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是女子要出嫁了,送親的馬車都準備好了,也有人說是樵夫對自己迎娶女子、準備馬匹的幻想,哪個更合適一些?
20
回覆列表
  • 1 # Forest醫生祥子

    《詩經》是中國首部詩歌總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漢廣》出自《詩經·國風·周南》,顧名思義,漢水何其廣闊,水何漫漫,就像主人公和心上人之間的距離。《漢廣》講述了一位樵夫在滄波上目睹了女神的身姿,從此展開了一場無望的逐愛之旅。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原始的先民們相信萬物有靈,山川菏澤皆有神明守護。長江有巫山神女、黃河有洛河女神,湘江有湘水女神,漢江也有漢水神女。漢水上游一帶,橫貫陝南。正在江邊砍伐喬木的淳樸樵夫,竟然有幸遇到了一位順水浮游的女神。她是如此清麗脫俗,讓岸上的樵夫一見傾心。他要游泳追去,奈何江面橫闊,狂波拒人,總追不上。他想放筏追去,奈何江流縱長,遠水連天,終不可及。

    樵夫一心愛慕女神,卻終究難以得到女神的迴應。他明白自己和遊女的距離,就如同廣闊的漢水、迢迢的長江,永遠無法泅渡。可是那又怎樣呢?樵夫開始忙碌,砍伐荊條、收割蔞蒿,如果有幸能夠把女神娶回家,就要用這些把她的馬兒餵飽。然而樵夫心中明白,這距離是無法跨越的,所以詩的最後,他只有反覆吟唱:漢水這麼寬廣啊,怎麼能游泳到對岸;漢水這麼湍急啊,木筏怎麼能過江?

    樵夫一心愛慕女神,卻終究難以得到女神的迴應。他明白自己和遊女的距離,就如同廣闊的漢水、迢迢的長江,永遠無法泅渡。可是那又怎樣呢?樵夫開始忙碌,砍伐荊條、收割蔞蒿,如果有幸能夠把女神娶回家,就要用這些把她的馬兒餵飽。然而樵夫心中明白,這距離是無法跨越的,所以詩的最後,他只有反覆吟唱:漢水這麼寬廣啊,怎麼能游泳到對岸;漢水這麼湍急啊,木筏怎麼能過江?

    《漢廣》開頭連用四個“不可”,這幾乎斷絕了樵夫被愛的希望,然而,追尋所愛有多難,去愛的衝動就有多烈。求不得,也舍不下。如此的錐心刺骨,深情不悔,在樵夫的口中只是化作了望江河而悲嘆的感傷。

    《漢廣》這首詩有著引人遐思的留白,表面上講述了一個求而不得的故事,故事的背後,則是釋放了一種深刻的善意。樵夫算不得聰明絕頂,但正是他的質樸純真,讓他遇到的不僅是女神,不僅是愛情,還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 2 # 杖芒徐行

    我聯想到三國曹植的《洛神賦》,與《漢廣》講述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稍後對比。(附《漢廣》原文)

    首先

    《漢廣》開頭表述“喬木不可休,遊女不可求”,從“不可求”三字來看,想象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另一方面分析

    《詩經》記錄的其實是民間歌謠,只是流傳後世僅剩歌詞罷了,歌詞有什麼特點?就是重複,在最能表達情感的地方重複!使聽眾能直觀感受到唱作人的心境。

    詩經很多詩都有重章疊句的特點,比如同被收錄在《風》中的《桃夭》、《樛木》等,還有最重要的、此問題中的《漢廣》。整首詩每段後四句表述相同且包含“不可”兩字,加上前四句,總共出現了八個“不可”,由此推斷,也加深了想象的可能性。

    再探一層,對照《洛神賦》

    漢代傳授《詩經》的四大學派:齊、魯、韓、毛。除《毛詩》外,其餘三家均認為詩中提到的“遊女”為漢江之濱的神女,認為此詩記錄的是《韓詩外傳》中同《洛神賦》相似的人神互慕的美好故事。

    《洛神賦》敘述了曹植被洛神吸引,想解玉佩相邀,以表心意,但最終愛而不得的神話故事。《韓詩外傳》亦描繪了名叫鄭交甫的男子偶遇神女,求得女子玉佩後,發現皆為一場空的夢幻傳說。所以,從三家講解來看,想象這一觀點也能說得過去。

    最後

    聯絡《詩經》裡類似《漢廣》的詩,如《蒹葭》、《關雎》,都表現了對心儀之人可遇、可見、可念、但不可求的愛情思想。

    綜上,我認為《漢廣》裡遊女出嫁是樵夫想象的。附 《漢廣》 原文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3 # 東南飛語

    《詩經·周南·漢廣》,不是遊女真的出嫁,而只是樵夫想象自己能給遊女餵馬駕車。

    這首詩是樵夫的戀歌,長歌浩嘆,意境高遠。讓我們先從詩中去感受樵夫對遊女的情思: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詩中用漢水和長江的寬廣難渡,比喻愛情的難以實現。樵夫想到心中愛慕的遊女,難以追求,恨不得自己能做姑娘的僕人替她餵馬駕車,由此可見樵夫對遊女仰慕之情深。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詩的三章中重複出現,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樵夫感嘆愛情之難的無限惆悵,也讓這首詩有種江河之間蕩氣迴腸的無盡韻味。

  • 4 # 小郭襄

    我認為是寫遊女出嫁,但新郎不是樵夫。

    仔細讀下詩歌,就能發現,一開始就已表明樵夫自己心知肚明:他和遊女是兩個不同階層,沒有結合的可能。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很人多解釋為”南山有喬木大而高,樹下不可以歇陰涼。”這樣的解釋,詩歌的美感全無,真的很混賬!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解釋,因為它就是詩經中常用的起興手法,意在引出下一句“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如果非要解釋,也可以,我們可以換一個語境,大概意思就是“銀行裡錢真多呀,可是不能拿回家去!”——好東西不一定能屬於你!

    樵夫,砍柴為生,遊女,女神。這個女神有兩層含義,第一含義,女神,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她們是智慧,美麗,善良,溫柔等的代名詞;第二層含義,女神,就是男人心中最愛的,還未成為戀愛物件或結婚物件的女人。

    在這首詩裡,我比較偏重第二種含義,遊女就是樵夫心目中的“女神”,而且這個女神永遠都不可能屬於自己,所以在女神要出嫁的生活,樵夫能做的就是割點草,把她的馬餵飽,送她出嫁。

    可能很多男人會比較鄙視這個樵夫:怎麼這麼沒骨氣,把自己放在那麼卑微的位置?這種想法也可以理解,但是,我覺得樵夫這種感情也很美好,他很善良,而且真的很愛遊女!

    這種感情也很美好。在樵夫看來,雖然我得不到你的愛,但是在你出嫁的時候,我能為你做點什麼,能夠餵你的馬,能夠走跟你靠近一點,那就足夠了。

    愛而不得固然痛苦,可是,如果得到了心目中的“女神”,幻想也許就破滅了,這何嘗又不是另一種痛苦呢?

  • 5 # 待曉兒

    《詩經》中《漢廣》一詩出自“周南”,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首詩歌,流傳範圍廣,在內容上爭議也比較大。

    但總體來看,爭議多在於對內容的解釋上,而稱頌“德化廣被”的內涵被多數解詩者所認同。

    《漢廣》講了一件什麼事兒?既非遊女出嫁,也非樵夫求婦

    《漢廣》一詩,三章,章八句: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章)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二章)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章)

    如果從語句來看,很像是一首情詩,樵夫思漢之遊女而不得,和《關雎》、《蒹葭》等風格很相近。但是,無論是《小序》還是《大序》都認為,這首詩歌是說“漢之遊女”如今已不可得,只有在文王德化的年代裡才能見到。

    其意就是,如今風俗較文王時期早已敗落,《漢廣》所寫是人們對於當時美好事物的一種求而不得的心情。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也比較符合《詩經》的涵旨。

    那麼,為什麼說這首詩不是遊女出嫁或者樵夫求婦呢?因為這個遊女和樵夫的關係不是追求與被追求的關係。

    “錯薪”、“刈楚”等語是說樵夫的工作,這和遊女等無關,和愛情等因素更無關係。

    《詩經》當中寫愛情,用的意象往往是“芍藥”、“夭桃”、“瓊瑤”、“木瓜”等等,如果寫男女愛情,應該是采蘭贈芍等等,怎麼會有擔柴刈草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時候有一個和這首詩歌描述內容比較接近的一個風俗:

    古者賓客至,必共其芻薪,薪以為爨,芻以秣馬。

    所以,根據這樣的風俗,江漢之遊女與山間之樵夫當是賓與主的關係,那麼樵夫以行為來追求遊女,這豈不是主人調戲賓客嗎?

    所以說,這首詩歌和遊女出嫁與樵夫求婦都沒有關係,從字面上講的是遊女與樵夫的一次交遊。

    而方玉潤在著《詩經原始》的時候,對此進行了一個更符合實際的解釋。

    方氏認為,《漢廣》一詩是“山間樵唱”,這種山歌在楚、粵、滇、黔一帶非常盛行,內容並沒有太多的實質針對性,主要的作用就是緩解疲勞。

    這有點像魯迅講過的“哼呦”的調子,是以一種節律來契合勞動的頻率,讓工作更有動力。

    而“遊女”也不一定真有其人,或許就像《大序》、《小序》等講的那樣,是一種美好事物的象徵,由江波浩渺之感來引申出文王德化之盛,也就是說勞動人民面對美好的景象,對於文王等賢者的感激。

    所以說,不論這個“遊女”到底存不存在,這首詩歌的主要內涵都可以看做是勞動人民對賢能的文王之歌頌,這也是《詩經》中常見的主旨。

    對《漢廣》的解釋,離不開《詩經》的總體內涵

    《詩經》因為年代久遠,其作品誕生的時間距今已經超過兩千年,所以只讀原文的話是不好理解其內涵的。

    這和語言系統的變遷和生活環境的迥異有關,越是接近現代的人,越是難以理解當時的含義。這就相當於我們今天很難理解二十年前的世界竟然如此落後一樣。

    所以,後世的解詩者對於《詩經》的解讀,都和歷代的文獻分不開,要麼是從同樣的角度進行挖掘,要麼是對其記述進行質疑。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非常多的流派,比如漢代往往喜歡將《詩經》當做“政教”的一部分,《關雎》一詩被闡釋為“美后妃之德”,《漢廣》同樣也被闡釋為“德化廣被”。

    但是,也應該知道一些其他的解讀方式,比如《漢廣》中“遊女”和“樵夫”兩個人物,也有人將其反過來看待。

    認為這首詩歌實際上是諷刺男女之間的私情的,這是一種不合禮制的行為,所以是諷刺當時風俗敗壞,進而懷念文王當時的民風淳樸。

    這種解讀方式很常見,尤其是在“鄭衛之風”中。很多人認為“鄭衛之風”多淫,像“桑間濮上”等等都和這有關,男女私情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而《詩經》中收錄這樣的作品,不是為了宣揚其“淫風”,而是“刺淫”之作,用以告誡讀者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這也是一個角度,歷來詩家多有推崇,像朱熹、呂祖謙等等,都是解《詩》的名家。

    這也就意味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待《漢廣》這樣的詩歌,其實只要不是太過於偏離《詩經》的主旨,其實都是有道理的。

  • 6 # 沉默讀經典

    想象。

    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讓相愛的人相視而不得語;重重相思,衣帶漸寬而不悔,人漸憔悴而無怨;佳人遠去,終難再得……《漢廣》這首詩描述的就是這種可望而不可及、可遇而不可求的情感。

    漢水如此寬廣,令人難以泅渡,這是一種無法逾越的距離。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南方有高大的喬木,卻不能夠在它下面歇息,漢水邊有心儀的女子,卻不能夠追求。高大的樹木,鬱鬱蔥蔥,樹蔭滿地,應該是很好的倚靠,為何不可以去乘涼?只因它不是自己的。

    同樣,對面那美麗的女子,樵夫與她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與距離。儘管他有一顆柔軟細膩的心,儘管他如此愛慕,但他清晰地知道他不可能得到她。眼前的這道漢水,其實就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樵夫隔著這最遠的距離,心甘情願地思念著心儀的女子,就像泰戈爾在詩歌中說的: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漢水源遠流長,煙波浩渺,面對著水天一色的江面,孤獨的樵夫徘徊著、躊躇著,心上人就近在眼前,但卻可望而不可及…… 可他並沒有怨恨,沒有衝動,而是生出一種美好的想象:“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錯薪、刈楚、刈蔞都是取興,因為古時婚禮多在夜間舉行,所以古人嫁娶必劈柴捆束、燎炬為燭,詩中的男子想,要是她能夠嫁給我,我現在就去籌備婚禮,砍柴餵馬,前去迎接,從此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給她一生不盡的幸福……

    然而這些終究只是想象,男子明白,他與那遊女隔著迢迢江河,或許並不僅僅是兩地的距離,可能還是時空的距離,身份的距離、年齡的距離、家族的距離、甚至是隔著生死的距離,在這樣遙不可及的距離裡傳達著古人的一種態度——再熱切的感情也不會衝動,這是對愛的尊重:因為愛,所以仰望;因為不易,所以不棄;因為不可得,所以不能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是不是都是在失去以後才知道珍惜?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