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昨天老師發信息說小孩作業沒完成,前一天晚上問小孩作業全完成了,而且一起陪著寫到10點,跟老師如實說了,老師回覆你小孩作業老這樣完成不了,下次自己領回家吧。晚上孩子回來我問了,小孩說就一個題不會沒寫,跟老師說不會,老師說講過的不會就是偷懶
8
回覆列表
  • 1 # 詩意人生Y

    謝謝邀請!孩子的家庭作業先讓他自己完成!放學後,讓孩子適當休息一會,不能把吃飯睡覺的時間佔用了。等孩子做完作業後,再適當給孩子看看,如果做作業時,孩子有疑難問題,給以適當指導。家長做好監督就行了,保育好孩子的身心健康,快樂的學習和娛樂!習慣了也就成了習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家之言!

  • 2 # 二老9206

    小孩子的家庭作業,家長必須監督輔導。有的家長強調沒時間文化水平低,這不是理由,每位家長都應把培養孩子放在第一位。輔導孩子做作業時要有耐心,遇到孩子不會的問題時千萬不能急躁,更不能發脾氣打罵孩子,要給孩子思考時間,不要直接告訴答案,要採取啟發引導式輔導,不能輸灌式輔導。孩子的作業如果經常太多,睡覺很晚,是要向老師提建議的,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利於學習與身體的。謝謝。

  • 3 # 清照書房

    關於孩子的家庭作業問題,我個人認為,在低年級(一二年級)的時候,家長可以陪在其身邊,幫助和輔導他完成作業,畢竟低年級的孩子很多字還不認識,理解不了題,還有大量的默寫聽寫也需要家長參與其中的。但是到了三年級以後,我會把完成作業的事交給他自己,讓他明白作業是他自己的事,是需要他獨立完成的,家長需要參與的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養成檢查作業的習慣,會不會?對不對?要問孩子自己。家長要檢查的是完成率,而不是正確率,讓孩子明白他需要對自己的作業負責。發現孩子作業有空題時,先問明原因,然後告訴他如果遇到不會的,思考後還是不會,是要及時去弄懂的,在學校可以問老師或同學,在家可以問爸媽。

    有些孩子害怕問問題,有可能是怕被老師和家長說他沒認真聽講,所以,我覺得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是要去鼓勵孩子多提問的,這樣既可以激發他們思考,還能及時瞭解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 4 # 令狐青雲89088282

    這個問題應該在孩子身上,不會不是理由,如果是不會,那也要老師知道你不會,孩子不會的題,應該在作業本上有反應。還有如果是一次家長問孩子說,你的這樣做完沒有,孩子說,做完了,家長就盡責任了嗎?因為在你教育培養孩子的時間,孩子也在揣摩家長心態。第一次可以以做完了,矇混過關。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這就有了老師說,你的孩子經常不完成作業。

    還有陪伴孩子做作業,看是家長在盡責。其實是給孩子訊號,你看你讀書家長上班那麼辛苦還陪你做作業。當老師問起有話對。

    真正當孩子做家庭作業的時間,家長應該做是監督,不是陪伴。要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這才是家庭作業的意義所在。當孩子做完作業,家長首先要確定是否完成,然後是讓孩子檢查作業是否全部做對。確定孩子是真正做到了,讓孩子收拾好書包。

  • 5 # 佩玉的爸爸

    孩子的家庭作業無論時間早晚,我想低年級階段家長一定要有一個信念,就是培養孩子的作業習慣最為重要,只要完成了這一個目標,那麼對於孩子以後的學習將會是一把利劍。

    當然這只是自己的看法,大多數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寫作業寫的時間太長,肯定是老師的教育出現了問題,但其實家長有沒有考慮到同樣的作業,有的孩子10來分鐘寫完,而有的孩子寫了30分鐘,更有的孩子寫了兩個小時,到底是老師的責任還是家庭教育責任,還是孩子的問題呢?

    當我們思考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才能夠了解,把孩子的作業態度,作業習慣培養正確,這才是最重要的黃金,無論是100克的,還是1千克的。重要的是它的純度,而不在於他們創造的時間的長短,因此對於學生來講,家長應當刻意的培養孩子的作業態度,作業習慣。

    如果說一個孩子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陪伴寫作業的過程中,輔導作業的過程中,用了30分鐘,完成了比較好的目的,而有的孩子需要兩個小時,我想結果是一樣的,家長千萬不要糾結於30分鐘和兩個小時之間的差距,而應當糾結於孩子面對作業完成作業的態度,完成作業的質量。

    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可能現在很少有人說了,也就是說年輕的時候多吃苦,年齡大了少吃苦,大概就是指學習這一件事情。

    那麼對於學習吃苦是什麼概念呢?想必就是讀書就是休息時間被學習佔用,就是娛樂時間被學習佔用,這就是吃苦。這些時間不僅僅是孩子的,還包含了家長必須做出的犧牲。

    永遠不要糾結於作業完成的時間長短,在保證孩子健康的前提下都是次要的。

    如果孩子沒有那麼多的作業,有的孩子可能也是會看兩個小時的電視,為什麼看兩個小時的電視,家長就覺得正常,為什麼寫兩個小時的作業家長就覺得不正常了。

    疼愛孩子不等於溺愛孩子。

  • 6 # 歲月晴好m

    就看是多大的孩子了,一般來說家庭作業困難的孩子多數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作業做不完或者不會做,甚至有些撒謊騙家長或者老師,把每天早上老師的批評當做撓癢癢不當一回事。這種情況的孩子家長要麼甩手掌櫃,要麼一問三不知,要麼脾氣暴躁沒有耐心,長期下去孩子更加不求上進,形成惡性迴圈。家長鬧心,孩子依舊,老師放棄,後果很嚴重。

    正確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是家長靜心。暫時放下自己的事情,靜心陪同孩子,安靜的坐在孩子旁邊,給孩子安全感和依賴感,讓孩子也靜下心來。

    二是孩子安心。給孩子信心,及時鼓勵孩子,相信孩子。先讓孩子獨立完成,遇到不會做的先放下 ,把會做的寫完後肯定孩子的成績,然後幫助孩子解疑釋難,同孩子一起攻克難題,共享成功的喜悅。

    三是家長耐心。孩子本來學習有困難,家長千萬不可暴怒辱罵孩子,更不可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而是耐心陪伴孩子,讓孩子覺得有困難找父母,並能得到父母的幫助,從而放心的努力完成作業。不可包辦代替,更不可撒手不管。

    總之 ,家長要剋制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引導孩子走上軌道,他就會慢慢跟上來了。

  • 7 # 六和麥田

    刺蝟取暖式作業管理最好

    作業管理是我們很多家長最頭痛的事,既然是頭痛,那肯定有一位讓家長頭痛的孩子,這兩者應該如何相處會更好呢?

    作業,我要假裝都懂的逐一查證

    請孩子把今天的作業要求拿出來,然後就是一題一題地對照是否完成,孩子看著你就像你很懂一樣去查他的對與錯,孩子如果書寫草率,就可以判定孩子錯誤,讓他把題目再做一次,孩子自然會很認真地再做一遍。

    藉助家長群的曬作業,可以知道答案,那也能查出孩子作業的一些不足,需要改正的地方。

    一句話,作業不是問孩子好了沒有就可以了事的,哪怕晚上都已經做了好長時間了,也不要輕易的用動動嘴就把作業給督查到位了。第一次不認真地檢查,就會換來後來孩子對我們的輕視,也對作業的輕視,更對他自己的誠信等方面的輕視。

    作業,我們要用好現代化的手機

    手機下載一些APP軟體,孩子作業的批閱都不成問題,有過一次再次的認真檢查,孩子以後的作業自然會越來越用心。手機不給孩子找答案是非常正確的做法,但是,給我們家長來用就是最好的工具。

    作業,我們也要操持一定的距離

    家長認真了,孩子也會更認真,於是有的孩子就會一遇上問題,就向家長請教,讓家長告訴他這個字怎麼寫,那個題怎麼解,否則就把時間拖到讓家長投降為止。此時的家長,就需要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我們陪得了一時,卻陪不了一世,更多的還是要靠孩子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作業,是我們家校聯絡的好載體

    孩子作業不會做,那就讓孩子直接與老師連線,讓孩子與老師對話,如果孩子敢問,說明孩子與老師的交往一膽怯;如果孩子不敢問,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例如是自己上課沒聽,沒有記住老師說的要點,有過一次通話之後,孩子以後上課自然會變得更好。

    藉助作業,不是擁有更多與老師交流的好載體嗎?談談孩子的作業,談談孩子的上課,談談孩子的興趣,談談孩子的全面發展……多麼好的時機,不一定要等到第二到學校,除非真的晚了,不願意打擾老師休息。

    作業,是家長教育的智慧體現,既要與孩子親密聯絡,更應該懂得安全的距離,既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也提升孩子的學習獨立性。總之,家長不要只限定在作業上的問題,才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是立體的,孩子是多元的,多關注孩子的情的成長。

  • 8 # 育鄰人

    引導孩子行為自立是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關於孩子的家庭作業,更多的應該落實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從成長習慣開始引導。

    孩子的成長問題確實已經成為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孩子不僅關係到家庭未來的幸福生活、國家未來的發展境況,更關係到孩子學習、成長期間的家庭生活品質。“計劃生育”與城市化之前,每個家庭都能夠根據家庭生活狀況的實際選擇養育多個孩子,養育多個孩子的好處就是能夠根據孩子自身的成長特性“散養”孩子,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成長。“計劃生育”與城市化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每個家庭都只能養育一個或兩個孩子,這就相當於把家庭未來幸福的“雞蛋”放到了一個籃子裡,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曆程再也不敢“大意”,必須萬分小心的呵護孩子的成長。但是,越是謹慎小心就越是不知所措,特別是在當今“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之下,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幾乎都必過高考“獨木橋”。那麼,作為家長如何實現對孩子的“精養”呢?

    1、充分信任、瞭解孩子

    孩子是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新生命,孩子成長過程幾乎每一天都印刻在父母的腦海裡。那麼,父母就應對孩子有充分的瞭解,瞭解孩子的言行習慣、瞭解孩子的性格特徵、瞭解孩子在同齡人中的相對發育狀態,做到對孩子的成長“瞭如指掌”。俗話說:“枝子莫如父”,父母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瞭解孩子的人。但是,生活中常常存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及“愛屋及烏”的現象。造成父母對於自家孩子的認識往往都停留在“好”得方面,也就是認為孩子總是好的。這就客觀上容易造成父母對於孩子成長認識的“遮蔽性”,從而造成父母對弈孩子成長引導的“燈下黑”現象,比如學習了大量育兒的道理,但是一到教導孩子的時候就都全忘了,往往就成為了一切順應孩子、由著孩子,總相信孩子大了就會好的。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日積月累的,沒有“沒日沒夜”的成長是不會結出碩果的。孩子的成長也並不會偶爾發生“鉅變”,比如平時就習慣了賴床,那麼,孩子自然不會輕易的完成起床的動作;再有,孩子如果習慣了和父母講道理,那麼當您無論告訴他什麼事情的時候,他都會與您理論,這樣就會造成教導方向的不確定性。信任與瞭解孩子是建立在相對準確的方向引導之上的,方向猶如燈塔,航船的基礎是燈塔,孩子成長路上同樣需要有相對確定的行為方向指引,也就是有基本的行為對錯引導。

    2、做好孩子與老師間的協調員

    題主在闡述中提到陪伴孩子寫作業到十點,詢問了孩子作業是否完成,而老師回覆“你小孩作業老這樣完成不了,下次自己領回家吧”。這其中肯定出現了資訊的不對稱傳遞,需要父母進行核對,理清問題出現在哪裡。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應“利己”而出現善意的謊言,任何的語言傳遞活動都會自覺與不自覺的發生語意偏差。孩子在成長活動中同樣會為了得到獎勵或者逃避處罰而“撒謊”,“撒謊”並不是孩子刻意為之,而是人性“趨利”的本能。這就需要父母從根本上做好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協調員工作,特別是關於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過程中與老師的協調工作,要能夠充分掌握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資訊間隔。

    3、做好孩子的成長顧問

    生活最大的樂趣是自我才能被他人肯定,被肯定是榮耀性的行為,孩子的快樂來自於“你真棒,****都會”。同理,每個人的弱點就在於害怕被人知道自己在****方面的“無知”,生活中很多“欺瞞”行為都源於此。要求孩子學習過程中“有問題就問”,這個要求是合理的,也容易做到。但是,孩子如何落實這個“有問題就問”呢?怎麼樣問才不被“惡意嚇阻”呢?

    孩子生活中有很多的問題,他們總有“十萬個為什麼?”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因為,對於任何人第一次接觸道德事物都是新的,也都想問個為什麼,而且孩子還特別“健忘”,往往同一個問題會問很多次,這會使很多父母的耐心用盡。對孩子的為什麼,父母時常有“不耐煩”現象。這個“不耐煩”就會成為孩子學習過程中迴避“有問題就問”的關鍵,致使他們不敢“貿然”問任何他們認為有可能被父母或老師拒絕回答的問題。所以,引導孩子學習在“有問題就問”的更本不是告訴孩子有“有問題就問”這回事兒,而是要在生活中給予孩子有問必答或者乾脆像孩子一樣好奇的、與孩子一起探知世界,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顧問。

    孩子的成長源於模仿,教導孩子成長不在於您對孩子教了什麼,在於您在生活中如何陪伴孩子成長。陪伴孩子成長,示範引導是最得力的助手。

  • 9 # 子要一家

    我按以下輔導小孩作業,希望對您有幫助:1.小孩必須有一個家庭作業記錄本。(1)小孩寫作業之前,首先把家庭作業記錄本放在書桌上。按照家庭作業記錄本上的一項一項的完成(2)小孩完成作業後,家長按照家庭作業記錄本上的,一項一項檢查是否完成。注:只檢查是否完成,不檢查對錯。(3)第二天再檢查小孩家庭作業時,檢視前一天老師批改作業對錯情況。要及時與老師溝通,以免發生小孩故意漏抄作業的情況。2.必須有一個錯題本。(1)錯題登記在錯題本上,不懂的問題,回學校問老師。考試前再複習一遍錯題本上的錯題。(2)所有的錯題,要求有錯題的原因分析。我想說的是我們家長不是小孩的老師,也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是高學歷,可以教自己的小孩。讓小孩學會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這才是最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設計的你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