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克笑笑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於三國中的人物,歷來都是有兩種形象的,一種是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也就是小說中的形象,這種形象其實大多數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因為小說畢竟不是歷史,另一種就是史書中的形象,也就是歷史上的形象,這種形象是指在正史上真實的形象,那麼兩種形象有何不同?
因為《三國演義》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人弄混了趙雲的形象,就拿同一件事來比較一下三國演義與正史中有何區別,先來看一看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形象如何?
1、三國演義中的長坂坡之戰
三國演義中趙雲的第一形象就是常勝將軍的形象,一生從無敗績。
吾乃常山趙子龍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一生大小經歷過七十多戰,從來沒有一次敗績,比如長坂坡之戰,趙雲面對百萬曹軍,也從來沒有怕過,而是懷抱阿斗勇敢地殺出一條血路,一個回合斬淳于導,一個回合殺夏侯恩,3個回合斬晏明,10個回合敗張郃,數個回合擊敗馬延、張凱、焦張的聯手,3個回合斬鍾縉,1個回合斬鍾紳,單槍匹馬衝出百萬曹軍的包圍圈,而且懷中還有劉備唯一的兒子阿斗。
換句話說,趙雲是從百萬曹軍中殺出一條血路出來,雖然有曹操活捉趙雲的命令,但是沒有強大的武力,能衝出來嗎?沒有人擋殺人,將擋斬將的勇猛,能衝出包圍圈嗎?這都是三國演義中以少勝多最有技術含量的一戰,整個曹營人才濟濟,卻擋不住一個趙雲,曹操手下猛將如雲,照樣也沒有抓住趙雲,這不僅僅說明趙雲武力無敵,更是勇猛過人。
長坂坡之戰的趙雲
2、正史中的長坂坡之戰
正史上趙雲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劉備的內衛將領,三國時期沒有保鏢的說法,趙雲最開始一直負責劉備家屬的安全,劉備建立政權後,趙雲又成為鎮守一方的領兵將軍。
正史中參與長坂坡之戰的是曹操手下的五千虎豹騎騎兵,而不是三國演義中的百萬曹軍,同時在正史上趙雲也沒有與曹軍交戰,雖然此戰劉備大敗,先行逃走,但是趙雲是負責保護劉備妻子和兒子的將領,正史上只說了趙雲護送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和兒子阿斗在亂軍中回到了劉備身邊,但沒有關於趙雲與曹軍交戰的記載,所謂有長坂坡七進七出大戰百萬曹軍,都是三國演義虛構的。
即使如此,劉備的兩個女兒還是被虎豹騎首領曹純俘虜了,這也是趙雲的失職,畢竟沒能完全保護好劉備的親屬,但是趙雲已經盡力了,如果在正史上趙雲遇到了曹軍的話,他是不可能逃得走的,況且還帶著劉備的妻子和兒子,這就是長坂坡之戰三國演義與正史的區別。
趙雲
3、五虎上將之說
三國演義中有五虎上將的說法,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但在正史上並沒有五虎上將的說法,正史上劉備在稱漢中王后封了四大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趙雲為翊軍將軍。
但是,史書《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位大將的傳記共同列為一傳,說明五人在作者陳壽心目中是差不多的地位,而且在書中陳壽有一句結束語點評五人: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這樣的點評,很明顯是把五人當成一個等級的將領,陳壽還稱呼關羽和張飛是為世虎臣,也就是虎將,因此把五人稱為劉備的五虎將也說得過去。
五虎上將
4、三國演義中的趙雲戰績
三國演義中趙雲的戰績,除了上面說到的長坂坡之戰迎戰百萬曹軍過關斬將之外,還有其他戰績:
趙雲剛出道時與處於巔峰期的文丑大戰五六十回合打成平手,數個回合刺死河北名將鞠義,一個回合殺死裴元紹,三槍重傷周倉,30回合戰平許褚,又面對許褚、于禁、李典的聯手圍攻全身而退,一個回拿殺高覽,30回合敗張郃,3個回合斬殺張武,一個回合刺死呂翔。
赤壁之戰趙雲單挑張郃、徐晃,打成平手,桂陽之戰時一個回合殺死邢道榮,四五個回合生擒陳應,數個回合殺死劉聵、馬漢,漢水之戰一個回合殺慕容烈,一個回合殺焦炳,張郃徐晃兩人膽戰心驚不敢迎戰趙雲。
趙雲一個回合殺死了東吳大將朱然,隨諸葛亮南征時一個回合殺死了金環三結,七十多歲時隨諸葛亮北伐,殺死了西涼名將韓德一家五將,趙雲還和姜維打成了平手,一個回合殺死了朱贊,一個回合殺死蘇顒。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是單挑紀錄最多的武將,也是一生從無敗績的武將,號稱“常勝將軍”。
常勝將軍趙子龍
5、正史上的趙雲戰績
正史上的趙雲最早投靠公孫瓚,在公孫瓚處認識了劉備,因為認為公孫瓚不是仁義,所以離開了公孫瓚,後來與投靠袁紹的劉備在鄴城見面,之後開始跟隨劉備,趙雲早期在劉備手下有些默默無聞,有記載的首戰應該是博望坡之戰,此戰中趙雲生擒了同鄉夏侯蘭。
之後便是長坂坡之戰,正史上的長坂坡之戰是劉備打的,但是被曹操打得大敗逃走,趙雲應該是沒有參戰,只是護送劉備的妻子和兒子,正史上也沒有劉備摔孩子的情節,之後趙雲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的戰役,被劉備任命為桂陽太守。
劉備入川后,趙雲負責保護阿斗,還阻止了孫夫人帶走阿斗的企圖,劉備與劉璋發生戰爭後,趙雲與張飛、諸葛亮、劉封一起率軍入川協助劉備作戰,趙雲還單獨率軍平定了江陽郡、犍為郡等地,攻下成都後,趙雲被任命為翊軍將軍。
漢水之戰時,趙雲率領少數軍隊遇到了曹操手下的主力,還被敵軍衝殺到營寨,趙雲以空城計大敗曹軍,同時率領僅存的所有軍隊追衝曹軍,曹軍擔心中埋伏,又被趙雲一陣衝殺,死者不計其數,趙雲成功保住了營寨,因為此戰趙雲被劉備封為“虎威將軍”,劉備還稱讚趙雲“一身是膽”。
血戰長坂坡
夷陵之戰時,趙雲留守江州,在劉備戰敗後率軍到永安護駕,阻止了東吳進一步入侵,劉備去世後,趙雲隨諸葛亮參與了第一次北伐,被安排在斜谷道與鄧芝一起作為疑兵吸引曹魏關中軍團主力,為諸葛亮攻取隴右創造條件,併成功擋住了曹真主力的反攻,之後不久,趙雲就去世了。
正史上的趙雲算不上一流的將軍,其實與關羽和張飛等人相比,功績是差了不少,領兵能力也不如,同時,軍事能力的話趙雲也比不過馬超與黃忠,馬超就不必說了,一生與曹操征戰,有勝有負,黃忠好歹也斬殺了曹魏關中主帥夏侯淵,趙雲甚至比不上後來的魏延,魏延是劉備提拔的地區軍事主將,鎮守一方,正史上的趙雲在蜀漢政權的地位應該處於三流地位,關羽和張飛是一流地位,馬超、黃忠、魏延是二流地位。
當然,趙雲在正史上的優勢是劉備信任他,讓他負責自己親屬的安全,這是絕對的信任,另外趙雲的性格特別正直,為人一身正氣,追求仁政,不懼得罪他人,這是趙雲性格良好的一面。
-
3 # 一半秋色
演義中的趙雲,近乎於完人,長得帥,武功高,用情專一,乃萬千少女夢中情人,並且他百戰百勝,平生未曾有一敗。
並且,趙雲像喬峰一樣自帶音箱,每次劉備身處險境,都是趙雲斜刺裡殺出,一槍刺死敵將,救了主公的性命。
趙雲不早來,不晚來,每次都躲在旁邊偷偷地觀察著,等劉備最危急關頭突然殺出,給劉備以驚喜,讓劉備覺得非趙雲不可!
可演義畢竟是演義,要是看了正史,你會發現趙雲壓根配不上常勝將軍的稱號,因為他打過敗仗,而且一敗塗地,差一點連老命都交代了!
怎麼回事呢?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帶著趙雲去了,趙雲雖然年近七旬,但寶刀未老,剛一上場,便技驚四座,一人力斬五位敵將。
這五個將領是韓德和他四個兒子。
演義介紹說,韓德有萬夫不當之勇,四個兒子,個個英雄,可他們五個卻被趙雲團滅了!
趙雲先是三合刺死大兒子,接著二兒子上場了,打了幾個回合,力怯了,三兒子見了,也手持方天畫戟上場了,二打一,打了一陣子,仍舊打不過趙雲,接著四兒子也上場了,三打一,上演了一場盜版“三英戰趙雲”。
趙雲毫不膽怯,越戰越勇,後來尋到了破綻,逐一殺死了他們。最後,韓德親自上場了,戰不三合,被趙雲挑於馬下。
這是哪門子萬夫不當之勇,一點兒不撐打!此戰,趙雲以一挑五,全勝,零負傷,太神了!
不過,要是翻閱正史,你會發現韓德在歷史上查無此人,他是虛構的,趙雲力斬五將也是虛構的!
老羅為何給趙雲虛構這個情節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之後有趙雲的殘敗,老臉幾乎丟盡,趙雲是老羅筆下最完美人物,他不願趙雲丟掉主角光環,於是故意給趙雲安排了力斬五將的情節,讓他多少找補回一些面子。
趙雲如何殘敗的呢?
趙雲中了誘敵深入之計,帶著幾千人馬,衝進了包圍圈,魏軍從四面一齊殺出,趙雲大敗,他被困在中間,左衝右突,不能突圍,從早晨殺到了晚上,幾千人馬傷亡殆盡。
打到最後,趙雲身邊只剩下幾十人了,作困獸之鬥,這時,曹軍縮小了包圍圈,漸漸逼近,趙雲仰天長嘆:“我一世英名,毀在今天了!”。
話音剛落,忽然東北角吶喊聲一片,張苞帶著人馬殺了過來,趙雲大喜,趁機衝了出去,終於逃出生天。
看到這兒,你還認為趙雲是常勝將軍嗎?
顯然,他不是的!
-
4 # xin243274429
三國演義是極受民眾喜愛的小說,趙雲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你用什麼正史反史來顛覆人們的認知和心目中早已成英雄的英雄,即使你有千條萬條史實,也不會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歡的,還是節約一點口水為好!
-
5 # 福星樓主
真實的趙雲,在史料三國志中記載,先後投靠公孫瓚等多人,未得重用。
趙雲其後加入劉備隊伍,因其為人一貫謹慎細心,亦有相當文韜武略能力,受到劉備信任,長期擔任類似劉備的警衛團長職務,主要負責首長的安全保衛。在劉備幾十年爭奪基業過程中,趙雲從未如關羽那樣獨將一軍禦敵,也未如張飛黃忠魏延那樣參戰較大戰役或鎮守一方立有大功,所以應無常勝將軍之稱謂。
赤壁大戰後,劉備奪取西川,趕走劉璋,於成都稱帝,論功行賞,只授了趙雲一個雜號(翊軍將軍)將軍,所以趙雲雖受劉備信任,但在劉備陣營中的位價其實不高,不如關羽(授前將軍)、張飛(右)、馬超(左)、黃忠(後)、魏延(漢中太守、徵西大將軍)等人。(漢代正牌將軍按位價大小有大將軍、驃騎將軍、前、後、左、右將軍以及其它正號將軍等號,略如現代的元帥、大、上、中、少、准將等衘級)。
趙雲之所以在三國演義中的神勇無敵,屢戰不敗,甚至單人獨騎在曹營百萬人中殺得七進七出等戲劇性情節,均出自羅貫中之小說家言,不過為了渲染小說的趣味性可看性而杜撰而已吧。
一管之見,供一笑。
-
6 # 梁甫長吟
您問的是歷史還是小說裡呢?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書中描寫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公元194趙雲初仕公孫瓚,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磐河之戰解救了公孫瓚,並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在三國演義的記述趙雲是一名萬人敵的猛將,他一生中與他交手的名將並不多,所殺名將則更少,就三國演義裡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與曹操軍作戰時斬殺“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覽,三十餘合戰敗“河北四庭柱”之一張頜。劉備初到荊州時,趙雲斬殺山賊張武,搶得的盧馬獻與劉備。公元207年趙雲斬殺來犯新野曹仁部將呂曠,並以十數合戰敗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擊劉備至當陽長坂,劉備丟下妻子南奔,趙雲一面抱著幼主劉禪,一面保護劉備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倖免,後趙雲被封為牙門將軍。在三國演義中當陽長坂是趙雲的成名戰,長坂坡中趙雲進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殺夏侯恩奪得名劍青gang,斬殺曹洪部將晏明,夏侯dun部將鍾縉、鍾紳,唬退張he,力戰焦觸、張南、馬延、張(豈頁)四將,在曹操軍陣中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共斬曹營名將50餘員,當時曹操亦贊曰:“真虎將也!”。諸葛亮對於智勇雙全的趙雲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借東風畢後就是依靠趙雲接應,那時趙雲射斷吳將徐盛船上篷索,也顯示出了他過人的射技。劉備到東吳娶親時,諸葛亮也放心地將保衛工作交給趙雲,而趙雲也不負所托達成了諸葛亮的計謀,這也是與趙雲本身謹慎細緻的個性分不開的。孫權為了奪回荊州所使用長使張昭的計謀,欲將劉備之子劉禪作人質換取荊州,“趙雲截江奪阿斗”更是他勇武與見識獨到之處。公元211年趙雲入川沿江西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攻克成都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因劫糧被魏將張he、徐晃圍困,趙雲於漢水營前往接應,斬殺魏將焦炳,衝入曹軍重圍,戰退張he、徐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雲救出黃忠,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曹操見亦驚歎:“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後在漢水以拒曹軍,佔得曹軍營寨,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稱趙雲為“虎威將軍”。公元223年,趙雲升中護軍、徵南將軍,封為永昌亭侯,再遷為鎮東將軍。公元225年,南蠻叛亂,趙雲、魏延為大將隨諸葛亮征討南蠻,趙雲斬殺三洞洞主之首金環三結。在三國演義裡趙雲於公元228年隨諸葛亮北伐,在鳳鳴山與西涼魏將韓德一家作戰,趙雲刺死長子韓瑛,刺倒四子韓琪,射死三子韓瓊,生擒二子韓瑤,後再刺殺韓德(滅門?),威震諸軍,而此時趙雲年已七旬。三國志裡公元228年趙雲與鄧芝與魏帥曹真對陣,兵少敵強,在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召集部眾,固守陣地,不至大敗,撤軍後趙雲被降為鎮軍將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因馬謖失守街亭而撤兵,趙雲、鄧芝斷後,趙雲抵擋郭淮,刺死蘇喁,殺退萬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亦無遺失”。公元230年,趙雲於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諡為順平侯。在三國演義中縱觀趙雲一生,一世英名從未受挫,得善始善終,與他同為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則顯得不如他了。趙雲有二子,長子趙統,承襲父爵,官至虎賁中朗,督行領軍;次子趙廣,任牙門將,隨姜維出征,參加沓中之戰陣亡。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賜五虎大將軍的稱號予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張位居第三。孰不知,史傳中趙雲不但終其一生位階始終較關張低上許多,甚至尚不及馬超、黃忠。實際上,演義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趙雲了。
演義,平話
細數演義裡趙雲武勇的事蹟,其武藝高超,遭遇強敵無數而未嘗一敗,甚至數度擊敗曹魏名將張郃;在漢水河畔勇救老黃忠時,「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嚇得徐晃、張郃不敢抵擋,任其在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當陽長坡(注1),趙雲於百萬曹軍中懷抱阿斗,還能連殺曹營名將五十人後從容離去,其神威蓋世,簡直無人能及!演義中擊殺敵軍將領之多,實無人出趙雲之右!
奈何這些事蹟,泰半都是子虛烏有。演義中趙雲所殺敵將,幾乎全部都是演義虛構出來的;其中當陽救主、漢水退敵(注2)雖然見載於史冊,卻也絕無演義渲染的那麼誇張。
趙雲的武勇在劉備陣營是被肯定的。蜀書楊戲傳中記載了楊戲對趙雲的評價,其中就有「猛將之烈」四個字。然而出了蜀漢,知道趙雲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義描述敵方對劉備陣營的忌憚,動輒排出「諸葛孔明之智,關張趙雲之勇」,然而我們看到赤壁戰後周瑜寫給孫權的信,其中卻只有提到「梟雄」劉備和關張兩頭「熊虎」。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這個剛出茅廬的年輕小夥子只是蔣幹那類言利辭倒、長袖善舞的辯士吧!至於趙雲,周瑜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義中周瑜因為孔明的關係而被醜化不少,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趙雲而被演義貶抑的人。演義安排張郃遭逢趙雲在先、遇孔明於後,真不知道該說是張郃的悲哀抑或是榮幸!演義中張郃屢受挫於趙雲,史傳中張郃卻從來沒有跟趙雲對壘過。我甚至懷疑張郃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趙雲這個人。
劉備領漢中王,演義說他封關張趙馬黃為五虎將,實情卻是劉備擢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前、右、左、後將軍,趙雲則仍然擔任入益州時因功升任的翊軍將軍。
不妨比較一下成書較早的三國志平話中的描寫。按平話中的趙雲已經是五虎大將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實列於五人之末;而趙雲在平話中用的槍雖有涯角槍的美譽——謂其天涯海角無對也,卻敗於張飛的丈八神槍在先、又被鐵臂將軍張益擊敗於後。由張飛聽到趙雲被張益擊敗的訊息之後「大怒出戰」張益的情節,更隱隱透露出了早期三國故事中趙雲所扮演的角色。
史實中的當陽長坡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八年),曹操揮師南下,劉備讓關羽由水路趕往江陵,自己帶著十萬百姓南逃,百姓腳程緩慢,一天只能走十餘里路程。曹操大軍開到襄陽時發現劉備已經遠離,於是曹操點了樂進、曹純等將,親自率領五千名精銳騎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終於在當陽長坡追到了劉備軍。劉備留下二十名騎兵給張飛斷後,自己帶著孔明、趙雲等人在三十餘騎的護衛下逃走。按照往例,劉備每次倉皇逃跑無不拋妻棄子,此時也不例外,惟獨這一次劉備身邊多了一個膽大心細的趙子龍,甘夫人和劉禪才沒有被曹軍俘虜。
史冊中關於趙雲當陽救主的記載,就只有蜀書趙雲傳:「......(劉備)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和蜀書二主妃子傳:「....(劉備)棄後(甘夫人)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這樣兩句話而已。既沒有百萬曹軍,也沒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寶劍,更沒有糜夫人投井自盡......。然而,現實雖然不像小說那樣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但誰也不能否認在十萬慌亂的人群中、背後又是五千名號稱曹軍精銳中的精銳的虎豹騎,要懷抱一個嬰孩並且保護一名女子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足可證明趙雲的膽大、心細、武藝超群。反倒是如果趙雲面對的真的是八十三萬大軍,他還能夠「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簡直就是神話了。
史冊對趙雲的記載大抵如是,沒有力斬五將的英勇,沒有力敵萬人的壯舉,也沒有擔當過什麼顯赫的職務。但從漢水空營退敵(注3)中,我們看到了趙雲的膽識和急智;孔明兵敗街亭,趙雲率領佯攻箕谷的軍隊撤退,「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裴松之注引雲別傳),又是一次膽大心細的表現。凡此種種,趙雲雖然不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光芒萬丈,仍不失為一員良將。
還有一個關於趙雲死因的民間傳說,我不知道可信不可信啊:
趙雲在80多歲是,一天妻子給他洗澡時看見他一身白皙,說將軍一生在疆場上拼殺竟然沒受過半點傷,和他開玩笑說,今日切身就讓將軍見紅,說罷就用繡花針紮了一下趙雲,誰知趙雲竟血流不止,後來面色慘白,妻子知道不妙連忙用手去堵,但未時以晚,趙雲說我在疆場上百戰百勝,沒受過半點傷,沒想到今天竟死在自己最愛的妻子的繡花針下!
-
7 # 春光寧美
武藝超群的趙雲,武藝後期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正史和民間傳說從未有過受傷的記錄!身經百戰的趙雲不受傷就是一個傳奇!不好色!趙範的嫂子有國色!趙雲竟然不為所動!劉備在成都要分賜大家豪宅!趙雲為民養民,勸劉備還豪宅於民間!趙雲不貪財不好色!在官位高低上!不爭不搶任勞任怨!解圍張飛生擒吳疑!解圍黃忠救張箸!空營計漢水大百曹軍!和黃忠漢水又大敗徐晃收王平!黃忠刀劈夏侯淵讓曹軍心驚!黃忠趙雲漢水兩次擊敗曹軍,讓曹軍心無鬥志!魏延一箭定漢中!魏延箭射曹操!讓曹操再無鬥志!所以說:張飛開局敗張郃!黃忠,趙雲敗曹兵!諸葛擊鼓敗意志!魏延一箭定乾坤!
-
8 # 隔壁的喵
萬人敵是這麼解釋的。
《史記・項羽本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萬人敵:是兵法的意思。
稱武將為萬人敵,是因為武將指揮軍隊做戰。
1個人打1萬個人,這不純腦殘嗎? 1個人就是活耙子,2個人就能夾擊,5個人就能結成隊伍,組織戰術,300個人就能運用比策略、陷阱,戰術的運用也較成熟,在上萬人的大戰中可以起到尖刀作用,2000人的指揮官在數萬人戰爭中作用也極大,5000人的指揮官,就可以左右戰局,萬人以上是將軍,真真正正一軍指揮官…… 統領大軍(3萬,20萬,60萬……)的就是上將軍或大將,輔助將軍是副將(雖叫副將,其實是僅將於統領大軍大將的人物。本身的也可能是大將,當然也有可能是將軍)……
上將軍、行軍總管、大將、大司馬、驃騎將軍……等諸多將軍型別,這裡不細分、不歸納……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是說槍劍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統領千軍萬馬的本領……
故萬人敵,跟武將武力沒關係,只是將軍級別人物的一種稱呼,指能夠獨力指揮萬人以上軍隊作戰的人哦.
-
9 # 魁哥說歷史
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就是現在河北省正定縣人,他“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是《三國演義》中的常勝將軍、萬人敵。那麼在正史上,趙雲也是常勝將軍、萬人敵嗎?
下面依據《三國志》、《雲別傳》,分別從公孫瓚、劉備、諸葛亮三個時期,還原一個真實的趙雲。
公孫瓚時期公元191年,趙雲帶領常山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這一點令公孫瓚非常奇怪,於是他對趙雲說道:“你們常山郡隸屬於冀州,而冀州的大部分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不投袁紹,來投奔我呢?”趙雲回答道:“現在天下大亂,我們也不知道誰是明主,我們常山人聽說您實行仁政,於是經過商議討論,決定要追隨將軍您,而不是故意疏遠袁紹。”從此以後,年輕有為的趙雲成了公孫瓚的一員虎將,隨其四處征討,立下了赫赫戰功。
公孫瓚舉薦劉備為別部司馬,派他前去幫助青州刺史田楷,對抗袁紹大軍。當時趙雲也跟隨劉備出征,還是掌管著精銳騎兵(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這時的趙雲,年紀輕輕,就掌管精銳騎兵,說明不凡。可是他太年輕了,戰鬥經驗不足,還達不到獨立領兵作戰的資格,談不上常勝將軍,萬人敵。《三國志·趙雲傳》中記載如下: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後來,趙雲因為自己的兄長去世,向主公公孫瓚請辭歸鄉,回去處理自己兄長的後事。當時暫時依附公孫瓚的劉備和他依依不捨,不想與他分別。
劉備時期公元200年,曹操親率大軍討伐劉備,將其戰敗,劉備逃到河北,依附袁紹,而關羽沒有能夠逃走,只能投降曹操。此時,趙雲來到鄴城,專程拜見劉備,兩人再次相見,晚上在一個房子裡睡覺。
從此之後,趙雲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幾十多年,無怨無悔。劉備走到哪裡,趙雲跟著到哪裡,不離不棄,如劉備來到荊州新野,趙雲也跟著來到新野。趙雲跟隨劉備時期,最出色的表現就是兩次搭救小主人阿斗。
第一次救主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征討荊州,荊州牧劉表病逝,新繼任者劉琮在蔡瑁、張允的勸說下,“一槍沒放”,歸順曹操。劉備的新野成了彈丸之地,不得不逃亡。在長坂坡,劉備大軍被曹純的五千虎豹騎追上,他僅率領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跑,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丟在了亂軍之中。
趙雲是負責保護家眷的,這時看到自己一個人逃跑,把家眷給丟了,感覺對不起主公劉備,於是,他義無反顧地回到亂軍之中,救出了甘夫人和小主人阿斗,可惜的是,沒有救出糜夫人和兩個千金。
第二次救主公元211年,劉備應益州牧劉璋之邀,進入益州,幫助他抵禦漢中張魯的侵擾。這時,東吳孫權派出使者,準備迎回妹妹孫夫人,還想順便把小阿斗一同弄到江東,用來要挾劉備,索要荊州。此時,如果不是趙雲和張飛及時來到江邊,搶回阿斗,後果不堪設想。《雲別傳》中記載如下:
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漢中之戰中,趙雲再現長坂坡神威,出入曹營,如無人之境,先後救出被困的黃忠和張著,大開營門,嚇退曹軍。這一戰,趙雲“萬人敵”的名聲,實至名歸。
諸葛亮時期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永安宮,後主劉禪年幼,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此時,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升為鎮東將軍,爵位為永昌亭侯。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伐魏,他率領主力攻打祁山,同時派遣趙雲、鄧芝為疑軍,兵出箕谷,在斜谷道吸引曹軍主力。當時,趙雲、鄧芝只是率領的偏師,敵強我弱,在箕谷遭到失利後,固守箕谷,沒有丟失軍事重地箕谷。
在諸葛亮下達撤退命令時,其他軍隊都損失慘重,只有趙雲這一路軍隊損失很小,得益於趙雲的親自斷後。雖然趙雲損失很小,也算是打了敗仗了,不是常勝將軍了。可惜的是,公元229年,趙雲便去世了,再也無法上陣殺敵了。
總結:趙雲在公孫瓚、劉備、諸葛亮三個時期,都有過英勇無敵的表現,可是說他是常勝將軍,明顯和歷史有出入,說他是萬人敵,也屬於誇張了。應該這麼表述,演義中的趙雲是完美的,是無敵的,而正史上真實的趙雲是有血有肉的,為劉備征戰一生的大將。
-
10 # 使用者2412237531235
《三國演義》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開創了章回體小說的先河,也是中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元末明初羅貫中著。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被塑造的有血有肉,個個臉譜鮮明,極具個性:“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一言一行,都透露著奸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更被後世推為臣子楷模。長坂坡救主的趙子龍,一身是膽,忠君不二。“千里走單騎”的關羽,義冠長虹。“三辭徐州”的劉備,仁愛名九州。“子承父業,坐鎮江東”的孫權,少年老成。
作者塑造的諸多人物中,我更佩服趙雲,也更偏愛趙雲。 我們只說《三國演義》這部著作,所以不必推真求實,吹毛求疵,書中人物塑造上,趙雲更趨於完美。 東漢末期,天下大亂。趙雲第一次出場,便是棄袁紹,而投公孫瓚。公孫瓚也不解,問道:當地人多投袁紹,你為何投我?而趙雲答道: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才是名主,但哪裡施仁政我們便去哪裡。於是跟隨公孫瓚南征北戰,捨生忘死。可以說趙雲的一登場,就體現了人物的部分性格特點,正義,仁愛,且具魄力。
趙雲歸鄉,劉備兵敗,二人經過公孫瓚部共事後,又一次相遇,從此一生為漢,忠君不二。 火燒博望坡,他生擒夏侯蘭,火燒新野,他大敗夏侯敦。長坂坡一役,更是一戰封神,身背幼主阿斗,七進七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殺夏侯恩奪青釭劍,斬殺曹洪部將晏明,夏侯敦部將鍾縉、鍾紳,唬退張郃,力戰焦觸、張南、馬延、張四將,在曹操軍陣中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共斬曹營名將50餘員,當時曹操亦贊曰:“真虎將也!”足見趙雲武藝超群,一身是膽。 赤壁之戰後,他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入川之戰,他平定郡縣。攻克江州,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一直打到成都,完成對劉璋的包圍。劉備攻下成都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賜房舍田桑,他謝絕了劉備的賞賜,說國家不安,百姓疾苦,漢室未興,並以霍去病自比。大家深深佩服趙雲。 公元221年,劉備伐吳,他獨具戰略眼光,知道此事不可,上書力柬。劉備兵敗,他發兵永安,退敵救主。
蜀漢北伐,他70歲高齡,仍為先鋒,身先士卒。趙雲一生打仗從無敗績,更是被封為“常勝將軍”。 宋代蕭常《蕭氏續後漢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舍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對趙雲更是大嘉稱讚。
-
11 # 奇聞一趣事
趙雲是個常勝將軍嗎?不是的。趙雲只敗過一次,除去這一次,趙雲沒有敗過。《三國演義》中妖化了諸葛亮的智,而誇張了趙雲的勇。最明顯的就是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殺傷曹操五十多員大將,這也明顯是杜撰。趙雲是羅貫中老先生在《三國演義》著力刻畫的人物,可說是全書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於《演義》是根據史實來寫的,人們對趙雲的英雄事蹟幾乎信以為真。趙雲是除關張外最早追隨劉備的人物,以致於人們幾乎把他加到了桃園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戲裡乾脆就讓他成了“四將軍”,特別是他追隨劉備時正是劉備倒黴的時候,這就更加重了他在這個團伙中的份量。 長坂坡一戰,無疑是趙雲最輝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國志平話》中,趙雲的長坂坡救阿斗只有幾句話,“拍馬衝陣而過”而已,到了《演義》裡,就變成了驚心動魄、迴腸蕩氣的一大章回。“截江、奪鬥”是趙雲的另一大功績。《三國志平話》中基本照抄《三國志》,寫得含含糊糊,“雲與張飛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義》裡則完全成了趙雲孤身犯難,一波三折,既膽氣過人又有理有節,張飛倒成了後援的角色。五虎上將的排名,在羅貫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參照了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這五個人實際地位的史實,列為“關、張、馬、黃、趙”。忘了是金聖嘆的批本還是毛宗崗的批本,為迎合讀者對趙雲的喜愛,把這個排名改成了“關、張、趙、馬、黃”。 但《演義》終歸不能完全脫離史實,從而令趙雲這個完美的英雄與他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無法自圓其說。注意一下細節就清楚了,這些細節因史實的存在而讓羅老先生和金、毛等都無法更動。 長坂坡之前的大撤退,開路與斷後的重任都沒交給趙雲,而給他的任務是相對次要的“保護家小”。 進軍西川遇到馬超,從別處把張飛調來,身邊的趙雲無用武之地。 抵禦魏將張邰,派了老將黃忠,趙雲就在手下,卻沒考慮派他。 決定漢中勝敗的定軍山之戰,黃忠是主將,趙雲是後援。 討伐東吳,前線上是一群無名後進之輩,五虎上將碩果僅存的趙雲在二線閒著,只是到了大軍慘敗之時起了點接應的作用。 七擒孟獲,魏延、王平、馬岱甚至廖化、張嶷的出場機會都比趙雲多,而趙雲好象都沒有與孟獲交過手。 一出祁山,《演義》中寫趙雲當先鋒立了大功,但到了決定性的街亭之戰,主將卻是派了無能的馬謖,趙雲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儘管撤退時“不損一人一騎”,但對於全域性卻是無足輕重。 儘管《演義》每逢趙雲出場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劉備和孔明對他的態度不象文字中表現得那麼熱情。似乎劉備早期勢孤力單、關張忙不過來時對趙雲還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讓他一邊兒涼快去,而孔明就更明顯了。 以上是《演義》中關於趙雲的一些內容,再看看史實吧。 趙雲自追隨劉備後,直到劉備當了漢中王,可說是馬不停蹄,無役不予。阿斗確是他在長坂坡救出的,史書雖沒《演義》寫得那麼玄,但趙雲救阿斗不是虛構的。進軍西川,是趙雲第一次沒隨劉備行動而留守荊州。可就是這次留守,他又幹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奪鬥”,也是史有明文的壯舉。兩次三番救了後主劉禪的小命,趙雲對蜀漢的汗馬功勞還小麼?可劉備得了西川后,對趙雲就再沒重用了。 定軍山之戰,主謀是法正,而“親冒矢石”強攻定軍山的是劉備本人,趙雲根本沒上第一線。 一出祁山,趙雲也沒當先鋒,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策應主力。街亭失守全線大敗,而“雲與鄧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損。”《演義》中的“不損一人一騎”是羅老先生給英雄帶的花環。而戰後孔明上表檢討,自貶三級,有功無過的趙雲卻也糊里糊塗地跟著被貶了級。直至去世,趙雲也未獲封侯。 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衝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黴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麼?“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歷來讀史之人有“漢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漢高帝劉邦,殺死了韓信、彭越、黥布;漢武帝時有飛將軍李廣的悲劇。到了最後三分之一的後主時,趙雲好歹還是壽終正寢的。 《演義》上寫劉禪聞趙雲死而大哭,又是羅老先生加的花環。 那時的劉禪,早把救過他兩次的趙雲忘得一乾二淨了,連點“悼念”的意思都沒有。到得後來,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來了,在給別人封侯時順帶也追封了趙雲。可趙雲要是知道追封的事,準得氣得在墳墓裡詐屍不可:那時距蜀漢亡國還剩下不到三年了!
-
12 # 杏林帥哥
如果還原三國真實的趙雲,可能會讓朋友們在失望的。
為什麼會讓人失望呢?
一提到趙雲,人們第一印象便是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但真實情況是,劉備手下只有關張馬黃四位正牌將軍,趙雲只封了一個雜號將軍。很多人為趙雲抱不平,連三《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看不下去,所以,他在編撰《三國志》時,把趙雲與關張馬黃列為一個“傳”,這也應該是《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的來歷吧!
至於趙雲“順平侯”的封號,則是在蜀漢政權快滅亡時,以姜維為首的一班武將強烈要求,屬漢後主才不得已加封的。
-
13 # 紅塵彌勒
歷史上真實的趙子龍,一樣強摯壯猛,威震四方。
真實中的趙雲,不過被史書顛倒了個位置,從五虎上將的第三名落到了最後一位,由“關張趙馬黃”變成了“關張馬黃趙”,僅此而已。
三國雖然沒有明確的五虎將排名,甚至沒有這個提法,但趙雲能和關羽、張飛一起入傳,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可見他在當時的地位並非十分低下,也絕非有人說的劉備的親兵護衛隊長這麼簡單。
關羽、張飛為世之虎臣,勇冠三軍,當然是劉玄德手下最得力的戰將;而馬超是世襲大家,趙子龍當然也沒法比。封建年代,出身意味著地位,名門望族和汲汲百姓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三國時期的門戶等級制度很是森嚴。像袁紹袁本初,他自己雖然韜晦不足,又愛剛愎自用,卻位膺重任,屢荷高階,其族四世三公就是推手。
趙雲卻沒有這樣的家庭出身。當然只能屈居人下。
但對於趙雲的描述卻極為不凡,陳壽將他和黃忠比作灌、滕之徒,可見對於趙雲的評價並不低:
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作者將趙雲比作灌嬰、夏侯嬰這樣的人物,當然是平生功績的累加。要知道,灌嬰、夏侯嬰可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都是驍勇善戰、威震敵膽的猛將,堪稱萬人敵,最後都因功而裂土,逆襲上位。
關於灌、滕兩位的戰績功業,自有史書記載,司馬遷在《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一文中,將舞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汝陰侯夏侯嬰、穎陰侯灌嬰四個人並列作傳,是高祖賴以得天下的得力干將,堪稱左膀右臂,其功自然不容小覷。
這裡不作展露,有心者可以去查一查,一看便知。
而將史上名人、名將合併作傳,這也是公認的史書模式,完全不需要懷疑,也毋須質疑。
既然是史書,當然都是曲筆深意,可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少有細膩而精彩的細節曝露,都是概略式敘事,需要讀者腦補其中的細節。
《三國志》、《雲別傳》也是這樣的情況,當然需要讀者充分發揮主觀想象力,給思想插上騰飛的翅膀,盡力還原那些激越人心的義勇忠烈。
而史實記載趙雲斷後長坂坡護幼主實有其事,只是簡略了其中的若干細節,沒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勇力,何以能突出重圍,安全抵返?
那可是曹孟德的三十萬大軍,還有成百上千的糾糾名將,趙雲能在萬馬叢中殺出重圍,可以想見趙雲的實力,絕非幾個跳樑小醜詆譭趙子龍的武力那麼簡單。
而最讓子龍揚名的,還是漢水之戰,趙雲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不僅救回了己方的將領,還大開營門,偃旗息鼓,自己橫槍立馬在營門外,靜靜的等著曹操的大軍前來。
結果敵方卻被趙雲的威勢震懾住了,更怕營後有伏兵,黯然退去,被趙雲從後掩殺,大勝而歸。
劉備查營來視,不由讚歎:子龍一身皆是膽也!軍中皆呼為虎威將軍。
趙雲武力強悍,韜晦謀略一樣奇絕,堪稱文武全才,無出其右。他在很多場合都對劉備提出過特別具有戰略眼光的獨到見解,阻止劉備伐吳,諫止劉備分產,聯吳拒曹等等,都是十分遠見的戰略謀劃,可謂古今名將,不過如此。
難怪後是有評價,將其同冠軍侯霍去病並列。
雖然趙雲的官階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這也和他不經常出戰有關係,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突前廝殺,趙雲自然顯不出特別突出的重要性。
但千萬不要懷疑趙雲的武力。
《雲別傳》載後主詔曰:
“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
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
——《雲別傳》
-
14 # 再言春秋
引言
趙雲,這是三國中一個近乎完美的武將。
這是一個集驍勇、智慧、忠義、低調、膽識、胸懷、長壽於一身的武將。起碼,在《三國演義》裡面的趙雲是這個樣子的。
那麼,正史上的趙雲也是這個樣子的麼?準確地說《三國演義》的確把趙雲過分地誇張、完美化了。但真正歷史上的趙雲,和小說中的趙雲相比,其實也相差不多。否則,羅貫中為什麼不去美化別人,而偏要美化趙雲呢?
分析如果說,僅從一個維度去看趙雲的話,單維度範疇內的趙雲在中國歷史上算不得優秀的將領。
可如果把眾多的維度都集合在一起,趙雲雖然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級將領,但他絕對是一個優秀的先鋒級將領。毫不誇張地說,趙雲是一個適合任意時代,任意君主的將領。
他可以上馬殺敵衝鋒陷陣,可以諫言君主盡職盡責,可以恪盡職守卻有緊守為臣之道,有大功卻絕不自傲,有小過便自省自謙。
一身是膽的趙子龍一身是膽這個成語就是來形容趙雲的。可如果你以為這個成語是從《三國演義》中來的那你就錯了,這個成語是從正史中來的。
他從追隨劉備開始,就被委以重任:
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趙雲的工作職責是給劉備管理騎兵。那個時候的劉備才有多少兵馬,騎兵對劉備而言那就是命根子,能把命根子交給趙雲去管理,可見劉備對趙雲的信任。
當然,趙雲也從來沒有辜負過劉備的信任,無論劉備是低谷還是得勢,趙雲對劉備也從來也沒有過背叛。他就像一個保命符一樣,始終護衛在劉備身邊。
長坂坡的兇險,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劉備自己造成的。劉備自己失去了最佳戰機,最終導致曹魏的追兵在後面緊追不捨,結果就是老婆孩子與戰鬥中失散。如果沒有趙雲,那可能真的沒有後來的劉禪: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有沒有長坂坡激戰這點我們還真沒法給出準確答案。但救護幼主和主母這是的確發生過的,而在當時的危機之下,能夠完成這件事情,其實也足以說明趙雲的勇武和忠義了。
至於“一身是膽”這個成語,是出自於漢中之戰:
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
大家有沒有感覺比較眼熟,趙雲的這一計策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空城計。“虛而視之實”,趙雲給曹操擺了這麼一道,還真把多疑的曹操哄住了,此種膽魄的確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至於後人對趙雲的評價有多高,只拿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
無敵之將於古能得數人焉,漢則霍去病,三國則趙雲馬超。
或許這個比喻有些誇張,橫掃匈奴的霍去病怎麼是趙雲可以比的呢?但以趙雲一生的戰績來看,侷限他的是他的平臺,而並非是他的能力。
德才兼備的順平侯“順平侯”是趙雲死後的諡號,而趙雲為什麼能得到這一諡號呢:
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從這個諡號中我們就可以基本瞭解趙雲的一生。低調、平和、賢德、仁愛,做事有法度,行事有依據,更為關鍵的是,他有“克定禍亂”之功。
有人說,趙雲其實就是劉備的一個保鏢,所以劉備對趙雲並沒有委以重任。不給他像關羽、張飛那樣的軍權。可事實真是如此麼?劉備封趙雲的是翊軍將軍。
翊是什麼意思,那是輔佐的意思。說白了,劉備之所以不讓趙雲統領一方,不是忽略了趙雲的能力,更多的是讓趙雲給他查漏補缺。
因為趙雲這個人膽大心細,從趙雲對劉備早期的諫言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趙雲的話既中肯且準確:
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趙雲不居功自傲的性格讓他不會迷失於眼前的得失。這樣的人勢必比旁人看得更遠,更準,所以,劉備需要這樣的人在身邊時時提醒自己。而趙雲也做到了: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雖然劉備最後並沒聽趙雲的建議,但這並不影響趙雲給劉備諫言的事實。而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後,也幸虧是有趙雲的存在,才給擋住了東吳的追兵。
結語從趙雲的經歷和戰績上來看,他的確是勝多敗少。雖然沒有被人稱之為“萬人敵”,但其驍勇也是事實。
至於說“常勝將軍”,在歷史上也確實沒有人這麼稱呼過。不過確實有著子龍身經百戰未嘗敗的評價。
當然了,趙雲也並非沒有失敗過。“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溼鞋”的道理大家都懂。蜀漢軍事集團本身綜合實力就不濟,趙雲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呢。
更何況,一生都活躍在戰場上的將領,在戰場上打了四十多年仗,若真是一次敗仗都沒有,那才是稀奇呢。
-
15 # 青港沉沙
三國志中的趙雲,不是常勝將軍。三國時,蜀漢有兩人被稱為“萬人敵”,一是關羽一是張飛,沒有趙雲。
萬人敵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指兵法或謀略。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項羽兵法。
第二種是指勇力過人。《三國志》形容張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趙雲不是常勝將軍在劉備攻拔益州時,趙雲立下不少戰功。尤其漢水之戰,趙雲空營計敗曹軍,被劉備贊為子龍一身都是膽。
劉備駕崩後,劉禪繼位。趙雲受封中護軍、鎮東將軍,隨諸葛亮北伐中原。
趙雲與鄧芝對戰曹真時,因兵弱敵強,兵敗箕谷。所幸趙雲退軍有方,不至大敗。後因此被貶為鎮軍將軍。
子龍強摯壯猛,世之名將趙雲雖非萬人敵,卻也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死後,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故諡曰順平侯。
陳壽對趙雲的評價很高: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他把趙雲比喻成漢朝的開國名將灌嬰和夏侯嬰。
回覆列表
演義七實三虛,這個應該都知道的,也就是說,演義中的一些大事和主線,其實都是有歷史原型的。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必然會會有小說虛構的成分。就比如說,演義中趙雲打出名氣的長坂坡七進七出,殺的曹軍日後人人聞風喪膽,一聽趙雲名號就不戰而慄。
在歷史上,雖然趙雲也保護了甘夫人和劉禪脫離了危險,但是是沒有七進七出這回事的。
三國志就簡簡單單的記載了兩筆,分別是“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阪,於時困偪,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和“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就這樣而已。
所謂的趙雲位列五虎將,也是沒有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個人倒是官位在同一個級別,分別是前、右、左、後將軍。而趙雲呢,在劉備平成都時被封為翊軍將軍,平漢中後沒有升遷,和他們四個是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的。
其實趙雲跟隨劉備的時候,之前一直地位不算很高,只不過是一個主騎。主騎,也就是負責騎兵,而劉備在赤壁之前才什麼實力,騎兵都不會有多少。這個主騎最多相當於一個騎兵小隊長。
當時的關羽、張飛可都已經有了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封的官職了。赤壁之戰勝利之後,劉備大賞功臣,趙雲也不過一個牙門將軍,雖然短暫的做過桂陽太守。不過比起關羽、張飛,可是差了一段的。
當然,也不是說趙雲地位不如關羽、張飛就是地位很低了。趙雲畢竟是比較早跟隨劉備的元勳功臣。劉備東征孫權的時候,就以趙雲為蜀國的第一任江州都督,鎮守東部邊境國防,這可是實權地位了。
劉備死後,趙雲升官到鎮東將軍。這個時候,其實趙雲在蜀國武將團體中,地位還是很高的。差不多可以說是前五水平吧。
有記載的也就李嚴這個託孤大臣和劉琰這個宗室,還有李恢在趙雲之上,另外魏延和趙雲在官位上同級。其他就沒有了,最多費觀在實權上高於趙雲,其實也不算差。
雖然趙雲最後憑藉他的資歷,在蜀國地位不低,但畢竟差了關羽、張飛他們一截。為什麼陳壽會把他和關羽、張飛他們合在一個傳呢?
因為趙雲有救劉禪的功勞,被劉禪追諡了。有諡號在蜀國可是莫大的榮耀,整個蜀國只有12個人有諡號,這多了不起。
而趙雲又是和關羽、張飛一樣是活躍在劉備時期的武將。故而陳壽將他們合寫在一個傳。也就是以後五虎將的由來。
雖然趙雲沒有演義中的那麼多功勞和表現,但總的來說,趙雲也不是那麼的不堪。最後憑資歷也算是熬出頭,在蜀國地位也算比較重要。不然也不至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讓趙雲帶一路疑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