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棣tandy

    一、犬戎是什麼?

    西周時期,北方民族的稱謂主要有薰育、獫狁、犬戎。

    薰育,又書為獯鬻、獯粥。這個族稱見於商末周初。《史記》雲:古公亶父居豳時,“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瑜梁山,止於岐下”。《孟子·梁惠王》雲:“惟智者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

    《孟子》的太王,即《史記》的古公亶父。薰育即殷時的鬼方,亦即狄也。例如,古公亶父被迫自豳(又稱邠)遷岐之事,《史記》書為“薰育戎狄攻之”,《孟子·梁惠王》《詩·大雅·龢》鄭元箋,則書為“狄人侵之”,《呂氏春秋》《帝王世紀》也書為“狄人攻之”。即便在同一本書中和同一個人講的話,如孟子在談到大王能夠以小事大時,稱作“獯鬻”,在談到大王被迫遷徙時則稱作“狄人”。可見,薰育和狄人,是對同一民族的不同稱謂。

    獫狁,又稱儼狁、巖允,見於西周時期。《詩·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赫赫南仲,獫狁於夷。”《詩·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豈不日戒,獫狁孔棘。”這兩首詩都是反映和歌頌周文王時與獫狁征戰的事蹟。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獫狁對周人的嚴重威脅。《詩·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騤騤,載事常服。獫狁孔熾,我是用急。王子出征,以匡王國。……獫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於涇陽。……薄伐獫狁,至於太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詩·小雅·采芑》:“顯允方叔,征伐獫狁,蠻荊來威。”這兩首詩是反映和歌頌周宣王時北征獫狁、南征荊蠻的事蹟。

    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獫狁、荊蠻對周的威脅。《虢季子白盤銘》:“搏伐巖允於洛之陽,折首五百,執訊五十。”《不嬰敦蓋銘》“駿方巖允,廣伐西俞,王命我羞追於西……女以我車巖伐巖允於高墮。女多折首執訊。”

    上述詩和銘文,只反映了周與獫狁關係的片段。從這些片段也可以看出,獫狁在當時是相當活躍的,勢力是很強大的,因此對周的威脅也是很嚴重的。它南侵到“洛之陽”甚至侵至鎬京。戰爭的規模也不小,如銘文記載的一戰就“折首五百,執訊五十”。

    從西周獫狁的活動和大王被薰育所迫而遷岐,表明獫狁與薰育應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族稱,或者就是同一族稱的不同寫法。

    犬戎是西周時期相當活躍的一個民族。幽王之覆和平王東遷,就迫於犬戎。《史記》: 周文王“伐犬戎”。

    《國語》雲:“穆王將伐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候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韋昭注:大畢、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日;予必以不享徵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羨頓乎!吾聞犬戎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聽,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史記》:周幽王廢申後,去太子,“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到了春秋時期,《左傳》還記有:“閔公二年(公元前 660 年,周惠王十七年)春,虢公敗犬戎於渭汭。” 自此以後,犬戎這個族稱,就不見於記載了。不見於記載,不是這一族體不存在了,而是為其他的族稱所代替了。

    犬戎亦即《尚書大傳》所稱的“畎夷”。“戎”和“夷”在這裡都有對四方民族“總稱”或“統稱”之意,“犬”和“畎”才是該民族的特點。犬和畎之由來,大概是由於該族畜犬多或以犬為貴,這反映著遊牧和狩獵的經濟生活。當時畜犬多和以犬為貴的民族,主要是北方民族。春秋時,晏子對齊景公說:“今夫胡貉戎狄之畜狗也,多者十有餘,寡者五、六。”

    戰國時,蘇秦說趙惠王曰:若趙聯秦攻齊,秦勢向東發展,則“代馬、胡犬不東下,崑山之玉不出,此三寶亦非王有已。” 這表明,北方民族不僅畜犬多,且以犬為貴,與玉、馬並列為三寶。既然北方民族犬多和以犬為貴,以犬命名也就不足為奇了。從此也可以聯想到,為什麼北方民族的族稱如獯鬻、獫狁、狄等,多帶犬旁。

    《史記》還有這樣一條記載:趙簡子(戰國初人)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日:“我之帝所甚樂。……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他日,簡子出,有人當道。當道者曰:“主君之疾,臣在帝側。”簡子日:“然,有之。”

    簡子曰:“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其子之長以賜之。’夫兒何謂以賜翟犬?”當道者日:“兒,主君之子也。翟犬者,代之先也。主君之子且必有代。” 以後的發展,趙簡子之子趙襄子殺代王而有其地。這條記載,雖然加有神秘的成份,是為趙襄子並代而編造的,但把代之先說成“一翟犬”卻不是沒有根據的。這個根據,就是代之先屬於北狄的一部分,而犬戎的居地也在這個地區。從以上可以看出,犬戎就是狄人的一部分,也是戰國時期胡人的一部分。

    根據文獻記載,犬戎族就是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早在炎黃時期,犬戎族就是炎黃的勁敵。《後漢書》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據《後漢書》記載,至漢朝,在原來犬戎活動範圍內曾出現一個人口眾多的西戎白狼國。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自願歸屬東漢。白狼王還命人作詩三首,合稱《白狼歌》,獻給東漢皇帝。因此,白狼國就是犬戎的變種,白狼王則是犬戎的後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並以白狼為圖騰的部族。白狼國的存在,也可以證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二、匈奴與犬戎的關係

    匈奴之稱始見於戰國晚期。有關匈奴的最早記載是趙武靈王(當政時間,為前 325 年至前 299 年)變俗胡服之後。時,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置雲中、雁門、代郡;秦昭襄王滅義渠等,置隴西、北地、上郡;燕開東胡地,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等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即趙、秦、燕)邊於匈奴”,並都築長城以御胡(即匈奴)。

    其後,約當趙孝成王時(當政時間為前 265 年至前 245 年),《史記》又記有趙將李牧與匈奴之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再後就是秦王政之時(前 246 年至前 222 年),秦叛將樊將軍亡於燕,燕太子丹欲以謀秦。丹太傅鞠武曰:“夫秦王之暴,而積怨於燕,足以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太子丹日:“夫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迫於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

    見於史書的匈奴第一位單于(國君)是頭曼。他是戰國末年人,主要活動於秦王政亦即秦始皇當政時期。

    匈奴之稱雖始見於戰國晚期,但這一族體卻不是這時才形成的。它有個長期形成的過程,並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雲:“匈奴,其先祖夏後代之苗裔也,日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樂彥《括地譜》雲:“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應劭《風俗通》雲:“殷時日獯粥,改曰匈奴”;服虔雲:“堯時曰葷粥,周時曰獫狁,秦曰匈奴”;韋昭雲:“漢日匈奴,葷粥其別名。”

    匈奴作為與夏族或華夏族儼然不同的族體,當然不可能源於夏后氏,為夏桀之後。但它的某些成員來源於夏族,換句話說夏族的某些成員跑到北方和融合於北方民族,則是完全可能的。出於夏后氏的淳維,即便存在,也只能是夏族的成員融合於匈奴的事例,而不可能作為匈奴族體的來源。這與越王勾踐傳說是夏之苗裔,吳王夫差傳說是周太伯、虞仲之後,屬同樣的情況,即夏族的部分成員融合于越族。

    根據文獻記載,匈奴的主要分佈區,唐虞之時(即傳說時代堯舜時期)“有山戎、獫狁、葷粥 ”;夏時有畎戎;商時有土方、昌方、鬼方、狄;西周時有嚴狁(獫狁)、犬戎;春秋時有戎、北戎、狄、白狄、赤狄、長狄;戰國時有北狄、胡。

    這些族稱,有的是對北方民族的泛稱,有的是指北方民族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這些部族都與匈奴有族源關係。據考證,商之土方和 昌方,是“居住在今山西、陝西北部直到內蒙河套以北的遊牧民族”,而“鬼方距商更遠,遊動在今陝北、內蒙及其以北的遼闊地區”。它們與商周文獻記載的嚴狁為同族關係,或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族稱。

    西周時的嚴狁、薰育、犬戎,都是居於今陝西、山西北部及其以北地區的族體。《史記·周本紀》和《孟子·梁惠王》,都記有周之祖古公亶父受北方薰育或狄人所迫,自豳(又稱邠)南遷岐下週原,豳被薰育或狄人所據有。豳或邠在鄰州或邠州新平縣,今 陝西旬邑縣境。這表明,當時的薰育居於陝西以北地區,南部已達今陝西中部的旬邑縣地。薰育又稱嚴狁。

    周文王時,為了北撫 儼狁,“城彼朔方”,周宣王為了“薄伐儼狁,至於太原”,說明今陝西北部、山西北部及其以北地區都是 嚴狁的遊牧區。犬戎的所在,《穆天子傳》有明確記載:“天子北征於 犬戎。犬戎胡觴天子於當水之陽。”

    顧實疏:“當水即今山西、直隸之沙河及唐河,而下流曰豬龍河者也。” 穆天子即周穆王,沙河和唐河在今河 北定縣、唐縣以西北至山西的地區。後來,犬戎與申侯聯軍伐周幽王,並誅幽王於驪山,引起周平王東遷,大概其勢力和居住區已至陝西北部了。《史記》載,春秋時期,“自隴以西有系諸、緄戎、翟氛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溪谷有君長,往往而聚 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左傳》載北戎、狄、赤狄、白狄、長狄。《史記》所載“百有餘戎”,既包括北方民族狄的系統,還包括西方民族西戎系統,也包括部分東北地區的民族東胡系統。屬於北方狄族系統的匈奴這個族體或其先民,定在“百有餘戎”之中,是它的一部或一支。

    《左傳》所載的狄,則與戰國時所稱的胡和匈奴有密切關係了。狄是北方民族的總稱或統稱,其中的白狄、赤狄、長狄,則是區分北狄中的不同的族體或部落體。根據《左傳》註疏,長狄以身高體大得名。“謂之赤白,……蓋其俗尚赤衣白衣也”。

    從以上北方民族族稱的變化和分佈,說明匈奴這一族體,與商時甲骨文中的土方、鬼方,與文獻記載中鬼方、儼狁、薰育、犬戎、狄和白狄、赤狄等具有淵源關係,或即同一民族不同時的不同稱謂,即使有民族的差別,也應屬同一族系。至於戰國時的胡、林胡、東胡,它們的民族成份就比較確定了。林胡指居於山西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但後來他們顯然成為匈奴的一部分。

    東胡指後來所稱的鮮卑、烏桓等族。胡之所指則主要是匈奴,而且自戰國到秦漢,胡與匈奴幾乎成為同義語。如上面《史記》所記,戰國時秦趙燕三國築長城以拒胡,則與“三國邊於匈奴”是同樣的含義。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 年),燕人盧生奏錄圖書日:“亡秦者胡也。”始皇即遣蒙恬發兵北擊匈奴,略其河南地。亦表明胡與匈奴為同義語,指的同一民族。匈奴自己也自稱胡。

    如漢武帝徵和四年(前89年),匈奴狐鹿姑單于遣使遺漢書曰:“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天之驕子也。”

    (正文完)

  • 2 # 木華黎的子孫

    我認為有關聯,俗話說有車必有徹,匈奴的形成和強盛,必定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過程,它不可能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它是有源頭的,所以往前推,上溯至犬戎也非沒有可能,在中國歷史上,周邊走馬燈似的生活過許多遊牧民族,有的遷徙了;有的敗亡了;有的融合了,大部分不過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稱呼不同,所以我認為,犬戎一部分在周秦的打擊下,融入了漢民族當中,一部分很可能就形成了匈奴聯盟!

  • 3 # 啄木鳥405

    犬戎族是中國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屬於西羌族的一種。又名獫狁。主要活動於先秦之時陝甘一帶。據史載,西周末年,周幽王寵褒姒,廢嫡立庶,天下大亂。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諸侯勤王兵至,結果發現是幽王為博美人歡心,並沒有危險。後來犬戎真的圍攻鎬京,周幽王仍舉烽召集諸侯,各諸侯鑑於前面的教訓,仍以為周幽王是開玩笑,諸侯無一人發兵,最後犬戎攻入鎬京,西周亡。犬戎入鎬,燒殺搶掠,鎬京殘破不堪,後犬戎退出鎬京。周平王無奈東遷洛邑,是為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犬戎仍舊是秦國勁敵,活動於陝甘一帶,犬戎部族崇拜白犬白狼,以白犬白狼作為本部圖騰,中原王朝史書稱之為“犬戎”,即得名於此。後遭到秦國的打擊和驅逐,犬戎之一支奔入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遊牧民族之一。《後漢書》記載:在東漢明帝時,原來犬戎族活動區域有一“白狼國”就是犬戎後裔所建,只是這時的白狼國勢力已衰,遣使齎書歸附東漢王朝。

    因此說“犬戎”並非匈奴,而是和匈奴一樣,是中國古代一度強盛的遊牧民族而已。至於最後到了哪裡,史書除記載一支遁入蒙古草原外,其餘並沒有明確記載,揆諸後來的歷史,大概和西北其他民族相互融合了吧。

  • 4 # 詩書漫談

    兩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因為犬戎就是匈奴。

    犬戎族是匈奴嗎?

    匈奴人在遠古時期被稱為“葷粥”(音同燻玉),因為掠奪中原所以就被中原部落的頭頭黃帝給趕走了,趕到了荒涼的草原。

    因為地處荒涼,到了商代又叫他們“鬼方”。

    到了西周,西周那些搞歷史的,姑且叫做史學家吧,就是他們又給重新定了一個名字“獫狁”(音同顯隕)。

    當年武王兵伐朝歌,獫狁趁機進入關中,佔據了一部分周王朝的領地,到了周宣王時期,他們才被周朝大將尹吉甫趕走了。

    從此,將他們與羌、氐一同被叫做“戎狄”。

    直到戰國時期,他們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匈奴”。

    如此來說,匈奴就是犬戎,他們是一撥人,雖然血脈傳了好多年,但是血統還是存在的。

    因為匈奴人作惡多端,於是就被冠以“胡”為名,自此非我族類起名必胡。

    先是匈奴以東的叫了“東胡”,然後就是匈奴以西的叫了“西胡”。

    就連外華人也是“胡人”。

    犬戎後來去哪裡了?

    後面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匈奴去到了哪裡?

    上文提到,犬戎匈奴都一樣,就是不同時期名字不同。

    當年的匈奴人一直在中國北部盤旋,經歷了兩次南北匈奴分裂。

    第一次分裂(公元前53年)

    北匈奴被南匈奴聯合漢朝擊敗,還曾經獲得過

    一支羅馬籍軍隊俘虜。

    北匈奴人西遷逃跑。

    一部分退居西部的匈奴人,因為沒有記錄下來自己的歷史,最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也沒和文明大國交往,也沒人幫這記錄歷史,然後就沒了……

    另一部分貌似去了中亞。

    南匈奴則是與漢朝聯手趕跑北匈奴,然後南匈奴重回漠北,成了老大。

    第二次分裂(公元48年)

    原來的南匈奴做了老大,但是必然不會安穩,果不其然,匈奴造反了。

    匈奴人有了第一次南遁的好果子吃,那必然還有第二次。

    果不其然,匈奴一部分人再次南遁,稱臣,又成了南匈奴。

    留在漠北的匈奴稱作北匈奴。

    北匈奴趕走了南匈奴,但是北匈奴日子也不好過,總被附近幾個部族打來打去,漢朝也出兵攻打北匈奴。

    公元87年北匈奴被鮮卑擊敗,還殺了北匈奴單于。

    在這之前,無數匈奴人南下稱臣,實在是熬不住了。

    公元91年,北匈奴被南匈奴聯合漢朝擊敗,向西方進發:

    退出蒙古高原→抵達伊犁河流域→抵達錫爾河流域→抵達頓河以東、裡海以北→抵達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佔據南俄羅斯草原→匈奴帝國建立→阿提拉去世、匈奴帝國瓦解。

    部分投降的北匈奴人不服單于,再次反叛,返回漠北,控制西域。

    公元118年,北匈奴人被鮮卑擊敗,歸附漢朝。

    東漢末年,南匈奴再次反叛,被曹老闆處理了,最後全都融入漢朝。

    還有部分匈奴人混血,比如“鐵弗”是匈奴鮮卑混血、“盧水胡”匈奴月氏羌人混居後代、“稽胡”(步落稽)匈奴和晉、陝北人的混血,等等……

    總結

    犬戎人,或者說匈奴人,他們的去向大致就那麼幾個。

    一、融入漢族;

    二、西遷中亞;

    三、西遷Continental;

    四、不知去向。

  • 5 # 漢風唐韻828

    犬戎和匈奴一樣是遊牧民族,但不是匈奴,犬戎最後全部落腳在洛陽。公元前638年,強大的秦國與晉國聯手,把九支犬戎全部強行遷至荒蕪的洛邑一帶,這裡成了犬戎最後的落腳地,他們與當地土著不斷融合,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如今,在洛陽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不僅發現大量的犬戎墓葬,還有諸如陸渾戎(犬戎的一支)村、陸渾鎮、陸渾關、陸渾水庫等地名遺存。洛陽人像遊牧民族那樣特愛吃牛羊肉和喝牛羊肉湯,並把羊肉湯親切的稱之為“陸渾老湯”,也是犬戎最終落腳洛陽的一個例證。

  • 6 # 太興真人

    犬戎並非匈奴人,犬戎部落是西周到春秋時期活動在六盤山賀蘭山和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遊牧部落。而匈奴人的出現則是在戰國後期。主要活動區域在陰山南北一帶遊牧。犬戎部落應該西戎部落的分支,是漢朝時期羌族部落的前身 。周幽王時期,諸侯國申侯勾結犬戎入侵周王朝的鎬京,在驪山把周幽王殺死,太子宜臼即位,為周平王,秦人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國,封地在渭河中上游一帶,那時候的關中地區被犬戎部落霸佔了,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奮鬥,把犬戎部落趕出渭河流域。到了戰國時期,一部分犬戎依然活動在六盤山周圍,叫義渠國,秦昭王時期,秦國宣太后用計殺了義渠王,從此以後,犬戎部落消失了。

    根據字意,所謂犬戎應該是西戎部落的一支,因為有一種兇猛的牧羊犬,被周人稱呼為犬戎。到了漢朝時期,西戎部落已經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西羌部落,活動區域在青海湖周圍,湟水谷地和渭河洮河上游一帶 。

  • 7 # 神都居士2019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西周鎬京,從此從西北部大批次犬戎擁入鎬京並在當地居住繁衍生息 周平王無奈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洛陽),東周開始,可以說由此很長一段時間鎬京一帶有大量的犬戎居住並以當地人通婚生活一直到秦朝。電視劇《羋月傳》裡的義渠國即是犬戎後來分支之一,春秋時期有一支犬戎遷入今河南陸渾一帶居住,前幾年伊川發現古墓群即是例證。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犬戎後裔還生活在陝西青海一帶,尤其陝西居多,很少一部分則居住在今洛陽伊川嵩縣一帶。

  • 8 # 歷史在記錄

    犬戎是一支屬於戎狄集團的部落,自傳說時代就已存在,一直是三代王朝之大敵。《後漢書》載:“昔高辛氏(堯帝的父親)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犬戎在《國語》有記載,周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與周朝時有衝突,穆王考慮西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穆王不聽勸告,還是征討犬戎,結果只得到犬戎進貢的四隻白狼、四隻白鹿回來,從此荒服地區的諸侯再也不來朝見了。

    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唐代宗太常博士柳伉上疏:“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

    傳說甘肅省靜寧縣威戎鎮為犬戎定鼎之地。

    但據現代學者從體質人類學、自然環境等角度分析,認為先秦戎狄與後世匈奴等遊牧民族並沒任何關係。

  • 9 # 桃花石雜談

    犬戎是匈奴嗎?犬戎後來去哪裡了?首先簡單地說,犬戎和匈奴肯定是不能劃等號的,而且甚至不能說他們之間有傳承關係。不過犬戎和匈奴倒也未必是完全無關,因為這兩個族群中的某些組成部分在經過幾個彎彎繞之後,倒也確實有可能有些關係。那麼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呢?犬戎是什麼人?

    犬戎其實是很早就出現在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族群。根據《後漢書》記載,早在堯帝的父親高辛氏的時代就屢屢受到其侵襲,高辛氏多次征伐犬戎卻都沒能獲勝。而在商朝時期,原來居住在今天寧夏南部周邊地區的周部落也頻率地受到犬戎的侵擾,在其第13代首領公亶父時,因為無法招架犬戎的猛烈攻勢,被迫東遷,最終遷到了了位於歧山以東的周原地區。所以其實早在中華文明的搖籃期開始,犬戎就已經是與中原農耕文明相伴的最古老的對手之一了。那麼犬戎究竟是此什麼人呢?

    中國古代的天下觀,早期位於中原以西的不同族群都被稱為“戎”

    關於犬戎的身份,《山海經·大荒北經》裡說他們是黃帝的後裔,而且曾還列出了從黃帝到犬戎這個名稱出現的幾代“世系”。另外“戎”這個詞在古代常被用來稱呼中原以西地區的不同民族,而這些民族除了被稱為戎之外,還經常被稱為羌或者氐羌。而以現代觀點來看,通常在中國古籍裡被稱為黃帝后裔的基本都是一些與漢族前身同屬黃種人的族群,而羌人在後世基本上都是指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各個族群,所以從這個角度,犬戎恐怕也有很大機率是一個主要說藏緬語族語言的族群。

    戎在古代是中原以西各族的泛指

    但因為古代遊牧民族本身通常沒有特別固定的居住地,還多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而且本身“戎”這個詞就是中原古籍裡對西方所有民族的泛指稱呼,所以如果用比較嚴謹的方法去說,恐怕只能說犬戎是一個主要活動在今天陝西、甘肅地區,以說藏緬語族語言為主的遊牧族群。而關於“犬戎”這個名稱,古籍裡記載的主流說法是因為犬戎自己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兩條白犬,所以將其稱為犬戎。當然這種說法是基於傳說的,如果以現代視角去看,可以理解成犬戎多數部落可能是將白犬視為自己部族的圖騰。而如果在考慮到犬戎活躍的時代狗被馴化時間還不長,可以說是剛剛脫離狼而出現的一個新物種,跟狼還非常接近,那麼就可以看出犬戎的圖騰跟後世一些遊牧民族以狼為圖騰其實也有接近之處。

    犬戎都做了什麼?

    犬戎能在中國歷史上名氣這麼大,當然不會只是因為它奇異的起源傳說,而是因為它確確實實曾經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程序。除了剛才我們提到的它曾經透過一系列攻勢,逼迫周人的祖先東遷到歧山,為幾代之後周滅商埋下了伏筆之外,在整個西周時代,犬戎可以說都是對西周威脅最大的首要敵人。

    在西周的第5任君主周穆王在位時期,犬戎的實力再次強大了起來,當時犬戎在朝拜周穆王時故意不帶貢品前來,而且還阻礙周朝和其周邊的其它方國的往來。因此周穆王決定對其進行討伐。公元前965年10月,周穆王親自率領大軍向西北進軍。公元前964年春天,周軍在一個名叫陽紆的地方與犬戎暴發大戰,最終結果應該是周軍獲勝。史書記載當時周軍俘獲了犬戎5個酋長,另外還得到了4個白鹿和4個白狼。現代一些學者認為當時記載裡所說的這4白鹿和4白狼應該是指當時犬戎裡的一些以白鹿和白狼為圖騰的部落,因為史書裡也記載後來周朝曾將一些犬戎部落遷到了今天甘肅固原周邊地區,而這些部落很可能就是當時在周穆王西征過程中臣服於周朝的犬戎部落了。

    西王母這個形象也和犬戎有些關係

    當年7月,犬戎遣使朝見周天子,這說明周穆王西征可能確實在軍事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史記》裡卻也說此戰過後“荒服者不至”,說明可能當時周朝軍隊確實在戰場上佔據了優勢,但此戰過後犬戎周邊一些部落和周朝的關係反而更加惡化了。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此戰4年之後,周穆王曾再次西征,這次西征一直西行到“崑崙丘”,在那裡他還見到了西王母。當時這段記載傳說的成分很濃,所以後來這段記載被人改編成了文學作品《穆天子傳》,也使周穆王成為了中華文化裡一個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人物,這其實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當時西征犬戎對於周朝在政治軍事上的重大意義了。

    而在周穆王西征之後,犬戎似乎相對消停了一段時間,但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卻趁西周發生內亂之機,一舉發兵將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殺死,將西周徹底滅亡。而關於這段歷史,其實在現代是有兩個版本存在的。第一個版本當然就是大家熟悉的烽火戲諸侯版本。在這個版本里,周幽王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用烽火臺發出假警報,戲耍諸侯,最後還因為褒姒引發繼承人爭端,導致王后的父親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聯合起兵反周,最終導致幽王和褒姒被殺,西周滅亡。

    烽火戲諸侯的主角之一就是犬戎

    而第二個版本則是根據近年來透過考古發現的一些新史料結合過去相對非主流的史料的記載重建出來的。在這個版本里,並沒有提到褒姒和烽火戲諸侯這些事,事件的直接起因就是王位爭端。當時申侯等人擅自立了周幽王的長子平王為國王,引發周幽王震怒,隨即發兵攻打申侯和周平王。但此時犬戎看到周朝內亂,藉機發兵攻打周朝的諸侯國繒國,最終成功迫使繒國投降,之後犬戎和繒國合兵一處,聯合進攻周幽王,導致周幽王被殺死,西周滅亡。

    而如果根據這個版本,那麼犬戎其實在西周滅亡和東周建立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更大了,因為它可以說直接支援了東周首任國王周平王,是西周滅亡和東周建立整個過程中核心的一環。當然這個說法在現代也是有一定爭議的,但無論按照上面哪個版本來看,犬戎的攻擊都是西周滅亡的直接原因,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犬戎最後去哪了?

    在滅亡了西周之後,犬戎以奪取的部分西周領土為根據地,開始不斷向周邊擴張。在此期間,一個名叫虢國的諸侯國曾多次與犬戎發生戰爭,雖然一度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卻使國力消耗嚴重,不久之後就被晉國滅亡,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成語“假途伐虢”的出處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假途伐虢”這件事其實在背後也有犬戎的影子。

    在周王室東遷的過程中,離西周王室所在地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不遠的秦國曾派兵護送,因此周平王冊封秦襄公為諸侯,並許諾如果秦國能奪回被犬戎奪走的土地,就將這些土地賜給秦國。其實這本質上也就是希望秦國為周王室抵擋犬戎了。而在此之後,秦國與犬戎之間長達100多年的戰爭就拉開了序幕。特別是在公元627年,秦國向東擴張的企圖受阻於晉國之後,秦國就幾乎將所有的擴張努力都放在了西線。四年之後,秦穆公派兵突襲犬戎,俘虜其大批酋長,之後犬戎20餘部都歸順了秦國,此事在後來被稱為“秦霸西戎”。可以說自此之後,犬戎各部就開始進入了被秦人同化的歷程之中。

    此圖中標有犬戎和義渠國大致方位

    不過在當時,在西北地區,還有一個名叫義渠國的方國,而建立它的是一支被稱為義渠戎的西戎部落。在本文開頭我們說過,“戎”這個字是古時中原對西北不同部族的泛稱,所以關於義渠國和犬戎的聯絡,現代並沒有定論。但義渠戎和犬戎活動範圍比較接近,其統治範圍內也有一些犬戎部落應該是大機率的事。而從公元前444年開始,已經立志要稱霸西北的秦國又與義渠國爆發了長達100多年的戰爭。到公元前331年,秦國迫使義渠臣服於秦。但在此後,義渠又多次反叛,秦國也多次發兵將其平定。最終在公元前272年,秦國完全滅亡了義渠國,西北地區由戎人建立的主要政權至此告一段落。而多數義渠人在後來也與中原人完全融合,成為了漢族的一部分。

    但也有一些記載顯示,在義渠國滅亡之後,也有部分義渠人北遷進入草原,而這部分義渠人則有可能在後來成為了匈奴的一部分,有些觀點認為,後來匈奴的休屠和昆邪兩部可能就是義渠人的後裔,而其中很有可能也有一些犬戎的成分了。但現代觀點一般認為匈奴的主體並不是說漢藏語系語言的,所以和犬戎並不屬於一個體系。

    另外在東漢明帝時期,在犬戎的故地曾經有過一個名叫西戎白狼國的方國主動歸附東漢。而這個方國也是戎人的一支所建立的,而且還以白狼為圖騰,而白狼和犬戎的圖騰白犬可以說極其類似,所以這個方國也很有可能與犬戎有密切聯絡。如果把這條記載也考慮在內,可以說犬戎的主體最終融入漢族之中也是大機率的史實了。

  • 10 # 阿里小泰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

    從《山海經》的記載推斷,犬戎也是黃帝之後裔,從其祖先的名稱“苗龍”和“融吾”的名稱上來看,犬戎應該是祝融氏分支,與舜帝有虞氏是親族。

    犬戎允姓,再向黃帝之上追溯是太昊伏羲氏風姓之後裔,與濟水之戎有娀氏是親族。犬戎先祖居住在魯西南及豫東的濟水流域,顓頊及帝嚳時期開始西遷,舜帝“遷三苗至三危以變西戎”,又有犬戎大部西遷。所以犬戎是西遷的三苗之一,是炎黃後裔。那時的先民遊牧與農耕並沒有嚴格的族間壁壘,只有地域之限,處於北方草原則以遊牧為生,處於中原則以農耕為業。

    關於戎,傅斯年先生《民族與古代中國史》考證,戎、狄最初 都是邦國,但傅斯年先生並沒給出戎國早期的位置,他考證商就是戎最顯要的一支,商的中心區域在現商丘與安陽之間,早期的戎國也應在這當中。這正與王國維先生的考證相印證,”有仍即有戎,有戎即有娀”,乃商祖契的母族有娀氏。五帝時期(龍山文化時期),在現山東曹縣西北。有娀氏在中原發展為有仍氏,即後來的任國,太昊伏羲氏在魯西南的四古國之一。

    另外,商朝墓葬有個特點,就是以犬為隨葬,這也說明商人崇拜犬。與犬戎的犬崇拜相同。

    之後的演變,許多好友都回答了,犬戎後裔或融入匈奴,或融入中原,原地居住者形成羌氐。

  • 11 # 歷史咖啡

    犬戎與匈奴的關係,因山海經、史記的蛛絲馬跡而共同追溯到黃帝,即為兄弟之邦。但山海經歷來不作為信史看待,因此可以泛泛認為犬戎是古代西北方向的善戰族群。但長期以來,人們沒有準確界定其族屬、年代、文明水平等等。近些年,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犬戎的面貌逐漸清晰起來,其最後的下落也非常出人意料:犬戎一部分融入匈奴之中,成為南匈奴;一部分遷徙到了滇西北一帶;少部分被分封到了武陵山區,其餘則融入了後世崛起的氐羌民族之中。

    犬戎的活躍時間:前12世紀後期-前5世紀中期

    中國北方和西北古代遊牧族群的活躍週期,與歐亞大陸的遊牧大遷徙和軍事技術爆發節點是基本一致的。人們最熟悉公元前16世紀的雅利安遷徙潮,但它實際上對東方影響甚微;真正影響東方至巨的是前22世紀出現的馴馬和馬車,以及前13世紀廣泛播遷的輕便馬車和更加精湛的青銅武器。犬戎,顯然就與前13世紀這波軍事技術的播遷有關。

    《後漢書·西羌》:昔夏后氏太康失國,西夷背叛。及後相即位,乃徵畎夷,七年然後來賓。至於後洩,始加爵命,由是服從。後桀之亂,畎夷入居邠、岐之間,成湯既興,伐而攘之。及殷室中衰,諸夷皆叛。至於武丁,徵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詩曰:「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

    考之文獻,犬戎最早出現在信史中,是《後漢書·西羌》說的“昔夏后氏太康失國,西夷背叛。及後相即位,乃徵畎夷,七年然後來賓”,《竹書紀年》也兩次提到夏代的畎夷,一次是冊命,一次是畎夷入寇岐山,但時間卻是在夏代中期的帝洩和帝癸時期。夏初相當於公元前20世紀,按照山海經的說法,犬戎當時可能已經存在,且畎通犬也沒有問題,但顯然實力不強。

    到了前13世紀,西方族群的實力就令人畏懼了,在這個世紀的末端,發生了武丁婦好二人大戰鬼方的事件,軍力動員規模及戰爭烈度均相當之大。然而,這場戰爭帶來的和平持續不到100年,到了前12世紀尾端的武乙時期,繼鬼方之後崛起的犬戎顯然實力大增,正式登場了,他們威脅殷商的朔方一帶,又在關隴逼迫周人。《竹書紀年》稱之為“昆夷”,曾命南仲在朔方築城,即《詩經·出車》著名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後漢書·西羌》:及武乙暴虐,犬戎寇邊,周古公逾梁山而避於岐下。及子季歷,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時,季歷復伐燕京之戎,戎人大敗周師。後二年,周人克餘無之戎,於是太丁命季歷為牧師。自是之後,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乃文王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徵殷之叛國以事紂。《古本竹書紀年》: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詩經·出車》:赫赫南仲,薄伐西戎。《古本竹書紀年》:帝辛三十四年,冬十二月,昆夷侵周。三十六年春正月,諸侯朝於周,遂伐昆夷。

    昆,在阿爾泰諸語中,即為狼,因此昆和犬實為一個詞,又可以通畎,可見商朝末期的昆夷就是夏代的畎夷。從這個時候開始,犬戎/昆夷一詞就活躍在文獻之中,直至公元前5世紀中期(周貞定王),除了義渠戎之外,戎人基本被攘出中原。也就是說,犬戎活躍的時間大約為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總計六七百年之久。在這六七百年裡,犬戎作為西戎大國,其控制區域甚為廣闊,從山西、內蒙到陝西、甘肅、西域,甚至滲透到中原腹地,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犬戎的興衰:攻破鎬京、日中則移

    犬戎自從前12世紀崛起以來,就與周人發生嚴重衝突,即“文王事昆夷”,但是武王伐紂時,西戎諸部可能與周人形成了戰略聯盟。《逸周書·克殷解》提到周人有“周車”350乘,但會師於牧野時,周人聯軍已有“戎車”4000乘(按《史記》)。很顯然,這多出來的3650乘輕便戰車很可能就是西戎諸部提供的。在克殷這件事上,雙方泯滅恩仇,結成了戰略聯盟。

    這個聯盟持續了將近100年,雙方互相聯姻,形成了對東方列國的戰略和軍力優勢。但是到了前10世紀中期,周穆王不顧祭公謀父苦口婆心的勸諫,率先翻臉,“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史記·匈奴列傳》)。稍後,太原之戎又與周夷王、周宣王大戰,周人實力不逮,屢屢敗績。大概在幽王時期又有了轉折,與申戎再次聯姻,但因為褒姒廢長立幼事件,周人與西戎諸部的聯盟徹底決裂,申戎聯合了西戎老大犬戎,直接攻破了鎬京。東方列國勤王聯盟又出現內部分歧,導致戎人大規模進入中原,深入關中、河洛。其中經過在《清華簡·系年》裡有詳細記錄,《左傳》更是連篇累牘記載戎人與東方諸侯的戰爭。

    《史記·匈奴列傳》:當是之時,秦晉為彊國。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鎔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前8世紀到前5世紀的三百年裡,隨著晉、齊、秦三個大國的連番崛起和攘夷戰爭,戎人在公元前5世紀中期的周貞定王時期基本被逐出了中原。其中前7世紀中期,秦穆公對西戎的戰爭最為著名,西戎各部遭到了重創,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犬戎被稱為“緄戎”,實力顯然已經下降太多,並沒有一百年前攻破鎬京時候那麼強大了。

    其中原因何在呢?按照這些族群的一般特徵,內亂是削弱的主因。但由於歷史失載,後人已不知道何以在攻破鎬京後的100年裡,犬戎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抑或西戎各部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火併?致使秦穆公在7世紀中期突然襲擊,將西戎決定性地打垮了。

    犬戎下落的通說

    後世對犬戎下落的研判,大多數沒有信史支撐,只是泛泛說融入了匈奴,或者融入了氐羌等等。其中有依據的只有兩種說法,但解釋力甚弱,不足以解釋如此大族的衰亡。

    一種說犬戎削弱之後,再被秦穆公打擊,變成了漢代的“白狼羌”,後漢書列為西南夷之一種。此說並無淵源敘述,因圖騰一致和地理位置接近而妄下斷語。一種認為犬戎至少有一部分去了南方武陵山區。此說根據是《後漢書》採信的南方族群傳說,作者是南朝劉宋的范曄,與南方族群接觸較為深入,瞭解到了武陵山區的蠻族,自述祖先與犬戎有關:

    《後漢書·南蠻》: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

    辨析這個傳說,有一定的道理。正如上述,犬戎有可能是黃帝后裔,在夏初已經見於《竹書紀年》了,說明非常古老。那麼它在五帝時期與中原發生衝突,而後又被遷徙或分封到南方一部分也是合情合理的。眾所周知,五帝時期發生了南北大範圍內的族群遷徙,涉及到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其中放於南方的是歡兜,或者就是南方族群盤瓠傳說的歷史依據。其具體情節,很可能是犬戎的某個部落反水投降,立了大功,因此被分封到南方。

    《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新說:犬戎南遷滇西

    犬戎下落還有一種更為合理且有文獻可證的下落,即:南遷到了滇西地區。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提到,戰國時期滇西的保山、大理一帶存在一種編髮遊牧的民族,叫做“巂、昆明”。漢武帝想打通南方絲路,兩次遣使從川南下來,皆閉於昆明,第三次滅了南越之後再次攻擊昆明,斬首數萬人,仍不得通。可見,這些突然出現在滇西的遊牧民人數特別多、且極為善戰。以後西漢、東漢時期,偶見昆明夷的零星記載,大概在邪龍(今巍山)一帶,仍不超出大理範圍。

    《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裡。(注:同師為保山,楪榆為大理)。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其外又有巂、昆明諸落,西極同師,東北至葉榆,地方數千裡。無君長,辮髮,隨畜遷徙無常。

    《後漢書·南蠻》:明年春,邪龍縣昆明夷滷承等應募,率種人與諸郡兵擊類牢於博南,大破斬之。傳首洛陽,賜滷承帛萬匹,封為破虜傍邑侯。

    《史記·大宛列傳》: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髮間使,四道並出:出駹,出厓,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閉氐、筰,南方閉巂、昆明。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是時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復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終莫能通至大夏焉。於是漢發三輔罪人,因巴蜀士數萬人,遣兩將軍郭昌、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斬首虜數萬人而去。其後遣使,昆明覆為寇,竟莫能得通。

    由於以後漢晉南北朝都缺少記載,隋唐時中原勢力再次來到這裡時,已經分不清楚各個族群的來龍去脈了。《新唐書》、《唐會要》、《通典》都記載滇西北有一種善戰的遊牧民,其編髮與司馬遷所記相同,不同之處是,唐朝文獻明確說這些人習俗與突厥相同,自稱與匈奴為兄弟之國。其次是這些人實際上已經進入半耕半牧狀態,東居深谷、夏處高山;其地理位置比西漢使者所見更為廣闊,已經到了滇西北、川南地區,不僅僅侷限於大理、保山了。

    《新唐書·南蠻傳》:爨蠻西有昆明蠻,一曰昆彌,以西洱河為境,即葉榆河也。距京師九千里。土歊溼,宜秔稻。人辮首左袵,與突厥同。隨水草畜牧,夏處高山,冬入深谷。尚戰死,惡病亡,勝兵數萬。

    《新唐書·南蠻》:松外蠻尚數十百部,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凡數十姓,趙、楊、李、董為貴族,皆擅山川,不能相君長。有城郭、文字,頗知陰陽曆數。

    《唐會要·昆彌國》  昆彌國者。一曰昆明。西南夷也。以爨之西洱河為界。即葉榆河也。其俗與突厥略同。去京師九千里。勝兵數萬人。相傳雲與匈奴本是兄弟國也。漢武帝得其地。入益州郡部。其後復絕。諸葛亮定南中。亦所不至。武德四年。嶲州治中吉宏偉使南寧。因至其國諭之。至十二月。遣使朝貢。因求內附。自是每歲不絕。其使多由黔南路而至。近又封其別帥為滇王。世襲其國。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右武候將軍梁建方討蠻。降其諸屯七十二所。戶十萬九千三百。遣使往西洱河。有數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無大君長。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擅一州。不相統攝。自雲其先本漢人。有城郭村邑。自夜郎滇池以西。皆雲莊蹺之餘種也。其土五穀與中夏同。以十二月為歲首。

    更為奇特的是,唐代文獻記載,這些人實際上種類比較多,彼此之間也存在不小的差別。例如,位於洱海西岸的河蠻、松外蠻,其習俗與中原華夏完全一致,只有一點不同,即以十二月為歲首,這是“建醜”,與殷商一致。其他如西趙蠻、昆明蠻,則略有差別。

    《舊唐書·地理志》:昆明 漢定莋縣,屬越巂郡。後周置定莋鎮。武德二年,鎮為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故也 。【注:一些觀點認為昆明為鹽源,實際上這裡已經指出,在鹽源建立昆明縣,是因為它南接昆明,唐朝始終沒有打敗昆明夷】

    可以認為,這些位於滇西北,包括今天的保山、大理、麗江的廣闊地區的古代族群,是一種由西北地區南遷的遊牧和半耕半牧人群。其遷徙時間非常早,司馬遷所記的戰國時期,這些人就已經在滇西北了。這些人到了唐朝中期,已經成為大邦,由邪龍縣的蒙氏統一諸部,建立了“大封國”或“大封民”,又稱“大蒙國”,即吐蕃史料所稱的“南國大詔贊普鍾”,唐朝因之稱為南詔者。

    《海內北經》:犬封國,一日犬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進杯食。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日吉量,乘之壽千步。

    歷代不清楚南詔的主體族群,實際上他們就是西北地區南遷的西戎。這些西戎與殷商關係緊密,因此沿用其陰陽曆法,以十二月為歲首建醜,又在十二月十六日過星迴節。其習俗是編髮、左紝、畜牧、半耕,唐朝人以為跟突厥相同,實際上是跟匈奴相同,是殷周時期的戎人。另外,山海經提到犬戎時,稱其國為“犬封”,封字上古音為p母東部,蒙字在上古音位m母,但中古時期脫落了子音,因此蒙氏的大蒙國,與封字當能相通。最有力的證據還是這些人的自述,他們自稱“與匈奴為兄弟之國”,那就只有犬戎了。《山海經》記載犬戎為黃帝之後(苗龍),同樣的,《史記》記載匈奴也為黃帝之後(淳維),這就排出了西戎其他部落的可能性,這批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遷徙到雲南西部的,就是當日攻破鎬京的犬戎。他們之所以採用殷商曆法,是因為在武乙時期才崛起,甲骨文裡曾有“周方徵犬侯”的記錄,當可得知,殷商曾經分封了犬戎為侯爵,這在當時當時一種戰略贖買政策,犬戎得到大國認可,積極學習其文化也是合理之事。

    1964年《考古》雜誌12期釋出了《雲南祥雲大波那木槨銅棺墓清理報告》,諸多研究者注意到,這副重達2.5噸的銅棺,其圖案有著明顯的歐亞草原風格;其豹頭權杖也是較為罕見的歐亞內陸的器物。甚至有學者認為,圖案中的虎和鷹配對出現的情況,就是歐亞內陸常見的“格里芬”主題。

    根據以上梳理,有理由相信,犬戎南下滇西是合理的,他們在攻破鎬京後的100年裡出現了內亂,在公元前7世紀被秦穆公一舉擊潰,有的陸續南遷到了雲南西部。由於犬戎與中原一直都是關係緊密的族群,其經濟形態也是半耕半牧,其外貌形象、器物風格、文化志趣等等都與中原人想去不遠。因此,今日的雲南西線旅遊者,也很容易看到當地人與南方族系存在比較大的區別,而與中原反而接近;旅行者當也能看到,這些族群至今保持著吃酸乳酪的習慣(乳扇),這在南方是絕無僅有的。(完)

  • 12 # 風光藝境

    犬戎為古族名,亦作畎夷、昆夷、緄夷等,為古戎人的一支,即畎;分佈於今山西、陝西及甘肅東南部。之所以名之為“犬戎”,有學者推斷大概是由於該族畜犬多或以犬為貴而得名,亦反映其以遊牧和狩獵為主的經濟生活方式,未必是華夏對帶“犬”字或偏旁異族的蔑稱。

    相傳犬戎曾與夏朝爭戰七年,後受夏爵命。殷商初,犬戎遊牧於涇渭流域,後遷徙邠、岐間(今陝西彬縣、岐山一帶),時服時叛,為殷周西邊之勁敵。殷商帝乙時期,帝乙曾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帝辛(帝乙子,即商紂王)三十四年,昆夷侵周;三十六年,諸侯朝周,遂伐昆夷。西伯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伐犬戎。

    公元前1066年,周滅殷商,犬戎復與西周發生戰事。周成王時成周之會,犬戎獻貢馬,所排位次在西北。周穆王北征犬戎,俘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後穆王遷犬戎於太原(今寧夏固原市北)。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率軍北伐犬戎,敗績。周夷王(懿王子)命虢公率六師攻伐太原犬戎,至俞泉,獲馬千匹。前771年,申侯(太子宜臼外祖父)聯合繒、犬戎攻破鎬京,殺周幽王於驪山下,擄褒姒,盡取周財寶而去。太子宜臼避犬戎之難,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破鎬京、殺幽王、擄褒姒、滅西周,迫使周室東遷,犬戎的名氣與武功達到頂峰,並揚名於世留名於史。其後,犬戎再無上佳表現,泯然眾戎矣。春秋時,曾與虢、秦作戰,多敗;一部分被迫北遷,一部分漸與鄰族融合。

    簡括了犬戎留在歷史上的稀疏零散的印跡,再來回答前一個問題——犬戎族是匈奴嗎?

    匈奴名稱叫法雜多,如有鬼方、混夷、獯鬻、葷粥、獫狁、胡等異譯。古人考證: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狄人獫狁,今之匈奴也。匈奴之族源,從其名稱便可看出端倪。有學者曾列舉匈奴異名32種,如鬼方、鬼戎、魃方、混戎、犬戎、玁允、獯鬻等名稱;雖不完全肯定是確指同一族體,但同匈奴族有關則似無異議。犬戎曾經作為匈奴之名稱見諸史籍,據此可以推知,犬戎與匈奴起碼應屬於同一族源;而後來北遷部分的犬戎人更應融入於匈奴族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條件不好,能考美術專業嗎?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