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學在西安

    很多留學黨都在感嘆,雖然在國外大學裡認識的人比國內多,但是基本上都是處於淺層的泛泛之交,算不上真正的朋友,以前國內的朋友也大多斷了聯絡。似乎出國以後,朋友就少了很多,自己也變得越來越不會交朋友了。

    朋友減少是成長必經的陣痛

    你不可能一直和所有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同學保持密切的聯絡,他們中或許有人給你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但也無法避免分道揚鑣的那一刻。

    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不再得意洋洋說自己有多少兄弟一呼即來,而是清楚哪些人對你更重要,需要你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維護。朋友聚散本是正常,但如果你一直在失去舊朋友,同時又很難交到新朋友,那麼可能需要審視一下自己對於「朋友」的理解。

    是「朋友」?還是認識了幾年的「熟人」?

    很多人對於「朋友」看得太重。

    在你看來,可能大家出去吃過幾次飯,一起熬夜做過project,時不時在微信裡聊上幾小時就是朋友。可能在你覺得此時此地是朋友,一輩子也都是朋友。即便下學期沒有選相同的課,即便假期回到各自的家鄉,即便今後去了不同的城市發展,我們還會保持聯絡,我們還會深夜裡互訴衷腸,我們還會隨叫隨到的捧場......

    可事實上,「朋友」的含義不止是「在一起」。

    真正的朋友總是建立在多年數不清的自我犧牲和自我暴露的基礎上:

    互相袒露心扉,你們敢於也願意和彼此分享曾經的心路歷程,包括對家人、愛人以及夢想的感受和困惑。你們不用擔心凌晨喝醉了沒有人送你回家,也不用害怕失戀了沒有一個肩膀可以靠著大哭,更不用緊張如果這個月交不起房租就要睡大街。

    你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在彼此面前卸下偽裝,因為知道彼此會包容那些裝逼和逞強,但一路的相處中肯定少不了激烈的爭吵和猜忌,但冷靜下來以後,還能夠恢復到之前的信任和默契。這才是真正的朋友。這樣的朋友,肯定不會很多,但能得一人,也是幸運的。所以不要再錯把大學裡那些吃喝玩樂在一起的「熟人」當作是自己的「朋友」。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但真正能給你幫助,也能讓你產生信任和依賴的朋友不是一出門隨手一抓就能抓到的。當然,即便成為了朋友,也不是個個都能海枯石爛。

    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只能最多與150人建立起實質的關係,這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和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得出的結論。

    雖然社交網路上我們擁有的「好友」數遠遠高於150人,但是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維持一年至少一次的聯絡,彼此都承認對方是朋友,都瞭解對方的狀態的「內部圈子」只有150人最多。社交網路給了我們聯絡,卻未必給我們交流;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卻未必增加我們的親密。

    你怪別人勢利,別人嫌你自私

    不少人總是抱怨自己遇到一些非常勢利的「朋友」——他們與自己相處的唯一原因就是可以得到好處。

    比如覺得你很大方,厚著臉皮來蹭住蹭喝,或者覺得你很學霸,變著花招來抱你大腿。

    相信你看到這裡已經明確,這樣的人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依託利益的交往關係也通常不會持續太久;當你厭倦了被利用,或是他們覺得你沒啥好利用的時候,雙方的往來自然會疏遠。

    除了這種露骨的利用,人們在相處的時候也常會陷入一種更為隱性的「利用」。

    就比如你在出國前肯定想著自己還會和高中時的死黨保持聯絡,但實際上,一旦進入了新的環境,舊友往往會被擱置在一旁。可是新圈子裡的人畢竟不如舊友知根知底,有些話你只想和死黨說,但這個時候再去找國內的死黨就發現對方已遠去。

    說到底,人畢竟不是一個玩具,不可以被放在一邊等你忙完以後,有了需要以後再去找他們玩。曾經的朋友,如果疏於問候,慢慢就會走遠。情感的聯結沒有保質期,必須要不斷的鞏固才能保鮮。

    當你平時忙著自己的事情,心情不好遇到麻煩了才想到找朋友幫忙,在朋友的眼裡,這無異於一種「利用」——只有需要我的時候才想到我,平時都當我不存在。說到底,做朋友和談戀愛一樣,不能有一方總是一味的索取不付出。

    老友越來越少,能留下的都是知己

    當畢業走出校園以後,很多人會再次深深地感受到朋友變少,想要找到知心的單純朋友變得越來越難。

    確實,從20歲中期開始,人們的社交圈,真正有實質性來往的「內部圈子」會大幅縮水。

    聯絡的人數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持續下降。也就是說,能在你的通訊錄中活躍的人會慢慢減少,而絕大多數可能只是在春節時發一條祝福短訊。

    一旦人們明確了自己想要什麼,明白了自己更適合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他們就不會再把時間花費在散亂的社交上,而是會集中精力只去維持和幾個人的關係,並且希望這幾個人可以更長遠的陪伴在身邊。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不管是大腦構造的限制,還是生活變遷的無奈,我們最終都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取捨——能被定義為老友的人越來越少,但是他們在你心裡的份量卻越來越重。曾經覺得朋友越多越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直到歲月的洗禮才慢慢認識到朋友真的不需要多,只要有幾個知心的就足矣了。

    所以,換一個角度去看,出國以後覺得交朋友很困難並不一定就是壞事。因為可能你已經覺察到有些社交是沒有意義的,有些所謂的好友不是真心的,有些感情還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經歷的考驗,有些朋友拼盡全力也無法留住。

    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覺得孤獨,但也是這種孤獨更能讓你看清自己適合什麼,需要什麼。不能因為知道今後我們會散落天涯,所以現在也不必深交;也不能因為害怕被欺騙和利用傷害,就封閉自己裹足不前。朋友的圈子就像是海浪一樣,會前仆後繼一次次拍打在岸上。前面的痕跡很快會消散,後面的也依然會留下影響。

    朋友也好,過客也好

    至少曾經遇到過,只有這麼一次也珍貴

    斯隆教育:透過一站式全程專業教育服務,幫助學生實現高中留學目標,讓家長安心、放心!

  • 2 # 英西留學規劃呂老師

    校園活動,諸如文化拓展,電影欣賞,解析,一些體育活動和社團活動,包括社會/

    校園志願者等等都可以給留學學生一些服務,有的甚至是有償活動呢!

    針對國際學生,也會做文化的宣傳和講解,這些都可以使得中西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往來深化,也有利於留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多樣性,不會再有所謂孤獨,寂寞的這樣的現象出現。

    當然,你自己語言得足夠交流溝通,也有一些社團,校友會,你都可以去和國外朋友接觸,你自己的內心不要恐懼,要敢於去說,表達。

  • 3 # 周哥帶領小白學易經

    首先一箇中國的學生出國留學要入鄉隨俗,要融入當地的社會社群,積極參與當地的各種活動,才能夠更多的瞭解當地的社會和更多的當地人打成一片。

    其次,作為華人一定要學好中國的傳統文化,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全世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全世界都有極大的生命力,會給更多的人帶來更多的生命指引。

    第三做一個自律優秀的華人,在外代表中國的形象,中國正在強大,你就是中國的外交官。

  • 4 # 人生啟發導師777

    首先,要調整好心態,到了一個新的國度,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與中國有差。接受彼此的不同是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迎接新的開始。

    其次,學校都有留學生服務中心,大家可以在服務中心找到專門為國際留學生安排的互動交流的活動。有些學校,還會每個星期選擇一天定為“留學生交流日”。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新來的學生,克服想家的憂慮,交新朋友的機會,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學校也有個種的社團,興趣班等,比如說對運動感興趣,或者對音樂感興趣,都可以加入他們的團體。

    鼓勵大家多與不同文化的同學交流,這樣不僅僅強化了外語口語能力還可以瞭解不同文化,為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還有,你所住的區域,也會有社群活動中心,定期舉行活動。在那也會有華人社團,如見了家人一般。

    總之不需要擔心,機會多多,交到新朋友其實一點都不難

    祝海外生活一切順利!

  • 5 # 課舍鄉間

    有句俗語這樣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短短的一句話就說明在外面朋友的重要性。

    個人認為,要想在國外和別人交朋友,首先要把當地的口語給練好。積極地和別人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語和語感,這樣交流起來才沒有障礙。

    出國留學在國外交朋友與在國內交朋友其實沒有多大的區別。中國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國外你可以先參加當地學校組織的一些社團活動。透過這個平臺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等到和這些朋友熟識了以後,可以透過這些熟悉的朋友再結交更多的夥伴。

    除了學校的社團以外,還可以參加學校或者是社群的志願者活動。一般志願者都是為人提供幫助的。透過幫助別人,也可以結交到更多的朋友。在這裡我建議先參加學校的志願者活動,透過參加學校的志願者活動來增加自己的經驗。等積累到一定的經驗以後,再參加社群的志願者活動。

    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廚藝還算可以或者喜愛運動,可以透過烹飪美食,或和其他人一起去運動這些都是交朋友的方法。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什麼人都與他交朋友,尤其是在國外。好的朋友。會使你的生活錦上添花。而交上一個壞的朋友,會誤您一生。

    結束語:結識更多的朋友可以提高我們的眼界、思想、行為等等。朋友多了路好走,希望您在國外能交更多的良師益友。

  • 6 # 珊娜的北漂日記

    不管是留學還是正常在國內學習,交朋友這事我都覺得是個“技術活”。當然,出國留學要交到合適的朋友,那更是個“高技術活”的事。去之前,我覺得應該提前解決以下兩方面問題。

    首先,語言方面。出國前肯定先要把語言紮紮實實學過關,尤其是聽說能力。如果連最基本的交流都不過關的話,那更別提交朋友了。所以過語言關是第一步。

    其次,文化方面。提前瞭解你要去的那個國家當地的一些文化背景,法律法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特定的風俗習慣,要想真正的融入那邊,交到朋友,這點也不容忽視。

    那麼,具體該如何操作才能交到朋友呢。我這邊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提前參加目的國的夏令營/夏校。出國留學前,最好能夠去參加目的國的一些夏令營/夏校,提前感受那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及學校的氛圍。這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前期調研和提前適應,很可能直接去了之後你會發現跟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心理上的落差,可能會使得你接下來在那邊的生活和學習相對被動,甚至是消極。那就更別提交朋友了,肯定沒心思。所以,一定要先讓自己對將去的那個國家有所瞭解,這樣你提前有了心裡預期,去了之後就沒那麼被動啦!

    第二,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長,多參加相關的社團活動。俗話說,人與類聚,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很容易的。不但能夠結交朋友,也能相互切磋,提升自己的能力,兩全其美之事。

    第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有些人可能本身就是比較內向的人,不愛社交,就喜歡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或者說,沒有特別的愛好,也不知道怎麼與人打交道。個人覺得,前期可以買一些關於如何與人相處,相處之道等相關書籍。咱們去之前把理論知識先學習了,去了之後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慢慢去實踐。剛開始肯定會有點不適應,但只要你懷有一個開放的心態,相信一定沒問題的。

    第四,多參與周邊社群活動。抓住一切機會參加當地一些社群活動。這是一些讓你能更深入、更真切的瞭解當地文化,以及當地社會形態的機會。

  • 7 # 棕櫚大道

    相信在美國留學的同學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這裡盛行networking文化。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以社交為目的的活動充斥整個大學生涯,這對初來乍到的留學生們是不小的挑戰。相對來說,中國留學生仍然是較為內斂的,不那麼願意獨自參與到這種社交場合。

    但對我來說,這是完美的機會——

    在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我可以無所顧忌的展現出我滿意的個人形象。我可能做不到完全展現出自己理想的那個樣子,也至少能隱去一種我在熟人面前想要改變卻被他們的刻板印象阻擋的形象

    我剛來美國大學參加學院舉辦的開學典禮的時候,我並未事先在線上約好陌生“網友”一起到場來避免無人聊天作伴的尷尬,而是選擇在開學典禮的現場,獨自一人主動去和陌生的同學說第一句“你好”。你問我怕不怕,當然怕。沒有人不怕無人搭理的尷尬,也沒有人會拒絕有人陪伴的舒適,尤其是留學生這個容易抱團取暖的群體。但我仍然選擇透過自己主動找人開口說第一句話來達到我參加這場Social活動的目的——認識新的朋友。

    我猶記得我主動“搭訕”的那個南韓小哥,在說到中國留學生普遍三兩成群的這個現象的時候,說的一句話:“中國留學生的小團體實在讓人太難融入了”。是的,當我們選擇和認識的人或連認識都算不上,僅僅是因為怕落單而抱團的人,一起走進一個為了認識新人(特別是外華人)的場合,我們就已經大機率的關上了其他人想要接近我們的那道門了。

    選擇獨自前往參加Social活動,是因為我知道我不是以消磨時間為去那裡的主要目的,抓住這個機會與不同的人交流,順便認識一兩個後續可以繼續保持聯絡的人,甚至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這才是我的主要目的。而一個人前去的我,不僅給了自己主動和陌生人交談的機會,也給了其他人一個積極的訊號——來找我聊天吧!

    這樣的做法在之後的大部分Social活動中都成為了我的第一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的外貿人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