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嘰嘰說
-
2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控制情緒的大腦皮層叫前額腦皮質,23歲左右人的前額皮質才能完全發育成熟。當然這也不代表腦皮質發育成熟了,情緒就不會失控。反之,即使控制情緒的皮層沒有發育成熟,也可以透過對情緒的認知和反覆的引導練習,達到良好的情緒自我管理。
在自己心情狀態好的時候寫下10個能夠讓自己迅速冷靜的方式,並貼在顯眼讓自己能夠看得見的地方,當情緒上來的時候迅速嘗試其中的任何一種方法。
建立一個冷靜的空間,放置能讓你感覺舒服起來的擺設。當意識到自己情緒快失控的時候,走入冷靜的空間用於平復心情。
3、在氣頭上停下來,覺察自己的情緒屬於哪一種型別,並採用自我對話。常用句子比如:我現在感到(很生氣),是因為(同學罵了我),我希望(他們停止這樣的態度)。透過自我對話看到情緒的來源,跳出情緒的當下,可以更好的幫助自己轉移注意力看到當下的狀態從而達到冷靜的目的。
情緒無對錯,它都是來自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接納自己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情感情緒也同樣重要。當情緒來臨,允許自己合理的釋放和調節,但重要的前提是不傷害他人、自己和環境,因為行為會有對錯之分。明白這一點或許不會因為自己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感到內疚,不安和迫切需要改變它。我們需要控制好的是失控狀態下的行為,以慢慢的達到情緒自我管理的目標。
-
3 # 木子青學館
看了這個理論,可以改變你的一生——費斯汀格法則
沒有看到費斯汀格法則之前,我是有個比較自卑的人,只能不斷的提醒自己調整情緒,但往往帶來更多的是情緒的壓抑和最終的徹底崩潰,後來很認真的讀完它之後,我看待自己的事情有了另一個角度,我們先來看看費斯汀格法則到底是怎麼回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費斯汀格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卡斯丁早上起床後洗漱時,隨手將自己高檔手錶放在洗漱臺邊,妻子怕被水淋溼了,就隨手拿過去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時,不小心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
卡斯丁疼愛手錶,就照兒子的屁股揍了一頓。然後黑著臉罵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氣,說是怕水把手錶打溼。卡斯丁說他的手錶是防水的。
於是二人猛烈地鬥嘴起來。一氣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沒有吃,直接開車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時突然記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轉回家。
可是家中沒人,妻子上班去了,兒子上學去了,卡斯丁鑰匙留在公文包裡,他進不了門,只好打電話向妻子要鑰匙。
妻子慌慌張張地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水果攤,攤主拉住她不讓她走,要她賠償,她不得不賠了一筆錢才擺脫。
待拿到公文包後,卡斯丁已遲到了15分鐘,捱了上司一頓嚴厲批評,卡斯丁的心情壞到了極點。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這個事例中,手錶摔壞是其中的10%,後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
有很多文章都在源引這個故事後面的分析大概是這樣的:
1、如果最初丈夫對於手錶偶然摔壞能夠控制情緒,不發火而安慰兒子,也理解妻子的用心,後面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一家和睦安然。
2、用第二例子一位計程車司機在車上配備了各種飲料和報紙免費供客人使用,讓客人在乘車時有好的心情,從而帶來翻倍收入。
結論是:
可見,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透過你的心態與行為決定剩餘的90%。
很多文章都讓人不要抱怨,不要發脾氣,我只想用我自己的感受來驗證這個原理:
之前無論在工作中生活中我都是“勞模”,總覺得離了我肯定不行,工作中一天都不敢請假,一開崗位電話不斷,但其實都是小事,找不到這個東西啦,處理不了那個基礎事情了;生活中也是,我覺得自己要頂天立地了,所以給自己揹負了很多“責任”,一旦問題出現10%的無法預料:我就會非常自責,把自己陷在深深的責備中,只低頭罵自己,怎麼怎麼笨又做錯了,然後再抱怨,我都這麼累了,你們還不包容我一些。
對於90%的應該怎麼處理,就置之不理或任由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之前很努力,反正我很負責,反正我很有責任心,拿著自己曾經的1%的祈求同情來解決99%事情無法解決。
後來祈禱事情安然度過後,發現也沒那麼難啊,為什麼當時就不往前走一步呢?
後來在不斷的反觀自己後,發現每個人每天都會有意外,職位越高其實遇到的意外和解決的意外越多。很簡單的內容是,不是所有對你的指責都是直指人性的,使我們太敏感了。
舉個例子,之前每次吃完飯,我收拾桌子,再還沒有收拾完之前,老公總會說,桌子上還有這個沒拿下去,還有那個沒擦乾淨。我都很氣氛,每次都會因這個吵架,我想你就只長了嘴,說的同時就不能幫我拿過來。後面就是我每天多辛苦,又要幹這個又要幹那個,你看不到嗎?
他就覺得每天都囉裡囉嗦的,一致後來兩個希望收拾完能夠早點散步,就以不愉快告終了。
等我後來在堅持90%可以改變結果法則後,他再次說的時候,我換了個口氣:好的,老公,我下次注意,幫我一下,這樣我會很快收拾完,我們一起出去。
結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公不但蹭蹭的幫我,還快速掃地、收起其他為我們能夠早點出去散步。
收到奇效後,我又把它放在工作中,老闆再質疑我的答案後,我的第一反應不是反抗和解釋,告訴自己90%的內容是在你可控範圍的,所以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思考和解決,所以,在老闆說這個不行的時候,我就會先說,可能還有問題我沒想完整,再給我些時間調整一下,如果不行我們再放棄。
總而言之,推廣費斯汀格法則,就像有一個人站在你身後一樣,當發生了一件不可預知的事時,身後這個人就會告訴你,慢慢來,彆著急,一定有解決辦法。
不抱怨、調整情緒、適應環境都是壓抑自己的感覺,只有找到了90%的處理方法才能應對10%的不確定性。所以在我們身後放一個費斯汀格,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
4 # 懷疑探索者
怎麼控制情緒?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提問。下面,我從社會心理學來解答一下這個提問。
要想控制情緒,我們必須先認識情緒。只有充分了解了情緒的本質及其喚醒機制,才能更好地控制和調節情緒。
每個人都有情緒。那麼,什麼是情緒呢?情緒的生理基礎和發生模式又是什麼呢?心理學家把情緒的產生,分解為以下四個組成要素:
一、生理喚醒。情緒的產生,首先是一種生理現象,它是大腦、神經系統和各種化學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喚醒了你的身體。這種生理上的喚醒,如果太過強烈或持久的話,會消耗掉我們的精力,並降低我們的免疫力,從而影響健康。
二、主觀感覺。情緒表現為一種主觀的感覺,比如高興、厭惡、憤怒、恐懼等等。如果我們要研究或瞭解他人的情緒,我們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他們的自我表述,雖然情緒有其生理基礎,但是作為一種體驗,它是主觀的,唯有個體主體才能獲得。
三、認知過程。情緒還涉及認知過程,包括知覺、記憶、預期和評價等等。心理諮詢中的認知行為療法或合理情緒療法會告訴我們,一個事件對我們的意義,取決於我們對這個事件的評價,而不取決於事件本身。
四、行為反應。情緒最終會體現在行為反應上。比如,一個人高興時,他就會笑,面部露出愉快的表情;一個人悲傷時,就會呈現悲傷的表情,並且動作緩慢;一個人恐懼時,就會攻擊,或者逃跑;等等。
瞭解了情緒的四個組成要素後,我們要怎樣來調節和控制情緒呢?首先,我們應該調整我們的生理狀況,比如保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營養,睡眠不足和營養缺乏都會影響人的情緒;其次,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是一種主觀感覺,不代表客觀現實,如果你能夠很好地接納它,它就不會給你造成麻煩;再次,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認知,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發生的事件,情緒是認知的結果;最後,我們要學會控制我們的行為反應,不要衝動,養成冷靜的習慣。
-
5 # 每日談心
心情煩躁,做什麼事情都心不在焉的;受了一肚子氣,聽什麼都聽不進去;焦慮,無法冷靜地工作學習…情緒,每個人都有。也很多人都曉得情緒需要被控制,才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但是許多時候,當我們落入了情緒的沼澤,我們就難以輕易脫身。那麼究竟該怎麼辦?
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能這樣做:
1. 抽離當下負面環境:以情緒更新法改善現狀。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轉換行動、與語言以及思考方式。
A. 行動:我們常常以為是情緒導致的行動,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行動導致的情緒。比如說我們因為班級裡某同學所做的事情感到非常生氣,但當我們選擇與宿友一起講講消化、去KTV喊麥、去玩玩自己喜歡的遊戲…在這之後,你會減少自己不愉快的情緒,甚至是遺忘了那些令你生氣的事情。多做一些讓自己高興的事情,多為自己創造一些可以轉換心情的環境。
B. 語言:當校園裡的社團活動或是學習任務讓你感到疲憊無力的時候,你也許會有這樣的話語:“忙死了”“唉,累死人了”…類似這樣的牢騷,抱怨的消極話語,如此一來,消極情緒會滲透到你的潛意識中,而你就會變得更加煩躁不安。
C. 思考方式:明確自己想要的。比如說當有個你很信賴的同學中傷了你,這個時候感到憤怒的你也許會覺得:“我這麼相信他,他怎麼這樣對我!”,那遇到這種事情的話,你要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處理結果。如果你需要的是道歉,那就直接告訴他:“你這樣讓我很傷心,所以我想要你道歉”;可如果你不想再理這個人,那就不要理了;如果你還有其他不得已往來的原因,那就普通來往便是。別人的錯誤不該由自己來承受。
2. 只考慮事情,而不放縱情緒。為了解決問題,就不要有消極的情緒。就事論事。儘管許多時候我們就是無法控制住自己,被感情左右。但是如果不去控制情緒,我們就會有一種“不會帶來任何好結果”的情緒出現,還有引發更多的情緒。考慮事情就單純考慮事情的前因後果;而情緒自然是要解決的,那麼為什麼會有情緒,是我們的什麼需求得不到滿足了嗎?事情只是我們需要的一個突破點。比如你想要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但是室友卻吵鬧無比,於是你有情緒,生氣發火。他們吵鬧是事情,你生氣是情緒。可你情緒的背後是你的需求:安靜。所以最佳的處理事情方法就是溝通,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附加多餘的情緒。
3. 事後整理自己的情緒。我們都不是聖人,情緒有時候也難以控制。我們能做的只是儘量避免自己的情緒帶來的負面結果。所以情緒之後,要學會整理自己的情緒,避免下次同類事情再次影響自己負面情緒的滋生。
最後建議高三的樓主在忙碌備戰高考的同時,適當地給自己輕鬆休息的餘地,減壓很有必要。祝學習生活愉快!
-
6 # 芒來小姐
認識現在的伴侶之前,我有個頗有好感的男性朋友,他是個外向、自來熟、充滿魄力的男人,我把他介紹給身邊的朋友時,一個從事心理諮詢的女性朋友,對他抱有非常強烈的排斥態度,我察覺到她非常反感他,但不知道為什麼。
我很想知道為什麼,於是去詢問這個朋友。她說,他們閒聊時,男人對她說 “男女根本不可能平等,男人天生比女人強一些,女人天生要弱一些”,她大吃一驚,覺得這個男人的一些行為和舉動是在冒犯她,他自來熟的表現讓她覺得很受傷,她覺得,我要是和他在一起,無異於飛蛾撲火。
我將朋友這番話牢記在心,第二天我和這個男人參加一次聚會,我注意到,面對陌生女人,他坐姿兩腿張開,和美女聊天時,喜歡兩腿張開並把一隻腳放在美女兩腿之間。這個細節很微妙,如果不刻意觀察,很難發現他有侵犯對方的傾向。
發現這個細節後,我第一時間去問心理諮詢師朋友,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舉動。朋友說,雖然他們只是面對面交談,但她感知到這個男人自尊心非常強,情緒波動大,對人熱情卻給人距離感,而究其原因,一些聊天內容讓她注意到,這個男人對很多事情都耿耿於懷,無法合理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常處在被情緒操控的狀態下。
由於不會控制情緒,這種人非常容易成為情緒的奴役,內心形成負面情緒的黑洞,長期的自我壓抑,導致他內心像一個脹滿氣的氣球,四處尋找發洩口,當他忍無可忍就會爆炸,做出失控的舉動,而他自己甚至沒有察覺到這些舉動。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他人即是地獄。情緒失控的人往往察覺不到自己情緒失控,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面對情緒失控的人,遭殃的往往是他身邊的人,因為他們無法預知他什麼時候、會以怎樣的方式失控。
如果我沒有發現他的本質,而被他的表象迷惑,那我現在真是跳進火坑裡了,但幸好我及時發現,避免了一場情感浩劫。如何判斷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緒失控人士呢?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寫了五種方法,用這五種方法觀察別人,能夠一眼看出對方的情緒控制能力。
1.瞭解自身情緒。
對自身情緒更加確定的人對生活有更強的掌控能力。面對擇偶、創業等人生大事時,他們更清楚個人決定的真實感受,一旦做出選擇就不會輕易變動。無法察覺到自身情緒感受的人,只能聽命於情緒的操縱。
2.管理情緒。
情緒調節能力差的人常常受到痛苦情緒的困擾,情緒調節能力強的人則很快就能從痛苦情緒中抽身而出。
3.自我激勵。
自我控制情緒,延遲滿足、抑制衝動,是所有成功的基礎,擁有這種技能的人不管在什麼領域、做什麼工作,都會有出色的表現。
4.識別他人情緒。
同理心是基本的“人事技能”,微妙的社會訊號顯示了他人的需求及慾望,有同理心的人對這些社會訊號的協調性更強。
5.處理人際關係。
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更不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日本有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好鬥的武術質問一個禪師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禪師罵他:“我才不跟你這樣不入流的人談論道呢!”武士暴跳如雷,拔出長刀要殺了禪師。禪師平靜的說:“此時,你就是地獄。”
武士領悟到,禪師說的地獄是武士被憤怒控制,立刻冷靜,收刀回鞘,向禪師鞠躬,感謝他的點撥。禪師說:“此時,你就是天堂。”
這種“彼時地獄、彼時天堂”,就好比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能過哪種生活,完全由控制情緒的能力決定。情緒智商的高低,決定了人是生活在地獄還是天堂。很多時候我們努力提高情緒智商,不是為了超越別人多少,而是為了保護自己,認清身邊的情緒炸彈人,減少身邊“坑隊友”的數量。做到這一點,生活就會比以往順心很多了。
-END-
回覆列表
都說女人都很情緒化,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的女人才可愛。但其實,能控制住自己情緒的女人,才有大將之風,能在關鍵時刻掌控自己的命運。
胡蘭成的這位妻子佘愛珍,還真是位傳奇女子。
她的前夫,是上海黑幫老大,和杜月笙齊名的吳四寶。
那年她還是吳四寶的夫人,有一天,她坐著自家小轎車出門做頭髮。在透過租界關卡時,租界巡捕槍支走火,打傷了她保鏢。
那保鏢哪肯善罷甘休,立刻還了一槍。平地而起的槍聲驚動了租界的警衛隊。一時間,所有的子彈都朝她的車子飛來,她竟然籠罩在槍林彈雨之間。
坐在後座的愛珍反倒神志清靜,她反應極快,滾下身去,把身子埋進車椅子裡,還擔心子彈和碎玻璃飛著眼睛,沒忘了用手捂住臉。
等到巡捕頭子趕到,制止這場亂戰,才發現車裡有個女人。大家都以為她已死在亂槍之中,拉開車門一看,她居然毫髮未傷。
人稱她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其實她當時如果驚慌逃跑,恐怕早就被子彈打成篩子。
是非功過暫且不論,就事論事地說,關鍵時刻的清明與鎮定,救了她的性命。
有那麼一句話說,一個人在世間永遠需要兩種能力——好好說話和情緒穩定。
這世間有些東西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比如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但也有些事情,是我們踏踏實實去努力,就能一步步變好的,比如一個人的學識、工作、外貌和格局。
你能控制得住情緒,就能控制得住你人生中,會慢慢變好的那些部分。
積極地去改變,哪怕是最微小的進步,也比站在原地,困於抱怨和憤怒要好。
最大的幸運,莫過於透過一天天的努力,看著事情一點一點地變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