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莓愛音樂

    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中堅將軍、驍騎遊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鷹揚將軍、折衝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南朝居士

    漢朝郡守、九卿都是兩千石的高官,郡相當於省,兩千石相當於總督、巡撫,好像也不準確,如果明朝相當於布政使,其實清朝也一樣,巡撫擁堵相當於刺史,都是監察區轉行政區,朝廷裡相當於六部尚書,都察院、九卿之職。

  • 3 # 山南東道荷蓧耕農

    漢官秩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後一級即為二千石,再次一級為比二千石,其下依次為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佐史。佐史最下,月俸八斛。凡俸祿一半發谷,一半發錢,偶有變動。兩千石月俸百二十斛,一歲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漢代州牧、州刺史、郡太守均為兩千石。漢代的州和早期的郡大致相當於後世的省。所以,漢代的二千石大概對應清朝的巡撫。

  • 4 # 歷史小知

    這我們可以將漢朝和清朝的官制中官銜等級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從而得出答案。

    漢朝官制中官銜等級共分為為五等十八級,以印綬樣式和獲得工資數即糧食的擔數多少進行劃分。

    清朝官銜等級則是九品十八級。

    兩者官銜等級數量相等。

    題目中提到漢代朝官即是中央官員,他們又能拿到兩千擔。那麼應該是九卿、中尉、京畿三輔主官。

    在漢代應該是第二等第一級,即官銜中的第三級。

    對等過來的話應該是清朝的正二品官員。

    但是,漢朝和清朝相隔兩千多年,中國的官制也一直在變,漢朝兩千擔朝官地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其官銜或升或降 。

    如九卿中的負責皇帝車馬儀仗的太僕,但在清朝卻是正三品官員。

    又如九卿中負責全國最高司法的大理寺卿,在清朝開始是正二品官員後又晉升為從一品官員。

    因此如果一一對應漢朝兩千擔官員在清朝的官銜等級很難得出統一的答案。

    幸虧漢朝和清朝的官銜等級是一致的。等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在官員中當時官場中的相對地位。

    因此漢朝兩千擔朝官應該相當於清朝的正二品官員。

  • 5 # 伯虎42

    秩石制,是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官員級別制度,以俸祿的多寡來釐定官吏等級。曹魏時設定九品中正制,秩石制依舊不廢,兩種品級制度同行。這也是中國古代實行千年以上的官吏定級制度。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將原有九品中正制改為每品正、從二級,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品再分上、下兩階,一共三十階,秩石制才逐漸退出中華北方王朝。而南方諸朝則始終沿用秩石制,直到隋開皇八年(589年),隋軍渡江滅陳,統一中國,在南方行九品三十階,定官吏級別,這才徹底將秩石制移除於歷史長河之中。

    秩石制度,自最高級別的萬石,到最低級別的斗食佐史,在西漢時大約為二十級,東漢初年十七級,此後保持穩定,再無改變。

    二千石級別官吏,又可以分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下面根據各級情況,詳細敘述。

    一、中二千石,對應官職為中央朝廷之九卿(漢官制,九卿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另|執金吾也為中二千石官職;

    地方官員中,三輔,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由於夾輔京師,拱衛朝廷,地位超然,官秩也是中二千石。東漢後期,各州設立州牧,官秩也是中二千石。

    二、真二千石,對應官職為各州刺史。

    三、二千石,對應官職為各郡郡守(太守)。

    四、比二千石,對應官職為丞相司直、護軍都尉、西域都護、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都尉。

    以上漢制官職,如果對應清朝官銜的話,那麼就是------------

    中二千石:

    清禮部尚書----對應太常、大鴻臚;清朝也有太常寺、鴻臚寺,但是職責和品級遠遠不及漢制下的太常、大鴻臚。所以漢太常只能對應清禮部尚書。

    清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對應光祿勳、衛尉;清朝一樣有光祿寺,但是那是管理負責後勤宴席、朝會祭祀的,與漢時的光祿勳完全不一樣。漢光祿勳,即之秦郎中令,是負責守衛宮廷、衛護皇帝的重要官員,基本對應清之領侍衛內大臣。而漢衛尉,職責為率衛士巡視宮中、檢查門籍,警衛皇宮,基本對應清之內大臣。

    清太僕寺卿、上駟院卿----對應太僕;清朝也有太僕這個官職,設立了太僕寺,所負責的職權與漢之太僕也並無二致。但是清還另設上駟院,是負責管理宮內馬匹選用事宜,對應太僕寺負責軍隊各衙門供應馬匹。所以漢太僕在清的對應官職即太僕寺、上駟院二處。不過清之太僕卿、上駟院卿只不過為正三品,遠不如漢之太僕地位高。

    清刑部尚書、大理寺卿----對應廷尉;廷尉主掌制定法律、彙總斷獄、審理各州郡上報案件,並管理詔獄,奉皇令收捕不法大臣。其職責涵蓋清之刑部、大理寺所轄權力,所以以刑部尚書、大理寺卿以對應。

    清宗人府宗令----對應宗正;皇家特有官職,為皇室宗室管理機構,歷朝歷代都有設定,官職即權力也都大同小異,是歷代皇室管理自己家族的特設職位。負責皇族的錄名、入譜、賜封、及懲處、廢黜等職責。

    清戶部尚書----對應大司農;這個官職對應明瞭簡單,漢之大司農的職責是掌管錢糧、穀物、賦稅。這和清之戶部尚書職權完全一樣。所以清戶部山書別稱也叫大司農。

    清內務府大臣----(對應少府;這個也是為皇室專設的職位。負責皇家日常供奉、內帑、衣食起居、及皇莊管理。清代內務府,也是負責以清皇室的供應日常、起居出行、遊獵巡幸,所以正好是對應少府。

    清九門提督----對應執金吾;漢之執金吾,原名中尉,職責許可權為保衛京師、巡查京師內外、查察奸盜,維持治安,與保衛皇宮的衛尉互相協助、互為表裡。而清之九門提督,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職權恰恰也是負責京師內九門的警衛及內城巡邏、治安、捕盜,與漢執金吾職責高度一致。所以對應執金吾。

    清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對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是漢時京師長安左右地方之治理官職名。由於地處京畿重地,輔佐朝廷、護衛畿內,所以地位重要,官秩同朝廷九卿,為中二千石。而清之京師(北京)、奉天(瀋陽),主政官員如同漢之三輔一般,地位超然,職責重大,所以稱尹而不稱知府。完全對應漢之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等三輔。

    清各地總督(不含漕督、河督)----對應漢之州牧。都是地方最高長官,簡單明瞭,職權責任相同。就不再複述了。

    以上即中二千石官員,漢制與清制之對比,而二千石前的這個“中”字,代表的是“中央朝廷”的意思,地位高於其他二千石官員。

    真二千石:

    這一級別所授予官職較少,秦代大上造(大良造)秩為真二千石,漢初制,州監察官員名號刺史,原官秩為六百石。東漢後期,刺史升為一州實際主官,官秩為真二千石。

    二千石:

    對應官職為各郡郡守(太守)。

    真二千石、二千石在俸祿上有些許差別,漢制刺史、郡守也並非完全上下級關係,所以基本上可以視為同一級別官職。

    清各省巡撫----(對應刺史、郡守。漢時基本為郡縣制,設州刺史最初的目的是方便監察作用。後期州實際設立為地方行政區域,數目增多,基本也是前期郡的職能。所以清之各省巡撫,對應漢之刺史、郡守,恰如其份。

    比二千石:

    清軍機處章京----對應丞相司直。漢丞相司直,為丞相府屬官,負責相府文書、奏章、糾察不法。清朝沒有丞相,相當於丞相的大學士也是虛職,所以只有以實際中樞機構的軍機處輔佐官員-軍紀章京以對應。

    清前鋒、護軍、驍騎三營都統、銳健營都統、----對應護軍校尉;漢護軍校尉的職責是駐守京畿,拱衛朝廷。作戰時應皇帝令集合出征。清清前期八旗前鋒、護軍、驍騎三營及銳健營也是負有這種職責,所以其主管對應漢護軍校尉。

    清定邊右副將軍、伊犁將軍----對應西域都護;漢西域都護,負責駐守西域,檢視當地、疏通交通、管理天山南北兩道。而清之定邊右副將軍,及之後的伊犁將軍,也是駐守新疆,管理當地軍民庶務,衛護國土,有如漢之西域都護,所以對應。

    清御前大臣----對應奉車都尉、駙馬都尉;奉車都尉主掌皇帝御輦車駕,出行時隨侍在側,兼有扈從、護衛職責。而清御前大臣,也是隨侍皇帝、日常侍奉左右,併兼理皇帝出行扈從事宜,正好對應漢時奉車都尉。而漢之駙馬都尉,還是不是後世公主夫婿的加官,而是正兒八經的皇帝御駕隨侍官員名稱,所以也對應清之御前大臣。

    清各省提督----對應漢各郡都尉;都尉,是漢各郡最高軍事長官,負責郡國之兵的訓練、指揮作戰。而清朝各省提督也是一省軍事主管,省內諸軍事命令都操持於提督(當然,軍令還是各省巡撫、及上級總督執掌,這與漢時各郡軍令也由郡守實際操控一致)。為什麼清朝總兵及水師提督不與對應,那是因為總兵以鎮駐紮、水師提督以江河大海為轄區,與郡都尉職責不一致。所以各省提督才是對應漢各郡郡尉。

    然後再多講一句:秩石制下,二千石的這個“石”字,如同本題提問的念法一樣,念“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素描中,怎樣處理全域性與部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