,被譽為防護能力最佳的一款鋼盔。
戰時德軍步兵班槍械以7.92毫米5發彈倉供彈的毛瑟98K為主,另有一把32發直彈匣供彈的9毫米MP-38/40衝鋒槍,1944年開始,增加了一把步衝合一32發彈匣供彈的7.92毫米StG44全球最先裝備的突擊步槍,個別步兵班班副配有一把10發彈匣供彈的7.92毫米G41/43半自動步槍,以及9毫米8發彈匣供彈的P-08手槍(機槍手配發)、M-24木柄手榴彈、“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等。
全班都圍繞著一挺全球率先裝備的7.92毫米MG-34/42通用機槍而展開戰術,特別是其中的MG-42有“希特勒電鋸”綽號,射速高達每分鐘1000發以上,是二戰火力輸出能力最強的輕重兩用型機槍,火力覆蓋對手所有的輕重機槍。
德國軍隊單兵裝備是全球最先進的,涵蓋了手槍、栓動步槍、狙擊步槍(由毛瑟98K改裝加觀瞄鏡而成)、半自動步槍、突擊(自動)步槍、衝鋒槍、通用(輕重)機槍,是全球軍隊中唯一的這些槍械都齊備的軍隊。
即便英美蘇軍隊都不具備德軍步兵的武器裝備,譬如英軍沒有半自動步槍、美軍沒有突擊(自動)步槍(勃郎寧自動步槍是當作輕機槍使用的,當自動步槍使用就沒有了輕機槍,是一對難以調和的悖論)、蘇軍也沒有突擊(自動)步槍等。
二戰時期,德國走上了軍備大擴張的道路,全面提高了軍人的待遇,士兵穿上了最帥氣的軍服軍靴,防護能力強的鋼盔,醒目的防風護目鏡,設計精良的風衣和防毒面具,配備了最精良的槍械彈藥,以及配套的軍刺、手榴彈等。
就單兵裝備的綜合性能而言,德軍的單兵裝備是全球最先進的,在二戰軍隊中,毫無疑問,是最好也是最精良的。
-
9 # 紅色手電筒
各個國家的軍隊裡邊,並不是所有的崗位都會配備槍支,這個就需要看你是什麼兵種了。在軍隊中通常是分為戰鬥兵種和戰鬥支援兵種,通常戰鬥兵種裡邊輕武器的配備會多一些,而戰鬥支援兵種中,輕武器的配備情況就是比較少一點了。步兵部隊中槍械配備的最多,因為槍械是是步兵部隊的主要作戰武器。步兵部隊裡邊,象重機槍這種班組使用武器,一個重機槍組裡邊一般不會再配有其他槍械。
一般步兵部隊由於是和敵軍直接接觸,戰鬥的機會比較大,所以一般輕武器的配備就比較多,同樣的情況騎兵也是這樣,炮兵部隊中一般每門炮的炮手會有-2支步槍,但是其他的人員都是沒有槍械的。炮兵部隊中,一般每門炮就是有1-2支步槍,其他人員並沒有配備槍械,炮兵部隊主要武器是炮,不用槍。
這個比如象日軍在抗戰初期的常備師團,包括挽馬和馱馬兩種,每個師團有24000或者28000人,裝備步騎槍14900支,擲彈筒144具,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
其中,師團司令部有330人,165匹馬,各種槍95支,非機動車63輛。而一個步兵聯隊人員3747人,馬526匹,各種槍2590支/挺,各種炮14門,擲彈筒76個,非機動車256輛。步兵中隊有194人,各種槍174支,擲彈筒6個。這裡邊可以看到,越是一線的作戰部隊,配備的武器就比較多,而象司令部一類的單位配備的武器肯定是不多,因為象司令部直接接觸作戰的機會比較少,所以配備的武器也少。輜重兵部隊由於主要擔負運輸等運輸任務,直接作戰的機會不多,象日軍的輜重兵很多就是給一把刺刀自衛。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特別是敵後游擊戰的發展,輜重兵部隊配用的武器也開始增加。日軍的輜重兵還算好的,蘇軍的一些後勤人員,象趕馬車的車伕,手裡只有馬鞭,有的時候這些大車伕會想辦法去弄一些手榴彈什麼的防身用。
而在各個兵種中,一般是象步兵部隊,炮兵,騎兵,這些部隊配備的武器比較多,而象輜重兵,憲兵,工兵這些部隊配備的武器就比較少。不過,這些都是編制上的數字,實際的軍隊中,通常都會有一些儲存的武器,這樣子做主要是補充戰鬥中的損耗,而這種儲存的武器在緊急的情況下,通常會發給原來沒有武器計程車兵,把這些士兵當作普通步兵使用。
相對來說,象美軍這種財大氣粗的,配備的槍械也比較多,象司機,文書這種在其他國家一般沒有槍的人員,美軍是還研製了M-1卡賓槍給這些二線人員使用。不過,除了自己國家發以外,一線的作戰部隊,通常還會使用一些繳獲的武器,主要是衝鋒槍或者手槍這種短小輕便的槍械,給一些沒有武器計程車兵自衛用,不過這種武器就不會出現在編制表裡面,用壞了子彈打完了就扔了。
-
10 # 談天說地晟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德、日、意)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但在二戰如此大規模的戰爭部隊中也不是人人配槍,大多數國家部隊的輕武器是要進行分配的,因為部隊裡有些兵種是不需要槍的。
首先普通的步兵是不分配手槍的,因為二戰基本上就是在野外作戰的,雙方間距都很遠,而且要知道手槍最開始設計的定位是自衛性武器,這一特徵就決定了手槍的射程大多都是在50米左右。真正的作戰距離也就是在30米以內,手槍並不是特別適用於這種野外會戰。
-
11 # 海中巖hahaha
部隊中裝備技術兵種比例高了,配槍比例就低了,相應的部隊配製越齊全,槍配發比例就越低。比較先進的部隊會大量配有炮兵、電臺、衛生隊、文工團、運輸隊、文書、伙伕、馬伕、修理隊、工兵、參謀,這些人都不必配槍,當然如果手槍富裕的話可以給裝備手槍。比較落後的軍隊就沒那麼多分工,步槍兵比例就比較高。越是現代化的軍隊後勤方面的人就越多,步槍兵就越少。美軍發展到13個後勤供應一個作戰士兵,持槍比例可以進一步降低。操作一支重機槍需要4個人,如果部隊重機槍比例高的化,人槍比例就會下降,操作一門重炮需要的人更多,軍官可以裝備手槍,士兵就用不著了。如果一支部隊很落後,沒什麼機槍大炮,全是步槍兵,槍人比就會高。
回覆列表
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筆者曾經撰文介紹殲敵10萬(其中斃傷19000餘,生俘80000餘),然後繳獲各類槍械40000多件,這也都是東野戰報的真實資料。然而評論裡面好些人表示質疑,認為繳槍數字不合理,要麼就是資料造假、要麼就是作者瞎編,這都是缺乏軍事常識的表現,借這個機會,認真整理和探討一下那個年代部隊輕武器的配備情況和人槍比例。
先從橫的方向比較,以範漢傑手下在錦州被殲10萬人計,再加上戰鬥中可能出現的槍械損壞、丟失和藏匿情況,錦州守敵第六兵團的輕武器保有率應該在40%到42%左右。那麼整個遼瀋戰役期間情況又如何呢?東北野戰軍共殲敵472000餘人,根據蔣軍的統計共損失輕重機槍13347挺,其他各類槍支175361支,總數是188708支,整體保有率是多少?勉強達到40%。
實際上東北蔣軍的武器裝備水平還是很高的,新一軍、新六軍、第71軍、第53軍這都是遠征軍的部隊,槍械配備和完好率普遍高於平均線,而滇軍的第60軍和第93軍也因為得地利之便,在雲南時期分配了大批美械。我們再來看一下華東戰場整編第74師第一次被殲時的情況,根據華野戰報,孟良崮戰役總計殲敵32676人,繳獲輕重機槍987挺和長短槍9828支,總數是10815件。
這個比例也是用簡單的除法即可得出,10815支(挺)槍械比32676人,結果是隻有33%!當然這裡面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是山地野戰、比如華野需要迅速撤退等等,所以打掃戰場的時間不多,搜尋未必細緻。但是總體而言,整編74師的輕武器保有率肯定不高於40%,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該整編師尚未做到全部美械,還夾雜了不少國械和日械。
然後從縱的方向來比對一下,南京保衛戰中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擁兵三旅六團22000餘人,而整個教導總隊當時裝備的輕武器明細為:德造“二四式”步槍8577支、捷克式輕機槍351挺、重機槍102挺和手槍134支,輕武器總數為9164支,保有率為41%,這也是30年代蔣軍精銳部隊的較好水準了。
再比如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時,根據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周士第的日記記載,第120師共有重機槍35挺、輕機槍143挺、、步馬槍4091支、駁殼槍788支、手槍91支、手提式槍68支,合計輕武器總數為5216件,而該師總兵力為14000餘人,因此輕武器保有率只有37%左右,可見八路軍裝備的簡陋程度。
所以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輕武器配備比例基本維持在40%略有浮動的水平,那麼部隊中哪些人不帶槍呢?主要人群是輕重機槍手,裝備迫擊炮、步兵炮、山野炮的炮兵部隊(槍械很少,不是沒有),師、旅、團級司令部的輜重部隊和勤雜人員,以及一些特種分隊,諸如工兵、通訊、醫護、伙伕和伕役等人員。
之前多有說明,一支混合編成的戰役級單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一線戰鬥兵員,這部分的輕武器配備比例較高,而另外三分之二為支援和後勤人員,武器配備比例偏低,“人手一槍”那是不可想像的。以中央軍一個重機槍連為例,百十號人的主要武器僅為六挺重機槍,其他槍械就裝備很少了,你不能指望士兵抬著重機槍行軍時,還得再背一支中正式和200發子彈,體力是有上限的。
再對比一下二戰日軍的裝備情況,在戰爭爆發之初的四單位常設師團中,以剛剛在塘沽登陸的精銳第5師團為例,其滿編官兵為25384人(其中師團直屬單位和部隊10246人,兩個步兵旅團共有兵員15138人),忽略火炮配備情況,編成內擁有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和手槍、步槍等15900餘支,槍械總數合計為16242支(挺)。
那麼日軍的精銳常設師團輕武器配備率是多少呢?達到了63%,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第一是日軍屬於海外作戰,會盡量使用每一個士兵的戰鬥力,所以其輜重部隊武器配備率較高、機槍分隊的手槍配備率較高(副射手基本裝備著王八盒子),甚至炮兵的輕武器配備率也比較高,因此整個師團的輕武器數量,遠遠超過中國軍隊的一個師。
而日軍在武漢會戰以後,由於不得不進行大規模擴軍,師團全部調整為不設步兵旅團建制的“三單位”師團,大多數師團的人數下降到14000人左右(甲級師團多些)。那麼輕武器配備情況變化如何呢?裝備有步騎槍6500枝、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和手槍200餘支,共計6940支,輕武器保有率也下降到49%左右。
中日兩軍輕武器配備的差距在哪裡呢?主要問題在於中國軍隊當時缺乏制式手槍和卡賓槍,所以許多二線支援人員、後勤和機關人員沒有合適的武器,鬼子的“王八盒子”雖然水平一般,但是南部系列手槍生產了超過40萬支,三八式和四四式騎槍也生產了20萬支(類於卡賓槍),所以二線人員和輔助人員輕武器保有率較高。而二戰美軍由於手槍和卡賓槍產量龐大,所以它的人槍比例是最高的。
同時還應注意一點,到抗戰結束以後,蔣軍美械和半美械部隊的輕武器數量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是略有下降的,這是因為其步兵伴隨火力得到了極大加強,能否理解呢?因為這些部隊大量列裝了迫擊炮、戰防炮、火箭筒、火焰噴射器等等,火炮和輕重機槍數量也有所增加,美械師僅60炮的數量就增加到170門,這就造成步槍兵的數量反而減少了。如此大家也就應該瞭然,東野殲滅10000個敵人,能夠繳獲4000支槍已經非常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