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甜蜜蜜情感吧

    你這種教育方法肯定是有問題的。

    不少父母平時溺愛孩子,但是遇到工作不順利、同事鬧矛盾、家庭有糾紛、心情不好時,往往為了一點小事遷怒於孩子,甚至大打出手。

    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極壞,應該引起父母的足夠重視。

    孩子的直接反應是迷惑自己倒底犯了什麼錯誤,惹得父母如此生氣。

    因為起因往往是平時算不了什麼的小事,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會很委屈。

    更為有害的是天長日久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和性格變異,多次被父母責打,孩子會不信任、不服從父母,以後真的需要父母管教了,父母的威信已經喪失殆盡。

    懲罰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溝通,懲罰孩子是一種家長必須掌握的高超能力。

    不能打孩子,那如何懲罰孩子?

    懲罰應根據情況不同而加以區別。

    有些屬於成長過程中的失誤,應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提醒注意就行,比如說打破碗、弄髒衣服、發點小脾氣。

    有些屬於主觀犯錯,故意為之。

    家長應學會區別是首次犯錯,還是再次。首次以說理為主向孩子分析犯錯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出錯。

    並且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如果再犯,就要接受某種懲罰了。

    要是是真的再犯,就要嚴格按約定辦,不能打折扣。和孩子商量出來的懲罰手段,肯定會比打罵孩子更加有效。

    當然這種懲罰要在不傷害孩子的精神、身體的前提下制定。

    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打罵只是其中的一種,是懲罰的極端行為。

    如果不負責任的對孩子的身體和心靈施暴,會導致和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就會使懲罰失效,導致最終管不住孩子。

    而適當、適時、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有些孩子在感情衝動時,會用堅持錯誤行為來報復懲罰,而懲罰的反覆執行,要麼使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要麼乾脆破罐子破摔,對懲罰無所謂。

    所以說懲罰孩子是一門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看父母使用是否得當。

    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懲罰孩子的量要適當

    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

    第二、要求孩子正確改錯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

    第三、父母態度要一致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

    第四、及時懲罰

    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錯,只要情況許可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

    第五、不要在情緒不佳脾氣暴躁的時候懲罰孩子

    情緒不佳時懲罰孩子,容易過激失態,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第六、不要諷刺挖苦孩子

    不要想著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這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第七、懲罰之後要記得事後說理

    記住要記住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還會依然如故。

    第八、點到為止莫嘮叨

    父母的嘮叨太多了,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說經常性的嘮叨多了,孩子會無動於衷,使教訓失去效果。

    第九、就事論事莫翻舊帳

    一件事錯了,只講一件事,不要又把成年老賬翻出來。

    做父母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在於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是未來和希望。

  • 2 # 裝修費事

    這個確實是很大問題。要剋制又很難。寶寶不聽話火都不知道哪裡來的,但是打孩子真的要剋制耶。我一旦窩火了我就離開事發現場讓自己冷靜冷靜,轉移注意力。不然自己氣得半死孩子遭罪。儘量先說說不通再用嚴的。

  • 3 # 鬧騰的小侯

    自從打了我兒子下狠手的那次,真的後悔了,後來我給他寫了封信,讓我意外的是,他也給我回了一封長長的信,跟我講了很多心裡話,說他其實真的不是有意的,而且當時也很害怕,但是就是不想認錯,說了很多很多的平時不說的話,我們做了約定,以後我們會經常聊天,會彼此有問題就要提,有意見就要說。我覺得孩子,不要把他們單純的當成孩子,用大人的思維,平等的去對待他,會更好!試試吧,孩子的成長,總是狀況百出,他在學著優秀的長大,我們也在學著做優秀的父母。大家都是第一次!我兒子10歲,歡迎大家經常一起交流!

  • 4 # 親子漫談

    從你的問題裡可以看出,你對打孩子的行為也認為是不對的,但孩子一不聽你的話,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打人的衝動。

    孩子的成長過程一般要經歷三個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孩子2-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說話總喜歡以“不”字開頭。

    第二逆反期: 7-9歲,父母開始用催促、命令的語氣來要求孩子,這樣,爸媽與孩子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和衝突。

    第三逆反期: 12-15歲,青春期的孩子視野和見識變得開闊,獨立意識逐漸形成,開始希望按照成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所受教育的侷限,很多想法並不成熟,甚至有些偏激,這就需要靠外界和家長的正確教育來引導孩子。

    說孩子不聽話都是站在爸媽的立場,而不是孩子。那種凡事都不敢反駁父母的孩子,將來也只會是沒有主見、唯唯諾諾的性格,那些敢於質疑、反駁父母的孩子,才最有可能成為有思想有主見有能力的人。

    家長應當放低身段,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穩定自己的情緒,允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犯錯。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然階段。

    在跟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說話技巧和語氣,打擊和訓斥只會讓孩子關上與父母交流的大門,切忌和孩子對抗,意見不統一,有打人的衝動時剋制住,要學會換位思考,試著去理解孩子。

    不要因為孩子的一點錯誤,就否定孩子。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多肯定,引導孩子敞開心扉,願意和家長去溝通和交流。

    希望每個家庭都擁有開明民主的氛圍,孩子可以暢所欲言,快樂的成長。

      

      

  • 5 # 蛇蠍美人小洋蔥

    難得能認識到打孩子不對,而不是理所應當。

    換位思考一下,當你是孩子時,父母打你,你是什麼感受?孩子不是你的私人財產,國家法律不完善,更完善的話打孩子一定是犯法的。

    既然認識到打孩子不是明智之舉,那就多反思,多讀書。能讀育兒書的父母真是孩子之幸呀。樊登說:如果你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痛苦,一定是你的方法錯了。有些人養育孩子有天分,沒有天分的父母可以勤奮點,多讀書多學習呀。我很慶幸育兒的第一年有小夥伴借我一本書,《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後來自己慢慢又讀了些書,明白育兒就是育己,自己改變了,治癒了,才能真正的影響孩子。

    推薦我看過的幾書吧。《無條件養育》《當我遇見一個人》《愛和自由》《通往幸福的教育》《愛是一種選擇》。哪怕認真讀完一本書,下次打孩子你都下不去手。一本書挽救一個孩子的童年,就是這麼神奇。

  • 6 # 橙爸聊娃

    打罵吼叫孩子,同樣困擾其他父母。只是大家平時不太願意談論。

    在打罵吼叫孩子後,我們感到羞愧、後悔。嘲諷自己教育的失敗,感到自己的失落、無力。人人都會犯錯誤,完美的父母並不存在。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我們都懷抱美好的願景,只是我們所知有限。

    想要剋制我們打孩子,首先要找到我們為什麼會打孩子。

    1、我們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你是否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工作一天下班回家,煮飯燒菜、洗碗、拖地板。收拾妥當開始輔導孩子作業,孩子做作業磨磨蹭蹭,簡單的問題反覆輔導多次還是錯。

    你便開始指責孩子上課不認真、做作業心不在焉。越講越生氣,開始抱怨孩子不體諒自己,自己抽空給他輔導作業,還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態度。

    越罵自己的想法越進一步升級,認為自己很失敗,工作不順心,孩子的成績不好,感覺自己的人生很失敗。

    不斷升級的想法,使得自己的負面情緒不斷放大,看著孩子塗塗改改的作業本。情緒一下爆發,拿起拖鞋,照著孩子屁股就是啪啪幾聲。

    打完孩子後自己又在懊悔,不明白僅僅因為孩子做作業不認真,自己為什麼就動手。 實際是因為我們自己壓力大、沒耐心、焦慮、悲傷、疲憊等等其他情緒,孩子的作業只是導火索,上不斷的升級想法,最終導致自己拿起拖鞋揍孩子,孩子成了自己發洩情緒的物件。

    我們自身的負面情緒,要及時的得到疏導,別讓孩子的行為點燃我們激烈、不受控制的情緒,不要讓情緒控制你的行為。

    如果是工作不順心,可以請兩天假放鬆下。如果是家務太勞累,可以讓老公早點下班回來,分擔下家務。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02、打罵孩子,代代相傳

    當你孩子犯錯的時候,你很自然的想到,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請你回想下,在你小的時候,你父母是不是經常透過打來教育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很自然的去效仿父母的行為。即使在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發脾氣、嚴厲的透過打的方式教育我們,我們仍會以他們為榜樣,無意識裡學到“打”這種教育方法。

    如果我們童年有經常被父母打的經歷,當我們自己為人父母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自然的會打孩子。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我們是孩子的父母,我們是愛孩子的,打孩子是我在教育他。

    給自己找個安靜的地方,用舒適的方式放鬆自己。回憶下自己被父母打時自己的感受。你是不是很想告訴你的父母:“你打我的時候,我根本不會去想自己做錯了什麼,我只會想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兇,我討厭你,你越生氣,我錯的就越有價值。”

    你想對你父母說的,也是現在你孩子想對你說的。你想要你父母改變的,你現在自己就可以做到。想到這些,你也許會下定決心,以後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打孩子,不讓打罵孩子這種無效的教育方式代代相傳。

    當你把童年是對父母的期許代入當下,你就可能在教育孩子時,改變對孩子作出“打“的本能反應。能更加理性溫柔的對待孩子過錯的行為。

    為什麼你的情緒會突然爆發,或者你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但遇到孩子犯錯時,仍然會動手打孩子。看起來是孩子犯錯惹怒了你,但一定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深入發掘,尋找隱藏的秘密。減少打孩子的可能,他將給你一個更和諧的家庭環境,讓你和孩子有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 7 # 夏琳育兒生活

    不能打的,打了後最後悔的是家長。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他們的模仿能力是比較強的,如果一直生活在每天捱打的環境中,容易從父母的打罵行為中,學得暴力和攻擊的手段。

    可能還會造成孩子懦弱、自卑的性格,孩子做事時,因為害怕可能會遭到父母的懲罰,所以會思前想後、畏首畏腳。

    孩子雖然很小,但是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尊心,如果經常捱打,感覺自己被否定了。

    我家寶寶兩歲的時候估計是叛逆期把,怎麼講道理都沒用的,就是亂扔東西,亂灑水,杯子裡、碗裡有什麼撒什麼,怎麼講都沒用。還有.....我當時氣急了,真的拿起了小棍子打他了,他攥著我的手轉圈跑,笑嘻嘻的,我更生氣了,打的更用力了。結果寶寶揚起臉,眼睛裡是憤怒哦,瞪著我哭了。我也有點覺得自己過分了,這麼小的孩子,不能這樣子,更加會傷了小寶寶的稚嫩的心靈的。其實寶寶的思維很簡單,他只是覺得好玩而已,玩的方法跟以前不同了。真的不是大人想的故意搗亂呢。

    這樣子幾次後我發覺一點效果沒有,越打越嚴重,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傷害了親子關係。後來我冷靜下來覺得只能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變得更加叛逆,而且打也沒有教育好說明家長的無能。只能打孩子真的是家長的無能!

    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應該平等相處,就像你對待成年人一樣。

  • 8 # 康老師育兒

    從你的問題裡可以看出,你對打孩子的行為也認為是不對的,但孩子一不聽你的話,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打人的衝動。

    孩子的成長過程一般要經歷三個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孩子2-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說話總喜歡以“不”字開頭。

    第二逆反期: 7-9歲,父母開始用催促、命令的語氣來要求孩子,這樣,爸媽與孩子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和衝突。

    第三逆反期: 12-15歲,青春期的孩子視野和見識變得開闊,獨立意識逐漸形成,開始希望按照成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所受教育的侷限,很多想法並不成熟,甚至有些偏激,這就需要靠外界和家長的正確教育來引導孩子。

    說孩子不聽話都是站在爸媽的立場,而不是孩子。那種凡事都不敢反駁父母的孩子,將來也只會是沒有主見、唯唯諾諾的性格,那些敢於質疑、反駁父母的孩子,才最有可能成為有思想有主見有能力的人。

    家長應當放低身段,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穩定自己的情緒,允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犯錯。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然階段。

    在跟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說話技巧和語氣,打擊和訓斥只會讓孩子關上與父母交流的大門,切忌和孩子對抗,意見不統一,有打人的衝動時剋制住,要學會換位思考,試著去理解孩子。

    不要因為孩子的一點錯誤,就否定孩子。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多肯定,引導孩子敞開心扉,願意和家長去溝通和交流。

    希望每個家庭都擁有開明民主的氛圍,孩子可以暢所欲言,快樂的成長。

  • 9 # 聽雨軒記

    我是偶爾會拍娃娃一下,但是比較少,每次先是好好說,娃娃不聽我就會提高嗓門吼,如果再不聽就拍他兩下,其實我覺得這是不對的,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應該有足夠的耐心。

    在“吼”式教育得影響下,我發現孩子的脾氣也比較暴躁,有時一給他說他不同意的就放大聲音吼,後來我改變方式,不在吼,好好地說,顯然教育效果好多了。

    就像心理學家班杜拉說的那樣兒童的學習主要是觀察學習透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和結果來學習。父母使用暴力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會跟著學習,以後也可能養成暴力和急性子的性格。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最近看有關家庭教育相關書籍,比如陳鶴琴的《家庭教育》,他提出“對於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語氣去指揮他們的小孩子,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採用罵和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一種消極的刺激,所以我們要用正面引導。

    家長在教育孩子事需要嚴慈結合,才能有更好效果。

  • 10 # 一辰育兒經

    沒打過孩子,但是吼過,吼完之後看著他自己又過意不去,畢竟還很小,又抱過他,好好安慰,那段時間很矛盾。

    寶寶在2歲-3歲慢慢認知上有一定的提高,模仿能力也在提高,在外面會接觸不同的小朋友,聽到不同家庭教育的言語衝擊和習性衝擊,比如有些小朋友被碰到會說“討厭”;有些小朋友摔倒了可能會就地趴著哭鬧等著大人來抱;有些小朋友家長叫他做什麼,小朋友會回“我就不...”等等。

    這些接觸對寶寶都是有影響的,之前不覺得,直到有那麼幾天,在家裡收拾寶寶撒落一地的玩具,叫寶寶不要到處丟了,要放回去,他直接回了一句讓我一愣的話:“我就不放回去”。接下來幾天陸陸續續聽到“我就不吃飯”,“我就不回去”,“我就不睡覺”.....。著實讓我由最開始的驚訝,到無奈,到不爽,到惱火,到平靜。這期間,因為有些時候比較急,聽他這麼說瞬間上火,吼過他,之後又平靜下來,開始慢慢思考,孩子怎麼接觸到這些,因為家裡人沒人跟他說過這個,大人之間也沒說過;為什麼孩子記住這個,因為孩子直到這樣表達自己的不滿。

    嘗試做了一些改變,孩子也慢慢在回家的時候會很積極的要跟我講他一些他覺得好玩的事,磕磕巴巴,但是也能聽懂一些,也是一天忙碌之餘的樂趣;告訴過他的那些不可以隨便說、隨便做的事,說之前做之前會看看我,然後自己跳過,這點讓我有些驚訝。還有很多改變,算是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沒有白費。

    那怎麼讓孩子慢慢改掉這些習慣呢?自己又怎麼調節情緒呢?

    1、每天花點時間和孩子做一些溝通。

    孩子爸媽每天可能都需要上班,沒多少時間陪孩子,但是即使這樣或遠或近,或面對面,或電話語音,問問孩子一天的活動,引導孩子分享他白天的一些經歷。透過故事或是其他方式,告訴孩子對與錯,是與非,似懂非懂,慢慢總會明白。比如每晚的睡前故事等。

    2、遇到孩子調皮理性處之

    孩子調皮、哭鬧多是有原因的,要什麼東西而不得?不舒服?被什麼東西嚇到了?這些時候是需要孩子父母陪在身邊,引導孩子說出心中所想,給孩子定個目標再給他想要的,讓他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舒服或嚇到這種情況,越是需要讓孩子大膽說出來,避免一次兩次不理想的增加孩子心理負擔,孩子可能會自卑、膽小等等,過來孩子安全感建立最佳日期,影響可能回半歲孩子一生。

    3、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

    因為工作原因或這樣那樣的原因,孩子父母沒法每天都陪孩子,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大孩子,很多會因為疼愛,疏於孩子的約束管教,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縱容溺愛,這種過度溺愛,導致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後期很難改。而常年和爸爸媽媽待在一起的孩子多不會被慣著,與孩子的溝通或管教,也慢慢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所以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很多事情言傳身教才是最好。

    還有一些現實因素,比如好好掙錢改善孩子的生活條件,有條件才能考慮讓孩子接觸更多優質資源,有時候環境也能影響一個人。

    關於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並沒有對錯,孩子心智發育有限,只是表達自己的方式問題,大人既要面對生活壓力,又要讓孩子明白這些道理,沒有找到一種平衡,少了些耐心,出現這些問題。試著做一些改變,總有驚喜等著你。

  • 11 # 小小思維家

    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家長只要能做到這7點,再打也不遲!

    1、懲罰規則事先要講好,不能根據沒有事先約定的規則懲罰孩子;

    2、懲罰規則不是單為孩子制定,是你跟孩子需要共同遵守的規則,換言之,若你觸犯規則,同樣要接受孩子的懲罰;

    3、若自己有錯誤,則必須要坦蕩承認錯誤;一個能夠坦蕩面對自己錯誤的家長,才有可能教匯出坦蕩面對自己錯誤的孩子。坦蕩面對自己的錯誤,比掩飾自己的錯誤,會更好的贏得孩子的尊重,會更好的樹立威信;

    4、允許孩子申辯,若孩子有道理,要堅決支援孩子,絕對不可以在未講清楚是非對錯的背景下懲罰孩子;

    5、打的部位要慎重,我只選手心、屁股,打手心時,讓孩子的手自己伸出來懸空,打屁股時坐下,把孩子面朝下放到大腿上;

    6、懲罰完畢,認了錯,就完事。事後不能翻舊賬。

    7、絕對不可以因為孩子的實際表現與你的期望之間的差異,而懲罰孩子。孩子的成績不好,錯誤不在孩子身上。你對孩子的教育不成功,那是你的錯誤,而不是孩子的錯誤,要懲罰也只能懲罰你自己。

    總之,宗旨就是明辨是非,誰對誰錯要分清,對處錯處要分清;

    賞罰有信,何事賞何事罰、如何賞如何罰,一要約定好,二要堅決執行;

    有理有力有節,明確罪狀、認錯服罰之後,才施行懲罰,懲罰力度要能讓孩子牢牢記住,又不能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痛苦僅限於皮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錦衣之下》刪了哪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