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硬核博士

    為什麼現在的研究生和博士越來越難找工作,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擴招,造成學歷內卷現場;

    二是社會科技創新不足,科研崗位只有存量,沒有擴充套件。

    01 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擴招導致學歷內卷現象,加劇找工作難度

    根據教育部官方資料,從1997年開始,中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在逐年增長。

    對於碩士研究生來說,1997年招生人數是5萬人左右,而畢業生人數僅僅4萬人左右。隨著碩士的擴招,到2019年,碩士招生人數達到了81萬人,畢業人數也達到了創紀錄的57.7萬人。

    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1997年招生人數僅僅1.3萬人,畢業人數也小於1萬人,僅7319人。而到了2019年,中國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0.5萬人,畢業人數也達到了6.26萬人。

    從前面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擴招,導致畢業人數大量增加。在就業環境並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同一個崗位,以前可能只有本科生應聘,而現在一堆碩士和博士去應聘,進而導致本科生難以找到工作。以前碩士研究生應聘隨隨便便都能上的崗位,一堆名校碩士和博士去競爭,當然碩士也更加難以找到工作了。而這就是學歷內卷現象,特別是今年疫情情況下。

    近些年,學歷內卷現象愈發嚴重,讓很多考生對讀研讀博望而卻步,但是由於本科又找不到工作,只能埋頭硬逼著自己走上了讀研讀博的道路,推遲就業!

    02 社會科技創新不足,科研崗位只有存量,沒有擴充套件

    前面說到,由於碩士和博士的擴招,導致高階人力資源供給加大,但是社會相應級別的需求卻沒有顯著增大的情況下,難以避免出現碩士博士找工作難的問題。

    為什麼說需求沒有擴大呢?

    透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中國,對應於碩士和博士,需求最大的還是國有企業的研究院所、中科院體系、高校教師體系。雖然這個需求量很大,但是隨著近年來碩士和博士畢業人數的增加,也將上述單位的需求填得滿滿當當的,崗位增長乏力。

    而在國內很多民營企業中,大多數工作從事的都是人力需求集中的行業,而像歐美日韓那種高科技企業極為稀少。很少有企業在自己的內部設定專門的研發崗位,掙快錢的思維貫穿了基本上大部分中國公司,進而造成高階人才崗位增長不足,無法容納這些增長的畢業生。

    反過來說,也就是因為這些企業不注重研發,導致中國科技企業競爭力低,成長不足!而像華為這類注重研發的公司,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

    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現在的碩士、博士難找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

    03 走出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大力推動中國企業科技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擴大人才需求

    解決現在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就業難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大力推動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擴大高階人才需求。

    如果所有碩士和博士由於找工作難,都湧入了只需要本科生、甚至是專科生就能勝任的崗位,這樣將造成極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同時也會使得中國就業市場畸形發展,導致低學歷人群無法找到工作,無法維持自身生計,不利於社會發展和穩定。

    實際上,企業注重自身的創新,將有利於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同時為他們加固護城河,增強抗風險能力!

    綜上,導致現在研究生和博士越來越難找工作的根本原因是需求不足,供給過大,導致學歷內卷,造成人才浪費!

  • 2 # 導師說

    答案:根本原因是供求問題,現在研究生的和博士生的數量是龐大的。和1997年大學擴招之前的形式發生的根本性 反轉,那時候考上大學就是天之驕子。而現在大學的入學率,在發達地區都超過70%,根本不是稀缺人才了。當然這是從整體上說的。

    1、具體來說,需要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崗位是有一定數量的,入學人才的增速超過崗位的增速,就會造成激烈的競爭。尤其是博士生,主要是到高校等事業單位就業,這些崗位的增速更是有限的,老人不退休,留給新人的崗位就少。另外,國外留學回來的學生也越來越多,相信今後會更多,以為中國越來越好了。

    2、和當前的經濟形勢也有關係。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降下來了,估計很難再回到10%以上的增速,甚至8%都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經濟成熟的一個表現。當經濟體量很大的時候,增長1%都是很困難的,以美國為例,也基本上是2%-3%左右的增速,可以預期,中國的經濟增速將來會進一步下降。經濟增速一下降,新增就業崗位必然下降,所以出現就業難。

    3、偶發因素,現在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都不景氣,大部分國家經濟負增長,中國是為數不多的正增長的國家。

  • 3 # 資料科學那些事兒

    首先說答案,一個大學生能在社會上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工作市場上賺多少錢,是由學生能夠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和這個學生在企業中的不可替代性決定的,和專業、學歷和實力其實並沒有多大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名牌大學畢業生並不一定能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疫情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所以擴大了招生量,這個其實是個延緩大學學生就業的難題,給經濟復甦三兩年消化就業壓力的時間,同時也是個人才戰略儲備的長遠計劃。社會對碩博畢業生的總需求是經濟發展後才有增長的,短期難以提高。所以總需求不咋變,供給突然加大了,實實在在的拉低學歷的含金量。

    另外,大學教育到社會上找到一份安生立命的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學生本人的。其實大學在有意或無意中,給學生提供了很多這樣或者那樣的機會,抓住一個就足夠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只不過在讀書的時候我自己沒有看到。這可能是大學的高等教育區別於職業職業學校的職業培訓最根本的地方。去職業學校以前我們目的很明確,掌握一門技術靠這門技術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因為目的和途徑都非常清晰明確所以單單就找工作來說職業教育或者說不上職業培訓的效率要比高等教育更高。然而邁入大學的我們是懵懂的,至少我個人是懵懂的,我以為通過了各門考試, 拿到畢業證書,拿到碩士學歷博士學歷,好工作就在等著我。這裡面其實學習是一碼事,找到工作又是另一碼事,因為這種目的和途徑的不清晰,導致了我的大學教育,在我個人就業上是非常失敗的,因為我在被動地上大學,我以為只要我滿足了這些條條框框的東西,工作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現在離大學畢業已經十年了回過頭看看,學生時代的我浪費了很多大學給我的機會。

    站在招聘方的角度,肯定是希望以合適的薪資, 找到能夠為公司解決問題的員工,這個員工最好還能對公司忠誠,不頻繁的離職。 我大學生畢業,有學歷文憑, 有對公司的期待, 和對生活的嚮往,但是我根本不知道我能為一家公司創造什麼樣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名大學生能在招聘的過程中告訴面試官, 將來面試的崗位上自己能為公司解決什麼樣具體的問題,為公司創造的價值和公司付出的成本,給公司帶來什麼樣的發展機遇。我相信拿到一份工作是不成問題的。而這樣的能力和機會,大學其實是給了我們的,作為大學生碩士生或者博士生,在上學期間其實可以幾乎無門檻的去很多家單位去實習,靠著自己的學生身份,輕而易舉的躲過社會招聘中對應聘者的苛刻要求,拿到事先了解未來來生活的機會。這一層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也沒有做過,所以才會有面試過程中的尷尬我甚至不知道 無所面試的工作崗位,需要什麼樣的技能, 專業上的,人溝通上的,以及部門乃至行業的相關規定,如果公司不培養我,我其實對公司是一個沒有用的人。 大學時候,我抱怨過學生會和學生社團內部之間的不公, 在這種抱怨中我也失去了鍛鍊自己的機會,因為做什麼事情其實都是要與人打交道的, 學生會里和學生社團裡遇到的人和事在未來的生活中都會遇到,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自己的機會, 然而因為大學裡的這一份抱怨,我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大學畢業,我已經拋棄了原來了專業選擇了新的專業方向,碩士畢業又轉向的一個我認為更好找工作的專業去做博士。博士畢業以後我才發現其實大學教育的精髓不在於專業知識技能。大學只是一個平臺,大學的課堂上、宿舍裡、社團裡、形形色色的實習機會里,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真實實的社會,給了我們很多嘗試各種角色的機會、也給了我們犯錯和試錯的機會。卻在我們犯錯的時候並不像生活那樣重重地給我們一季耳光,讓我們更好地成長卻不給與重重的懲罰。他給了我們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給了我們一群可愛的同學和朋友,這些可能是大學教育與職業教育最大的區別。

    釋出於 01-03

    修改開啟讚賞讚賞開啟後,讀者將可以付費支援你的創作。

  • 4 # 百納碩博

    因為“內卷化”成普遍現象。

    當下的中國文化圈有一種奇怪的矛盾思維趨勢

    一種就是循規蹈矩安穩求發達,一種是千方百計遊弋在法治的邊緣,尋求最大利益。

    第一種

    有關博士以及內卷的事。從幼兒園開始,尋求一條萬全的道路,不斷投資,不斷下注,不斷增加所謂沉沒成本,最後,求一個,其實最初也不是很明確的道路與位置。可能是年薪百萬的職業經理人;可能是仕途至少為正處的體制內公務員;可能是正高職稱的體制內學術人員。

    第二種

    不管有沒有前期的學歷訓練,開始創業。可以是學業、可以是企業、可以是地方性壟斷。總之,以邊緣與灰色為特徵,獲得所謂地位。

    這兩種其實是非常矛盾的人生道路,但,他們的終點其實是一致的,出人頭地,穩定財富。

    很多所謂求個穩定職業,絕對不是什麼1980年代定義的小康。絕對不是一天能保證2千大卡熱量攝入的溫飽。他們的穩定,是在2020年全球疫情的時候,吃喝不愁的穩定。

    很多人忘了,安安靜靜讀個書,意味著什麼?那是上層,甚至是頂層社會的人的特權。而中國社會,誰會願意承認自己是底層的,有幾個呢?

    這就是典型的社會平均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的競爭激烈。頂尖的資源普通人接觸不到,那麼就只能一群人爭那麼一小塊的蛋糕了。要爭這塊蛋糕,博士學歷僅僅是競爭範疇裡面的其中一個方面而已。結論就是,中國在讀書的問題上一直沒有改變過。我們父母那一輩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沒條件讀書而已。動物世界的規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一直都沒有改變,只是不斷在換一個方式存在人類社會而已。

    但從政策來說,必須讓底層去搏命。

    因為客觀上,帶來各種好處。

    1、控制且穩定

    控制且穩定。向上、突破階層固化,這些一旦洗腦成功,他們的心理動因可以至少驅動30年。為此,會不斷努力。至於那些頹廢的,抑鬱的,自然選擇,寫幾篇哀歌就好了。

    2、促進內需

    客觀上促進各種內需,教育、健身、考研、甚至Golf、出國,不過是收割一輪輪內需罷了。

    人的價值是由能力決定的。而參與內卷的人,培養最少的就是自己的能力。這個社會能脫穎而出,總是有需求的,恰恰是能力。而各種對於內卷的訓練,培養的是重複。熟記、熟讀、機巧、技巧,都培養,唯獨能力不培養。因為真的有了能力,那些內卷培訓都沒機會了。

    能力的核心之一,就是應變。恐怖的直立猿能到今天,靠的是超越大部分動物的應變能力。能力的重要心理動因之一,就是無懼。手持長矛,面對猛獸,因為無懼,才活下來,才能帶領部落,開拓疆域。而內卷者,缺乏開拓精神,只想偏安一隅的機械勞動苦行者,內心怯懦,缺乏智慧,本來就不是叢林的領導者。

    內卷化如此嚴重

    我們該何去何從?

    首先,認清局勢。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呈現這種內卷式的狀態,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其次,冷靜分析自己的情況。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自己手上有哪些資源?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找到新的發展突破點?雖然說現在大環境不像之前那麼好了,但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不同的情況下還是存在突破點的,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想著大家一起當鹹魚來解決內卷的問題。

    最後,繼續努力奮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多關注一下相關領域的動向,找好方向然後針對性地點亮自己的技能,只有不斷的嘗試和努力才會出現更多破局的機會,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為個人的悲哀。

    內卷者,衡卷之。這是內卷者的命。還能怎樣?這就是個惡性迴圈,教育行業的內卷、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本質上還是社會競爭和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大,不僅在教育行業,未來在各行各業,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大,只會更卷。

  • 5 # 初夏青小梔

    因為內卷,因為越來越多的碩博需要就業,門檻統一變高。而且不好就業的專業考研考博率都高,所以碩博多,但是畢業後仍然相對不是很好就業,唯一慶幸的是大機率能找到體制內或者體面一點的工作。

  • 6 # 博士帶您看經典

    不論碩士(研究生)還是博士,越來越難找工作是逐漸形成的社會就業趨勢,難倒了眾多畢業學子和家長;提及本科、專科等就業,其實,找工作難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

    中國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從1949年起,幾乎每年都呈現出遞增的趨勢,2000年以後,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突破100萬,2018年大學畢業生人數更是達到了820萬,創造了歷史新高。然而,據有關機構調查資料顯示,當今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嚴重的就業問題,儘管不同專業的就業表現有所不同,但是整體形勢不樂觀是一致的。剛畢業的大學生工資普遍偏低,當然,這與剛出校門缺乏職場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有直接關係,但是社會用人需求消極也是不爭的事實。研究生和博士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其招生及畢業數量在逐年增加,雖然在就業方面存在一些優勢,如一些國企或者事業單位明確要求學歷需為碩士及以上學歷,但是越來越難找工作也是事實。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就業問題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高校畢業生供需不平衡

    從市場自主調配的角度來講,找工作越來越難是一個人才供需不平衡、供大於求的表現,這與中國的大學教育普及政策直接相關。隨著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在後續幾年高校人才輸出的擴張效果將會逐漸顯露,但是市場規模並沒有擴大,各類企事業單位的人才消化能力有限。這就導致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甚至已經波及到研究生和博士這類知識型、專業人才了。

    2、全球經濟波動導致市場成長環境變差

    市場規模發展速度較慢、波動性大是全球性的,不是中國一家能夠控制和主導的。最典型的是,市場受天災人禍的影響明顯。以2019年年底爆發的新冠疫情為例,在最嚴重的初期階段,全球各行各業直接進入了停滯階段,有很大一部分人員歇業在家,甚至面臨著生活困難問題,就業形勢極度嚴峻。今年的颱風、大暴雨等導致的城市內澇問題也給河南等地的市場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對人才的就業形勢也增大了壓力。

    儘管研究生和博士在就業及工作崗位中的衝擊耐受力更大(表現為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但是在大形勢面前,依然會受到影響。

    3、科技發展對人才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

    科技發展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網際網路、科技類企業對高階人才的需求很明確,如華為、小米、百度等企業,通常學歷要求在碩士及以上學歷,主要從事一些技術研發、產品更新等工作。另外,大資料、視覺化、5G等成為國家各行各業發展的主題,傳統的建築工地也在大力推進BIM、智慧工地等技術發展。科技發展對人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

    所以,在研究生中,佔主體的碩士研究生在就業中也會感到壓力,感覺越來越難找工作。

    4、高校教育與市場(企業)需求脫節

    除了外部壓力之外,高校教育與工程實踐脫節也是導致研究生和博士越來越難找工作的關鍵原因之一。

    這是中國高校教育與人才素質的一個共性問題,也不可避免。當前針對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教學環節中增加系列工程實踐環節、企業實習環節,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就可以直接結合工程實踐需求,在學習中能夠把握未來工作需求。

    二、主觀因素

    1、年輕人的勞動價值觀發生變化

    “我寧可幹外賣也不願意去建築工地上做一個搬磚的技術員,成天灰頭土臉的,還見不到什麼人,太不體面了。”這是一個典型的當代年輕人的想法。找工作難其實與自己“挑”工作有直接關係,一些技術工種越來越人才緊缺就是這個原因。

    年輕人的勞動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更願意承擔一些體面的、工作環境優良的工作,導致有些工作崗位人才緊缺、有些崗位卻扎堆,不能滿足社會人才均衡分配的需求。

    2、對崗位預期太高

    碩士研究生及博士對崗位的預期高是一個客觀事實,這也正常,畢竟任何一個研究生都比本科畢業就從事工作的人多付出了好幾年的學習時間,也放棄了很多經濟上、家庭上的東西,那麼畢業之後對崗位預期高就很正常了。

    但是,部分研究生嚴重高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不願意從事一些看起來基本的工作。有些人寧可賦閒坐在家裡也不願意“屈尊”工作。

    3、對自己預期太高,態度不端正

    對自己預期太高也是一個導致找工作難現象的問題。研究生自帶的一種優越感經常會放大自己的作用,也會感覺別人不能完全地認可和認同自己。難找工作有時候更多的是卡在自己身上。

    寫在最後:

    (1)就業形勢緊俏是客觀的,不光本科生、專科生工作難,研究生也不可避免;

    (2)人才與市場供需不平衡也是客觀原因。

    (3)研究生對工作比較挑剔也是不爭的事實,也可以理解,畢竟付出了更多。

  • 7 # 沃得生涯規劃院

    不知道你是基於什麼原因提問出這樣的問題,研究生和博士生作為大多數人學歷的天花板,怎麼可能難找工作,如果連如此學歷的人都找不到工作、你讓本科生、專科生情何以堪,大家都直接失業了,社會保障部門早就亂成一鍋粥了,大家都去領失業保障金了。你這明顯就是無稽之談!

    現在隨著研究生擴招,畢業的研究生確實在不斷在增加,但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口在中國總人口中佔比不到0.1%,畢竟只佔了很少的一部分,可能你身邊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沒有實現就業的,但這畢竟是個例,個人覺得有以下三點原因:

    1、個人能力與個人工作預期不匹配,研究生代表一個人有著相對較好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但並不代表它一定具有符合其企業招聘要求的能力,部分研究生覺得自己學歷高理應找到高薪的工作,其實不然,能不匹位,還是要放低預期和姿態。

    2、在大學中混日子,沒有掌握到真才實學的也大有人在,覺得自己讀研了有了保障,所以放鬆了對自身的要求,對於研究生這種嚴進寬出的路徑,對於部分學生確實存在鑽空子的可能,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也很正常。

    3、從國外讀研回國,院校背景一般,不受企業認可。

    個人覺得,這類的研究生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研究生畢業還是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根據統計2020年大多數院校畢業研究生就業率在98%以上,整體還是比較好的。

    祝願各位同學透過自身努力畢業後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實現個人價值!

  • 8 # 強哥微語

    任何人都不可能第一份工作保證做一輩子。我認為,不是碩士博士不好找工作了。而是所從事的工作崗位與自己的預期不一致了。正在的原因是優質崗位不能一步到位,而所謂條件不好的崗位不願意去了。我去過中西部地區,那裡國家發展很好,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是有自己展示才華的舞臺的。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RNG戰隊新ADC選手Betty和Uzi相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