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咖啡廳

    小雪微鑑:說起歷史上的辛亥革命,是實實在在的窩囊,由於孫中山的不徹底性,把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讓袁世凱嚐了個鮮。袁世凱是當時的滿清老臣,他一方面遊說革命黨,說自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讓宣統皇帝退位,另外一方面,他向隆裕太后保證,自己可以保全大清江山,這樣的兩面派到後來,果然竊取了革命黨的勝利果實,成為了民國大總統。

    如果沒有袁世凱,小雪相信,大清朝也沒有所謂的《優待條件》

    說起這段歷史,很多人都覺得,如果當時革命黨可以所向披靡,不選擇和袁世凱合作,宣統皇帝可能直接成為俘虜,大清朝也就沒有了《優待條件》,後來也就沒有北京政變。

    但歷史就是歷史,我們要客觀來看待。袁世凱這個人老奸巨猾,他一方面收受革命黨的銀票,一方面,又穩住清朝政府,後來自己還可以釜底抽薪,自己成為民國的大總統,大清國的另一個皇帝,享受一下萬人朝拜的感覺。

    這種人,終究會死在自己手裡,後來,袁世凱病死,屍體都沒有被埋葬,可謂死無葬身之地,他的做法,有違歷史潮流,是眾人唾棄的物件。

    民國的初衷,是讓宣統皇帝退位,自己的政權得以合法化,所以才有了袁世凱的竊國

    在辛亥革命以後,孫文逃往日本,而眾人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在當時,袁世凱是溥儀的希望,什麼張勳、張作霖,都沒有當時袁世凱的老奸巨猾,才讓溥儀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這剛沒登基多久,就退位了,溥儀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放在袁世凱身上,一點也不為過,如果他是一個忠肝義膽的人,就不會和民國和談,而是死保皇帝,可能溥儀還不會退位,可是,這樣的老奸巨猾的亂臣賊子,卻和孫文玩起了陰謀詭計,最後,自己成為了贏家,《優待條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客觀上,袁世凱的這種做法似乎保全了溥儀和清朝皇室,但是,這就是袁世凱的套路和陰險的地方。

  • 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辛亥革命指的是從武昌起義爆發,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革命事件。實際上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為什麼這麼說呢?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一個共和政體的國家。但事實上辛亥革命只成功了一大半。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但稍有遺憾的是,封建皇權的忠實擁躉一直都存在,辛亥革命並沒有完全消滅那些封建舊勢力軍閥。這也導致了之後的軍閥割據混戰。武昌起義後,起義軍隊成功佔領了武昌城後,滿清朝廷一陣慌亂。溥儀一方面下《罪己詔》,另一方面溥儀又調兵遣將準備鎮壓起義軍。但當時的北洋軍名義上歸屬於朝廷,實際上袁世凱對北洋軍擁有著絕對的領導權。而袁世凱在察覺到了局勢的微妙後,袁世凱假借養病足不出戶。朝廷也調動不了北洋軍。而袁世凱暗中指揮心腹徐世昌、段祺瑞掌控好軍隊以觀後勢。而起義軍在武昌起義勝利後,各國領事館雖然表明態度不介入到武昌起義之中。但暗中各國列強卻對起義軍充滿了敵視。所以各國列強就一起施壓清政府,要求清政府啟用袁世凱鎮壓起義軍。但袁世凱卻以生病為由不出。後來又以軍隊為要挾獲得了海路兩軍的全部指揮權。 袁世凱掌握了滿清大權後立刻開始下令北洋軍對攻擊武昌,由此南北內戰爆發。華南地區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朝中央,他們或獨立,或加入起義軍。但清廷仍控有數個北方省份。而袁世凱的目的並不是和起義軍死磕。袁世凱的目的是想要掌握大權。甚至於袁世凱曾多次公開表白自己對解決辛亥危機的方案是實行君主立憲。許給革命黨方面的條件也是實行君主立憲,責任內閣。由他本人出任內閣總理。所以袁世凱對於起義軍的主要手段還是招降。再加上之後袁世凱北洋軍在武昌節節勝利,而起義軍則開始失利並且轉為防守態勢。所以起義軍不得以接受了袁世凱的要求。 由於起義軍在之後收到多方面掣肘,所以在1911年11月22日,中山發表宣告,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袁世凱得到這個保證後立刻開始威逼溥儀退位。最終在列強的干涉下,溥儀退位。雖然在此之前中國民國已經成立,而孫中山成為了臨時大總統。但溥儀退位後,再加上孫中山之前的約定以及列強的干涉,在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提出辭呈,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不願去南京赴任,所以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並遷都北京。

    後來雖然由於宋教仁的死,孫中山決定發動二次革命,但不幸被袁世凱擊敗。後來又接連出現了護國戰爭和第三次革命,最終形成了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中國也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時期。

  • 3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其實很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明白了,那就是革命黨根本沒有推翻清朝的實力。而只有袁世凱才有這個實力。

    其實歷史發展到這個時候,大清滅亡已經是遲早的事了。但是這個時候大清比較是搜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革命黨早早的就在活動了,也舉行了多次的起義,但是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辛亥革命以武昌起義為揭幕戰。雖然武昌起義算是勝利了,但是這個時候大清還是控制著絕大部分的中國領土,而清王朝這個時候所依靠的就是袁世凱的新軍。

    其實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清朝的八旗兵已經算是沒有了,名存實亡了。而湘軍,淮軍也基本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個時候只有袁世凱訓練的新軍才是大清所依靠的。

    袁世凱的新軍首先來說都是接受西方的軍事訓練和武器。其次來說這個時候新軍大概有7萬多人,可以說是大清最後的有戰鬥力的武裝力量。北洋新軍一共是六鎮,一個鎮大概是1.2萬人,第一鎮是清廷貴族控制,其餘的都在袁世凱的手裡。北洋新軍有多厲害,後來的北洋軍閥基本算是控制了整個中國,1914年的時候袁世凱就派出了三個旅就把四川搞定了。想想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有多厲害。

    武昌起義之後,革命黨控制的軍隊這個時候只有三千多人,其實袁世凱完全是可以把革命黨打敗的,但是袁世凱也知道這個時候都在反對清廷,加上袁世凱的野心,所以這個時候袁世凱邊打邊談,不是一方面的談,而是兩方都談,袁世凱即和清廷談判,也和革命黨談判。革命黨是袁世凱要挾清廷的籌碼,而清廷也是袁世凱要挾革命黨的籌碼。

    可以說這個時候袁世凱站在哪邊,天平就會偏向哪方。不然革命黨真的會和袁世凱談判嗎?

    當時的清軍已經把革命黨打的沒有退路了,失敗也是近在咫尺了。漢口也被清軍佔領了,革命黨多次進攻都沒有奪回來。當時革命黨已經是窮途末路了,不然會和袁世凱談判嗎?會把江山讓給袁世凱嗎?

  • 4 # 老威觀史

    其實辛亥革命沒有直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而是與袁世凱談判,本質上來說是因為當時革命政府的力量不足以統一全國,而能夠穩定全國局勢的,只有袁世凱。

    辛亥革命造成的效應

    一切都要從辛亥革命造成的效應說起。其實辛亥革命起於武昌起義,這次起義組織的非常倉促,發動起義的是駐紮在武漢地區的新軍第八鎮官兵。想發動革命的官兵因為行動被清政府察覺,因此提前了起義的時間,清廷當時為了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調集了中部地區的軍隊到了四川,因此武漢地區當時非常空虛,武昌起義也就意外地成功了。

    ▲武昌起義最終推翻了清王朝

    其實武昌起義也只是一個城市的起義,對於整個龐大的清王朝來說,並不會引起其覆滅,問題在於武昌起義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

    武昌起義連鎖反應之一——十五省獨立

    要說到武昌起義之後十五個省先後獨立,就不得不說到一個重要的人物,黎元洪。其實在歷史教科書中我們對黎元洪的印象並不好,在起義的時候他還槍殺了兩名革命士兵,最後被革命軍逼著當上了革命軍的統領,也是被逼無奈。從當時的情況來說,黎元洪並不想反叛清廷,他覺得一旦反叛會遭到滿門抄斬的後果,怕的是起義失敗。但是沒辦法,一堆人拿著槍逼他當老大,不同意估計當時也是一個死了,便硬著頭皮當了武昌革命軍的一把手。

    ▲被趕鴨子上架的黎元洪意外地對革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過既然當了,他就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了,此時的黎元洪還是清醒的,要麼成功,要麼全家被抄斬,在這個壓力下他的立場從不參加革命變成了想方設法地讓革命成功。巧合的就是當時清廷有一大筆欠款在武漢,黎元洪就利用自己的地位與各省之間通了電報,答應他們只要獨立就給錢。對於各省來說,要獨立主要是沒錢,軍隊是有的,基本每個省都駐紮了新軍在哪裡。有了錢之後,先後就有湖南、四川、陝西、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再加上武漢所在的湖北,十五個省一下子就獨立了。

    ▲武昌起義形勢圖

    連鎖反應之二——袁世凱出山

    當時清廷軍隊的主力是新軍,一下子十五個省宣佈獨立,對於清廷來說就等於基本失去了漢族統治區,更為要命的是,軍隊就基本沒了。

    當時獨立省份的新軍至少在名義上已經不受清廷控制了,除去獨立省份,剩下的新軍當中,名義上受清廷控制的有8個鎮,其中1個在吉林,1個在河南,6個是著名的北洋六鎮。就全國18個混成協(兩協相當於1鎮)來說,有東北的2個協、新疆的2個協、河南和甘肅個1個協。總兵力為8鎮6協。

    如果除去新疆的2個協、甘肅的1個協因為太遠不能來中原參戰,名義上能夠動用的只有8鎮3協。

    ▲十五省先後獨立,清廷手上就沒多少兵了

    此時要鎮壓革命,就只能出動最為精銳的“北洋六鎮”,即第一到第六鎮的兵馬。問題在於,"北洋六鎮“只聽袁世凱的,清廷此時也只得請袁世凱出山。

    此前袁世凱因為受到攝政王載灃的排擠,此時正“閒賦在家”,無所事事。在清廷請他出山的情況下,他首先就要了內閣總理大臣的位置,表示清廷不給就不出山。無奈之下,清廷只得給了他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

    在得到了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後,袁世凱便調動了北洋軍進攻武漢地區的革命軍。北洋軍戰鬥力確實非常強悍,很快就拿下了漢口和漢陽,但是對於最後的武昌卻遲遲不發動進攻。

    原因就在於這個時候的袁世凱確實不能拿下武昌,一旦拿下了,革命就算是被他鎮壓了,那麼對於清廷來說他也就沒有利用價值了,接下來就繼續閒賦在家了。

    袁世凱當然不會這樣傻,對於他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在清廷和革命政府之間兩邊談判,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

    連鎖反應之三——南北議和

    在漢口和漢陽接連被袁世凱的北洋軍拿下後,南方革命政府也認識到當時以革命黨的力量還不足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也傾向於與袁世凱談判。

    經過一番交涉,最終南京國民政府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向袁世凱許諾,“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可以出任民國大總統”的加碼。

    ▲南北議和,避免了南北戰爭的進一步加劇

    這個加碼來說對於袁世凱是意外的,但也是無論他怎麼努力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加碼——獲取最高權力。其實站在袁世凱的角度接受這個條件也不難理解。如果他繼續為清廷效力,最好的結果就如曾國藩,最終還是要解除掉一切的兵權,閒賦在家,然後運氣好清廷給追封個爵位,即便他願意放棄所有的權力,最終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夠善終。也不管他有多麼努力,立下多大的功勞,清廷是不可能把最高權力給他的。

    而按照革命政府給出的條件,他得到了最高權力,對於他來說就是最安全的選擇,獲取了最高權力就沒有人能動的了他了,他也就最為安全了。

    ▲對於一代梟雄的袁世凱來說,他豈會放過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所以無論從權力獲取的利益上來說還是從個人安危來說,南方革命政府給出的條件是袁世凱無論怎麼博弈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加碼。這個加碼傻子才不會接受!

    連鎖反應之四——逼清帝退位

    在得到了最高權力的價碼後,袁世凱就開始營造南北議和的輿論氛圍了。同時他在清廷也到處散播西方君主被人民推翻之後的慘狀,言外之意就是要清帝退位。

    當然清廷也不是那麼好退位的,但在當時的局勢上來說,清廷僅存的8鎮3協,如果去掉了袁世凱控制的5個鎮(第一鎮是滿人組成的,所以會一直效忠清廷),就只有了3鎮協的兵力,而這3鎮3協也只是名義上歸屬清廷,一旦打起來會不會包圍清廷還不好說,即便都來了,這3鎮3協也只相當於4鎮半的兵力,對戰袁世凱戰鬥力最強的5個鎮基本沒有把握。而此時如果革命軍也過來幫袁世凱,那就根本沒有勝算了。

    ▲此時“孤兒寡母”的清廷,除了退位還能有什麼選擇?

    在袁世凱連續表示要清帝退位無果的情況下,便命令前方的段祺瑞直接通電清廷,表示要擁護共和,要清帝退位,如果清廷不答應他們就打回北京。如果答應了不執行他們就放革命軍北上,任由革命軍進攻北京。

    到了最後,段祺瑞等人乾脆直接帶兵衝入了紫禁城,有武力逼宮的味道了。在這種情況下,清廷還能怎麼做呢?與其到時候真的被人武力趕下臺,還不如主動退位還能撈到一些好處。至此,清王朝正式滅亡。

    所以綜合以上的情況來說,並不是革命軍沒有去北伐,而是當時革命軍的力量還不能與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對抗,在這種情況下結束清朝統治是第一要務,畢竟清帝退位後,國家就可以變成共和政體,至少從形式上來說革命還是成功了的。

    說白了,革命政府選擇與袁世凱和談,是力量對比的問題。

  • 5 # 星如雨2020

    孫中山,雖然是我們敬仰的偉人,但是有一個不雅的外號“孫大炮”,或許我們從這個外號可以看出結症所在——有大量的實權派不信任,沒有凝聚力是根本原因。

  • 6 #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當時革命軍打不過清朝的北洋軍 如果北伐將面臨很大的犧牲 有風險 而作為北洋新軍總指揮 袁世凱本人其實也根本不想再替大清賣命 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商議由袁世凱回京勸說隆裕太后退位讓權 結果袁不辱使命 一舉成功說服隆裕 使清帝遜位 民國成立 如果不是日後專權稱帝 袁本可流芳百世的 呵呵

  • 7 # 正經文化人7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格局為帝國主義列強已經完成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的劃分,在清王朝被推翻後,為了自身的利益,積極尋求新的在華代理人。此時,身居清王朝要職且演練新軍的袁世凱進入帝國主義列強的視野,並深得其認可。列強對新生的革命政權持懷疑態度,且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力量對列強的各種特權要求很是不滿,但因自身力量有限,為了能夠保全目前取得的革命成果,且革命陣營中的立憲派力主維持現狀,使得革命陣營力量分散,無力組織有效的北伐徹底掃除清政府的殘餘勢力,只能和表現上支援革命的袁世凱妥協,以總統之位換取袁逼清帝退位。

  • 8 # 七七六十一

    武昌首義一月之內,各省響應,十三省一市相繼獨立,勢如奔濤,人心之所向,非兵力可阻擋,全華人民,望共和政體,甚於枯苗望雨。按理說,接下來應該是乘勢北伐、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使中華崛起於東方之巔,誰知卻是南北議和、清帝退位、北洋當政,讓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為什麼好好的革命最後成了妥協?

    其實總結來說就是“隊友不給力,敵人太狡猾”。首先辛亥革命看似形勢一片大好,其實危機重重,很多人並不是意志堅定的革命者,只不過一時被感染,頭腦發熱,一段時間後革命熱情消退,就開始謀求妥協。其次,革命看似聲勢浩大,然而內部並不統一,互相之間不能協調。

    而面對的敵人袁世凱又是狡詐多變、老辣圓滑,一面以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北洋軍在戰場上威逼和在國際上拉攏列強孤立南京臨時政府;另一方面又提出和談,偽裝出贊同民主、共和的形象欺騙革命黨人。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曾一度計劃分六路北伐,但由於嚴重的經濟困難和內部矛盾,結果未能實現,後來面對袁世凱軍事政治的雙重壓力以及國際的孤立無援,使得北伐最終成為泡影。

    最後在國家動盪、列強窺伺、領土分裂等內憂外患下,南北透過和談,在以結束帝制、實現共和的前提下,再次實現統一。

  • 9 # 歷史清單

    1911年武昌起義 的成功,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圓滿成功。緊接著數十個省份宣佈脫離清政府的管轄,投靠革命軍。1912年,中華民國在南京宣佈成立,一時間中國兩個政權相互對立,搞得清朝皇族們膽戰心驚。這個時候袁世凱抓住機會,趁機奪取清政府的實權,而袁世凱也在尋找機會,企圖和革命軍搭上關係,能夠從中撈取利益。

    革命軍雖然宣佈獨立,但是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這個時候孫中山打算和袁世凱和談,這其中有以下幾點原因。

    1、革命軍孤立無援

    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宣佈成立,可是各國並不承認,所以對於革命軍來說他們孤立無援。相反清政府作為“洋人的朝廷”,外援還是很多的,畢竟他們不想失去這隻肥羊。所以孫中山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讓他很是頭疼。

    2、經濟欠缺

    臨時政府雖然起義多次,也取得過勝利,但是在財政上卻是一貧如洗。起義所需之錢主要來源於海外華人華僑的捐贈,孫中山雖然擁有很多的錢財,卻是完全不夠用,再加上洋人對其斷了經濟來源,簡直是太困難了。而清政府卻不一樣,雖然欠了不少錢,剩餘的錢財卻是臨時政府不能比的,再加上洋人對其大力扶持,所以孫中山無法與其抗衡。

    當時的情況不容樂觀,而且孫中山先生很是著急,所以緊急情況下,為了百姓們的生活,孫中山先生選擇了和談。最終決定把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這個代價就是袁世凱需要推翻清朝的統治。

  • 10 # 一貳一橙

    因為清廷和革命軍都信了袁世凱的邪,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啊!

    革命軍無法順利推翻清廷,原因就在袁世凱。

    袁世凱出山對付革命軍的策略就是:養寇自重,挾清壓孫,兩家通吃

    在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天下響應,全國二十二個省裡有十七個省宣佈獨立,星火已成燎原之勢。不久後,革命軍攻下了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於是正式定下南京為首都,作為滅清的根據地。

    可這時候南京的人士都在等著袁世凱,因為他手上握有當時清廷最強的國防軍,也就是所謂的“北洋六鎮”。這六鎮軍隊,不僅器械精良,訓練有素,而且只聽命於袁世凱一人,革命軍無法滲透,清廷無法控制。要真打起來,外表團結、內部暗流湧動的革命軍真未必是“北洋六鎮”的對手。

    加上袁世凱的心思就是想要養革命軍以挾清廷,爭取更高的位置。萬一革命軍逼得太緊,把袁世凱逼到了清廷一方,以清廷當時的實力,傾家蕩產也能和革命軍耗上個一年半載的。這不是革命軍領袖們想要的,能不流血地拿下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廷才是最理想的結果。

    革命軍有心無力,國庫只有銀元十枚

    此事記載於《胡漢民自傳》,胡漢民在當時是孫中山的秘書長。一次安徽前線告急,無糧無餉,處於南京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大筆一揮:撥二十萬救急。結果胡漢民拿著總統手批去財政部撥款時才發現:國庫之內只有銀元十枚了。

    革命軍經過幾次大戰,早已外強中乾,別的不說,沒飯吃、沒工資發,誰能保證這支部隊還能走多遠呢?所以南京方面更急切地需要和談,目的是清帝遜位,條件是保留皇帝名號,依舊住在紫禁城,每年皇室優待費四百萬元,這是歷朝歷代的末代皇帝都沒有過的待遇。這些都正入袁世凱的計謀之中,一方面他瞞住清廷,大力宣揚“革命軍無孔不入,上下齊心,勢如破竹,孫文回國帶來的捐款是如何之多,近數千百萬”,以民心盡失來壓榨朝廷,把太后、皇帝的內帑給榨得乾乾淨淨。另一方面對革命軍是一會兒打,一會兒談,自己“居中調停”,從中撈取最多的經濟資本和政治資本。

    孫中山多次通電袁世凱,暢明只要清帝退位,立馬將大總統一職交還於袁公。在孫中山的“努力”之下,終於在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退位,兩日後孫中山履行承諾,正式向參議院辭去大總統一職。

  • 11 # 大道之簡崔大衛

    辛亥革命不是不想推翻清朝封建統治者,只是受困於當時局勢,不得已而為之,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起義軍對自身沒有優秀的指揮官,戰鬥力不強,佔領武昌後,並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勝仗,即使北伐清廷,毫無勝算。

    第二,武昌起義後,全國有十三個省宣佈獨立,實際上是各自為政,都想從革命勝利後的果實中分得一杯羹,孫中山當時只是影響力大,但並沒有實際控制各省起義軍隊,後來的軍閥崛起,各自混戰,就是很好的寫照。

    所以,當時是革命軍想打但不能打,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是誰也不想發動的,換了清廷也是一樣,袁世凱只控制了五個省的軍隊,勝算也不大,各方實力都不突出的現實下,大家就只好和談,這也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 12 # 無憂

    因為武昌起義雖然短期成功了,但是政權還是在清庭和北洋軍閥手裡。尤其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掌握著北方主要軍事力量。軍事鬥爭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一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馮國璋當時幾乎把革命軍打爛。所以說只能拉攏袁世凱,讓他做總統了。

  • 13 # 青言論史

    首先,辛亥革命還沒來及北伐,就已經和人家打起來了;其次,如果不和談,勢必兩敗俱傷。

    我們的歷史教學,基本都是在敘述一些重要歷史事件,而對中間的過程忽略。這導致我們的認知經常會出現一些盲區,比如說我們知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大總統;1912年2月13日,和談達成後,孫中山卸任。那麼中間呢?發生了什麼?

    武昌起義後不久,在家賦閒的袁世凱起復主持大局,接替奕劻成為內閣總理大臣的他甚至親臨湖北接受指揮作戰。但是武昌的事情還沒完,從成都到南京、上海,都已經全部光復,短短數月,江南已經全部是起義軍的天下了。

    但是在1912年的1月,情況又發生了逆轉。因為南方的起義軍雖然人多,但是實力並不強;相比之下,袁世凱親自編練的北洋六鎮實力就要強大得多。在南北的交戰過程中,南軍也多次敗於北洋陸軍手中,形式一度陷入僵持。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敏銳地意識到,他是決定這場戰爭的勝負手。他倒下哪邊,哪邊就會贏。因此,習慣了縱橫捭闔的袁世凱,一方面繼續在面子上維持著清廷,另一方面卻又密令手下將領通電支援共和,以向朝廷施壓。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駐華公使也轉變態度,支援清帝遜位。而南方也無力繼續以武力發動北伐,因此和談便擺在檯面上。而彼時,能為南北所共識、實力最強者,只有袁世凱,因此孫文辭職,袁世凱就任。

    在當時的條件下,能選擇和談自然是最好不過的事。畢竟,已經千瘡百孔的中國經不起全面內戰。而袁世凱作為當時清廷的代表、實際上的武裝總司令,也只能和他談。否則,一旦袁世凱下定決心和南方死磕到底,那受罪的就不只有老百姓,還有孫文他們那些同盟會了。

  • 14 # 海島樵夫

    一句話: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打不過袁世凱的皇家部隊,袁世凱的軍隊奉命南下鎮壓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革命黨及時做通袁大頭的思想工作,袁世凱前線反水,回頭逼皇帝下臺。袁大頭是推翻滿清的頭號功臣。

  • 1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清朝末年,國家己經危急到遍地乾柴,只待烈火的局面!所以,辛亥革命一呼百應,清朝垮臺是大勢所趨!

    革命黨人之所以沒有北伐,不是不做,而是不能!

    原因有幾點:1,武昌首義,成功的太過突然!其它各地黨人多沒有做好必要和必須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工作。

    2,北方以獨立來呼應起義的省份中,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實力派,並不多!很多人有濃厚的投機心理!屬於看形式走路。

    3,南方黨人成份複雜,很多舊官僚被黨人匆匆推上高位,以為號召。而這樣的人,對革命的忠誠度令人懷疑!

    4,清朝有限的最後幾支有戰鬥力的新軍中,以北洋軍的實力最強,戰鬥力最高。而這支軍隊只有袁世覬才調得動,使得了。但袁世凱是有著趁機奪權、一箭雙鵰的私心的!也就是說,在老袁的心裡,清朝當滅也當亡,但是取代清朝的一號人物必須是他袁世凱!其它人不行。因此即使革命黨人北伐,老袁也會截胡它!

    後來清朝起用袁世覬後,袁即用兩手作法來奪權。首先進軍武昌,使革命黨人吃些苦頭,知道困難,使其只能籠絡自己,利於袁的要價!

    其次,以武力威逼清廷,使其只能依賴自己,最後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綜合上述各點來看,袁世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既使孫中山甘願讓出大總統的職位,以達到少流血、少犧牲,使政權交替的目的。又使清廷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得到了"優待皇室″的優厚條件後,被迫退位交權,基本上屬於和平過渡之類的範例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革命黨人不戀權位,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與袁"南北和談”並讓出職位,以達到和平交替的目標。這是功不可沒的,值得歷史銘記!

    而袁世覬當時也屬於識時務、懂形式的開明官僚,畢竟他沒有依仗實力較強的北洋軍去逆歷史潮流而動,去鎮壓內部成份複雜,魚龍混跡其中的革命派,而後獨掌清廷大權!如果他真這樣做了,恐怕清朝是不會那麼容易垮臺的!流血和混亂必會充斥中國,而外敵肯定不會放棄這個大好機會,一定會藉機從中國身體上撕肉!

    和平過渡使中國避免了大動亂、大分裂!從這一方面講袁世覬也是有功的!從歷史上看令袁身敗名裂的最大敗筆是稱帝改制,正是這一點使袁跌落到萬丈深淵!

  • 16 # 磨劍十年

    辛亥革命為何沒有直接北伐推翻清朝統治權,而是和袁世凱和談?

    原因有三:第一,辛亥革命時期為什麼沒有直接推翻清政府,因為這時的革命情況不一樣,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一爆發的源頭,但是武昌起義爆發時,主要的革命領袖都不在武昌,以至於起義成功以後,竟然沒有帶頭人,只好將黎元洪這個草頭將軍推出來頂替。

    第二,武昌起義之後,全國的起義之勢,猶如熊熊烈火再難以抵制,最終使大清王朝退位,但是革命軍此時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以致不能與北洋軍隊抗衡,所以最後革命軍只能與袁世凱談判,如果不然北洋軍會師南下,革命黨人的部隊是抵擋不過的。

    第三,革命軍的武裝部隊實力太弱小,與北洋軍隊無法抗衡,再說孫中山回來以後,並沒有給革命軍帶來資金或者武器,也就是說南方的革民軍不但沒有錢財,而且沒有武裝,如此說來,如何與北洋軍隊作戰,如何統領全國?所以不得已,革命軍的領導只能與袁世凱何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