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等風
-
2 # 青衫雲史
一提起隋煬帝楊廣恐怕朋友們的腦海中都會出現:“道德敗壞、荒淫無度”的標籤,而在千年歷史的演變中楊廣被塑造成了一名“弒兄殺父、貪戀女色、欺壓百姓”的魔鬼,那麼歷史上的隋煬帝真的像野史傳聞的那樣不堪嗎?下面我們就說說執政期間“暴君”楊廣的大事件!
公元6世紀左右日益強大的藩屬國高句麗王(也就是今天的北韓、南韓)不遵籓禮,恣意妄為,對中原是虎視眈眈,而年輕氣盛的隋煬帝決定征討高句麗。
其實到隋朝建立時,那時的“高句麗”已成為僅次於突厥的第二軍事強國,有精兵近三十餘萬之眾,半牧半耕,高度集權,是隋朝東面最強大的鄰國,由於其強大的軍事實力,高句麗王朝對中原大隋朝構成強大了的威脅。而且正處於上升期的高句麗具有強烈的擴張性,對中原政權向來不放在眼中,大隋立國之初兵精甲銳,高句麗照樣敢冒犯襲擾大隋,在大隋討伐南陳時頻頻挑起邊釁,侵入隋境燒殺掠奪。開皇十八年時,楊堅就忍無可忍,遣高穎率三十萬大軍東征,無奈軍糧不濟,敗於堅城之下,三十萬將士埋骨荒野,歸來者尚不到三千。此後高句麗更為驕狂,時常在邊境鬧事,成為隋朝一個很大的隱患,迫切需要一勞永逸地解決。
而高句麗作為當時遼東大地上的強國,民眾抗擊侵略者的愛國意志也十分堅決,在眾志成城之下,並不容易攻取。加上天氣嚴寒,路途遙遠,征伐耗費極大,國內叛軍又多加掣肘,隋煬帝率百萬大軍御駕親征三次也未曾拿下,這倒不是說楊廣有勇無謀,主要還是總體戰略上沒有采用消耗戰法。大隋三次遠征,導致民間耕稼失時,官府趁機侵逼壓榨百姓,過度的兵役和徭役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隋末遍地的農民起義。大隋三徵高句麗雖然僅有三年時間,也沒有大規模的野戰交鋒,但這場消耗戰實際上卻相當慘烈,最終令雙方兩敗俱傷,最後相繼亡國。
那麼楊廣御駕親征親自討伐“高句麗”該不該呢?我認為是必須要做的!
隋唐年間,突厥人力量強大,時常興起邊患,而為了能夠有效對抗突厥,必須對勾結突厥從側翼侵擾中原的高句麗進行有效打擊。可以說,對於隋唐年間任何一位有為的君主,大舉徵遼,徹底釐清遼東邊患,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所以隋煬帝徵遼根本不是什麼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而是勢在必行。在一些野史讕言中,說隋煬帝東征是因為高句麗態度不恭,所以才為了自己的個人顏面勞民傷財,這完全是一種對歷史的可恥歪曲。到了李世民自己登基後,他也照樣要去征討高句麗,卻無人指責他窮兵黷武。事實上,“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雖然當代歷史學家們找了各種冠冕堂皇的藉口,想要證明隋、唐對遼東半島的進攻有著各種各樣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但唐太宗說的那句“不貽後世之患!”其實已經從本質上說明了他和楊廣不惜勞民傷財也要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就是要將強大的潛在競爭對手打壓甚至消滅於羽翼未豐之前,防患於未然,好為本民族謀求利益。
因此,雖然三徵高句麗失敗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並不能因此就認為徵遼這個決策錯誤。其實當年勝負也不過一線之間,如果隋軍取勝,掃平高句麗,完成先皇未竟之業,那必定天下歸心,江山永固。而“暴君”楊廣也會被譽為秦皇漢武這樣的雄主,隋朝的統治也會穩固如山!
李世民曾譏嘲隋煬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為了立開疆擴土之功,博後世美名,不惜勞民傷財,三次親征高句麗。但由於其指揮無方,最終無功而還,終致身死國滅……這也是如今為大部分人所相信的主流說法,其實事實卻並非如此。
雖然三徵高句麗失敗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並不能因此就認為徵遼這個決策錯誤。其實當年勝負也不過一線之間,如果隋軍取勝,楊廣將被譽為秦皇漢武這樣的雄主,隋朝的統治也將穩固如山。在李唐王朝有心人的刻意推動下,歷代的人們多把隋煬帝徵遼慘敗亡國,歸結為楊廣個人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導致的罪有應得,這無疑是一種不公正的歷史認知。當然,楊廣徵遼也未必完全不存私心。由於是非長子即位,天下不免有人議論,所以楊廣才急於開疆擴土,建立功業,以塞天下人之口。如果能掃平高句麗,完成先皇未竟之業,那必定天下歸心,江山永固。
回覆列表
隋煬帝
楊廣
(569年—618年),隋朝
的第二位皇帝
。在位14年。“統一江山”、“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在大多數人眼中,隋煬帝楊廣是一個荒淫的富二代,是個昏庸的亡國之君:他弒兄奸母,殘害忠良;他巡遊無度,靡費奢侈;一生亂用民力,徵發數千萬人次,民不聊生。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他還有另一張面孔——雄才大略的實幹家:他平定陳朝,統一天下;他修建東都,遷都洛陽;他修建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開疆擴土,平定吐谷渾,通
絲綢之路
,迫使突厥分裂;他開創科舉
,重視教育。另外,他的詩文更是一絕,被歷代名家所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