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翟成

    在《說岳全傳》這部文學作品中,有一個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場景,那就是楊再興與餘化龍大戰的時候,“兩人武功半斤八兩,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所謂“半斤八兩”在我們的認知體系裡,那就是不相上下的意思,但這好像又與我們的基本常識相沖突。

    畢竟一斤是十兩,半斤就是五兩,五兩怎麼可能與八兩不相上下呢?其實這是由於計量單位在漫長的社會演變中發生了變化,古人定下的規矩就是一斤為16兩,半斤就是8兩,所以會說“半斤八兩,不相上下”,只是古人為何要定下這樣的規矩呢?要知道十進位制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非常早,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並且通用了,採用十進位制明顯比十六進位制更加簡單易行,古人為何要使用看上去更堅麻煩的十六進位制,而不是更為方便的十進位制呢?這與西周時期的開國功臣,被封為齊侯的姜子牙有關。

    姜子牙在被封為齊侯以後,很快就到了齊國上任,並且經常去國家中微服私訪,看看國民們的生活狀態,看看各行各業的現狀。有一次他去到了齊國的市集,意外地發現有很多商販在不停地進行爭吵,那個時候還是以物易物的一種相對簡陋的交易形態,魚販用一斤魚去換取肉販的一斤肉,結果兩人使用的斤數不同,魚販的一斤是八兩,肉販的一斤是十一兩,以至於兩人就這麼吵了起來。

    姜子牙發現原來這個時候人們所使用的斤數並不一樣,在日常交易中經常各行其是,以至於鬧出很多的糾紛乃至於爭端,於是他就想要定下一斤為多少兩的確數,而且這個數字需要讓所有人都能夠心悅誠服,由於使用斤數來進行交易的基本是做生意的商人,非常講究兆頭與誠信,於是姜子牙就定下了一斤為16兩的規矩,並且闡述了具體的原因。

  • 2 # 且聽楓吟

    對於經常用這個半斤八兩的人來說,心裡肯定明白這個詞,一般都是指兩方的水平相當大部分是用作貶義。但是很多人從字面意思上來判斷,就覺得半斤和八兩對比肯定是八兩多魚半斤,兩個人就會對此發生一段很搞笑的爭論說我是八兩你是半斤,我比你還強一點。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其實這是錯誤的論斷,因為這個半斤八兩在古代其實它的重量是一樣的。有人就會對此發出質疑了,看這數量就知道一個八兩一個半斤,一斤是十兩,八兩就是4/5斤不到一半和一半多,怎麼可能一樣呢?這裡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秤和現代的秤,其實是不一樣的。早在原先我們中國的城市是十六兩一斤,那麼半斤應該就是八兩左右,所謂半斤八兩從重量上來說是一樣的。那麼有人就好奇了,為什麼古代要將稱定為十六兩一斤呢?

    關於這個斤兩的論斷,古代的時候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時候,需要統一度量衡,負責統一標準的人是李斯,像錢幣尺寸這種很容易就定下來了,而到了重量單位上就沒有辦法衡量,不知道定多少個斤兩作為一斤是合適的。因此李斯就上奏,奏請秦始皇批示。秦始皇聽了以後就拿起筆在奏摺上寫了四個大字,天下公平。於是乎李斯也不知道到底應該定多少合適。但是又沒有辦法說自己不知道秦始皇的意思。冥思苦想了許久決定數一數這幾個字的筆畫。數下來發現筆畫加起來剛好是16。於是李斯就將一斤的標準定為16兩。這樣自己也完成了任務,也統一了重量單位。如此說來這李斯也算是個聰明人。畢竟自己的上司都給過批示了,如果再去請示就顯得自己很不專業。這個辦法的確是腦袋非常靈活的李斯才能想得出來的。

    另一種說法是十六兩一斤是商人的祖師爺,也就是今天道觀供的財神之一范蠡定下來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據傳說范蠡當時將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以及福祿壽三星,總共16顆星比作16兩。過去的老稱就是一個稱杆,一個秤砣,一個秤盤,外加秤桿上的星星點點。這樣的秤就是十六兩一斤的稱杆。從南斗六星加上北斗七星排列下來是最前頭的幾兩,而福祿壽三星是正趕上最後面的三兩。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別人要誠實守信,不能缺斤短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主要是透過這個缺斤少兩,和自己的福祿壽掛鉤就會讓人遵守誠信。如果你少一兩,等於你沒福,這個人就會比較缺少福氣。如果你少二兩,就是沒俸祿,意思就是說這個人會比較缺少財運。如果你少三兩,就是這個人可能會折壽,不會活得太久。古時候人們又相當的迷信,對於這個福祿壽相當在意,因此用這樣的方法的確能達到約束彼此的目的。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強大。

    在1959年的時候,由十六進位制改為十進位制,所以大部分行業都將重量單位改成十進位制的十兩一斤,但是有一個行業卻沒有改變。這個行業就是我們今天依舊非常火爆的醫療行業。當然我這裡指的是中醫。由於中心特別特殊。中醫給人開的藥方,處方用藥是用本草綱目以及古代沿用下來的醫書。幾千年一直是按照幾斤幾兩幾錢幾釐換算的。如果改成十進位制將會十分難以處理,而且用藥講求精確,所以唯獨醫療行業沒有進行重量單位的改變。依舊是16進位制的重量單位。當然小編還認為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藥材特別珍貴,如果誰都去幾斤及十斤的買的話,將會有很多人買不上藥。所以用古時候的秤是最為妥當的選擇。

  • 3 # 默然詩歌

    有一句老話“半斤八兩”有什麼典故?

    說起“半斤八兩”的典故,這還要追溯到我國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因此,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並不十分方便。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便下令統一度量衡,由李斯負責這件事。

    由於當時度量的標準已基本確定,惟獨這“衡”還拿不定主意,於是便去請教秦始皇。秦始皇於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

    李斯拿到四個大字後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秦始皇怪罪,於是乾脆把這四個字筆畫一加,就成了“衡”的單位。既然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

    所以說,半斤八兩的意思就是:八兩即半斤。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比喻彼此相當、一樣,不相上下的意思。

  • 4 # 徐國華

    半斤八兩的意思:

    八兩,即半斤。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在伯仲之間。

    "半斤八兩"的典故,發生我國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並不太方便。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李斯負責起草有關檔案。當時度量的標準已經基本確定,惟獨這個“衡"還拿不定主意,於是李斯去請教始皇帝。秦始皇聽後於是提筆揮毫寫下了"天下公平“四個大字。

    李斯拿了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皇帝怪罪下來,於是斗膽包天的把這四個字筆畫一加,就成了“衡"的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半斤八兩,正好相等。一直沿用二千五佰多年。

  • 5 # 浪花藍

    我是老兵,我們一起來學習答題。

    為明題意淵源,讓時光倒流千年,回到公元前,秦統一六國,天下初平,度量衡制度不一,為促進社會發展進步,公元前約220年,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制度。以十六金星秤為名,刻度以十六兩為一斤,每個刻度代表一兩,每一兩用一顆星來代表,具體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共鬥十三星;另加福祿壽三星,合計十六星。如商人稱量貨物時少給一兩,則喻意缺“福”;少給二兩,以此類推,體現古人封建思想,有道德誠信約束之意。

    半斤八兩的典故: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下令由名相李斯負責此項工作,當時度量的標準已形成制度,“衡”幾個方案還不能確定,於是上奏表明,秦始皇提筆賜於“天下公平”四個大字。名相李斯結合四個大字,反覆推敲,將四個字筆畫相加,共十六劃,剛好構成了“衡”,確定了一斤等於十六兩。

    讀到此,我們明白了十六兩為一斤,八兩即半斤。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同宮異曲,實力相當。

    我是老兵,願與大家共同學習進步,答題不周,敬請諒解。

  • 6 # 田野284806336

    有一句老話,半斤八兩,典故,是一個相同的意思,差不了多少,平等的意思。過去舊社會的秤是十六兩為1市斤,八兩就是半斤。後來有了新中國的成立,就把十六兩為1市斤,改成十兩秤為1市斤了,五兩為半斤,比十六兩秤小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就把有相同的人,或事都用這個半斤八兩來作比語詞。八兩的半斤,半斤的八兩,其實是相等的,沒有什麼區別之分或差距,這個半斤八兩的典故就這以而來。!個人理解,如有誤多多指導!

  • 7 # 筱昱77

    半斤八兩的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

    東漢時期,流通有三種貨幣:黃金、白銀和五銖錢。其中五銖錢簡稱錢,一千個五銖錢用繩子串起來稱為一吊錢。在互相兌換方面,一吊錢可以兌換一兩白銀,而七十兩白銀可以兌換一兩黃金,而當時的一斤等於十六兩,也就是說半斤即是八兩,這就是半斤八兩的來歷之一。

  • 8 # 融融118

    古代中國用十六兩秤,就是說一斤是十六兩,半斤即八兩。

    半斤八兩,比喻彼此相當、一樣,不相上下。“半斤八兩”這個成語保留到如今,現在就帶有貶義了。“伯仲之間”也是彼此相當,不相上下的意思,是褒義詞。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提筆寫下了“天下公平”來作批示,由丞相李斯負責起草文書。

    李斯為了避免以後遭到罪責,決定將“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一共16畫)作為重量標準,於是確定了一斤等於十六兩的規則,半斤當然就是八兩。

    十六兩秤一直沿用到1959年。

    1959年6月25曰國務院釋出《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

    與古代十六兩一斤不同,1959年以後我們使用都是十兩一斤的重量標準。

  • 9 # 文都楊稼

    關於“半斤八兩”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相信有知識的眾多讀者都明白過去“度量衡”的計量標準,只有年齡很小的朋友可能還不知其中就裡。

    小時候看電影《劉三姐》裡對歌,羅秀才出題是“一個油桶斤十七?連油帶桶二斤一,你若要是猜得中,我把香油送給你”;劉三姐對曰“你娘養你這樣乖,拿個空桶給我猜,不如送你去裝酒,幾時想喝幾時篩”。

    這幾句臺詞讓我懵懵懂懂了許多年,後來好不容易才茅塞頓開: 原來羅秀才說的“一個油桶斤十七”是一斤+十七兩(十六兩一斤多一兩),相加這不就是二斤一兩嗎!劉三姐猜出是個空瓶子是有道理的。

  • 10 # 崑崙山Y東北曲藝

    “半斤八兩”是一句成語,在日常生活中是常常用的到的,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屬於一個貶義詞。可是細心的人會發現,半斤和八兩怎麼是實力相當?半斤是五兩,怎樣會和八兩多不相上下?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這與我國的古代重量單位有關,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一直採用的是半斤八兩的換算,也就是十六進位制,在數學中是一種逢16進1的進位制,用直白點的話說就是一斤是十六兩。

    稱重量的稱

    關於重量的這個進位制,還是有個故事的。相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由於諸侯國分裂長達數百年,每個諸侯國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還有度量衡。秦始皇統一以後,決心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李斯具體負責,李斯經過調查以後,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

    古代秤砣

    為啥李斯用十六進位制呢?考慮公平,也給商販警告。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就這樣這個十六兩秤就一直用到了解放前。

    關於這則成語,有兩個出處,首先是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中卷十一,原文是:“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另一個出處也是宋朝,在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有這樣一句話:“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

    對於這個成語的使用,大家熟悉的《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有這樣一句話:“ 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為了更形象瞭解這個成語,舉幾個例子,看看現在是怎麼使用這個成語的:

    1、你用假錢買我假貨,半斤八兩的事。

    2、論水平你們兩個是半斤八兩。  

    3、你們兩的本事也就是半斤八兩了,重在參與嘛!

    4、我整天無所事事,而哥哥整天遊手好閒,我們倆真是半斤八兩。

    5、例如片中用刀專家玩刀一場,和港產片半斤八兩許冠傑在小巴玩刀一幕一模一樣,結局打鬥戲的鏡頭運用,則令人想起唐山大兄最後格鬥一場的好些情節。

    6、對於懶作為和爛作為是半斤八兩。

    8、你們兩人半斤八兩,誰也不必取笑誰。

    9、這兩個人誰也不比誰好,真是半斤八兩。

      

    這就是半斤八兩的由來和出處。

  • 11 # 心累力乏

    我國古代記數單位有“度量衡",度是計量長短的用的器具;量是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衡是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

    上古時,長度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有升、鬥、斛、豆、區、釜、鍾以及溢、掬等;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單位。

    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為準。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總共十六星。所以,古代一斤為十六兩,半斤既是八兩。

    在我小時候的七十年代,民間在買賣時還有人用十六兩稱,但沒停多長時間就消失了,後來所有稱重的稱都變成了十兩為一斤。所以,按老稱半斤是八兩,按新稱半斤是五兩,人們在說情況差不多的人和事時,就說成是半斤八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30幾歲的男人沒文聘,為技術,失業了該如何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