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若是朱棣早有異心,為何在朱允炆削藩時,還要裝瘋賣傻以求自保?
6
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史》上說的,朱棣之所以要發動“靖難之役”,是被逼迫的緣故。

    本來朱棣一直好好地做他的藩王,並沒有想過要造反。但是朱允炆一上臺,就開始削藩。他一連削掉了周、齊、湘、代、岷五位藩王,還把這些藩王們囚禁起來,讓他們連正常的平民生活都不可能過。其中,湘王受不住凌辱,甚至自焚而死。

    可以說,朱允炆如此殘忍的手段,逼得藩王們人人自危,都感覺朝不保夕,驚恐萬狀。

    (朱棣劇照)

    朱棣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裝病。表示自己已經病得不行了,不久於人世了,朱允炆可以等他“自然死亡”,用不著再想辦法削他殺他了。

    但是裝病也不行,朱允炆還是步步緊逼,逮捕燕王的使者鄧庸,把他進行嚴刑拷打,逼迫他承認,朱棣圖謀不軌想造反。朱棣知道裝病行不通了,因為裝病是指向死亡的,這樣老是不死,也不是個辦法。所以朱棣就裝瘋。

    然而裝瘋也不行啊,因為朱棣藩王府上的長史葛誠,他是朱允炆派去,專門監督朱棣的。朱棣要裝瘋,但那也是需要演技的。朱棣的演技根本就不過關,再說了,堂堂的王爺,平常在手下面前挺威風的,這時候卻一定要把自己搞得不三不四的樣子,心裡也有障礙啊。所以,朱棣就沒有裝像。沒有裝像,便被葛誠報告給了朱允炆。朱允炆自然勃然大怒,準備兵馬,討伐朱棣。

    《明史》上在講了一長串以後,其實就是想表達一個道理,所有的錯都是朱允炆的。如果朱允炆不是一定要搞死朱棣,朱棣也不可能造反。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不是這樣的呢?朱棣真的沒有野心,一切都是朱允炆逼迫的結果嗎?

    (朱瞻基劇照)

    其實,同樣是《明史》,裡面講了一件事,卻洩露了朱棣的秘密。

    這件事是關於朱棣的孫子朱瞻基的。按照《明史》記載,朱瞻基出生的時候,那天晚上,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朱元璋把一個“大圭”交到他手裡,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以後,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非常高興,認為朱瞻基是上天賜給他的,是用來傳遞朱元璋的“大圭”的。

    “大圭”是什麼呢?是古代皇帝手裡拿的玉質手板。朱棣夢見朱元璋把象徵皇帝權力的“大圭”交到他手裡,顯然,就是表明,按照上天的意思,他是應該繼承朱元璋皇位的。

    《明史》的這個記載,是放在介紹朱瞻基的內容裡。我們知道,《明史》雖然是清人寫的書,但是它的主要依據,是明朝的史料《明實錄》等。在此基礎上,再採信其它記載及野史文獻。

    也就是說,《明史》採信的這個內容,是《明宣宗實錄》裡的。《明宣宗實錄》裡為什麼要把這件事記載下來呢?顯然,這裡是涉及到一段歷史公案。

    就是說,當初在靖難之役中,由於朱棣的次子朱高煦能征善戰,多次救朱棣於水火。因此,朱高煦很得朱棣喜愛,覺得朱高煦很像自己。同時,朱棣對他的長子朱高熾很不滿意,覺得朱高熾身體太肥胖,而且太仁慈,一點兒都不像自己。因此,多次萌生了要廢黜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傳位給朱高煦的想法。

    (朱高熾劇照)

    也正因為如此,後來朱棣最終傳位給朱高熾的時候,朱高煦非常不高興,多次準備造反,多次想害死朱瞻基。

    《明宣宗實錄》裡有這樣的記載,就表明,朱棣當初雖然不滿朱高熾,但他是因為看中了朱瞻基,才會傳位給朱高熾的。顯然是希望透過朱高熾,把權位傳到朱瞻基的手裡。

    《明宣宗實錄》記載這件事,是表明朱瞻基“英明神武”,是“君權神授”的,不容置疑的。朱高煦所有那些做法,都是一種造反的行為,都是應該受到嚴厲鎮壓的。

    不過,當《明宣宗實錄》在講這個話的時候,無意中卻透露了一個資訊,就是朱棣奪取皇位的想法,是蓄謀已久的。因為朱瞻基出生的時候,朱元璋還活著,朱允炆還沒有當皇帝呢。

    既然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朱棣就有了想奪取皇位的想法。因此,他肯定是一直在做準備的。當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他夢想著朱元璋傳位給自己。結果朱元璋沒有傳位給他。因此等到朱元璋去世去後,他顯然就要透過奪位,把皇位轉移到自己這一脈了。否則的他,他不就是違背“天意”嗎?

    由此可見,朱允炆對他進行削藩,其實並不冤枉。只不過朱允炆削得太急,又不會打仗,最終把自己搞沒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宣宗實錄》)

  • 2 # 農夫說歷史

    前言:朱元璋所冊立的太子朱標去世後,新的太子人選卻出人意料的選擇了孫子輩,那就是故太子朱標次子朱允炆。在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新君。不久便開始對一眾皇叔動手了,那就是啟動削藩之策,看到其他藩王或死或被貶為民,燕王朱棣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口號,開始了與建文帝的對抗,最後將皇位收入囊中,成就永樂大帝的史書大名。那麼朱棣到底是被自己的侄子走上反抗之路,還是他本人早就有圖謀皇位之心?筆者以為被迫謀反的機率大些。

    朱允炆削藩政策過於急切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

    關於朱允炆下達的削藩之策後,眾藩王的情形都在《明史》中有記載,湘王選擇了自焚,其他藩王如齊王,代王還有岷王等,安分地接受了朝廷的削藩,可是換來的卻是他們的侄子朱允炆的決絕。沒削藩之前大家還都是一方的藩王,接受朝廷的削藩之後,直接變為平頭百姓了,不管是昔日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有功受賞,還是受朱元璋敕封而成為王爺,好歹是皇室貴族,怎麼到了朱允炆上位後,就一下子就變成了布衣身份?

    朱允炆知道燕王還是比較難對付的,畢竟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口碑,他選擇讓燕王的兒子朱高熾,朱高煦與朱高燧從金陵都回到了北平,這麼做無非是想便做出低姿態給朱棣看,而對其他藩王一如既往的不留情面,典型的從易到難的逐個擊破之法。繼位後就以這樣的雷霆手段處置自己的叔叔,朱允炆顯然低估了其他叔叔的反應,畢竟按皇位繼承的規則,嫡長子繼承或者取賢者繼任,那麼多的皇叔都在,你朱允炆既不是嫡長子也不是賢明在外之人,皇叔們都沒有找你的麻煩,你上位之後倒開始清算自己的叔叔?難道和其他藩王一樣坐以待斃?

    削藩給了朱棣反抗的理由《皇明祖訓·法律》: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這是朱元璋生前定下的規則,就是朝廷內如有宵小之徒出現,藩王可以憑藉皇帝的密詔前往輔佐平叛。可是問題來了,這朱元璋留下的祖訓是要求兩個條件都具備才能起兵,一是有宵小之徒出現。你朱棣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口號,宵小之徒是誰?是建文帝帝嗎?顯然朱棣不會這麼說,那麼建文帝身邊的宵小之徒會是誰呢?朱棣指的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人。這三人都是朱允炆身邊儒家方面的老師,意思是建文帝能有這樣的“損招”都是老師的教的,必須要拿這三人討說法!

    二是有皇帝的密詔。皇帝下達的削藩詔書倒是有,就是沒有要藩王勤王的詔書,那麼朱棣為什麼自發行使清君側的行動?這“靖難”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靖”有掃除或者清除的意思,而“靖難”則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清君側”則是朱棣起兵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建文帝身邊無佞臣,出正面朝政建議的臣子多些。那麼,既然這削藩的餿主意是他們三人出的,作為皇叔得為大明將來著想,義務掃除皇侄身邊的禍國殃民之臣沒什麼不對了。

    朱棣被看得死死的都督宋忠、徐凱、耿王瓛帥兵屯開平、臨清、山海關。調北平、永清二衛軍於彰德、順德。

    這是朱允炆在朱棣門口放置的兵力部署,這樣的場面典型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意圖很明顯,就是告訴朱棣,你要是主動順應削藩之策就一切好說。如果有異動,那麼家門口這些兵力將會大兵壓境。那麼作為藩王的朱棣該有什麼反應呢?坐以待斃還是放手一搏?很顯然朱棣選擇了後者!可是跟強大的大明抗衡,作為藩王的朱棣哪來的兵力?朱棣選擇了佯裝有病,佯狂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這樣的反常舉動建文帝會被矇騙嗎?顯然朱棣演砸了。因為他的王府之中出現了告密者,那就是長史葛誠,他直接密函告知金陵的建文帝“王本無恙,公等勿懈。”

    既然被建文帝識破,那就等於撕破臉了。於是就假借投降之名,主動要求建文帝所派武將查點投降人數,被朱棣王府中的伏兵所殺,開始了正面與建文帝的對抗。在起兵後的二十一天時間裡面,朱棣陸續拿下北平周邊的兵力,自己的隊伍則迅速增加到數萬人。自己攻城掠地是一回事,能不能守住既得成果就是另外一回事,於是朱棣南征北戰之時,留下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結果沒有讓朱棣失望,他的燕王世子還真不是空架子,愣是替他守住了大本營。無後顧之憂的朱棣,則一路南下目標直指金陵。

    朱棣順道奪兄弟寧王的朵顏三衛《明通鑑》卷十二:壬子,燕師南還,寧王同行,寧妃、世子皆從,悉以三衛配北軍,大寧城為之一空。

    朱棣在南下的路上經過寧王的藩地大寧,假裝要歸附建文帝,希望寧王從中斡旋說和。寧王對朱棣的說辭是寧王信之。朱棣則在寧王府居住數日,這期間朱棣倒是沒有閒著,就是花大價錢賄賂其朵顏三衛的將士,陰結三衛部長及戍卒。等他要走之時,想達到的結果自然如他所願,大寧的軍隊易主了!

    朱棣怎麼想到要奪自己兄弟的軍隊?因為他要讓對手相信,他這麼做是想緩解北平的壓力,結果建文帝所屬的李景隆所部中計,朱棣如願看到了想要的結果。在幾位藩王被削為庶民之後,能幫助自己成事的顯然還有寧王,確切的說是他背後的軍事力量,對於日後的結果,朱棣還是有過承諾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結語:從到底是被動削藩還是主動起兵抗衡,朱棣能成功登的帝位,似乎將苗頭都指向他早有疑心,可是要知道他能放開手去抗爭,是因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發出來之後,朱棣的兒子們被悉數放回,他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畢竟他的那些已經接受削藩的兄弟,下場或死或為一介白衣,這顯然不是朱棣所能接受的,那麼久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抗爭到底,所以說朱棣的是因為大機率的被迫而反!

    相關史料:

    1.《明通鑑》

    2.《明史》

    3.《明太宗實錄》

  • 3 # 每日一段歷史

    我認為朱棣謀反八成是被逼出來的,兩成是他對皇位有想法。

    一、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之前,朱棣是不會有造反之心的,打死他也不會的。

    因為沒資格。

    朱標是名正言順的太子,指定的皇位接班人,從洪武十年朱標二十二歲開始就奉旨裁決軍國大事,等於半個皇帝,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初生病為止,十五年間朱標處置政務基本沒有大的過失,整個朝廷都是朱元璋為朱標準備的班子,無論是在朝廷還是民間,大家都知道朱標是毫無疑問要在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如果不是他提早去世,那麼明朝初年的政權交接將會相當平穩。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朱標去世,這劇烈地改變了大明帝國的政局。由於年輕的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為了確保沒有人能威脅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不得不清洗了原來為朱標準備的全部班底。

    1393年,朱元璋殺死了涼國公藍玉,順帶殺了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會寧侯張溫、普定侯陳桓、舳艫侯朱壽、懷遠侯曹興,定遠侯王弼等一萬五千多人,把明朝開國的淮西功臣集團基本上殺得乾乾淨淨。

    1394年,朱元璋又逼死了大將,太子太師,潁國公傅友德。

    1395年,朱元璋將開國六公爵中碩果僅存的宋國公馮勝殺死。至此,大明34位開國公侯,除了長興侯耿炳文還沒有被殺外,其他全部死在了朱元璋前面。

    二、直到建文帝對自己動手之前,朱棣還是不想反的。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這時的帝國高層出現了兩個現象。

    第一,能打的武將沒了,差不多一個都沒了,於是二十歲就就藩北平,跟北元打了十二年仗的燕王朱棣,成了大明第一大將。

    第二,皇叔們並沒有急著跟侄子熱絡,反而相當冷淡。由於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在朱元璋之前先後死去,燕王朱棣成了諸王中年齡最長,威望最高的,他所統帥的兵力也是最多的,換句話說,燕王成了小皇帝最大的威脅。

    於是坐不住了的朱允炆打出了一張王牌:“削藩”。一年不到,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被廢黜,但是朱棣還是沒反。

    為什麼?因為造反風險太大了啊!雖說燕王直接指揮的部隊有五萬人,但朱允炆是天子,所能號令的軍隊超過百萬,你別管帶兵的將軍是不是弱雞,百萬大軍一擁而上,就算你是韓信再世也夠嗆。

    洪武三十一年年底,建文帝又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這架勢,已經擺明了要對朱棣下手了,但這時朱棣還是沒反。

    不是不反,而是不能反,造反拼的是兵力,是財力,是人才資源,這些要素他燕王哪一樣都比不過建文帝,一但造反立馬要捉襟見肘,朱棣雖然是一代梟雄,但是面對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的現實,他根本沒下決心。

    於是他選擇裝瘋賣傻,在狗窩裡蹲了半年。

    但張昺謝貴等人並沒有打算放過朱棣,在他們眼裡,反正皇帝下決心要削藩,朱棣就是自己升官發財的墊腳石。建文元年七月,張昺率兵包圍燕王府,準備捉拿朱棣進京。結果張信提前向朱棣告密,這下朱棣才算是逼上梁山,設計反殺了張昺和謝貴,正式起兵“靖難”。

    事實證明,朱棣對自己和建文帝實力差距的判斷絕對是對的,三年“靖難”朱棣完全是靠耍賴和開掛贏的,要是建文帝方面有一個傅友德藍玉級別的統帥,朱棣直接得跪,要不是建文帝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鬼才想造反!

  • 4 # 宋安之

    朱棣當然是被逼造反的,早有想法是肯定的,但早有反心是沒有的。

    一、為何沒有反心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之後,就召朱棣的三個兒子一同入朝,其實含有人質之意。

    朱棣如果早有反心,朱元璋剛剛駕崩,朱允炆繼位之初根基不穩之時就可以造反,又何必老老實實的讓兒子進京當人質。

    朱棣第二次偽裝失敗以後,建文帝下令逮捕朱棣,還是逮捕人中的張信乃是他舊部臨陣倒戈才使他有機會造反,不然都沒有機會造反。

    朱棣如果早有反心,又豈不會提早經營,最起碼根基之地北平應該是鐵板一塊,但結果卻是府內有叛徒,城中將領是朝廷之人,不是舊部臨陣倒戈連恐怕造反機會都沒有。

    二、為何只有想法沒有反心

    很多人認為朱棣乃是朱標死後的諸王之長,但沒有立他為繼承人,所以他很早就有了反心。其實並非如此,朱棣排行老四,朱標死後他還有兩個哥哥呢,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元璋在朱標死的當年就立了朱標兒子為皇太孫。就算不立孫子,改立其他兒子,按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跳過其他兒子立四子朱棣的。

    朱棣二哥秦王死於洪武二十八年。朱棣三哥晉王死於洪武三十一年,比朱元璋也就是早死幾個月。也就是說到了建文帝繼位後朱棣才是諸王之長。

    建文帝削藩後短短几個月廢了五位藩王成為庶人,並且逼死湘王朱柏,又要對朱棣下手,原來就有點想法的朱棣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就開始了造反。

  • 5 # 孝陵衛小校

    電視劇《大明天子》開場描述了這麼一個場景,朱元璋的諸皇子騎馬爭奪一隻金綿羊,原本朱標已經搶到了這支羊,但是諸皇子割掉朱標的馬鞍,踢了他的馬,朱標被馬拖行,諸皇子繼而爭搶這隻金綿羊。朱標被馬生生拖拽而死,諸皇子則各奪得金綿羊的一部分,雖然劇情是虛構的,但作者無疑表達了一個觀點:諸皇子都有奪嫡的意願,無論是否表露出來。(雖然劇中表現朱棣並沒有爭奪金綿羊,而是趕緊跑去救大哥。)

    這個片段可以給我們一個啟示,在至高的皇權面前又有誰沒有覬覦之心呢?無論秦王、晉王、還是燕王,大家都是太祖爺的血脈,以賢選嗣又有何不可?在朱棣登上皇位後,諸王都認為燕王替他們出了頭,願意擁立四哥為帝,這也是對朱元璋固執地將皇位傳於朱標一系的不滿。

    想奪嫡和有反意是兩個概念,奪嫡縱然使勁手段也不過是皇族內部的利益之爭,造反則是一種叛國行為,會對國家、人民造成巨大傷害。

    關於造反

    首先朱棣不會造他父親的反,如果大哥活著,他也不敢造大哥的反。

    那麼他是不是早就鐵定決心造侄子的反呢?其實也不是,如果朱棣下定決心要造反,大可以朱元璋一死就造反,可以聲稱朱元璋是朱允文害死的,要報仇。這當然是很荒唐的一種可能性,因為這一套說辭連自己也說服不了。

    關於實力

    建文帝在登基之前已經當了7年的皇太孫,朝廷裡的基礎還是很穩固的。另外,幾個大的塞王雖然有過戰陣的歷練,但軍隊是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只有朝廷有旨時才可以調動附近的軍隊。換一句話說,無論是哪個藩王,都是被朝廷的軍隊包圍著的。朱棣起兵的時候只有800人,就足以說明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朱棣不是一個傻子,他幾斤幾兩還是知道的,他不敢造反。後來他能夠造起反來,確實有很多的人謀和運氣。

    被逼造反

    建文帝繼位後立馬著手削藩,在削藩與反削藩的鬥爭中,建文帝是佔據絕對主導性的。北平附近的軍隊將燕王府團團圍住,朱棣才開始反抗,無論怎麼看,燕王都是被逼造反的。但是這一造反有著振振有辭的名號,“靖難”,靖什麼難?也就是削藩與反削藩,封藩是太祖爺的祖訓,為什麼你們要削藩?矛頭不能直指皇帝的時候,就只能讓臣下來背鍋——朝裡有奸臣,燕王起兵的目的是為了拯救皇帝,拯救大明江山,翦除奸臣,整個一套詞兒下來真的無懈可擊。

    綜上,燕王有奪嫡的心不假,有造反的yy不假,但他沒有主動造反,無論怎麼看他都是在削藩以後反的,而且叫做靖難,被迫起兵拯救侄子皇帝。

  • 6 # 古今通史

    這個疑問的疑點可以被解釋為-有賊心沒賊膽,有慾望未實施,最後的契機,是朱允炆賦予的,要麼死要麼慘死。而對於朱棣來說表述上又遞進一層,要麼死,要麼實現長久以來夢寐以求的理想。

    至於藍玉,純屬歪打正著,他但凡有點智商再懂的收斂,嗯......好像也還是會死。總之可以把他的獻言理解為背後抹黑。原文白話如下:

    藍玉:“我觀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舉一動與皇帝一模一樣。燕王不是一般人,遲早是要造反的,我找過人望他的氣,有天子氣象,你一定要小心!”

    朱標:“燕王對待我非常恭敬,絕不會有這種事情。”

    看過之後大家作何感想呢,首先我們看到了老朋友——“氣”,有明一朝,有王氣的地就害死了不少人,看來有王氣的人也未必是真的,至於“一舉一動與皇帝一模一樣”他藍玉倒是說出個子醜寅卯來,朱棣的舉動怎麼就和皇帝一樣了呢,他也說不出來。有高人能看出朱棣有天子氣象,那個高人就沒順便看看藍玉死氣罩頂呢,藍玉只關心朱棣沒給自己算算?他好像沒那麼偉大。

  • 7 # 安定郡小書生

    潛夫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朱棣造反有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因素

    1398年明太祖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為鞏固皇權,剛登基就開始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時戶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請改燕王封地於南昌 ;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援,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援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削周王。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遷往漳州。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

    在整個削藩過程中,①既無完善計劃,又缺乏妥善的善後處理。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一月之內連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想法幼稚,朱棣的三個兒子當時都在南京,不作為人質,聽信黃子澄說法放回北平用來麻痺朱棣;在太祖大殺滅功臣後,建文帝重文輕武進行改制,造成武將不滿,身邊又缺乏統兵將領。②捕風捉影,導致地方有人告變邀功。周王次子朱有爋僅十歲,建文帝便以其言削周王;湘王被人誣告謀反,無以自明,遂自焚。③剛登基根基未穩,削藩速度又快,削廢並進,激化矛盾。致使人心惶惶,廢藩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給予藩王造反的理由,提供了“靖難”口號。

    二是朱棣是否有謀反之心

    第一階段:朱標在世時,在文臣、悍將、諸王中威望很高,作為合法繼承人當之無愧,朱棣斷無謀反之心,除非腦袋讓驢踢了。

    第二階段: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朱標死去;九月十二日,冊立皇孫允炆為皇太孫。如果從太祖諸兒子中選取合法繼承人的話,燕王朱棣無疑是呼聲最高人選,可太祖直接在五個月內直接決定了下一任皇帝。燕王朱棣也就只能心裡想想而已,表面更得夾著尾巴做人了。假如心有所想,晚上睡覺嘴裡蹦出來一句“眾卿平身”,估計早讓錦衣衛報到老朱案頭了,死相比朱標活著時更難看。各位友友們認為有沒有不重要,起碼老朱看出來沒有。因為從第二年藍玉謀反案看,老朱讓馮勝、傅友德守衛山西、北平邊防,其屬衛將校都受晉王、燕王節制,重要軍務二王有事先奏知權,進一步加大了燕王的軍權;洪武二十九年(1396)燕王朱棣率兵巡視大寧;洪武三十一年(1398)都督楊文跟隨燕王朱棣,武定侯郭英跟隨遼王朱植在開平守備,俱受燕王節制。可見,朱元璋對燕王還是信任的,總不可能像朱允炆那樣幹掩耳盜鈴的事情吧。(掩耳盜鈴:朱允炆為了表示對朱棣繼續信任,朱棣的三個兒子當時都在南京,有人勸可以作為人質,結果朱允炆聽信黃子澄說法放回北平用來麻痺朱棣。)

    第三階段: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十日,朱元璋駕崩於西宮,享年七十一歲。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為建文帝。八月周王朱橚就被削藩,根基未穩就開始暴力削藩,估計朱棣有了危機感,謀反之心日益強了起來。

    三是藍玉說朱棣有造反跡象

    洪武二十六年(1393)涼國公藍玉因為謀反被誅,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等都被連坐誅殺。藍玉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藍玉是太子妃舅父,當然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潛在有威脅朱標地位的燕王朱棣肯定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了。

    藍玉持功自傲,多次受到朱元璋的打擊,就想在儲君朱標這撈回政治資本,就在蒙古班師回朝,面見朱標時說:“我觀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舉一動與皇帝一模一樣。燕王不是一般人,遲早是要造反的,我找過人望他的氣,有天子氣象,你一定要小心。”

    從歷史表現來看,朱棣和他老子朱元璋在性格上有相似之處,加之那是有兵有軍功,難免不讓受到打擊後的藍玉在對比後浮想翩翩。豈不知朱標也不傻,總不能你說誰誰長的像我老子或者有我老子的氣質就說他謀反吧,你藍玉說朱棣有天子氣象純屬扯淡呢,拿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唬鬼呢,當然不會相信了。

    本文是潛夫參考《明史·太祖本紀》《明史·恭閔帝》《明史·藍玉列傳》等整理而成,所有想法系一家之言,貽笑大方之家了,請大家不吝賜教。

  • 8 # 小鴻哥

    我認為既有逼的成份,也有謀反之心。但更多的是謀反之心。建文帝只是要削藩而已,如果朱棣交出軍權。富貴一生是沒有問題的,建文帝不會殺他。在朱棣跟建文派去的軍隊交戰,建文還特意交待勿傷朱棣。就如朱元璋開始投靠紅巾軍,一開始的想法是有個飽飯吃。隨著地位力量越來越強,自然就產生一統天下的心。人的野心是一步步地大起來的。更大的原因是朱棣不肯放棄權力,而且他渴望那至高無上的權力不是一天兩天了。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可以說是朱元璋所有兒子中文治武功最出眾的。這樣的人是有帝王之心的,渴望有一番所為。(其他兒子做個藩王妻妾成群。大魚大肉,歌舞昇平就滿足了。)朱標在文治上比朱棣也許要強,但在武功上要差的多。

    公元1368明太祖開國稱帝,就立十三歲的朱標為皇太子,此時朱棣才八歲。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但也對元朝滅亡的原因是有研究的。元朝九十年,皇帝換了十一位。很重要一原因就是國本不穩。所有明太祖一開國就立朱標為太子,並規定了皇位繼承製:1居嫡長者必正儲位2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3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寫進了皇明祖訓,洪武二年)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立儲制度,朱棣是沒有機會的。朱棣肯定還是不死心的,朱棣就藩北平後在對北元的戰爭中立了不少功。藍玉就曾告誡朱標,朱棣早就有覬覦皇位之心。遲早是要造反的。因為藍玉是太子妃的舅舅,有這層關係自然是想幫朱標。朱標回答:朱棣對我很恭敬,絕不會的。(自古最無情帝王家,說不會偏偏就會)

    公元1392年即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朱棣的機會來了。但朱棣沒有高興幾月,公元1392年九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明太祖這樣做的原因我認為是:1早定國本,避免諸子爭位。皇明祖訓上寫: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朱允炆雖然是朱標次子,但長子早夭。就是為杜絕皇位紛爭。2隔輩親,建文帝的孝心打動明太祖。朱標生病時建文寸步不離地照顧。明史: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朱標死後,建文日日傷心消瘦。明太祖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3明太祖開國三十年來屢興大獄,需要一個仁治之君。即壞人我當了,好人你來當吧。而自元末以來天下戰爭不息,百姓急需修養生息。明史:初,太祖命太子省決章奏,太子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至是以命太孫,太孫亦復佐以寬大。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公元1398年即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允炆以皇太孫繼位,明年年號為建文。建文一繼位就著手著削藩了,削藩的想法建文應該早就有了。但建文行事操之過急,又太過仁慈了。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廢周王朱橚為庶人。是他兒子告發朱橚圖謀不軌。朱橚喜歡編醫書,一生編了很多醫書。我覺得他是無辜,只是建文要削藩。明史: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建文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察燕陰事。朱棣不可能不察覺到建文要對付他。(我覺得的打草驚蛇)

    建文一心想削藩,互相告發之風颳起。藩王都是太祖兒子,龍子龍孫高高在上會沒點問題?在古代穿衣服、房子材料大小顏色、門口石獅卷鬃數量等都有規定。隨便那點違反都是大罪。明史: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這是建文元年四月到六月的事。這四王都是別人告他們有罪,建文都把他們度為庶人。建文為了安撫朱棣把朱棣的三個兒子送回北平。(個人覺得是一招臭棋,既然遲早要削就應留為人質)於是朱棣懼而稱病,朱棣反不反建文都是要對他下手的了。建文元年六月有人告燕王,建文下詔讓王。讓王就是朱棣自己辭讓王位的意思。七月朱棣上書天子指泰、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明明是建文要削藩,卻講齊泰黃子澄為奸臣。歷來起兵造反都不會直接反皇帝的)所以說朱棣起兵既有謀反之意也有建文逼迫的原由。

    明史: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即王府的護衛就那不少了,那麼那些守邊的重鎮藩王就更多軍隊。每個藩王至少有三個護衛,既九千人—五萬人。朱棣是藩王中比較強的,應該不少於五萬。1明史:弟康王志邅嗣。好古嗜學。四年,護衛軍張嵩等訐其府中事。志邅不安,辭三護衛。(是秦王朱樉的孫子,所以推測藩王至少有三護衛。護是指保護,衛是明朝軍隊的編制。)2明史:橚歸國,獻還三護衛(周王朱橚,在永樂初交兵權)3明年獻還二護衛(二代蜀王)4明史:革其三護衛及官屬。(永樂時革代王朱桂)但是一些塞王重鎮藩王的兵力是遠不止的。

    明史:建文元年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我認為是一招臭棋,寧王貴為藩王就算幫了朱棣又能得到什麼?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為啥要鬧生命危險去幫朱棣?至於朱棣跟他講的平分天下,寧王會信?當時必竟建文代表中央,朱棣只有小小燕地。完成可以派人曉以利塞,讓他討朱棣。結果讓寧王倒向朱棣,朱棣趁機扣留了寧王。據明史寧王所部軍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進南京,當時建文已失蹤。我認為有三種可能1出宮2自殺3朱棣下手殺。朱棣叫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大哭,朱棣講: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指建文帝)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指建文帝的兒子。建文帝的兒子讓朱棣關了五十年,明英宗給放出來了)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指建文的弟弟,皆已成年。何況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嫡母所生者。建文幾個弟弟也讓朱棣關起來了)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說明朱棣起兵完全是為了皇位。朱棣稱帝后廢除建文年號,把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完全不承認有建文皇帝,更加表明其心。

    朱棣當皇帝后繼續實行削藩政策,把藩王的軍權都收了。

  • 9 # 一葉小舟168521774

    中國古代,皇帝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

    朱棣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而且是一個文治武功都相當出色的人物,如果說他對皇位沒有想法,任誰都不會想信。如果,朱元章死後繼任者,是一個各方面能力都超強的人物。那麼朱棣的奪嫡之心,可能就會被他自己扼殺在萌芽之中了。

    然而,朱允文偏偏是一個各方面都不如他的人,而且是晚一輩份的人。朱棣那顆不安份的心,加上姚廣孝恰如其分的鼓動,開始澎脹了。

    朱允文在此時開始削蕃,正好給朱棣一個口實,使他藉口清君則。正式開始造反。並且是名正言順。

    可以這樣說,只要這個皇帝不是朱棣怕的人,縱觀明朝此時,也無這樣的人。朱棣這個反是造定了。

  • 10 # 三漠胡楊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朱棣是被逼的,當被逼到角落時,要麼會失去現在的一切要麼利用自己的一切去拼搏一把。

    曾做為燕王的朱棣,在太子朱標在世時,沒有任何的謀反之心,畢竟,太子在諸位大臣以及各位兄弟中間的威信還是很高的。在洪武后期,朱棣表現出了非常高的軍事素質,朱元璋把他做為了帝國北方防線的主要防護者,但是,當朱標死後情況就不相同了。

    說朱棣沒有野心是假的,但是,當太子是自己的哥哥朱標時,考慮到朱標在他老子心中的地位、同大臣、各位皇子的關係,相信他還是會理智佔據上風,會好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朱標死後,皇位最後會到自己那個不足十五歲的侄子手中,心中不滿是肯定的,但是朱棣也肯定沒有想要造反。畢竟,每個朝代皇帝都有N個兒子最後只能有一個才能登大位,其他人心中肯定不滿,不過也就這麼過了,噹噹王爺,過自己的好日子了。

    此時,對朱棣來說,他想當皇帝卻也不想造反,造反的成本太高相當容易虧本,如果失敗肯定會被殺,歷代以來,大一統王朝中沒有一個王爺造反成功的,而現在自己做為明帝國北方防線的重要組成者手下有十幾萬人、王府中老婆孩子的做王爺也不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也是相當不錯的。

    但是,當朱允炆要解決自己的九位叔伯時,朱棣肯定感到害怕,前面被撤藩的王爺不是被監禁、就是被貶為庶民!現在自己要麼要被解決掉,要麼就要拼一把,最後不得已進行靖難,造了自己侄子的反,並最終奪了他的天下。

  • 11 # 我家的臭丫頭美美噠

    個人認為,有被逼的成分,也有自己謀反的成分,被逼的成分就是朱棣手握重兵,朱允文時時刻刻提防他造反,所以千方百計的剝奪朱棣的兵權,到一定時候可以便於收拾他,自己謀反的成分就是,皇太子朱標死了,按照常理,應該是朱棣繼承皇位,但是朱元璋把皇位給了朱允文,本身的做法就有違常理,憑什麼朱允文當皇帝,就算是排號,也排不到朱允文,所以朱棣心裡難免有一些憤憤不平,而朱允文卻時時刻刻要剝奪朱棣的兵權,正好藉著機會就推翻了朱允文,個人是這麼認為理解的。

  • 12 # 阿瞞71289547

    被逼造反的,建文帝太心急了,應該徐徐圖之,畢竟建文帝年輕,起碼把他的叔叔熬死或者熬老,要知道朱棣造反的時候其實力並不是最強的。

  • 13 # nibnay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為明朝立下的功績也很多。只不過,朱棣登基的方式並不光彩,他不是名正言順地繼位,而是透過起兵謀反的方式取得了皇位。畢竟從始至終,朱元璋心儀的皇位繼承人都是文武雙全的朱標,只可惜朱標未能活到繼承朱元璋大業的那一天。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沒有考慮將皇位留給朱棣,而是跨輩分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而建文帝朱允炆只在位四年,便被朱棣纂奪了皇位。但朱允炆其實並非手下無兵,以朱元璋的深思熟慮。若不留給朱允炆一些堅實的軍事後盾,想必朱元璋也不會將皇位輕易給了朱允炆,但為什麼到最後,朱棣還是得逞了呢?

    其實朱棣的造反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屢屢受困。然而朱棣朝中的幫襯著實很多,如此裡應外合,朱棣便直接向南京攻去。京城兵力空虛,朱允炆見大勢已去,便出家逃亡了。至此,朱棣便順利地登上了皇位。但我們前文提到,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堅實後盾,抵擋朱棣的勢力可謂是綽綽有餘。這堅實的後盾,便是朱元璋深得器重的沐家軍。那麼沐家軍能忠誠到什麼程度呢?朱元璋本是一個貧苦的農民,後來參加了農民起義,此時便遇見了沐家軍的將領沐英。當時的沐英只是一個年僅8歲的流浪兒,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可以說朱元璋就是沐英的救命恩人。

    隨後沐英也一直在跟隨朱元璋徵兵作戰,沐英不僅戰鬥力強悍,在軍事戰略上也很有見地和主見,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心腹,在起義軍中一直擔任著要職。當朱元璋一統天下,登基皇位後,陪伴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沐英,頻繁升職,後來成為了大都督府的同知。當時明朝那裡有戰亂,沐英便會義不容辭地去平定硝煙。西南一地頻發爭端,當昆明危在旦夕的時候,是沐英拯救了昆明。同時,沐英和朱標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兩個人比親兄弟的感情還要深厚。據說沐英的離世,就是因為朱標的死亡。沐家軍對於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又怎會不忠心呢?當時,沐家軍一直留在西南守衛那裡的和平,兵力高達30萬。

    只要朱允炆一聲令下,他們定然前仆後繼,怎麼可能打不過朱棣的勢力呢?那麼朱允炆明明擁有一支30萬人的軍隊,為何至死都未呼叫?筆者認為,朱允炆不是沒有想過沐家軍的援助,只不過他已經沒有下令的機會了。當時朱棣的軍隊已經緊逼京城,他此前的優柔寡斷和善良已然毀滅了這一切。他崇尚儒家的仁義,也一直主張仁義治國。其實當朱允炆登基的那一天,他與朱棣的戰爭便開始了。朱允炆本可以一舉拿下朱棣,但每當朱棣被困住之時,朱允炆便不忍心對其壓制,期盼朱棣能改過自新。正是由於朱允炆的宅心仁厚,令朱棣謀反成功。而當時朝廷的重臣,也都被晚年時期多疑的朱元璋所誅殺,留下的大臣還有很多都是朱棣的勢力,使得朱棣能夠輕易篡權。

  • 14 # 歷史雲頂

    1399年,為推翻朱允炆的統治、奪取明朝政權,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終於在1402年,燕王軍隊攻破首都,朱棣上位,號明成祖,人稱“永樂大帝”。伴隨明成祖朱棣一生的詞語便是“篡位”二字,他也是歷史上篡位成功的皇帝之一。

    明朝時期,朱元璋為將天下權利歸於一身,便借鑑前朝經驗,在國家各地設立藩王諸侯。藩王的設立有利有弊,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國家地區間的反動勢力,同時藩王如果勢力過大,便會直接影響皇帝的權利。明朝史冊曾記載,朱元璋的所有兒子中,朱棣與其最為相似、聰明狡詐,最有皇帝之才。然而朱元璋因為對馬皇后及其寵愛,即使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朱標早已去世,朱元璋仍將皇位傳給了年僅十九歲的孫子朱允炆。朱允炆上位以後,對待一眾藩王接連處死,本就有意篡位的朱棣,此時在內地裡已悄悄做了準備。

    朱棣的篡位之路可謂是十分艱難,在朱允炆的大肆屠殺藩王之下,朱棣為保性命只好裝瘋賣傻,民間都傳燕王朱棣是個愚笨痴傻之人。然而,朱棣自小在朱元璋的影響之下,善於偽裝。私地裡偷偷訓練軍隊、打造兵器,朱棣的軍事能力、戰略計謀十分出眾,自小便跟隨在父親身邊四處征戰,長大後的朱棣長期駐守在北方邊疆,朱棣在多次戰爭中吸取經驗,鑄就了超凡的實戰能力與出色的戰略意識。這與皇宮內長大的朱允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朱允炆雖飽讀詩書、聰慧靈敏,可是在經驗、戰略上他與朱棣可謂是天差地別。朱允炆優柔寡斷的性格也致使了皇權的進一步喪失,在他得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之際,他顧及血緣關係與不想擔任殺害皇叔的罪名,並未對朱棣趕盡殺絕,然而他也未曾想到自己的皇叔會謀權篡位,並將自己於死地。

    燕王朱棣對明朝江山早已野心勃勃,勢必要將皇位搶奪過來。朱棣心狠手辣,自小便喜愛武力爭奪,在長期的四處抗戰中,朱棣深諳人脈的重要性,所以他收穫了許多人才,這也是他手中握有大量兵馬的原因之一,這也為他日後發動靖難之役奠定了基礎。朱允炆因藩王剝削政策,身邊早已沒有有才的謀士,只是一群會讀書的文官罷,朱棣的成功也是在情理之中。

    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當時的他已經64歲了,身體早已經撐不住了,加上長途的路程和戰爭,讓他一睡不起。朱棣在位期間曾為國家做過許多貢獻,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在朱棣的極力支援下完成的,明朝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家實力有了極大的提升,開創永樂盛世。

  • 15 # 途牛山小旋風

    比如靖難,到底燕王朱棣是早有預謀還是臨時起意呢?很多野史或者小說,都有陰謀論的味道,說朱棣是很早就謀劃了,並且姚廣孝還曾說過要送朱棣一頂“白冠”,即“皇”字。兩個人一拍即合,開始準備謀反。這些杜撰的故事符合人們獵奇的心態,而且非常淺顯,大眾能夠理解,雖然有些牽強附會,但人們不會去刨根問底,反而願意去相信。

    其實靖難的根本原因還是建文帝強行推行削藩引起的。如果建文帝採取懷柔的手法,進行溫水煮青蛙,朱棣是不會,也不可能造反的,最終會是砧板上的一塊肉,這種事情在歷史上發生的太多了,成功機率起碼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靖難能夠成功,堪稱奇蹟。燕王以北平一地對抗全國,其實毫無勝算,看看後世康熙平三藩就是例子,耗也耗死了。況且隨著戰爭的深入,全國會湧現出非常多的人才,一省或者一地根本不具備對抗全國的實力。燕王前期打仗很順利,但是越往後越難打,因為逐漸出現了鐵鉉、盛庸、平安等名將。燕王優勢越來越小,他自己也明白了,這麼耗下去,他肯定是死路一條。

    燕王的勝利,一則是玩了一次思維轉換,二則是有豬一樣的對手。何為思維轉換呢?燕王看出來從北打到南,想一路推過去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喊出了一個口號“這是我們老朱家的家事,不是國家大事,老子不跟你們玩了,我繞道去南京,都別追我,我不是造反!”就這樣,燕王玩了一次“偷家”,神奇取勝!而大草包李景隆還領著建文帝的全部家當在旅遊,絲毫沒有救援老闆的想法,不知道深信大表哥的朱允文,當時是不是已經憤怒的七竅生煙了。

    那麼何為豬一樣的對手呢?這頭豬就是朱允文同志了。登基之前就像熱鍋上的螞蟻,被鎮守九邊的叔叔們嚇的坐立不安。登基後,重用了完全沒有政治經驗的方孝孺,以及職場小白黃子澄和齊泰。這四位都是新手,對削藩這件事非常盡心,奈何能力有限,就是強推。結果有前面幾位藩王被削藩入獄的例子,反正橫豎沒活路,朱棣就選擇造反了。逼反了朱棣,朱允文繼續出昏招,任用明朝第一大草包李景隆為主帥,帶領50萬大軍攻打北平,企圖抄了朱棣老窩。想法是沒錯,可惜用人錯了,李景隆不但沒攻下北平,反而被打的丟盔棄甲。要知道大明朝此時剛剛建國沒幾十年,軍事實力幾乎處在巔峰時期,居然幾十萬大軍打不贏幾萬老弱殘兵!其實李景隆幹過的蠢事還有非常多,但朱允文就是信任,這真沒辦法。估計徐輝祖都哭暈在廁所了。自己多次差點殺了朱棣,為此和弟弟妹妹們反目成仇,如此忠勇俱佳的良將,得不到朱允文的信任,不能不說朱允文實在是蠢的可以。後來隨著戰爭持續,朱允文逐漸掌握了主動權,這時候滅了朱棣還是比較輕而易舉的。但朱允文的愚蠢又發作了,他下令任何人不許傷害自己的四叔!?戰場上刀劍無眼,怎麼才能不傷害到你的四叔呢?你都惦記削藩了,何必還要立牌坊呢?結果前線將士們因為這句話畏首畏尾,後來乾脆開始消極怠工。朱棣成了自己一方的擋箭牌,每戰必衝鋒在前!

    綜合看呢,靖難的勝利,不是朱棣太強大,而是朱允文太弱智。關於朱棣是否早有不臣之心呢,我覺得應該沒有。朱棣只不過是不服氣他的侄子當皇帝,離造反還遠的很。如果不是朱允文一頓亂操作,朱棣大機率會當一個閒散王爺,胸懷大志,但卻不得不鬱郁一生。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朱棣確實是有野心的。當大難來臨的時候,他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接受命運,他選擇了放手一搏。這一博,不但是賭上了自己的性命,也賭上全部跟隨他的部下、親人的性命。換成其他人,可能真的不敢去做,也不忍心去做。但朱棣果斷的做了,並要挾(要求)身邊的人支援自己。這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具體體現。我們很難用評價普通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評價一位帝王,尤其是創造了永樂盛世的千古一帝。

  • 16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朱棣起兵完全是被迫,史載他起兵之處只有800人的王宮衛隊,其它直屬軍隊都被調離了北平,當時效忠中央的實力可以完全把朱棣幹掉!

    朱允炆一上臺就開始削藩,害死了好幾個叔叔,朱棣也被軟禁在南京,如果不是朱棣裝瘋賣傻逃離了南京,呵呵,估計朱棣這個諸侯王中功勞最大的也會在某個時間段“暴斃身亡”,就沒有後來的靖難了!

    朱允炆是典型的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腹黑之輩,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如果不是他信任的文武官員全是飯桶,估計也不會失敗!

    事實上朱允炆的牌面實力很大,就是不會打!朱棣靖難也不是一帆風順,多次險象環生,這不是蓄謀已久的造反,完全是為了活命罷了

  • 1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朱標當太子的時候就不用多提了。出朱標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他將會是朱元璋的繼承人。而且長大後的朱標也十分維護自己的兄弟姐妹們。就連朱棣都數次被朱標所維護。所以朱標在兄弟之間的威信很高。除此之外,朱元璋認準了朱標是太子。如果哪個兒子敢起了爭奪的想法。估計分分鐘就會被朱元璋送去投胎了。

    朱標因病去世後,本來太子之位就空出來了。按理說大兒子去世了。接下來其他兄弟都有機會了。但是還沒等他們互相之間開始爭奪,朱元璋就立馬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一方面是因為朱元璋愛屋及烏。另一方面是因為朱元璋嚴格的遵守了皇位只傳長子嫡孫的說法。長子朱標死後,那麼嫡孫朱允炆自然就成了太子。但朱允炆的繼位肯定引起了其他朱允炆叔叔們的不滿。朱標當太子他們毫無怨言,但朱允炆有什麼資格當太子?但他們也只敢心裡面埋怨一下罷了。沒人敢質疑朱元璋的決定。

    朱允炆繼位後雖然表面上看明朝歌舞昇平一派祥和的氣氛。但是朱允炆卻沒有那個好心情。雖然在他繼位前朱元璋已經把功臣們殺的差不多了。但是各地的藩王們卻個個位高權重並且手握兵權。因為朱元璋時期為了抵禦胡虜曾大肆分封藩王們鎮守一方。其中又以秦,晉,燕,寧,周,齊,代諸王的實力最強。朱允炆繼位前秦,晉二王已經去世。但其他諸王依舊存在。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朱允炆繼位之初就決定要削藩。

    朱允炆深知“柿子先撿軟的捏”這個千古不變的真理。所以朱允炆繞開了實力強大到燕王朱棣。而選擇了實力相對弱小的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去實權。朱允炆的做法使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但無奈朝廷勢力太強。他們根本就不是對手。所以不管反抗不反抗都是死路一條。而這個時候的朱棣雖然同樣的也感到很危險。但他敏銳的發覺這也是一個機會。如果朱允炆真的搞得天下藩王起兵造反,那麼他就很有可能染指皇位了。所以朱棣心中既害怕又興奮。

    終於朱允炆的削藩激起了眾怒,藩王們之間開始相互串聯準備推翻朱允炆。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他們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實力最強大的朱棣自然被他們推舉成為頭領。之後朱棣打出為國鋤奸平定霍亂的名義進攻朝廷大軍。這也就是“靖難之役”的開端。

    原本朱棣的軍隊和朱允炆的朝廷大軍相比起來可以薄弱的很。但朱允炆手裡無大將可用。人才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殺光了。而朱棣自身就是一個戰功彪炳的大將,而且一路上所過之地朱棣的舊部也都聞風投降了朱棣。再加上朱允炆用人不當導致朝廷大軍數次慘敗。最後優劣勢逆轉。以朝廷軍隊大敗,朱允炆失蹤。朱棣獲勝而結束。

    從整個削藩事件到靖難之役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朱棣。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起兵之後不僅奪得了皇位。而且靖難之役後北方藩王基本上都損失殆盡。也就是說朱棣藉著朱允炆的手實現了削藩。最終還奪取了他的江山。造化弄人,如果朱允炆沒有那麼迫切的削藩而是選擇皇位穩固之後再拉一批削一批的話,那朱允炆的皇位將穩如泰山。朱棣即使造反也不可能奪了他的天下。

  • 18 # 奮鬥人生2020

    1.沒有統一的規劃,當時這邊李鴻章中堂搞洋務運動,那邊林則徐大人搞虎門銷煙的,無論是李中堂的洋務運動怎麼引進西方的先進裝置,技術封鎖之下也都是各種輕工業,輕工業只能富國,不可能強國。而後來張作霖大帥砸鍋賣鐵攢下的重工業才是中國的基礎,重工業雖然不賺錢,但是卻的確是一個國家的支柱,一個國家的脊樑。而當時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根本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沒有統一的思想,有勁也不知道往哪裡使,所以我朝建國後多次的統一思想,搞各種思想鬥爭,直到改革開放前夕,大家都沒有啥意見了,或者大家就算有意見也不敢隨便發表了,這才改革開放,我朝改革開放不能說沒有受到阻力,但是面對的阻力很小了。

    2.野心家太多,無論是孫文還是袁世凱。話說都是一肚子壞水的傢伙

  • 19 # 吳老師談歷史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草根皇帝。但是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子孫那是出了名的好,畢竟明朝創立的宗室制度就是專門為朱家造福的,朱元璋病逝以後,由他的孫子朱允文幾位很多人會好奇,難道朱元璋就沒有兒子嗎?朱元璋不僅有,還有好幾十個兒子,朱元璋的大兒子叫做朱標,本來被定為太子,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非常的喜歡,朱標作為大哥來說也很仁義,兄弟們也很敬重這個大哥。

    有一次,朱棣等幾個弟弟犯了錯誤,朱標在朱元璋面前一再懇求,朱元璋最後選擇了原諒這幾個弟弟,所以這些弟弟們都很尊敬這個大哥,但是朱標英年早逝,三十七歲就匆匆離開了,朱標死後朱元璋特別難過按照常理來說,朱標去世應該由其他的弟弟們來繼承皇位,可是因為朱元璋特別疼愛朱標,於是選了他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做皇太子,這當然讓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表示不服氣,畢竟自己還在這裡,為什麼要讓下一輩繼承皇位。

    當時朱允炆即位的時候,朱標還在鎮守北部疆域,正在和北元對峙,前線戰事繁忙,無暇顧及這些,但是後來聽說自己的其他兄弟因為建文帝朱允文的削藩,都紛紛被變為了庶人以後,朱棣也坐不住了,要照建文帝這個勢頭,很快就輪到朱棣了其實一開始朱棣對於皇位這個事情並沒有太多的在意,讓朱棣感到危險的,還是因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建文帝剛剛登上皇位,還沒有坐穩就著急削藩,自己的幾個兄弟也紛紛落幕,眼看著親侄子,這個架勢馬上就要削到自己頭上來了朱棣這個時候其實是非常矛盾的。

    偏偏朱棣身邊有一個黑衣宰相姚廣孝這個人長了一張三寸不爛之舌,非常擅長以縝密的思維和語言來勸說他人,當時就是姚廣孝整日在朱棣耳邊給朱棣灌輸謀反的概念,朱棣也是一個有野心的王爺,父皇已經選定了朱允炆,但是他心裡還是很不服氣的。作為臣子自己的本職任務本應該是好好輔佐皇帝,可這位燕王卻是野心勃勃,再加上朱棣也經不住黑衣宰相姚廣孝整日給自己灌輸這些觀念。

    另一邊的建文帝的削藩之路可謂是一路順風,周王齊王等先後被貶為普通人,朱棣即將成為下一個,這個時候姚廣孝又出現了,問他你想要帶皇帽還是要挨刀,眼看眼前這般情形,沒有辦法的朱棣只能暗自籌集了兵馬,進行秘密訓練,他在地下訓練軍隊,在地上設立了養雞場,用養雞場的噪音來掩蓋訓練兵馬的聲音。其實建文帝雖然不知道朱棣具體做了什麼,但是也猜到了幾分,於是他直接略去了那些繁文縟節,拐彎抹角派了三路人馬前來捉拿駐地,最後逼的朱棣沒有辦法,於是開始反抗,這一次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起兵名正言順的開始了他的謀反之路,所謂的清君策就是說皇帝建文帝受到了奸臣蠱惑,他是為了除掉奸臣才起兵的,所以他是討伐奸臣,不是謀反,說的非常好聽,但其本質其實就是謀反,這個時候的朱棣早已看破,這些彎彎繞繞完全就奔著皇位去了,但是不是搶了建文帝的皇位,而是跪拜了祖宗,直接承接了朱元璋的皇位。

    雖然朱棣這個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但其實朱棣卻是一個能力出色的皇帝,朱棣登基以後勤懇治國,胸懷天下,任勞任怨,讓明朝進入了一箇中心的時期,整個國家發展的繁榮昌盛,朱棣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不僅僅震懾了倭寇,還在海外傳播了中華文化,打開了中國的國門,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軍事方面,朱棣經常御駕親征,打敗了蒙古草原上的蠻夷,從此蒙古草原進入了一個衰退期。而在這個時候,越南還招惹了中國,朱棣直接把越南打的懷疑人生,經濟倒退了好幾十年。從那兒開始越南再不敢輕易的進犯中國。除此之外,朱棣還下令修編了永樂大典等著作,為中國的文化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的瑰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然氣牽引車會漲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