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橘子侃古詩
-
2 # 清悠初見
這兩句出自唐初詩人陳子昂所作的《登幽州臺歌》,當年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連提兩個建議都未被武攸宜採納,還被貶為了軍曹,陳子昂滿心的報國之心無施展之處,心情極為鬱悶憤慨,於是在登薊北樓時,發出了名傳千古的嘆息,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看到這茫茫的宇宙,雖然它無限的寬廣,可是我仍然看不到一位能識人才的明主,心情十分的孤單憤怒,不禁悲從心來,眼淚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陳子昂寫這首詩的背景。一、大唐第一學霸
學霸在任何時代都有,就初唐來說,如果讓大唐計程車子評價一下誰才是大唐學霸的NO.1,那麼很多人會說,此人非陳子昂莫屬。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陳學霸是怎樣煉成的。陳子昂出身於一個富裕的文人家庭,生活條件很不錯,從小受到唐朝與少數民族戰鬥的影響,任俠的精神一直陪伴著他度過少年歲月,他和李白少時經歷差不多,只不過李白不但學武也學文,而陳子昂則只學武不喜學文,他劍法武藝高強,但是在17歲之前還是一個文盲,你說盲流也行,反正就是不識字。
他性格比較執拗,也比較直,一句話可以把人噎死的那種。不過他為人仗義疏財,也交了一幫朋友,有一次在和別人打架的過程中,用劍刺傷了別人,觸犯了律法。受到此件事情的刺激之後,陳子昂突然間醒悟過來,於是自己便封了劍,和昔日那些狐朋狗友斷絕的關係,並立下了學文的志向,從17歲開始棄武從文,他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學習文學上,這時候陳子昂學文的天賦完全的發揮了出來,沒出兩年,他就涉獵了諸子百家和經史詞賦,據說比他父親的造詣還高,這就是一個從文盲到學霸的成長史,優秀的人和普通人根本沒有可比性,不得不說陳子昂也是一位天才。
二、大唐第一網紅學得文武藝,當然要貨於帝王家,陳子昂也不例外。公元679年,18歲滿腹經綸的陳子昂開始出川北上長安城,到大唐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經過一年的學習,他覺得自己學的很不錯了,便於680年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可惜現實給了他一個很大的打擊,我們的李學霸第一次參加考試沒考上。他覺得在國子監讀書也沒法再提高,就回到自己的家鄉,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
這一次他幾乎把現有的文學典籍全部深深的研究了一遍,將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層次提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這一次他認為應該差不多了,便在公元682年,又去參加科舉考試,可這一次仍然沒有考上。才華橫溢陳子昂痛定思痛,知道光靠考試是中不了進士的,還要在長安城揚名才行,這樣才能得到主考官和達官貴人的認可。
怎麼才能快速的讓上層人士瞭解自己的學識呢?大唐第一網紅陳子昂開始想辦法炒作自己,要麼用好創意包裝自己,要麼給自己定有才的人設,要麼就一鳴驚人,陳子昂選的方法是一鳴驚人。他是這樣做的:有一天陳子昂在街上閒逛,看到有一位老人在街上吆喝著賣琴,這位老人覺得自己的琴質量非常好,要價就特別高,需要百萬錢才能把這把琴買走,而長安城的人覺得這把琴實在是太貴了,根本沒有人買。
這時陳子昂計上心來,他推開圍觀的人群,毫不猶豫的花百萬錢把這把錢買走了。圍觀的人也沒覺得陳子昂傻,都覺得既然這把琴賣這麼貴,應該有不凡之處,就讓陳子昂彈奏一曲,陳子昂並沒有當場彈奏,而是對圍觀的人說:“在下精通琴藝,明天在我住的客棧裡沐浴焚香,為大家演奏,請大家不吝賜教。“炒作的第一步突發事件開始了,第二步營造氣氛也進行準備。
第二天,很多人都聽說這件事,然後到陳子昂所住的客棧去聽琴,可當觀眾都到齊的時候,陳子昂突然舉起這把琴使勁摔在地上,他說琴藝乃小道,詩詞文章才是我的強項,他把自己的詩詞文章拿出來讓大家看,果然精彩絕倫,就這樣他的名字和他的詩詞文章一朝傳遍了整個長安城,炒作的目標完全達成,陳子昂徹底的火了。
皇帝武則天聽說了他的大名,於是便將他召入朝廷重用。這個炒作事件被收入史書,稱為“伯玉摔琴”,成了陳子昂(字伯玉)最得意之事。後來大量的網紅開始學習陳子昂成名的方法,先是製造事件,然後幕後推手醞釀推動,然後講故事定人設,最後成為網紅,由此來看陳子昂也算網紅界的祖師爺了。
三、大唐第一懟王從上面介紹的可以知道,陳子昂青年時就是任俠的性格,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可是他這個人也有毛病,什麼毛病呢,就是人太耿直,有什麼話在心裡也藏不住,他剛入仕的時候,根本不考慮自己在什麼職位,就經常直接給皇帝武則天上書,說現在朝廷什麼政策怎麼怎麼不好了,應該怎麼怎麼辦才行?武則天這麼乾綱獨斷的一個人,可不像李世民那麼能容忍納諫。而且陳子昂他這個懟王之王不光對皇帝提意見,大臣有什麼做的不到的地方,他照樣上書彈劾,因此在朝廷裡受到了武氏集團的冷落,也得不到大臣的支援。
後來朝廷裡的人實在受不了他了,正好契丹有人叛變,朝廷就讓陳子昂跟著建安王武攸宜去征討。陳子昂心想,這太好了,可以施展自己立報國的志向了,可是他想的太簡單了,武攸宜看他只是個書生,根本不用他,陳子昂不服氣,連續向武攸宜提了兩次意見,武攸宜也受不了了,就把他貶到軍營底層當軍曹。這下可把陳子昂氣壞了,可能大家不知道,軍曹這個官職在軍隊裡實在是太低,就和當年孫悟空在天庭當的弼馬溫差不多,大唐軍職共有70級,第一級是天下兵馬大元帥(正一品),最後五級分別是軍曹、軍士、新兵、馬伕、草民,軍曹連從九品下的官職都不是,這讓心高氣傲的陳子昂如何受的了。在這件事之後,37歲的陳子昂登上著名的古幽州臺,想起自己這10多年在朝廷混的十分不如意,自己的報國的志向也無法實現,心情十分的悲憤,就寫下這首詩著名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筆者認為:封建制度有非常不科學的歷史侷限性,每一個盛世的開啟都要有一個開明的君王才能實現,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取才用才制度,像陳子昂這種滿懷報國之情的人才是無法在朝堂上立足的,這是封建制度壓抑人才造成的悲劇。所以陳子昂登上幽州臺,發出千古之嘆,表達了他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引起封建社會無數和他同樣命運士子的強烈共鳴,陳子昂也和他這首詩一起名傳千古,受到後世無數人感懷。
-
3 # 閒雲頭鶴
出自唐朝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氣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往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
4 # 楓亭晚
《登幽州古臺》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此詩說明作者陳子昂春風而不得志的心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想我陳子昂這世間奇才,為什麼在這廣闊天地之間無人賞識而報國無門,每每想到這些而獨自傷心愴然淚下。
(連白小姐受到老對頭法海的青睞,為什麼我陳子昂沒有伯樂。唉,……)
-
5 # 逸林迎月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出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公元696年,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討伐契丹,上書進獻計策,卻不被採納,心中抑鬱。路過幽州時,登幽州臺遠望,想起樂毅昭王那些古人的事情,不由產生了一種“知音世所稀”的感慨,於是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
如果把整首詩歌放在一起,會更易於理解“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句話。
《登幽州臺歌》全詩如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感時傷世的一種懷才不遇的孤寂鬱悶:
憤憤不平的站在這幽州臺上,放眼望去,那天空何其廣遠,大地又何其遼闊啊。在這天地之間,孤身一人,顯得又是何其渺小。天是從哪個年代起?地又是從哪個朝代興呢?天地之間,來來往往的古人都去了哪兒?以後的人,誰又會記得誰是誰啊!過去未來已是鞭長莫及,可是現在,面對周遭紛紜的世界,我依然是無能為力,也只好踽踽獨行在這無人的地方。思及念及,不由得悲從中來,忍不住就有眼淚簌簌的滾落下來。
-
6 # 禾木兮
全詩《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表達了作者前進無門,後退無路,無人理解自己的苦悶心理!
理解詩意最好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來理解,此詩寫於國家陷於危難之際,作者陳子昂直言進諫,卻屢遭拒絕,進而被貶,滿腹才華和抱負得不到發揮,想報國無門,想歸隱又難,所以登上薊北樓有感而發!
此次被貶,對他的打擊是致命的,何處是歸程成了他人生的難題,所以他發出了對人生無助的叩問,向世人傳達出了報國無門的憤懣慨然,和壯志難酬的無奈悲涼!
-
7 # 石丘故事
想要了解詩句的意思讀十遍,理解詩句的含義讀讀百遍,而想要體會詩句的意境就必須熟知詩人。
陳子昂,唐初詩人,天姿聰慧,任性好俠,少年時舞槍弄棒,不思進取,十七八歲才豁然省悟開始讀書,二十四歲高中進士,可以想象其天縱之姿。陳子昂出生的年代屬於武后掌權的時代,一代女皇武則天,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篇章。
命運多舛的陳子昂,深受傳統思想的縛束,深以為女掌權是"牝雞司晨",幾經掙扎後深受其害,自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在登幽州臺時,不禁悲從中來,發出震撼千古的聲音:"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嗆然而下!"
前生,沒有見過賢君;後世,無法預見未來;今世,想天地之廣大,時空之深遠,而我卻是悲從心來,淚流滿面!
俯仰今古,瞻望未來,詩人深刻地感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與悲哀,也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激憤不平的心聲。渴望激情的歲月,渴望豐滿的理想,但現實都是如此的骨感,人力有時到盡頭。儘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詩人的苦悶無法解決,使得這首詩情調顯得相當孤獨悲觀。
但是,這首詩在當時和後代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無愧於流傳千古絕唱的洪鐘巨響!
-
8 # 天外來客222790859
謝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意結合上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不過乎是作者陳子昂在其志不得伸,其意不得舒的情況下,登幽州臺,見天地放闊上窮碧落下黃泉,於是一曲觸景生情放古蕩今的悲歌倏然而成,看似文中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景物的描寫,確能讓讀者真切的感受到景物就在眼前雄渾矗立的畫面,文中紙短情長,又寥寥數語氣象之大涵蓋之闊綿延不絕反倒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情可適合任何人吟詠抒懷,其意悠遠綿長開天闢地從古到今頗有信天游的豪情和味道,說他是詩裡的信天游,信天游裡的詩,也絕不為過也。每個人吟詠都能得到每個人不同的解讀內容,不同的寄物抒懷,所以說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若是用關鍵詞表述其關鍵意就是空,古今,獨四字。
-
9 # 跑步做操
這是唐朝詩人陳子昂寫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陳子昂,在唐朝為官,既有政治才能,又有政治抱負,他為官時,是武則天當政,他進言納諫,不被採納,於是寫下這首詩,表達了鬱悶不得志的心情。
詩中幽州指北京,幽州臺相傳是燕昭王招賢納士的地方。這首詩的意思就是,我登上當年君王招賢的古臺,看不見古代那些賢明的君王,也看不見後世可能出現的好的君王。我只有感念悠悠的天地,獨自一人流下眼淚。
這首詩在唐詩中顯得很另類,句式特別,思想感情豐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0 # 樹德漢碩
謝邀!記得正是我二十歲時就讀了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真讓我激奮,也讓我沉思不已。僅僅二十二字,千百年來,多少人讀,多少人想,真的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誰能超過?誰讀沒有想法?誰思誰想沒有各自的見解看法?我沒想過陳子昂是什麼遭際的,但想想自身,就心有靈犀一點通了。
陳子昂此詩,古今都公認為名篇,給予高度評價。所抒發的情感,誰讀之不動容蕩心?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心態,自有不同理解。或認為是感嘆生命有限,人生短暫,自然卻悠悠無窮的;或認為是感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不能與前聖後賢同時的;或認為是抒發人之渺小無力,很有孤獨無助之感的;或認為是。。。。其實,無論如何理解,若專指一端,便把其中內涵和意義縮小了。詩人登臺望遠,縱觀天地,俯仰今古,心中湧起的何止一事,誰不思緒萬千,感想無窮?詩人遭際過不少事,我當年雖年方二十,也經歷了不少坎坷,我也有過登高望遠,思錯萬千,感想不少的經歷,只是我無法用高度概括的極具感動性的語言來表達不能盡說的情感而已,而陳詩人卻做到了。詩中表達的,實是包括了宇宙古今,無限寬廣的精神境界。詩人的愴然與涕下,也是從具有遠大抱負的胸懷中產生出來的。
那高亢悲壯的調子,只要是有理想有感情的人讀之,誰不興奮動容?除非。。。。。。我每讀一次就動容一次,聯想多一次。
-
11 # 遠景樓三農
具體問題。"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是什麼意思?
該文作者唐代陳子昂,系四川遂寧射洪人也,唐高宗永淳元年(682)進士,官至右拾遺,人稱陳拾遺。父喪歸故里,為縣令段簡誣陷,卒在獄中。其詩詞深得武則天賞識,但其政治主張卻不合適宜,未被採納,自身抱負難以實現。
《登幽州臺歌》是其代表作之一,是一個人在幽州(今北京一帶)薊北樓有感而發,總體來看是自我感覺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全文如下。
前不見古人 ,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俗解:前朝賢人志士有幸,但千里馬伯樂於我而言都不在了,今朝又不重視人才,明朝我也灰飛煙滅;天地無限大,唯獨我無立足之地,生不逢時獨自悲傷獨自流淚。今人讀之,時代不同,意境全然不同,信心滿滿,有獨步天下、天生我才必有用之覺。你們覺得呢?
-
12 # 輕塵墨跡00708
謝大聖相邀!
陳子昂(公元661年一7o2年)唐朝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金華鎮)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之陳拾遺。他存世有一百多首具有代表性的詩篇,這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是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討伐契丹上書進獻、而未被採納、心中抑鬱傷感、在回庭路上登幽州臺所作詩歌。天地依然、星晨如舊、惟獨自己今不如昔、無限惆悵之時,堂堂才子突發思古之幽情、為表達他自己內心悲傷情感而所作出這千古流芳佳詩……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表達了作者一腔熱情為國獻計獻策壯志未果卻落得個報國無門,孤苦悲泣、淚水往肚子裡吞的情景。激勵著後人忠誠於祖國、為國家獻計獻策、為富強添磚加瓦。
-
13 # HJXKL
在這歲數…能有這胸懷。頂!現在理解.給我五千億把全人類改變!不是嗎?懷才不遇的感覺。其實也是小眾沒出過門。
-
14 # 言者青青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唐代文學家、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詩中的兩句。對於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要從作者的人生經歷、性情和創作這首詩的背景等方面去展開論證,否則是難以講清楚是什麼意思的。
陳子昂是唐代初期詩文的革新人物之一。他家庭比較富裕,卻輕財好施,慷慨豪俠。他年幼聰敏,少而學武,十七、八歲了,還不知學書。因他擊劍傷人,而棄武從文。他謝絕舊友,發憤讀書,攻讀經史,博聞強識,立志學有所成。
遺憾的是他兩次科舉考試均落榜。但他不氣餒,繼續努力,最終考中進士及第,為官麟臺正字,後升右拾遺,在朝廷內成了“諫官”,臨終前也沒被免職。
陳子昂年輕氣盛,心懷天下,性情耿直,敢於直諫。武則天信用奸臣,陳子昂不怕,多次上書諫諍。武則天又大動干戈,準備鑿通蜀山,再經過雅州道,以攻擊羌族。陳子昂又上書納諫表示反對,提出現在百姓主要是休息,沒被採納,一度被懷疑是反對武則天“逆黨”受株連而下獄。
陳子昂在朝廷內遭到同僚們的打擊和排斥。但是,他沒有對報國為民遠大理想失去信心而消沉下去,而是滿懷抱負,重整旗鼓。
唐睿宋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子昂兩次從軍出征。一次跟隨左補闕喬知之的軍隊到達西北邊塞。一次是武則天稱周帝后的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的李盡忠等叛亂,陳子昂又跟隨建安王武攸宜的大軍出征。這兩次,使陳子昂對西北邊塞形勢,百姓的生活情況,有了更深的認識。
據盧藏《陳氏別傳》記載,當時陳子昂體弱多病,但他忠義保國衛民的激情沒變。他經常,不顧個人安危,奮不顧身應答國士。他以朝廷官員接近建安王武攸宜,參預軍謀,看不出見危不救,苟容曲從,惜身如命的言行。而是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諫建安王武攸宜,其言語真誠切中要害,句句有聲,鏗鏘有力,但是,建安王武攸宜全都謝絕了,於是,部署他以軍曹,兼掌shuji(唐代的官名,掌管一路軍政、民政的機關中的僚屬),不被重用。
建安王武攸宜的舉動,給陳子昂一個兩人不合的訊號,他只能緘默不語,心中鬱悶。陳子昂受到了嚴重的身心創傷。
就在此時,陳子昂登上薊北樓。他面對這裡曾是個安樂的地方,感慨萬千,又憶起燕昭之事,激情難耐,於是淚水泫然而下,揮毫寫下了千古名句。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這首詩,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創作的。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生不逢時的體驗,志向無法展現,理想沒法實現的痛苦與悲哀。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使他體會到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有許多在困厄的境遇中,有著激憤不平的崇高情感,在悲情中唱出了不可抑制的激情和理想,唱出了浪漫主義的情調。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他的苦悶與鬱結只能如此發洩,這也是這首詩顯得相當孤獨的原因。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這首詩問世之後,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使讀者倍感同情陳子昂懷才不遇的悲壯命運。難道這是生不逢時?還是他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呢?不管怎麼質疑,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悲壯的情詩,給予今天的人們很多的啟迪。
綜上所述,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這首詩,不愧是齊梁以來的洪鐘巨響。尤其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孤悽、無助、無奈而悲情的心態。從古至今,天地之廣大,唯獨自己卻生不逢時,孤悽地潸然淚下。
-
15 # 梅魂詩雨
出自
唐朝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逐句全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
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
懷悲傷熱淚紛紛。
人物介紹:
陳子昂:字伯玉,
別名:陳伯玉;陳拾遺;詩骨。
唐朝(武周)
生於659年。
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率於700年。
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與司馬承禎、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回覆列表
這兩句詩是出自唐代陳子昂所作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要想徹底瞭解詩句的含義,必須瞭解這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及這首詩的作者是什麼樣的人。
陳子昂是一個直言敢諫,很有政治才幹的文人士子。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牽連入獄。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心中在滴血,字字淚,聲聲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