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之小屋

    我在當兵時,一位老班長教給我這樣一句話:做事要用全部的力氣,說話要用一半的力氣

    因為是直接從大學去當的兵,所以當時對於這句話,我能理解,但是感觸並不是很深,直到進入社會工作以後,才明白這句話的真正意義

    剛工作時,因為工作原因,所以時常要求寫市場推廣方案,有一次部門領導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出一點市場推廣的點子,並形成方案,三天後上交。當天晚上,我寫了一個簡稿的方案發送給了一位同事,想讓他幫我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結果就是,第二天的部門會議上,領導當眾表揚我這個同事,說其昨晚主動將方案發給我公司,並將方案展現給我們全員看,這個方案中70%都是來自於我,但是這個啞巴虧,我只能自己嚥到肚子裡。

    自從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老班長的意思,凡事都不要說滿,永遠記得給自己留有餘地。

  • 2 # 草莽江湖

    我是個騙子,陌生人,我說說說...滿口瞎話,一肚子謊言。熟人我就算了,騙不了他

    我是個主持人,臺下都是陌生人,我說說說...說是我的功課。熟人我也說說說...看我嘴上功夫如何

  • 3 # 留下生命的空白

    我們華人從古至今都很講究和注重人與人交往禮儀,人與人交往就好似千古不變的愛情故事,它貫穿於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中,可見其不可畏不大!

    古有“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無忠信不立”等等與人相知相處的名句,至於交談的法則,著名作家朱自清有句“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的好時,也是一種藝術”我記憶深刻!可見與陌生人交“慎言”也非唯一,於熟人交“沉默”也非不可!

    更有“禍從口出”“言多必失”“謹言慎行”等古之警句,於人交談,安能不慎乎?

  • 4 # 英雄HH

    俗話說,話到嘴邊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說話不計後果,不加思索,就會後悔。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

    話越多,暴露的弱點就越多。該保持沉默的時候就不要多說。

    (1)是自己的隱私或秘密,不能輕易洩露。

    (2)是自以為是的想法不要說。

    (3)是不發牢騷。

    (4)是不要批評指責別人,多去讚揚別人。所謂言多有失,忠言逆耳。

    (5)是不說廢話。

    所以,講究說話的藝術,給人家一個臺階,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給自己留條後路。在任何時候,都要做到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5 # AY艾語

    我是艾語。人,與陌生人交談只說30%,與熟人交談,只說50%,我是這樣理解的:

    與陌生人交談,有一句話很貼切就是交淺莫言深,與陌生人之間,相互不瞭解,不知道哪句話就會有漏洞,哪句話就會讓彼此心生芥蒂,還是少說為妙。

    與熟人交談,留一部分給彼此,言盡則無友,做一個傾聽者更為合適,不留餘地的誇誇其談,不在乎對方的想法,讓交談變得沒有意義。

  • 6 # 豆芽菜的遊戲時間

    人是有感情的,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陌生的人對你影響不大,一走一過,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和你沒有關係,再見還只是陌生人,交談過程往往都是淺談而止。

    而熟的人,即使你很開心也應該收斂一些,即使你很傷心也應該高興一些,很多的注意事項,所以交談也不可能有什麼說什麼,畢竟要照顧彼此的感受!

  • 7 # 北漂財男

    我是基本上認同此種觀點的,自古說,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對於陌生人,我們不瞭解,淺淺交往就行,對於熟人,又因不同人不同事,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時交往,因為病中口入,禍從口出,守住嘴,守住心,都彼此雙方都有好處,也是一種保護,我承認人與人交往需要真誠與信任,但也要保持距離,夫妻雙方都如此,何況陌生人和熟人呢?

  • 8 # 尤林默

    為什麼畢業後再無單純的友誼了呢?

    第一,生存壓力是每個人都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以前在校園這所象牙塔裡,我們無憂無慮,父母按時給我們生活費,我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不上課就不上課。

    一個朋友說大學時候,考試只求60分過,什麼獎學金從來不爭,可是公司裡每年評優她都特別在意。我說,可以理解,生存壓力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誰不用賺錢養活自己呢?

    什麼理想,什麼抱負,人其實只要好好活著就可以了,好好活著就是最有意義的事。

    我一直都在流浪,可我不曾見過海洋。

    第二,朋友再也不是情感需要,而是一種資源。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以前,我們看重朋友,在意朋友,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珍惜這份友誼,感恩生命的饋贈,這種幸福帶給我們很多感動,可是畢業後,朋友在我們眼裡,可能只是一種資源。

    平時,沒有人會主動聯絡你,但是某一天就會有朋友找你。

    在麼?需要辦信用卡麼?我最近行裡有任務。

    在麼?需要買傢俱麼?我們店裡最近促銷,上次看你說買了新房子了。

    在麼?我最近開始做代購和微商了,可以去我店裡看看哈,有需要的給你打個折。

    ……

    初始,我在,後來,我不在了。

    認識五年還能保持聯絡的,是普通朋友。過了十年還能互訴衷腸的,一定是摯友了。

    就像人們常說的,畢業後室友相見,只能在彼此的婚禮上。

    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後,生活的重心都轉移到孩子身上,彼此聚會也是很少的。

    其實,我們一直沒變,只是這個世界變了,而我們處在這個世界當中,我們自然也就變了。

  • 9 # 澡雪堂主談修心

    謝謝邀請!人的問題,是不能用公式解決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人有思想,而思想會變化,這就註定了人不可能象物品那樣,被當成配方調來調去。所以那些公式中的百分比,只能做參考,正確的解決方法,還是應該多去經歷,多去體會,這樣時間長了,自然就會找到遵循的依據。

    格局決定了與人交談的寬度與深度

    能否與一個人交談,以及與他交談的深淺,這其中的參照因素有很多,但可以確定的是,起決定作用的絕不是彼此間的熟悉程度,孔老夫子曾經講過: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衛靈公》

    在老夫子看來,人與人之間,可不可以交談,怎麼交談,以及談多少,談多深?這不是一個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該不該的問題。

    如果有些話該說,那就必須要說,“失人”,如果該說的話不說,往大里說會失去民心,往小裡說則會失去親人或朋友;反過來講,如果不該講的話,你講了,則“失言”,“失言”的意思是別人從此不再把你說的話當回事了,這對一個人的威信來講是很致命的。

    至於該或是不該的標準,則由一個人的格局來決定,這就象是下棋,高手下棋,是圍繞全域性展開的,每一步都會照顧到全域性,而普通的棋手,往往只盯著某一個,或者是某幾個棋子,他們會製造一些區域性的亮點,但結局卻是一筆爛賬。

    所以一個人的格局,就決定了哪些人他不能失去,在哪些人心目中的威信絕對不能丟,那麼為了維護這些人,即使是很陌生,也要想辦法與他們交流;而為了保持自己的威信,有些話再想說,也不能輕易張口。

    僅透過三點就可以看穿一個人的格局

    有關格局的學問,在古代一直被當做帝王之學,屠龍之術,有些人天生就是大格局,比如漢高祖劉邦,天生就豁達大度,但這類人很少,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後天的磨練而養成的,關於一個人的格局,孔老夫子還說過一段話: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論語·為政》

    把握住這三點,一個人的格局在我們的眼中將無處遁形:

    “視其所以”,這是講一個人做事的出發點,他是從自己的小算盤出發,還是從大局出發,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這決定了他今後的方向,有人說過,如果方向錯了,你越努力,就會離目標越遠,這是金石之語,所以考量一個人的格局,首先就要看他做每一件事的出發點;

    “觀其所由”,這是講一個人做事的方法與手段,有的人做事光明正大,有的人則盡搞陰謀詭計,現在的決策者喜歡對屬下講“我不要過程,只要結果!”這話聽著霸氣側漏,實質上愚蠢至極,這就是不懂“觀其所由”,如果為了達成目標,不惜埋下諸多隱患,這樣的業績寧可不要,因為它代價達高了,甚至會高到你承受不起;

    “察其所安”,這是講一個人的目標,有出發點就有落腳點,一個人的一生,可能會做很多事情,但對於一個大格局的人來講,他所有的事情,都會圍繞著一個最終的目標邁進,他的一生極具秩序化與合理性;而對一個沒有格局的人而言,他的一生則顯得盲目的多,雜亂的多。

    後面孔子講“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說,抓住這三點對一個人進行觀察,他是無處遁形的,一切都會被看得清清楚楚,這三點是可以從正反兩面來運用的,從正面運用可以看清一個人,而從反而則可以用來磨練自己,提高自己。

    總結

    總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門藝術,不是看誰的公式和配方背的熟,而是要看一個人的格局與魄力,當年商鞅曾對秦孝公說:“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正是因為秦孝公的大格局,才給了商鞅一個廣闊的舞臺,最終造就了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

    如今我們也正面臨著一個百年未遇的大變局,要想在這場大變局中有所作為,就要拋開那些僵化的資料與公式,一切從大局出發,從實際出發,這樣我們才能殺出一條血路,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10 # 手寫我心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這句俗話,似乎早已在你我心中根深蒂固了,並時時指導和引領我們如何和別人交往。就像你所說的一樣:人,與陌生人交談,只說30%;與熟人交談,只說50%。

    可我覺得呀,這樣做,不僅讓腦累,更讓心累。換而言之,這是違心背意的事,不舒服,不自在。所以,我是不贊同的!

    接下來,我還是再給你細細嘮叨嘮叨吧:

    一、人活著,要聽從內心的安排

    人,活在世上,誰都想一帆風順,順心順意,心想事成。

    譬如和別人交談,你只有把自己想說的話說透了,全說出來了,你心裡才舒服,才輕鬆。否則的話,如鯁在喉,憋悶,難受。

    所以,你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這樣多痛快、舒坦。

    一切聽從內心地安排和調遣,這才是最開心愉悅的事,更是幸福自在的事。

    二、不管是和陌生人交談,還是和熟人交往,想說則說

    和陌生人交談,因為彼此不熟悉,不瞭解的緣故,使得咱們習慣性地小心翼翼,瞻前顧後。

    和熟悉的人交談,雖然知根知底,但若是也小心翼翼的話,定會叫別人覺得你這人不實在,太狡猾,不可親近和相信。而你呢,也覺得不自然,不習慣,不痛快。

    我認為,不管是和陌生人交談,還是和熟人,想說就說,該說就說,不要顧慮太多,這本身就是人生一大幸事和快事!

    人,活著,要是想說卻不敢說,顧慮說,這得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呀!

    三、想得過多,會讓身心俱疲

    交談的時候,你肯定得想這想那,只為能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把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表達出來。這本身就是辛苦和勞累的事。

    假若你再去看人說話,量體裁衣,你這不是在無形之中又給自己多添了辛苦,多增了勞累嗎。

    這樣的話,你的身心能不俱疲,能不勞累?

    四、交談的目的是交流思想,愉悅心情,拉近關係

    人與人為什麼交談?

    我認為,交談的目的就是交流思想,互通有無,從而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就是愉悅身心,獲得輕鬆;就是了解彼此,加深認識,拉近關係,密切情感。

    交談時,若考慮這心思那,看人說話,那交談很容易就會變了味,失了快感,丟了本意。

    總結:人際交往中,不管是和陌生人交談,還是和熟人交談,我認為,最好的狀態就是隨心所欲,順心順意,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別瞻前顧後,小心翼翼的,於別人不好,對自己也是一種折磨和煎熬。

  • 11 # 佳美惠店鋪日常

    說百分之多少,這個沒有固定比例,要看事情的隱私程度,厲害關係,我本人是從事日化工作的,若有人問附近哪裡有粉店,哪家口味如何,我可以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都能100%的告訴他,如果問收入,那隻能隨意說說,若問我銀行密碼,100%不能說。與陌生人交談,只說30%;與熟人交談,只說50%。不能一概而論。

  • 12 # 彩虹裡的陽光118

    人,與陌生人交談,只說30%,與熟人交談,只說50%。怎麼看?謝謝邀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與自己交情很深的熟人一見面也大可不必把自己的心裡話毫無保留的與對方和盤托出,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如果對方是個正直善良的人聽了你的傾訴可能會給你指出存在的缺點應該怎麼改正|並好言安慰你正如好言一句三冬暖啊冷言好似六月雪啊。

    我的朋友就曾經給我說起過這麼一件事就是她曾在街上行走的時候遠遠的就有一位遊僧似的出家人就跟她說到,這位大姐一看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可是可以看出你是一個說話直性子的人心裡有什麼就說什麼這樣非常容易得罪人,但是你的心地特別善良你以後要注意的是與自己的熟人也好陌生人也罷大可不必把心裡話全掏出來逢人就說半句話最好剩下的七分話深深的埋在心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四個月,如何戒掉防驚跳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