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愛動漫
-
2 # 醉心動漫
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隨著資訊時代大發展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新鮮的事物,被更多的新鮮的事情擾亂自己單純的心靈,那麼我們就會慢慢的脫離了童年單純幻想的時代,雖然依然喜歡這動漫,但是再也不會有那種放學後匆匆跑回家開啟電視,滿懷激動加亢奮的心去等番劇的的感覺,更不用說看動漫而忘了吃飯,睡不著覺了。
先說說日番
一:我認為現在的番劇確實沒有以前用心了,現在更多的番劇追求的是一種快節奏,製作公司一開始製作一季,然後看看觀眾的反響怎麼樣,看的人多那麼就會出下一季,人少就不再跟新了。例如現在比較火的《一拳超人》,就會出第二部第三部,甚至更多部。《一拳超人》給我的感覺,那就是燃,無敵,打鬥很精彩;但卻沒有《七龍珠》那種從弱變強的那種不斷掙扎不斷的奮鬥感覺,那種力量和勇氣也是現在的番劇達不到的,說到底製作還是沒用心,用心的動漫是不會缺少人看的,這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番劇一出就是幾百集,而有些一出就是10多集的原因吧。
二:現在的番劇製作方向更多的是偏向歌舞,腐,宅,搞笑的方向去製作了,從今年日漫就可以看出來,針對的年齡段不同,也是影響追番的一個原因。
再說說國漫:
國漫我還是覺得非常讚的,在我們比日漫落後那麼多,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非常滿足了。從玄機的《秦時明月》《天行九歌》到騰訊動漫的《狐妖小紅娘》再到俠嵐製作團隊的《不良人》系列以及我們忘不了的《一人之下》呆萌霸氣的馮寶寶,都是非常適合去追番的,雖然還沒跟新,一旦有跟新的訊息,心裡還是有些小激動的啊。。
要是實在沒有可追的番劇了,可以多看看動漫周邊,也能提起不小的興趣呢。
還有想說的是一部好的動漫,一部用心的動漫,一部能給你內心帶來感動,帶來勇氣,帶來激情的動漫是不會缺少追番的人的,知識現在真正用心的動漫變少了而已。
最後放一張《寵物小精靈》的可愛圖片,希望我們都能找回追番的感覺。
-
3 # 滄海1256
不是追番的慾望越來愈低了,而是因為自己有了更多的事情,讓生活變得更加多樣,並不是特別的需要繼續打雞血似的靠追番來讓自己變得更開心,說明了你已經成長了很多。追番作為你曾經的樂趣,但是你在閒暇之餘仍感受到了你對追番興趣的降低,說明你還是有足夠的關注度的對你曾經熱愛的番。
-
4 # 橘子冰團
有句話叫炒冷飯
覺得新的東西無法接受時候,適當的去回顧以前自己所喜歡,
動漫很感性化的
-
5 # 古無雙月
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出現,佔據了你的好奇心,比如我之前不看抖音,看小說,但是下了抖音又不止的點開看一下,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當你想看下去的時候就會一直追,心存僥倖的看下別的就會佔據原先的好奇感。要抵制能獲得短暫快感的新事物,忍住誘惑,短暫快感過後你又得重新補充,從而導致對其他的一點也不感興趣,這個時候就要改正,去做一些事情。想想以前是為什麼喜歡追番,現在怎麼感覺不想了,相信會找到答案,別人說的終究是別人說的,你要自己找到,加以改正,這樣才能有所收穫。
-
6 # 樂哈哈總動員
以前看動漫是因為我們渴望動漫裡的精彩人生,而現在追不動是因為發現自己的人生根本和動漫裡不一樣,動漫再也滿足不了我們精神上的需求。現在的我們更想的是好好的去了解自己,體會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體會動漫裡的人生,畢竟再單純美好悲傷殘酷沉重治癒,那也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
7 # 搞笑就要哈哈笑
這個很正常,當你追劇的時候,是你大腦墒增的開始,也就是混亂程式,當你持續去看劇的時候,你會處在無意識過程中,最後一天下來,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所以多花點時間學習,結合看劇,你的感覺會完全不一樣,讓看劇變成自己的獎勵,而不是習慣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讀一下下面這個文章
一、 關於反熵增思維模型的原理和機制
減小某個系統的熵的唯一途徑就是打破孤立的條件,建立開放性的互動,從外界吸取負熵。熵代表混亂無序,那麼負熵就表示有序,可以做功的能量和可以被識別的資訊是典型的負熵。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除了宇宙之外,沒有什麼系統是真正的孤立的,我們始終能建立開放性的互動。所以,熵減少的過程比比皆是,就像生命,它將太陽能轉化成生物能,並從無序中發展出有序。這便是我們要講的反熵增思維模型。簡單來說,反熵增思維就是透過一定的外力作用讓體系從無序的狀態轉變成有序的狀態。
就像一顆種子,從土壤中汲取養分,從空氣中獲取養料,從Sunny裡得到動力,把本來七零八落的碳原子、氫原子和其他元素組合起來,變成一棵大樹或一株小草。如果你從樹上切一片樹皮,或者一片葉子,你會在顯微鏡下看到它的分子結構排列整齊,幾何圖案美得讓人驚歎。這就是一個負熵(反熵增)的過程,就是把原本混亂的原子重新組合有規律的集體,從無序走向有序。
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人類的意識系統,意識也在自發的變的無序和混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中稱意識的無序和混亂為“精神熵”,當精神熵變大時,人們會變得焦慮、煩躁、憤怒甚至恐懼和不安。正如愛默生所言:“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這些都源自於我們內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種生命沒有意義、不值得繼續的感覺。這是精神熵帶給人們不好的體驗,讓我們背離了幸福體驗。米哈里說,精神熵是常態,這正是人們常常被無聊、煩悶和痛苦糾結折磨的根本原因。幸而有反熵增定律的存在,我們可以透過意識的開放和更新互動,打破意識系統孤立的條件,不斷注入新的能量,重新獲得內心的新秩序。
“好的生存狀態”,英文直譯為well being,就是幸福的意思,“好的生存狀態”要兼括生理滿足與精神系統中的秩序。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如何學會掌控意識,對抗精神熵,不斷獲得內心的秩序,成了提升幸福感體驗的關鍵。
二、 反熵增思維模型的廣泛應用
熵增定律適用於一切孤立的系統,因而反熵增定律對具備打破孤立條件的一切系統都成立的。它被廣泛的應用在控制論、機率論、數論、天體物理、生命科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重要領域。
本文著重於反熵增思維對提升人們幸福體驗的應用,屬於積極心理學範疇。第一次把反熵增定律應用到心理學的是積極心理學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他的著名論著《心流》中提到對抗精神熵最好的方式是最優體驗,也被他稱之為“心流”。
心流,是一個人完全沉侵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但大腦裡並不是只有一個念頭,它仍然在高速的運轉,但是所有念頭都是非常有規律、有秩序的。此時,你的精神熵非常低,你的大腦像熵值最低的晶體,機構井然有序,又充滿了能量。就像水分子在冰的狀態下一樣。當你審視自己的意識時,發現它們像冰一樣晶瑩剔透,一切都處在最佳、最合理的位置上,雖有念頭都相互支援、相互關聯,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地往同一個方向前進。這時一個混亂程度最低、秩序最高的心裡狀態。也被米哈里稱之為最優體驗,當你處於最優體驗時,你會感到無比欣喜,覺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動,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牽著鼻子走。心流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積極的生命體驗,從而給我們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提升幸福體驗。
三、 如何運用反熵增思維模型提升幸福感
1、 選擇“少有人走的路”,自律勤勉
M.斯科特.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裡說到:“我們總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慣於選擇平坦的道路,這是我們的惰性使然,懶惰是我們內心中熵的力量。“對抗懶惰就是負熵的過程,充分的自我察覺和反省,察覺到自身的懶惰,找到懶惰的痕跡,一旦發現因為懶惰而放慢了腳步時,強迫自己加快步伐,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大步邁進。反熵增是一場永恆的戰鬥,沒有一勞永逸,只有不斷的察覺、自省和行動,不斷以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成長,實時更新自己的人生地圖,以自律勤勉降低精神熵。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踐行了許多年,收益匪淺,也將是自己堅定一生要走的路。
2、 堅持冥想,保持專注力,讓意識有條不紊
意識總是容易混亂,而專注產生的心流體驗,是保持意識有條不紊的有效方式。 冥想有助於提升正念、保持做事的專注度,有助於內部追求的達成,進而有助於幸福感的提升。
《正念的奇蹟》中,一行禪師倡導的就是時刻體悟當下的喜樂。每日正念,提醒自己活在當下,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飲食、聆聽、寫作、散步都是冥想。每個時間段都只專注於一件事情,遮蔽一切干擾資訊。在吃飯的時候,就享受眼前的食物;在聆聽的時候,只關注眼前說話的這個人,做到共情和關注;寫作的時候,就全心投入到文字世界,把現實的煩惱從心靈抹去;散步的時候,就專注於前面的路,心無旁騖,放鬆慢行。哪怕只是簡單的日常瑣事,只要我們全身貫注,都會無比豐富。就像叔本華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怎樣的,主要在於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看它,所以不同的人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認為它荒蕪、枯燥和膚淺,有人覺得它豐富、有趣而且充滿意義。”堅持冥想,保持專注力,專注於正在做的事,讓內心重回秩序,提升幸福體驗。這基本已經是自己慣有的生活方式,每日踐行,在簡單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自得其樂。
3、 生命在於運動
亞里士多德說得好,“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生命的意義。人體的每一部分都不停而快速地運轉,心臟在一收一張的重複中有力而不倦的跳動;人肺像蒸汽機一樣,不斷地抽動;大小腸總是在蠕動;腺體也在經常地吸取原料和分泌;甚至大腦也隨著脈搏的每次跳動和我們的每一呼吸,有它自身的加倍運作。有些人完全沒有運動,就像很多常年伏案工作的人,其表面的靜止和體內的騷動之間,存在著有損健康的顯著的不當。體內這些不停的運動,需要一些外在的動作配合,沒有運動就好像是在壓抑情緒一樣,連樹木要長得好都需要風的搖動。
就像長期做伏案工作的作家村上村樹在他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面所說到:“孤絕之感,會像不時從瓶中溢位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覺中腐蝕人的心靈,將之溶化。這種危險,我們大概有所體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須不間斷地、物理性地運動身體,有時甚至窮盡體力,來排除身體內部負荷的孤絕感。”村上村樹跑馬拉松
在瞭解到反熵增定律之前讀了村上村樹這本書,當時並不知道他是用跑步的方式對抗自身的精神熵,也就是他所說的“孤絕感“。在那時我也養成了跑步的習慣,雖然沒有像村上村樹先生一樣成為一個馬拉松跑者。但跑步是我重回內心秩序和安寧的最佳方式之,一直以自己的節奏跑著。每每跑完步,渾身都充滿了能量,再面對之前所謂的難題都變得輕鬆。
生命在於運動,無論是跑步也好,游泳、健身等其他運動也好,總是能讓我一次次找回活力,這是我樂此不彼的原因。
4、 學會在獨處中尋找樂趣
叔本華說過一句經典的話“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一個具有智力的人在完全孤獨的時候沉侵於一己的思想和遐想之中。”為什麼呢?米哈里在《心流》裡也做了闡述,建議人們在獨處中尋找樂趣這點是相通的。他談到一個人若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程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援,就能達到心流的狀態。一方面,獨處是建立自己的內心繫統的必要經歷;另一方面,有了自己內心的系統,更能夠適應偶然願意陷入的孤獨的處境中。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裡,安迪因為在監獄裡私自播放了莫扎克的《費加羅的婚禮》的音樂而被關禁閉。暗無天日的一個月禁閉後,獄友問他你怎麼忍受得住?安迪回答說:有莫扎特陪著我。我想他並不孤單。記憶中儲存足夠資訊的人能夠獨立自足,並能自得其樂,就像安迪一樣。無論是閱讀、欣賞音樂、瑜伽還是寫作,這些大都需要一個人獨處完成,但卻在潛移默化之中在記憶裡儲存起獨立自足所需的足夠資訊。
就拿閱讀這個來說,特別喜歡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一書中寫道:“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何那時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的問題。”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能專注於作者要講述的世界,自己的思維也在不斷的跟作者進行互動,不斷衝擊著自我認知。這不是一個完美的反熵增的過程嗎?
再比如說寫作這件事,許多人指出,詩人與劇作家往往是一群嚴重沮喪或情緒失調的人,或許他們投身寫作這一行,就是因為她們的意識受到精神熵干擾的程度遠超過一般人:寫作是在情緒紊亂中塑造秩序的一種治療法。雖然我們不是作家,沒法進行專業的文字創造。可我們可以透過寫日記的方式來降低我們的精神熵。偶爾的幾個失眠夜,我都選擇起身來寫日記。記錄當時的想法,思緒,有時只是抄錄我喜歡的文字,這樣總是能很好的避免陷入胡思亂想的黑暗中,且屢試不爽。
四、 小結
最後借用派克的話:“我們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病態的,一個是健康的;一個走向生存,一個走向死亡。”熵增定律適合於任何孤立的系統,這是不可逆的,唯有打破這種孤立狀態,才能走向健康,走向生存。反熵增的戰鬥時永恆的,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自律勤勉;堅持冥想,保持專注力,讓意識有條不紊;運動、閱讀、寫作、音樂等活動中吸收養分,在獨處中獲得樂趣;這些無不需要能量,卻是負熵的過程,最佳體驗的創造途徑,提升幸福感的必經之路。
回覆列表
主要年齡上來了,很多都是合適年輕人看的,挑選合適自己風格的,才能看得內心彭拜,通宵看,到了更新時間馬上播放,做自己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