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記錄農村點滴,不喜勿噴
13
回覆列表
  • 1 # 約束001

    在我們這裡,每年插秧就得趕節氣,收過麥子,就得趕緊插秧,人們形容忙活情景:“早晨一片黃,中午水汪汪,下午綠成行”,這就是搶時間趕速度,若錯過了節氣,稻子就要減產,影響秋後的收穫。這不現在又到了水稻插秧的季節啦。

    回憶當年那個年代的插秧,我還真深有體會和記憶。1975年8月份,我與二十多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作為下鄉知青,從當時的濟寧市區,來到了那時比較偏僻的魚臺縣唐馬鎮東南甄莊插隊落戶。那個時候,農村勞動條件艱苦,幹農活強度也比較大,沒有像現在這樣農村條件好,農業機械也沒有,幹農活都是靠“人海戰術”拼體力。我記得那是5月初,人們先找一塊排灌較好平整沃田,撒下稻穀,這叫席稻芽子,稻芽子的秧齡期為四十天左右。收麥後,人們再把席好的稻秧苗拔好捆好,再肩挑、車拉運到耕地淌好的水田裡,再組織勞力插秧。在秧田裡,先量好距離,扯上塑膠繩,人們在繩與繩之間插上秧苗,插的秧苗要保持成行成趟,橫叫間距,豎叫株距,這樣的設計說是科學種田,即保持良好的通風、抗倒伏,Sunny照射充足,促使稻米高產,收成好時一畝地畝產一千好幾百斤呢。

    那時插秧,是非常辛苦和勞累的。人們兩腿插在泥田裡,彎腰曲膝弓背,手捻著秧苗(七八棵秧一堆),用手插入水田裡,手中的秧苗也是有要求的,插的不深還不能淺,深了秧苗不易成活返青,淺了漂秧更不行。宋代曾有一位高僧曾生動描寫當時勞動人民插秧的勞動場景:“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我記得那時還都是生產隊,插秧時滿地都是人,人們插秧都是爭先恐後,誰也不甘落後,還常常進行勞動比賽,每年評選插秧能手,插秧這個活最適合年輕婦女幹,她們身手靈活,不容易感覺累,一下水田手抓起秧苗來,就低頭弓步一直到地頭而不抬頭直腰歇息,只見她們身手如輕燕,捻秧插秧如閃電,她們快的一天能插一畝多地呢,而我那時,才接觸農活,跟大家學插秧,從早晨天剛亮,就跟著下地,到天黑伸手不見五指才收工,早晨晌午飯都在地頭吃,我記得我一天插了九帶秧,也就是五六分地,那還是拼命乾的,中間累的抬頭起身,腰痛的要裂開,手腳被麥碴扎的傷痕累累,熱心的鄉親們看我累得不撐了,還半路上伸出援助之手,幫忙給插上一段,這樣每到晚上收工回隊,吃飯時坐到大樹底下都不想起來吃飯了。現在想起來,幹農活真不容易,農民世世代代種田為生,從種到收,其間進行稻田管理,要付出多少血汗,承受多大的勞累啊,正像古詩中所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介紹的物件,感覺挺喜歡,但他家壓力好大,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