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豹眼看歷史

    這個很好理解,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名將勇士,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是需要全部殺掉的時候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需要尋找幫助他守天下的猛士。最是無情帝王家,正是如此。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英布英勇善戰,軍勢很盛,劉邦不得已親自御駕出征。

    在這之前,公元前201年,韓王信投降了匈奴,劉邦親征,在白登山被圍困。無奈接受婁敬的建議,以宗族女假稱長公主,遠嫁冒頓單于,採用和親的策略才得以生還。

    前197年,陳豨在代地造反,劉邦親自帶兵討伐,韓信託病沒有跟隨。韓信暗中派人給陳豨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你。”

    劉邦到達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說自己有病,只派遣將領帶兵前往,劉邦非常生氣。

    之後,劉邦、呂后就設計除掉了韓信、彭越。

    韓信、彭越、英布是漢初三大名將,為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韓信、彭越不聽招呼,被劉邦清除,現在英布也反叛了,這令劉邦很不爽。

    也不能說劉邦不信任所有的將領,他們的確也不讓劉邦放心。

    劉邦很快平定了英布的叛亂,將英布殺死,但劉邦也在這次平叛中被流矢射中。在得勝回朝的途中,劉邦順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日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即興作了《大風歌》:

    大風起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慷慨起舞,傷懷泣下。席間由120人歌唱助興,劉邦親自擊築伴奏,氣氛極為熱烈。劉邦以此抒發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為國事憂慮的複雜情懷。

    回到京都之後,劉邦病情加重,不久就駕崩了。

    從劉邦這首《大風歌》就集中體現了他當時複雜的心情,一方面,跟隨他征戰奪取天下的名將,實在不讓他放心;另一方面,天下仍然沒有安定下來,還需要猛士們幫助他安定四方。

    這是開國之君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幾千年封建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看似劉邦很矛盾,實屬無奈,但也是在情理之中。

  • 2 # 壹泩侑伱

    首先,自古帝王守業也好創業也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是:對待有才之人的生殺大權。皇帝並不是都是喜歡殺功臣的,只是說這個名將與功臣不能幫助自己,反而還可能危及其打下的江山之時,作為皇帝才會行使“生殺大權”。

    那麼,劉邦的做法是否矛盾呢?

    (一)飛鳥盡了,良弓還良否

    劉邦用人也是很有計劃的,不管你有何野心,只要目標一致,那麼便不為難你,此時偏向於進攻策略。

    楚漢相爭的時候,你看到劉邦有拿哪一個大將開刀的嗎?顯然是沒有的。因為楚漢相爭涉及到劉邦個人的生死,涉及到天下局勢,能得良將與猛士相助,才能夠平定天下,才能夠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因此,劉邦也斷然不可能採取一邊殺勇士,一邊又嘆息沒有勇士的方法,不然的話,誰還願意輔佐劉邦呢?

    而到了漢朝創立之後,劉邦站在皇帝的位置上,重新分析了當下的局勢。漢朝初立,要的是鞏固政權,所以原先的“猛士”並不一定都是現在的“良臣”,那麼原先對待他們的方式自然就不能簡單的沿襲了,要重新觀察而後再做決定。

    顯然,韓信、彭越、英布之類的名將,沒有經受住劉邦的考驗,脫離了劉邦加強集權的路線,最終導致滅亡。

    (二)猛士守四方,更多的是防守和忠誠

    在漢朝建立後,劉邦用人更多看重的是忠誠,偏向於防守策略。

    所以你可以看到,最開始跟著劉邦一起打江山的將軍們,實際上基本都沒有受到迫害。曹參、樊噲、灌嬰、夏侯嬰、周勃該封侯的都封侯了,當然,盧綰因為自己打了小算盤,導致劉邦發兵征討他,這是例外。究其原因,那就是你只要不反,劉邦就不動你,所以千萬不要存小心思,體現出具有威脅的特徵。

    而韓信、彭越在之前固陵之戰的時候,就存過貓膩,英布更是直接造反,這正好突破了劉邦的下線,最終導致被滅,豈不是可惜嗎?

    劉邦說“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是為了“守”,守業更比創業難啊,守邊疆,抵抗匈奴,守國內,提防反叛。這句話之所以不是“安得猛士兮徵四方”,而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是體現了劉邦的思維從進攻思維轉化為了防守思維,防守就是要穩,不穩的猛士皆可除去。

    (三)總結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歸故鄉啊守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守業更難比創業難,忠誠更比勇猛難啊!

  • 3 # 大秦鐵鷹劍士

    古人云: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劉邦身邊並不缺少“猛士”,但是這些“猛士”讓劉邦感到不安全,因此他才將這些“猛士”以各種理由處死。劉邦需要的“猛士”是像韓信一樣智慧超群,同時具備樊噲一樣忠誠的猛士、但是智勇雙全的大將已難尋找,還要在智勇雙全的基礎上加個忠誠無比,那就難上加難了。因此劉邦不得不感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帝王權術常見的手段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所以要殺死功臣,原因有三:其一、功臣們威脅了帝王的權力;其二、功臣們犯法了,惹起了民憤;其三、功臣們的存在威脅到皇權的傳遞。收拾了功臣後,天下精英盡亡,那麼皇權自然穩固如磐石。然則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批精英的離去,必然會造就另一批精英。因此當皇權受到新威脅後,帝王就會想起良將。

    劉邦誅殺了漢初三名將,分別是韓信、彭越、英布,其餘各路反王皆不是劉邦對手,劉邦認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不曾想北方的匈奴崛起,冒頓單于是一位不出世的奇才,劉邦非冒頓敵手,被匈奴大軍包圍在白登七日之久。經過與匈奴一戰後,劉邦悵然若失,如果韓大將軍領兵,何至於受此欺辱?當時韓們沒有死,但是韓信已被剝奪軍權了,且劉邦出征時,韓信拒不隨帝親征。受自己控制的猛士難得啊?那去找受自己控制的猛士呢?

    韓信、彭越、英布,被殺後,劉邦心中還是有些失落,他沒有做到如秦始皇那樣不殺功臣,而他也沒有秦始皇的威嚴,能讓所有大將死心踏地為他征戰,從不擔心大將反叛之可能。王氏家族、蒙氏家族、李氏家族都是秦國的軍旅世家,他們戰功赫赫,對秦始皇忠心耿耿,雖死不反。劉邦需要的猛士就是王翦、蒙恬、李信這樣的猛士。

  • 4 # 魏青衣

    兔死狗烹,歷朝歷代,能有幾位帝王有所例外?除非是像秦始皇嬴政,唐高祖李淵這種的,掌權已久之人才能在平定天下後放過功臣一馬。

    漢高祖劉邦,手下能人無數,韓信,彭越,英布,樊噲,張良,蕭何等人,這些人跟隨劉邦的時間決計不短,而劉邦卻能夠喊出那一句“安得猛士兮”,這是為何?

    看著劉邦的舉動,或許很多人會有所疑惑,劉邦手下能人無數,可擔大任者更是數不勝數,但這些人卻大部分都遭到了劉邦的屠戮,於此同時,劉邦又在感慨自己手下沒有猛士,看起來確實是矛盾之極。

    其實想要理解劉邦矛盾的思想並不難,劉邦出身卑微,能夠成為漢王,其中不乏僥倖成分,劉邦的漢王之名雖說是自己用實力拿下的,但劉邦手下之人卻不都是信服劉邦之人,卑微的出身讓劉邦即使是漢王仍舊無法服眾,最開始劉邦一統華夏的時候,金鑾殿上沒有幾個人會向劉邦跪下行禮,讓劉邦享受帝王待遇,這讓劉邦意識到了是時候整頓群臣了。

    劉邦手下並沒沒有能人,而是沒有讓劉邦放心的人,忠義勇猛,足智多謀,這樣的人才正是劉邦想要的能人,但劉邦手下有這樣的人嗎?沒有,韓信足智多謀,卻不夠忠義,足夠忠義的樊噲,勇猛有餘,卻又沒有帥才,劉邦求取的難道不正是足智多謀而又忠義勇猛的勇士嗎?只是可惜劉邦手下沒有這樣的人。

    劉邦斬殺功臣,為的難道不還是為了自己的大漢江山嗎?劉邦沒有足夠的威望,即使為漢王仍舊無法令群臣信服,讓劉邦對這些功臣放心是必然不可能的。

    而另一方面,劉邦哀嘆沒有猛士難道不也是無奈之語嗎?一方面,這些曾經的功臣劉邦不得不屠戮,另一方面,劉邦又需要這些功臣來替自己平定四方,彼時陳豨叛亂,劉邦曾經試圖要求韓信等人給自己一臂之力,但卻都被他們以各種藉口推辭了,關鍵時刻,劉邦能夠依靠的人,只剩下了自己。被匈奴單于包圍白登山的時候,劉邦不也只能哀嘆手下沒有猛士嗎?

    劉邦想要的猛士,需要韓信的才能,樊噲的忠義,但這樣的人又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劉邦一方面需要剷除懷有二心的功臣,另一方面又只能哀嘆手下無猛士,難道真的是劉邦矛盾嗎?劉邦的哀嘆,哪裡又不是一種無奈。

  • 5 # 唐代丹藥

    劉邦的這一番感嘆,出自於他的所作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想表達的不是世間缺少勇士,而是缺少既忠且勇猛的勇士。

    他需要的是忠士。

    因為此時中原已經平定,百姓希望平定的生活,將士希望歸返家園,藩國和手下大臣希望享受以往出生入死換來的富貴。

    然而,中原雖然平定,異姓王也一一分封,可是新建立的大漢仍然要面對來自北方匈奴的襲擾,這種襲擾不僅是入侵邊地,擄掠財物,而且時刻滲透入燕代等地,策反和鼓動駐守在此處的臧荼韓王信陳豨,還有後來的燕王盧綰。

    所以,他需要猛士,忠誠的猛士,應對作亂於趙代燕三地的且必須面對的不同風俗的異族,匈奴。

    可是,這種願景卻被劉邦早早出手破壞,這種破壞在當時出於大局考慮,可是事情卻因政治環境的演變,出現了兩種境況。

    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及項王滅,丁公謁見高祖。高祖以丁公徇軍中,曰:“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此事發生在漢五年,劉邦被眾異姓王擁立為帝,天下已然被視為劉姓,他需要的不是功臣而是忠臣。

    然而,這只是劉邦的一廂情願。漢朝得意順利建立,大家都在其中出了一份力,也是得到了劉邦的認可,分封為王侯。所以,人人心目中現在最為緊要的不是考慮將國家永世續存下去,而是獲得應有的“報酬”,如果得不到,那麼項羽分封諸侯,諸侯又起而反之的局面再度上演。

    漢五年正月,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雖然這是張良的戲言或者說是恫嚇,但是卻被劉邦深深觸動。這其中多數還是劉邦身邊的一些功勞比較小一些且經常跟隨在劉邦左右的一般將領。擁有王爵的各異姓王佔據的地界,擁有的人口和財力更為龐大,危害也更加難以解決。

    劉邦不可能去當面質問,如果從功臣的角度考慮,如何繼續保持這種富貴的生活才是最高宗旨,誰也不會吃飽了沒事幹互相監視檢舉揭發,出手替劉邦甄別平定。

    面對這種局面,劉邦殺丁公就是為了給眾人一個訊號,他需要的也不是攻城略地的功臣猛將而是一心維繫劉氏江山的忠臣就行,就可以滿足了。可是,後續的接連出現的各種謀反刺痛了劉邦,他的感到皇位岌岌可危。四處奔波,征討平定斬殺昔日飲酒高歌的故友。

    當然,這只是劉邦對忠士的迫切需要的理由之一。

    順著這條思路繼續往下延伸,結合當時劉邦已是重傷在身以及戚姬劉如意母子與呂后劉盈母子之間的相互傾軋。

    劉邦更為自己身後的多事紛擾而憂慮。

    劉邦雖有八子,除太子劉盈庶長子劉肥成年之外,其他六人還是稚氣未脫。

    庶長子劉肥,雖是長子,可是出身難以啟齒,又無多少令人矚目的軍功,其他才能更是不值一提。

    劉邦的嫡長子劉盈,性格仁弱。劉邦想要劉盈領兵征討淮南王英布,一再受到呂后以及呂氏子弟的阻撓。呂后為了達至不使劉盈出征的目的,不僅痛哭流涕,而且極力勸說劉邦身負傷痛,強打精神領兵進討。

    劉邦此舉固然有以故亡失太子另立劉如意的打算,也有搜取太子過錯的嫌疑,卻實實在在的驗證出了劉盈懦弱怕事,無以軍威壓服眾功勳的弱勢性格,不堪大用。

    劉邦除了大怒之外,只能自行領兵出征。

    劉邦擊敗英布後,陳豨與他的發小燕王盧綰也相繼勾連謀反。

    繼劉喜不敵匈奴,私自逃回洛陽。劉賈又死於英布的進攻,劉交也在此時棄城逃命。

    那時那刻,劉邦苦心籌建的磐石之宗,不堪一擊。所有的親人兄弟依靠於他,父母妻兒也倚仗於他且在其中一味爭搶權勢。

    劉邦怎麼不會生出世上忠勇之士難覓,知音難尋的憤慨?!

    好在劉邦在死之前,一一將事情解決。

    面對匈奴的襲擾,劉邦聽取劉敬的策略,採用重金和和親先行穩住匈奴。

    雖然效果不盡人意,卻止了匈奴大規模入侵,保住了還處於“幼兒期”的漢朝。

    相繼平定異姓王之後,將諸子悉數分封過去。諸子年幼少知,可是都有母族外戚輔佐,裡面依然存有不安定的因素,可是杜絕了外人的覬覦。即便其中有一兩個被篡奪或掌控,餘下的依然還是姓劉。

    最為關鍵的皇朝中心長安,太子劉盈性格仁弱,雖然不是最佳人選,至少可以在兄弟之間減少爭奪,引發外人趁亂生事。至於權利是否由呂后及呂氏子弟掌控,也無需擔心,自由一干還要繼續保持富貴的功臣加以制衡。

    勇士既然不可輕易獲得,那就造就人人是勇士忠士的環境,將眾人利益完全捆綁在一起即可。

  • 6 # 劉一千五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其實,劉邦並沒有殺多少人,對於熟悉秦漢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常識問題。劉邦落下罵名的是他有心殺了韓信。至於彭越和鯨布,在楚漢時期,真要算賬,怕是不冤枉。最明顯的就是固陵之戰。劉邦被項羽反戈一擊,打趴了,動彈不得。派使者去請齊王韓信,相國彭越帶兵來救。兩個人推三阻四就是不來。後來張良用土地換兵馬之策略,兩個人一聽有土地可分,立馬就帶上自己最好的軍隊來了。——這該讓劉邦如何想,如果沒有搞頭給韓彭二人,他們一定不會來,劉邦被項羽收拾掉只是時間問題。劉邦被項玥誘出城壘,野外對決,漢軍不是楚軍對手。垓下一戰之後,他們分了項羽封地的一半土地,這不能不讓劉邦生氣。

    劉邦對韓信,一直是壓著。就在於韓信能幹,不壓著,對方會早點犯大錯,會自取滅亡。劉邦當皇帝后,四處平叛,不滿的不反叛,就是牢騷滿腹。劉邦有殺將之心,但他沒親自動手。而呂后是為了替自己以後打算,才下手殺韓信,彭越的。至於鯨布,那是旗子上了反叛杆子,殺之何錯?

    雍齒讓劉邦恨得牙齒疼,不僅不殺,反而最先封侯,王陵遲到,後至丞相……在歷史上,劉邦殺朝臣,功臣並不多,不外乎韓信等幾大功臣而已。

    至於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劉邦家天下的死結,縱使皇子皇孫五十人又如何,天下那麼大,總不致於只用這五十個人去守吧!這豎劉邦自找的,他不放心外人替自己分憂,才如此悲歌。

    而他的八個兒子,也確實不太爭氣,連劉姓子弟為王守四方,五十羊後,外人不反,劉姓七王攪亂半個天下。還不如不用劉姓,對異姓好點,照樣讓他們守住四方,秦始皇不就是這麼幹的嗎?用外姓恐怕比同姓要有先進性。

    西晉初年,三十六個同姓王,該浩大了吧,結果持繼十六年叛亂,耗幹國家。同姓守天下的禍害可是愕烈。

    總而言之,漢離祖劉邦的雙重性格歸於一點,既要同姓守天下,又要異姓忠於國。這很難調節的。而他也確實調節失敗。

  • 7 # 文史走馬燈

    首先,自古帝王守業也好創業也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是:對待有才之人的生殺大權。皇帝並不是都是喜歡殺功臣的,只是說這個名將與功臣不能幫助自己,反而還可能危及其打下的江山之時,作為皇帝才會行使“生殺大權”。

    那麼,劉邦的做法是否矛盾呢?

    (一)飛鳥盡了,良弓還良否?

    劉邦用人也是很有計劃的,不管你有何野心,只要目標一致,那麼便不為難你,此時偏向於進攻策略。

    楚漢相爭的時候,你看到劉邦有拿哪一個大將開刀的嗎?顯然是沒有的。因為楚漢相爭涉及到劉邦個人的生死,涉及到天下局勢,能得良將與猛士相助,才能夠平定天下,才能夠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因此,劉邦也斷然不可能採取一邊殺勇士,一邊又嘆息沒有勇士的方法,不然的話,誰還願意輔佐劉邦呢?

    而到了漢朝創立之後,劉邦站在皇帝的位置上,重新分析了當下的局勢。漢朝初立,要的是鞏固政權,所以原先的“猛士”並不一定都是現在的“良臣”,那麼原先對待他們的方式自然就不能簡單的沿襲了,要重新觀察而後再做決定。

    顯然,韓信、彭越、英布之類的名將,沒有經受住劉邦的考驗,脫離了劉邦加強集權的路線,最終導致滅亡。

    (二)猛士守四方,更多的是防守和忠誠

    在漢朝建立後,劉邦用人更多看重的是忠誠,偏向於防守策略。

    所以你可以看到,最開始跟著劉邦一起打江山的將軍們,實際上基本都沒有受到迫害。曹參、樊噲、灌嬰、夏侯嬰、周勃該封侯的都封侯了,當然,盧綰因為自己打了小算盤,導致劉邦發兵征討他,這是例外。究其原因,那就是你只要不反,劉邦就不動你,所以千萬不要存小心思,體現出具有威脅的特徵。

    而韓信、彭越在之前固陵之戰的時候,就存過貓膩,英布更是直接造反,這正好突破了劉邦的下線,最終導致被滅,豈不是可惜嗎?

    劉邦說“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是為了“守”,守業更比創業難啊,守邊疆,抵抗匈奴,守國內,提防反叛。這句話之所以不是“安得猛士兮徵四方”,而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是體現了劉邦的思維從進攻思維轉化為了防守思維,防守就是要穩,不穩的猛士皆可除去。

    (三)總結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歸故鄉啊守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守業更難比創業難,忠誠更比勇猛難啊!

  • 8 # 如史如畫

    劉邦所殺名將都是不忠誠,靠不住的;他悲嘆怎麼才能得到更多的猛士是因為有匈奴外患的存在,他擔心日後漢朝邊境的安寧受到干擾。

    韓信是一位名將,他在劉邦出征討伐陳豨之際確實是打算謀反的,計劃什麼的都佈置好了。不料東窗事發,有人告密,隨後引起了呂雉的極大關注。呂雉派蕭何把韓信請到未央宮,將韓信殺害。

    英布也是一名猛將,英布曾經在項羽手底下做事,後來被隨何挖到漢營,成了劉邦的手下。不過最後英布也被逼反了。因為英布十分能打仗,劉邦親自討伐,激戰中劉邦被射了一箭,最終劉邦戰勝了英布,英布往南逃竄,被長沙王殺掉。

    這兩位都屬於名將勇士,可是最後都逃不過被滅的結局。

    再說劉邦曾經派三十二萬大軍出征匈奴,戰爭前期漢軍節節連勝。劉邦驕傲了,於是他帶領先鋒部隊快速地追趕匈奴,和後軍脫節了。隨後,劉邦中計,被突然襲來的四十萬匈奴軍隊圍困在了白登山。此時此刻,劉邦才意識到了匈奴的謀略。

    雖然後面陳平替劉邦解圍了,但這件事情已經成為了劉邦心中一道抹不去的坎。所以劉邦會在死前擔憂漢朝以後的命運,他想要的是得到更多的猛士去幫他守衛漢朝邊疆。

  • 9 # 烏蘭大俠

    帝王心術,你不懂!

    臣子的初心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而帝王心術則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哪一位人王帝主在打天下時,不是求賢若渴?

    劉邦期待“安得猛士兮攻四方”,於是喚來了蕭何、曹參、張良、韓信、彭越、英布!

    曹操慨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荀彧、郭嘉、程昱、賈詡追隨左右!

    勾踐臥薪嚐膽,感念范蠡、文種雪中送炭之恩,許諾他日大仇得報,定不負二公情義!

    宋江宋公明呼保義、及時雨、仗義疏財、義薄雲天,帶領眾兄弟嘯聚山林,替天行道!

    朱元璋帶領淮西眾兄弟大碗吃酒,大塊吃肉,帶領一幫泥腿子驅逐蒙古韃子!

    結果呢…………

    劉邦登基後,默許呂雉指示宮女用竹竿捅死韓信,聽信呂雉之言將彭越剁成肉泥,御駕親征殺掉反叛的英布,而韓信、彭越、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短短几年間殺個乾淨!

    曹操還沒來得及結束三國鼎立,就匆匆病逝,所以沒有史料可以作證其誅殺功臣!

    勾踐臥薪嚐膽,打敗吳王夫差,一雪前恥,功臣范蠡攜美女西施泛舟西湖,縱情于山水之間,不問世事,而另一位功臣文種卻不聽范蠡勸告,沒有功成身退,結果被勾踐賜死!

    宋江不是好大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死的死,殘的殘,僅餘寥寥數人倖存於世,大家都說:寧學瓦崗一爐香,不學水滸單八將,與其相約赴死,不如相忘於江湖!

    朱元璋就更狠了,開國幾十位功臣基本屠戮殆盡,藍玉案、胡惟庸案、李善長案,羅織罪名,株連數萬人,藍玉等名將死了還不算萬,剝皮萱草,傳示各地!

    能成為領袖、王侯、帝王的人,都是孤獨的人,他們的孤獨在於從沒有活在人情世故里,從沒有被傳統道德所束縛,一切以自己為中心,職能家國天下,而不能共天下!這種冷血和無情,卻又要保藏在“求才若渴,納賢如命”的華麗包裝之下,誰都知道最後的結局,卻誰都不能全身而退!

    可殺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為什麼劉邦之流在打天下時,與眾兄弟平起平坐,促膝長談,而得了天下之後卻翻臉比翻書還快,跨輕薄義,大開殺戒?

    一者,能幫你打天下的功臣武將,也能幫其他人打天下,甚至倒戈攻向你自己!

    二者,你在位的時候,還能控制這些開國功臣,而如果你不在了呢,你的子孫將面臨功臣們的功高震主,居高自傲,江山有患!

    三者,很多功臣,殺的不怨!

    比如劉邦,在開國皇帝中,劉邦對於功臣的處置,跟李世民自然比不了,但是比之朱元璋,要溫和的多!劉邦沒有殺蕭何、張良、陳平、曹參、周勃、樊噲(險些被殺),而是殺掉了漢初開國三大名將:韓信、彭越、英布!

    這三位大將,死的冤不冤?我們逐一分析如下:

    (一)韓信死的不冤!

    韓信曾經是項羽的部下,擔任“執戟郎中”小官,類似於項羽的警衛排長,純粹就是儀仗隊的擺設,所以韓信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轉投劉邦。所以,韓信不像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等人是劉邦的老同事、老鄉、老兄弟,而是純粹的職業軍人,而且還是來自敵人陣營的叛將,今日能反項羽投劉邦,安知他日不會棄劉邦而轉投他主。所以,從出身背景來說,韓信根兒不哄、苗兒不正,劉邦對韓信是始終有所忌憚的!

    韓信對得起“國士無雙、一代兵仙”的美譽,但是少了點政治頭腦,如果沒有夏侯嬰的救命之恩,沒有蕭何的舉薦之恩,沒有劉邦的知遇之恩,試問韓信何以登壇拜將,在將星如雲的楚漢戰場橫行天下?可是,韓信不感恩!

    首先,韓信在劉邦被困滎陽的時候,不積極發兵救援,而是向劉邦討要齊王的封號,劉邦震怒,但是幸虧有張良、陳平的勸誡,才行權宜之計,封韓信做了齊王。此時,劉邦已動殺機,只不過時機還不成熟,因為彼時韓信是介於楚漢之間的一股強大實力,其向北能夠對整個戰局產生致命影響,可以說,韓信投向哪一方,哪一個陣營就勝利,或者韓信自立為王,則天下三分,鼎足而立!所以,此時劉邦需要韓信解決當下的困境,只能縱容,不能殺掉!

    然後,劉邦得了天下之後,韓信一直左右搖擺,確有謀反之心!代王陳郗、謀臣蒯通等曾經遊說過韓信自立為王,韓信沒有明確表態,但是也沒有嚴詞拒絕!然後陳郗真的叛亂了,韓信卻沒有隨同劉邦出兵平叛,似有策應陳郗之嫌疑。所以,劉邦才借呂雉之手,除掉韓信!

    (二)彭越不是好鳥!

    彭越跟韓信不太一樣,韓信曾經就是項羽的小弟,而彭越則是項羽封的一個諸侯,就像封劉邦為漢王一樣,但是彭越對項羽的分封非常不滿意,因為項羽乾脆就沒封他!而當劉邦被困滎陽的時候,張良畫策“下邑之謀”,利用彭越的不滿情緒,曉以利害,彭越終於轉投劉邦,這貨打仗也確實有一套,堪稱中國古代的游擊戰神,專門負責替劉邦滋擾項羽後方部隊,洗劫糧草,使項羽首尾不能相顧。所以,彭越對劉邦打天下立過汗馬功勞,但是彭越的屬下告發彭越謀反,彭越不反也不行了,結果馬上被鎮壓,劉邦還是仁慈的,沒有殺他,而是流放,結果在流放途中,彭越痛哭流涕請求呂雉說清,呂雉卻勸劉邦不要放虎歸山,於是,將彭越剁成肉醬,並且做成肉餅,分給各地諸侯享用!

    (三)英布也是該殺!

    英布,年輕的時候是個大俠,因為犯罪,被施以黥刑,所以,也叫“黥布”。

    英布的創業班底來自於他在驪山服勞役時結交的囚徒、劫匪、江洋大盜,所以,英布本身就是江湖氣,戾氣太重。後來,英布被項羽封為九江王,他替項羽幹過兩件髒活兒:一是替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兵,自古殺將不祥!二是半路截殺項羽名義上的君主——楚懷王!

    後來項羽伐齊的時候,命令彭越派兵增援,英布百般推脫,項羽很是不爽,派使者怒斥英布,英布有如驚弓之鳥,所以轉投劉邦。後來的英布與彭越、韓信形成包抄合圍之勢,配合劉邦的正面進攻,終於打敗項羽。不過韓信、彭越被殺之後,英布惶惶不可終日,積極準備謀反,最後終於就反了,劉邦御駕親征,怒斥英布,英布大言不慚:我也想當皇帝!

    所以,劉邦所殺之人,都有必殺的理由,不算殘暴!

  • 10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劉邦大漢王朝的建立離不開以漢初三傑良臣猛將,而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就大肆殺害開國功臣,而以韓信、彭越為首的幾個異姓王更是首當其衝,在呂雉的慫恿和幫助下韓信、彭越可謂是死的最慘的2位。

    大漢開國之後,劉邦猜忌韓信,韓信在雲夢澤被劉邦擒獲,劉邦不忍殺害,貶韓信為楚王,解除了兵權,韓信此時才後悔沒有聽蒯通之言造反。而劉邦還是忌憚韓信的軍事才能把韓信軟禁在洛陽,貶為淮陰侯。而此時的韓信才想要和陳豨起兵,但是為時已晚,劉邦在平定陳豨叛亂的同時呂雉和蕭何抓住韓信在長樂宮把韓信殺害,並誅殺了韓信三族。

    彭越,昌邑人,西漢開國功臣,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早年彭越在秦末戰爭中是個流寇,後來力量不斷的擴大,在項羽和劉邦中選擇了支援劉邦,參與了垓下之圍,幫助劉邦擊敗項羽,西漢建立後被封梁王。

    陳豨在代地造反後,劉邦親帥大軍去討伐,要求彭越一起派兵出征,然而彭越稱病只派了少量部隊幫助劉邦平叛,劉邦很生氣,派人斥責了彭越,彭越此時意識到事情的嚴重親自前往謝罪。手下人此時已經叫彭越起兵了,彭越心存僥倖不想起兵。後來由於被人誣告謀反,劉邦出其不意的襲擊彭越,把彭越逮捕壓往洛陽。

    念及彭越的貢獻且沒有真憑實據劉邦只是把彭越貶為平民流放蜀地。不巧的是彭越在路上碰見呂雉並且請求呂雉幫忙求情,呂雉多麼歹毒的人,正好將計就計把彭越帶回洛陽,呂雉和劉邦說一定要處死彭越,並讓劉邦想想自己當年蜀地起兵的情景,劉邦此時也反應過來,於是呂雉讓彭越的門客告發彭越謀反,趁此時機把彭越剁為肉泥還派人送給其他諸侯王看,彭越三族也被誅殺。可以說彭越是死的最冤的一個了。

  • 11 # 冷兵器研究所

    現在的人觀點就是非黑即白,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對的就是錯的,這種觀點細思極恐,不管什麼人都是功過集於一身的,有對有錯的,不是極端的。先糾正這種觀點再來談談對劉邦的評價。 我覺得劉邦作為一個君主是偉大的,是很厲害的一個君主,他推翻舊的就秦國建立新的漢朝,而且又是私白手起家當然是很偉大厲害的,最重要的是讓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安穩幸福的日子,至少在劉邦統治期間他做的很不錯,所以作為一個君主來說他是明君,並且稱的上偉大。

    作為個人來講他的一些做法也的確是流氓無賴之流,甚至可以說心狠手辣,列如對一些開國功臣的誅殺,甚至在劉邦稱帝后,同村人還很痛恨劉邦,喜新厭舊,以致劉邦死後,呂后篡權等可以看得出劉邦在個人為人上確實算不上君子。 為什麼世人對劉邦的評價是兩個極端嘞,我覺得是角度不同,以及個人經驗和智慧的不同,甚至於地位不同。說到這先別噴,的確如此。劉邦是忠誠於大局的人,但他不是一個誠實的人,他的一切做法都是為了大局,所以過程之中肯定會有些違反道德的做法,直接這樣說,比如誅殺功臣,你說哪些功臣該不該殺,有的的確該殺,有的不該殺,或者就是謀殺,因為這一切的做法都是為了大局,不僅是為了自己的統治,還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

    就像曹操一樣,曹操有次打仗,軍糧快沒了,管理糧倉的官員就走漏風聲,軍中所有人都開始惶恐,仗還沒打糧食沒了,還呆在這兒幹什麼,曹操知道後把糧官叫來,問他情況,糧官如事說,糧倉的糧所剩無幾了,曹操只說了句我會照顧好你的家人,糧官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拖出去斬了,然後曹操說,糧官散佈謠言,擾亂軍心所以被殺,當晚曹操把全部糧食煮了,並且殺豬宰羊,犒勞三軍,一鼓作氣,攻下城池,攻下城池後曹操心裡想幸好一鼓作氣打下來不然真的沒糧了。糧官是個誠實的人,他說的是實話,但是他缺不忠誠,因為他把實話說出來了,曹操嘞,你可以說他虛偽小人,但他忠誠於大局。

  • 12 # 林城—布衣

    劉邦,出身秦朝小吏,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兵推翻暴秦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是西漢的開國皇帝。

    征戰中,劉邦重用韓信等人,為籠絡人心大封異姓王。西漢政權建立後,多位異姓王涉嫌謀反被誅殺。

    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親征。在得勝班師途中,劉邦回到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宴請昔日故舊。酒酣之際,劉邦即興創作了《大風歌》

    《大風歌》抒發了劉邦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不寧的憂慮心情。從史實的角度分析,劉邦殺勇士和渴望得到勇士兩者並不矛盾。因為,不為自己所用的勇士,就是敵人。為自己所用,但忠誠度不足的勇士也是危險的。劉邦需要的是那種忠義勇武的將士,來為他鎮守四方,而確保大漢王朝的強盛繁榮。

  • 13 # 輕吟古風

      劉邦這樣做的道理很簡單,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之主。劉邦和項羽比,論勇武有力,劉邦敵不過力抜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論身世出身。劉邦只是官職低微的亭長,不及出身顯赫楚國貴族項羽。唯一說的過去的拿得出手的就是知人善用。劉邦也就是靠這一點,最終奪取了天下。可見人才是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劉邦對此也心知肚明,在他一次與群臣的對話中就可見一般,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在楚漢爭霸前期,劉邦屢吃敗仗處於劣勢。在別的方面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當然要廣納賢士為我所用了。表現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姿態也不足為奇。不久身邊便聚集了大批能臣勇將為其效力。反觀項羽剛愎自用不聽勸諫,身邊就有一個富有謀略的項伯,還不被其重用,焉有不敗之理?

    此一時彼一時,當劉邦奪取天下之後。那些那些能征善戰的文臣武將,便成了他的心腹大患。他想子孫孱弱不足以控制這些能臣猛將,萬一這些人日後心懷異心,必然危及大漢天下,便想在有生之年掃除這些障礙,確保劉家的天下長治久安。於是就屢屢剷除與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為自己的子孫掃平道路,儘管說這種兔死狗烹的做法,是有點不地道。但是效果還是蠻好的,確實沒有什麼能臣猛將篡位,但他千算萬算,忘了他老婆。好在也只是曇花一現,最終大漢王朝享國400年,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算存在時間比較長的朝代了。

      所以說劉邦的虛懷若谷招賢納士都是從現實的角度出發,為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服務,並非真心的愛才似渴,顯示內心極度冷酷和自私,這就是為什麼劉邦的歷史評價一向不高,甚至都不及他的對手項羽。

  • 14 # 侃大山河

    農民或草莽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可共苦不可同甘,洪秀全,朱元璋和劉邦均如此,不勝列舉。僥倖取天下後,心裡只有私家天下,和平時期的功臣不但威脅皇權皇族,而且功高侵主,有傷威儀,他們無改造之功,只有一途,斬盡殺絕。他們的成功得益於民心和政策,更得益於天時地利,多存僥倖。狹隘的政治觀,貧困的成長經歷,貧乏的教育,是半無產者的病根。他們希望靠人才又恐懼人才,疑神疑鬼,因為自己不行,慾望的實現只能是渴望與恐懼交織,心情複雜。因此,功成身退是人才的明智選擇,如張良者,而劉伯溫藕斷絲連,必結局悲慘。我們大概有這種體驗,你的上司若無能且慾望大,而你又算人才,你日子必不好過,一樣迎來用與害的矛盾,請儘快遠離。良鳥勿棲灌木,虎口奪食,懸崖跳舞,結局可知。

  • 15 # 天宇的文史情懷

    我認為劉邦一邊誅殺功臣一邊嘆沒有勇士並不矛盾。

    劉邦打敗項羽統一中原後已經不年輕了,長期的戰爭生涯熬壞了劉邦的身體,可是劉邦當上皇帝后並不省心,當時的漢朝可以說是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外患匈奴虎視眈眈而且國力正是巔峰期,白登山一戰劉邦幾乎喪命,不得已只能屈辱和親求和,但是和親遠遠滿足不了匈奴的胃口,這點劉邦很清楚,但是當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在當時漢朝內部事多也很不好辦,打敗項羽後,朝中大臣都是功臣,韓信英布彭越等都不是省油的燈,最重要的是劉邦當時已經老了,而韓信等還比較年輕,即使韓信等沒有反意,劉邦也不敢留他們,因為劉邦很清楚自己死後無人能制衡韓信英布等,所以韓信英布彭越等必死無疑

    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後回到家鄉,自知時日無多的劉邦席間有感而發,劉邦在感嘆什麼,劉邦在想自己老了,很多事都沒辦完,一代梟雄劉邦不甘心對匈奴和親納貢,劉邦在恨自己老了,要不然劉邦就不會誅殺韓信等功臣,劉邦就會率領韓信英布等殺向草原與匈奴決一死戰一雪白登山之辱,可劉邦知道不能了,韓信英布彭越等勇士都被他殺盡,再不可能為他守四方了。

    我想劉邦臨死前一定不甘心,他有太多的事沒做完,他有太多的牽掛,兒子年幼能守住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嗎?呂后會放過他心愛的薄姬嗎?但是這不是他能決定的了。

  • 16 # 立志成蟲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漢初名將韓信彭越雖然是呂后殺的卻是劉邦的意思。韓信彭越英布是在垓下之戰擊敗項羽的絕對主力,他們的能力實力能滅項羽自然也能威脅到劉邦甚至有滅了劉邦的可能,在劉邦看來,他們可不是能夠守四方的猛士而是潛在的威脅禍害,而且英布是實實在在起兵造反了,所以劉邦把他們全給滅了。誅殺功臣跟“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沒有矛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這句說出了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