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鴉
-
2 # 逆生長的向日葵
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這個不是因為不接見英國使者,或者銷燬鴉片造成的,而是蓄謀已久的陰謀,甚至是亡國論。
不過當初的初衷是金錢利益,他們感覺到英國以至於西方各國在同中國貿易往來時,他們從中國買來絲綢和瓷器(這是最主要的),然後運送回國,牟取暴利,而在本國貨物運到中國後卻有很大的貿易順差,最終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
他們當然心理不平衡了,也想著把大量的白銀流入本國,在非洲他們進行奴隸貿易,在當時的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罪惡的鴉片便進入了中國。同時他們不僅是想要謀取暴利,還想要中國成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別的都是行不通的,只能透過戰爭來解決了。所以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
3 # 豫南學者
英國初期來華,志在通商;英國商船首次來華,是在1637年,從此中英貿易關係逐漸發展起來。英國最初的對華貿易是由1600年組建的東印度公司所壟斷。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已在中外貿易中佔主要地位。然而,中英貿易雖然發展迅速,但存在著兩個重大問題。一是處於自然經濟階段的中國,不需要大量進口外國的工業品,而外國市場卻需要中國出產的茶葉和絲綢,而且需要量也逐年增加,這樣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處於出超國的地位。長期處於這種狀況,對英國來說是十分不利的,改變這一狀況的唯一措施是設法開啟中國市場。同時,英國作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迫切需要開闢新的市場,但在中國清政府卻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英國商人的反覆要求下,英國政府於1792年決定派馬戛爾尼勳爵率領使團來中國。
英國對派這個使團是非常重視的,因為馬戛爾尼就是國王的親戚,並且富有豐富的外交經驗而且他擔任過駐俄公使和駐孟加拉的總督,她帶領的使團成員就包括精通軍事和科學技術的人員,而且馬戛爾尼所帶來的很多東西都體現了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重大成果,馬戛爾尼使團的任務是要求中國皇帝保護英國商人的在華利益,並設法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的巨大市場。
當時英國並沒有想和中國開戰的想法,他們只是想和中國建立平等的一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中國加強貿易聯絡。然而不論馬戛爾尼還是後來的阿美士德均因為禮節問題與清政府發生了衝突;表面上看起來是禮儀之爭,但根本矛盾是在於英國政府要想要千方百計的開啟中國的市場,而中國封建統治者卻堅持閉關自守,即使中國和英國方面能在禮儀問題上作出妥協,接見了使團,英國最後也沒辦法達到其最終的目的,因為兩個國家之間的根本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當時的中國和英國是兩個體系下的國家,英國是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追求其所謂的自由平等,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平等的,而清朝統治下的中國是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統治者奉行著封建的等級觀念,在國際關係中,清政府奉行的是古老的宗藩體制。
由此看來,鴉片戰爭的發生只是個時間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和英國之間的正常貿易關係,英國從中不可能獲利,這也就是後來英國商人尋求用鴉片來開啟中國市場的原因。
-
4 # 陽光魚LG
個人覺得還是會發生!首先乾隆皇帝就沒有放眼世界的格局,認為自己就是天之驕子,無人企及,認為清朝就是牛的不行,沒人敢惹。再說乾隆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工業革命發生後,英國很快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強國,並自稱日不落帝國!心裡上就有稱霸世界的夢想,再加上當時清朝也的確“地大物博”。所以就算乾隆與英國之間有貿易往來也不可能滿足列強的胃口!戰爭可能會推遲,但肯定會到來。中華民族近代史讓我們懂得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和平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夢!
-
5 # 爸爸123
我個人認為還是回爆發的。首先,鴉片戰爭雖然目的是要開通商口岸,但事實上,是要攫取利益。清朝和英國之間並不是沒有貿易的,只不過順差逆差關係。簡單說只是中國一直處於賺錢方。英國為了扭轉局面,達到賺錢目的才搞鴉片經營。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其賺錢局面。之所以英國敢於發動鴉片戰爭本質上是清朝還是古代王朝,而英國是現代國家,實力對比在那,透過打鴉片戰爭比透過更多談判容易,那麼為什麼不發動鴉片戰爭呢?另外鴉片戰爭後開通商口岸沒錯,但英國可不只是為了開通商口岸,關稅權等權力是要握在英國手中的,這才是根本。
-
6 # 鴻鑫工作史
在中國最後一個盛世的康乾盛世中,乾隆帝在位執政時間最長,但要分成三個階段乾隆二十五年之前清朝版圖未定,中期才是清朝版圖完整國力最強時期,第三段是當太上皇時,政治腐敗。
英國是世界上的強國之一,尤其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時候,更是達到了空前盛世,在1793年也就是乾隆年間,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帶隊前來共有七百多人。來到中國希望多開放幾個港口。
乾隆
使團到北京會見乾隆時, 這裡還有一個廣為人傳的事情,這件事也註定了清王朝的滅亡。乾隆皇帝要求英國公使下跪,但是英國使者不肯下跪,最後在和珅的調解下,英國公使採用了單膝跪地的禮節才作罷。所以乾隆是接見了英國使團。
英國使團見乾隆帝圖
當時清朝是知道有蒸汽機、綿紡機、織布機等工業產品,但當時清朝統治者卻把這些東西當做玩具,不願投放到民間,認為這些東西不可能提升生產力、挺高農作的效率等,但其實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就是蒸汽機, 乾隆帝還在“天朝上國”的夢裡,統治者夜郎自大。
落後就會捱打,吾輩自強
-
7 # 碼字的蝸牛
會,唯一能阻止歐洲人的腳步,只有比他們更加強大
大航海時代的原始、暴力的積累,以及對全球的探查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其背後隱藏著對財富、土地、人口的血腥掠奪。當蒙古人崛起之後,阻礙了歐洲人繼續東征腳步,歐洲人被迫選擇了海上貿易。
早在明末時期,歐洲人取代了阿拉伯人,成功佔據了貿易航線,同時也透過武力,試探了當時的明朝政府的戰鬥力。而後的明末清初時期,“海賊王”鄭芝龍和他的兒子鄭成功的出現,有力阻止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掠奪,也使得中土海域擁有了一百多年的平靜。
而那些沒能阻止歐洲人腳步的國家,也在這一百多年裡,淪為了歐洲人的奴隸。
馬戛爾尼訪華背後的意義當時的歐洲,作為歐洲傳統“攪屎棍”的英華人,早已經取代了“海上馬車伕”荷蘭,以及“日不落”的西班牙,成為了大航海時代的最強者,並且透過掠奪各殖民地的財富、知識的積累、沉澱,成功啟動了工業革命。
此時的英國,此時美洲已經爆發了獨立戰爭(公元1775年-1783年),在戰爭中的損失,尤其是商路的損失迫使英華人迫切尋求新的商路,以及更為龐大的傾銷市場,而當時擁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國很快再次進入到英華人的視線。
事實上,英華人成功佔據東印度公司(荷蘭人建立的)後,一直以來都沒有停止過與中國的海上貿易,只是當時的清政府閉關鎖國之政策中,使當時的歐洲人沒能滲透到內地之中(有興趣可以查一下外夷館)。
當時的清初,康熙執政時期,是延續了明朝的政策,依舊是開關的,根據日本人的研究認為,當時的清政府在海上貿易是佔據了絕對優勢的,且當時的康熙由於需要面對擁有火器的葛爾丹以及沙俄,對於歐洲的火器,雖然在明面上做出排斥的姿態,可內部依舊保留相當大的部分火器。
但當時由於清政府的一些民族主義政策,特別是“文字獄”和“剃髮令”,導致了許多人出海“經商”之後,返回本土的只有不到四成。大規模的外逃現象導致了康熙晚年和雍正時期,不得不重申“禁止外逃”及“海禁”政策,尤其是雍正五年後,大清國只保留對日本、北韓、越南、琉球等藩國的海上貿易,全面禁止人民下海。
1、限令出洋貿易之人三年內回國,否則不許回籍2、凡出洋久留者,該督行文國外,將留下之人,令其解回立斬——康熙旨意3、此等貿易外洋者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聽其任意去來……輕去其鄉而飄流外國者愈眾矣。嗣後應定限期 若逾期不歸 是其人甘心流移他方 無可憫惜朕意不許令其復回內地到了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只留下廣州粵海關,以免漢人再次掌握火器的製造技術,漢人與西洋人結合,反對滿清的統治。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準皇帝頒佈了《防範外夷條規》,建立廣州十三行(實質後來發展到四五十行),規定了:
1、由官府指定的本土“忠君守法”之商人聯合在一起組建公行。壟斷各種對外商業。
2、夷人來廣州做買賣必須經由公行,其行動也由公行的行商負責約束。
3、夷人只准在規定的時間,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間來廣州進行貿易,期滿必須離去。在廣州期間他們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設的“夷館”內,而本國非公行之人不得接觸夷人,違者梟首。
這種限制行為,使得取代了美洲地位的東印度公司極其難受,因此雖然東印度公司的內部在收羅南洋地區,華僑“給予”的資訊後提出,發動對華戰爭。但是當時的英國並不瞭解清國,尤其是百年前的戰爭記載,因此,英國決定派遣使團,透過談判的方式獲取開啟中國市場,同時試探、探視中國本土的情報。
英華人精心準備著整個使團的一切,包括使團乘坐的“獅子號”炮艦,裝有64門大炮,是當時英國裝備的一流的軍艦。甚至禮物中,還有一艘裝有110門火炮的“君主號”戰艦模型,以及禮單中,提及的榴彈炮、線膛槍、連發手槍等等,可能引起清國皇帝和軍官們的注意,好獲取更多的軍火訂單。
但是清國的官員對此都不感興趣,甚至是當時的鎮壓各地民變、擁有相對強的戰爭意識的福康安,對英國使團警衛準備已久的操練嗤之以鼻,根本就沒有對於現今火器的任何一切興趣。
氣得馬戛爾尼在當天的日記中這樣記載這位大將軍的——“真蠢!他一生中從未見過連發槍,中國軍隊還在用火繩引爆的槍。”
清國的皇帝,不會同意馬戛爾尼使團的條件的馬戛爾尼提出的了六個條件中,雖然有部分是通商的,可也包括了割讓島嶼的協議在內,這種割讓的行為不符合中土的文化。
但若是當時的清政府並不傲慢地否決英國使團的條件,而是施行有利則談,無利則否定的話,清政府會開海通商嗎?
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滿清政府在康熙時期,雖然軍隊依舊保留著大量的火器,可康熙也看到了火器強大背後的威脅,要知道當時跟隨順治入關的滿人不到三十萬,憑藉這三十多萬的人口是無法完成對如此龐大人口種族的統治的。
因此滿清將藏族的地位提高了起來,施行了”滿、蒙、藏、漢、苗“這樣的種族統治。同時不斷重申滿人騎射的重要性,否定漢八旗內部的火器提升等等措施。
個人認為,康熙從三藩叛亂中看出了漢人反抗的恐怖,尤其是吳三桂在叛亂之後,陝西的漢軍中也出現了誅殺滿人,響應叛亂的情況。
從康熙之後,火器的製造、研發一直是停滯不前的。所以當馬戛爾尼使團送來的各種工業革命的產物時,是不可能引起清政府及滿清軍官的興趣的。
因此若是想假設,乾隆放開偏見,允許與英國通商的前提,必須要解決掉滿清入關統治背後的恐懼!
要知道在嘉慶之前的滿清政府裡,所有的部門最高首長都不是漢人,必須由旗人擔任(有漢八旗在內),而在軍權方面,八旗軍隊依舊施行的是“軍政合一”的行為,綠營則是施行“閒時三分吊,戰時七分飽”的飢餓政策。
因此若是假設乾隆與英國通商,那麼也能推斷出漢人會透過龐大的人口基數,很快就出現菁英分子,進入到滿清中樞之中,分掉旗人手中的權益,最終也會導致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的內戰。
另外,在馬戛爾尼訪華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就開始不斷滲透到東南亞,隨後在十年後,派遣間諜到達中國,不斷完善其作戰計劃。
還有就是鴉片的貿易,並非是在晚晴時期就進行了,其實早在明末崇禎時期就已經出現在中華大地上了,只是當時主要的煙販是漢商,到了乾隆早期時,東印度公司的職員私下參與了鴉片走私貿易中,使得東印度公司發現了這個暴利的貿易“商品”。
因此若是馬戛爾尼訪華,獲取了通商的權益後,更多的鴉片就會光明正大涌入中國,可能反而會導致鴉片戰爭的提前。
-
8 # 字匠甲
表面是通商,實際是開放。
不用說乾隆,即便到了曾孫咸豐依然放不下老大帝國的架子,自詡天朝上國,睥睨天下,真正應了那句:無論如何也叫不醒裝睡的人。非要別人用武力來打醒,致使民族受辱,國難深重。
問題裡邊其實包含兩重意思,一是會不會打,二是打的結果會不會比事實上好?我是這麼看的:
首先如果接受通商後,象徵意義上是我們放低了姿態,接納了對方,實際上必然會擴大交流。老實說做生意我們華人也沒怕過誰,搞經濟,宋朝朝貢了那麼多年也沒見受什麼太大的影響。有一說,說是明朝屢遭蒙古侵略是因為我們不與他們做生意,苦寒之地向來沒什麼物產嘛。所以我覺得通商應該會大大降低戰爭的風險。
另外,如果通商了,那發生戰爭敵我雙方差距必然沒那麼大,不一定會輸,即便輸了也不會那麼慘,損失不會那麼大。
回覆列表
工業革命以後的西方急需物質資源,向中國出售鴉片,也是逼迫清政府與之通商不得以後的手段,當然後來的鴉片戰爭也是他們預謀已久的,因為他們窺探到了清政府的腐敗和武力的孱弱,回到正題就是,假如清政府老早就實行開放通商的政策,鴉片戰爭依然會發生,只是可能他們礙於面子不會那麼明目張膽,退一萬步來講,即便不會發生鴉片戰爭,但從通商演變成搶劫的客觀事實也不會改變,通商必定成為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