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際8363
-
2 # 無硯齋
為何許多人自稱是地主的後代?
這是道令人啼笑皆非的答題。
本來,對舊社會某些專指概念應該區別慎用,以免引起人們特別是年輕人誤解而鬧出笑話。現在卻非如此,比如業主、土豪,有時聽來仍然抓狂。
先說業主。本來把舊社會擁有一定經營資產,卻未達到擴大再生產規定標準的城鎮小資本家定為"業主"又稱小業主,雖屬剝削階級但和農村的中農一起,都是被爭取的物件。
現在,既不管住戶所擁有的房屋自住還是出租,也不問住戶是全款買房或者還有貸款負擔,卻將所有小區住戶一律喚作"業主"。鄰居二大爺急了⺀我那自住房又沒拿去做買賣,怎麼就成"業主"了?物業管理員還算耐心⺀您不做買賣,沒掙著錢也是業主!畫外音⺀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呀?
再說土豪。舊社會,把在鄉間橫行霸道欺壓民眾,且有民憤的惡霸地主稱為土豪,是從"土匪"引申而來的。土豪劣紳(劣紳,鄉間反動名人一一注) ,又與貪官汙吏(官府人員一一注)相區別。
總之,業主、土豪都是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專指概念,不知為何要將普通住戶呼為"業主",是否戲虐了一些?卻把"有錢人"冠之以"土豪",別是羨慕嫉妒恨吧?
古為今用、舊為新用不是不可以,但要告訴那些"以舊翻新、以舊搞怪"的始作誦者,不能捨掉古舊概念的本質特徵盲目今用,那樣做法是會引發事端的。
現在,再來說"有人自稱是地主後代"的問題。
①地主後代就是地主後代,不存在"為什麼自稱"的問題。
因為,土地改革沒收了地主全部財產,直至文革還被打翻在地又踏上好些腳。所以,有人說自己是地主的後代,與旗人說自己是這個旗那個旗別無二致,聽了也就是聽了,連"一笑而己"都談不上。
②如果是兩人正常聊天,一人聊到自己是地主後代,當初他家那代地主如何如何。
只能說你二人關糸還行,其碼那地主後代沒把你當外人。他認為,你們聊出了"朋友氛圍"。所以,才把那他心底難言的痛說與你知道。
畢競是"什麼二代",大家都做不得主。
-
3 # 使用者樂山
地主一詞,是一個形象比如的代詞,如我是當地人,有朋來我盡地主之誼;我承租了一塊地,是跟地主張莊村租的;我看中一塊宅基地想買,先要找地主協商。給地主一詞賦予政治含意,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只有二十多年時間,什麼地主丶富農丶上中農(又叫富裕中農)丶中農丶下中農丶貧農丶僱農,在階級鬥爭年代,把農民分成了五種成份,華國鋒同志主政時,撤銷了這些人為標籤,地主一詞沒有了政治含意,恢復了本意。
-
4 # 飛鳥留痕2O16
有點年紀的人都會記得,當年在填寫各種表格時,關於個人具體情況中,有一項叫家庭成份,這是建國時,按其家庭財產劃定階級屬性。
所謂地主,即在農村,擁有一定的土地,收取土地租金,即可劃為地主。
地主,屬敵對階級,其土地,全部或部分財產沒收,本人基本上被剝奪了諸多政治權力,即便其子女,亦於是。
當然,地主也是分層次的,有的小地主本身也是窮苦出身,勤勞一生,省吃節用,攢下幾畝土地。
也有大地主,土地只是財產的一部分,家中有官吏,企業主,資本家,文人,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
改革開放後,按家庭成分劃分的階級屬性逐漸消亡,當下己是歷史遺蹟。
為什麼有人自稱是地主後代?
我估計,當年的地主中,亦有一批能人,即便剝削,總得有點心計,搞點權謀,其人之智商不會太低。
這種基因遺傳,多少也會影響到下一代,當家庭身份這種制約一旦消除,在這種競爭社會的態勢下,一部分地主的後代還是混得風生水起的。
其實這種自稱大可不必,過去的畢竟己經過去,恩怨已成過往雲煙,相信自已,把握自己,一切從頭再來,一切皆有可能,一切有待自己創造。
-
5 # 喚回來青山綠水
歷史變遷,滄海桑田。我們每個人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都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也經歷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經歷過生活的低谷,也享受過世間的榮華。
人世間有多少人曾是帝王官宦的後代,有多少人又是富豪名人的後裔。但那都是曾經的歷史,在後來的歷史變遷中起起伏伏由富變窮,又是靠著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又由窮變富,坎坎坷坷而頑強的生活,靠著勤勞儉樸的先輩一代又一代的打拼得以傳宗接代,繁洐生息在這塊土地上。正是有這些歷史,祖上的血脈才在我們身上得到延續。
要是從古至今都是窮困潦倒沒有一天出頭之日,早在那無數的劫難中夭亡了。血脈還何以延續至今,相信早斷了香火,還能有我們出世的今天嗎?只不過在解放初的土地革命時期為了建立一個新世界,必須砸爛一箇舊世界,地主被作為貧僱農的對立面進行無情的打倒專政,其臭名遠播,地主後代也吃了不少苦頭。待國家走上正軌之後取消成份制,地主後代才有了出頭之日。
所以有的人說我們都是地主的後代,有的人便不敢承認,生怕踩上了政治立場的紅線。但事實終歸是事實。其實很多人的祖先在古代是皇親國戚,豪門鉅富,官宦之家,都在後來歷史的變遷中落入塵世,成了普通百姓。古人說“富不過三代”富了若不修心養性,勤儉持家,就會滋生懶 惰,好逸惡勞。最終又會敗光田產成為貧民,如此迴圈,並不值得奇怪。
-
6 # 蕭武
在革命年代,地主、富農、資本家都是革命物件,都是要被剝奪財產以及部分政治權利的。在比較嚴重的時期,尤其是在一些運動中,甚至出現了不斷的反覆批鬥這些人,導致其中一些人自殺的情況。對這些人及其後代來說,那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慘歲月。而在那個年代,這些人的子女和後代為了生存,都要自稱與自己的父母斷絕關係。
但1918年代之後,隨著平凡冤假錯案逐步開始,也開始落實政策,原來被抄家抄走的一些東西又被歸還回去了,也有一些人得到了各種各樣的政治待遇,從原來的專政物件搖身一變,又成了座上客。地主、富農和資本家的子女們也都紛紛開始大張旗鼓的宣傳自己父母的各種光鮮亮麗的事蹟,似乎地主、富農和資本家從來都是好人,反而是那些貧下中農才是徹頭徹尾的壞人。
與此相應的是,從1980年代開始,隨著土地制度變革,從大集體制重新退回到包產到戶,歷史學界對於土改的反思也一直在進行。到現在,在歷史學界否定土改基本上已經成了主流,誰要是為土改說好話,為貧下中農說好話,說地主、富農不好,反而會被千夫所指,視為另類,成為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我們現在稍微看一看這些人的出身,大多數都是出身於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精英階層,雖然前三十年對他們進行了各方面的限制,但即便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些階層的家庭往往也還是更加註重對子女的文化教育。即便是條件不允許,他們也會自己想方設法讓孩子保持學習的習慣。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有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會有用的,現在用不著,也總有一天會用得著。
所以,我們現在如果看看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的前幾屆考上大學的人,也就是現在出生於五六十年代、在恢復高考之後上大學的那一代大學生,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出自知識分子、幹部或者地主、富農、資本家家庭,完全出自八輩子貧農家庭的人也不是沒有,但是比例非常非常低。按照李中清等人的研究,即便是在前三十年,出身社會下層家庭的大學生,也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比例。
為什麼貧下中農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在恢復高考之後比較少呢?因為他們的家庭沒有文化資本的積累,長輩也不知道學習文化有什麼用,一般的心態就是,只要能識字,會簡單的算賬就可以了,反正學了也沒什麼用。而那些出自新老精英階層家庭的人則不同,他們始終堅信,總有一天還是會有用的,哪怕他們是在和貧下中農一起幹活,也會偷偷摸摸的讀書、學習,所以他們才會在恢復高考之後成為第一批受益者。
為什麼地主、富農家庭的人會有這個信心呢?因為他們本身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受益於自己的文化資本的。比如說在革命年代的根據地,各級地方機關都需要有人做大量的文字性的工作,貧下中農沒有這個能力,只能用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人來做。在蘇區大量存在這種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會出現批判富農路線的原因之一。
建國之後,這種情況實際上也並沒有太大的明顯改變。比如說在農村,雖然先後搞了分配土地、集體制,村幹部也主要都是貧下中農擔任,但比如文書、會計等等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門檻的工作,仍然大量的是由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人擔任。原因很簡單,在那個文化知識不普及、識字的人非常少的年代,貧下中農家庭出身的幹部基本上普遍不識字,看不懂檔案,不能算賬,只有這些人能勝任文字性的工作。
所以,在恢復高考之後,國家重新開始制度性的大量選拔人才的時候,首先透過高考被選拔出來的,就是這些人的後代。而他們這些人也很快就在各個領域迅速重新掌握了話語權,自然會重新為地主、富農、資本家評功擺好。如果說革命是把被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那麼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就是又被再顛倒回去的歷史。
真正貧下中農子弟從教育中受益,其實只有一個很短的機會視窗期,大體上來說就是八九十年代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也就是出生於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人,因為當時的教育資源分配相對而言還比較均衡,所以才會出現八十年代鄉鎮高中也有人考上北大、清華的事情,而到九十年代之後,這種事情就越來越少了,到新世紀以後基本上就沒有了,要考上985、211,起碼也要到縣城的重點中學讀書,才有機會。
在恢復高考之後第一批考上大學,或者迅速富裕起來的那些人,也在之後重新成為了各地最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精英。到1990年代他們的孩子出生,開始接受教育的時候,貧富分化雖然還沒有今天這麼嚴重,但也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家庭出身也已經開始影響子女後來的命運。而到2000年之後,貧富分化加速進行,階層固化日益嚴重,寒門難出貴子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多了。
到現在,各種精英透過各種渠道不斷的為地主、富農、資本家這些曾經被視為剝削階級的階級評功擺好,無非也就是想要證明,他們後來重新成為精英,是因為他們從祖上就已經是精英了,所以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應該重新成為這個社會里掌握著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的人,至於那些貧下中農、普通工人家庭的子女,因為已經失去了話語權,自然也沒有多少機會來反抗這種顛倒歷史的敘述。
-
7 # 愚者叨逼叨
不是自稱,而是事實。
我姥姥家就是地主,在東北這一個屯子都姓一個姓,因為她出身問題,在六七十年代我所有的舅舅都不能參軍,不能進入國家口工作。
姥姥家是那種板上釘釘的地主成分,連轉富農都不能。生活習慣也不是當時的人能接受的,她嫁給我姥爺是因為我姥爺成分好(窮)。據我姥爺說剛結婚時總吵架,因為姥姥什麼都不會。
下地不會,連做衣服做鞋都不咋會,做個飯能做一個小時。幹什麼都慢,不會養雞養豬啥的,在他口中就是幹啥啥不行的媳婦兒。
生活環境不同,意識也不同。我姥姥是那種吃飯要細嚼慢嚥,餐桌要講究規矩,出門要捯飭利索的那種,還有一些很小資的習慣,比如喜歡每餐喝點酒,喜歡抹頭油,四季要買胭脂啥的。
小的時候打了耳洞,第一副銀耳環就是姥姥當年偷藏下來的老銀簪融的(現在想來留下來可能還能賣個好價錢呢,無知是錯啊!)。
所以不是自稱,而是當年本來就有很多富裕的人。地主,資本家,富農,世家也是存在的。
-
8 # 東來閣公爺
地主的後代,代表聰明能幹,吃苦耐勞節儉,日子好過,遺傳基因好!代表以後的路,發展的好!不然誰愛當地主的狗崽子。現在地主的後代,代表優勢!
-
9 # 厚德載物83860
地主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封建專制制度中土地私有制下產生的土地所有者,被稱之為地主,是一個剝削階層。屬於封建社會中的統治階層,用土地剝削廣大農民,是食利階層。
在革命與戰爭年代,地主作為一個被革命的物件,當時提出口號:打土豪,分田地。從中可見當時地主是革命的物件,是農民無產者團結起來鬥爭的物件。無產階級的大團結,大聯合起來打倒一切反動統治是那個時代的主題,是新生社會主義中國誕生的基礎。地主這個身份從此在中國大地被逐步壓制,被逐步淡出社會領域。
而時至今日還有人自稱是地主的後代,是出於什麼心態,是想封建復辟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時下社會土地是公有制,是屬於國家所有,沒有產生地主的物質基礎,也不可能再有土地私有化,甚至產生地主之說法。地主已成為歷史名詞,將永遠定格在歷史發展長河之中。成為過去歷史的記憶,成為人們都遺望的物件,只是留在人們心中永遠的回憶之中。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隨著時代的發展地主已成為過去,成為歷史的產物。對於任何提高地主的說法,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所不能接受的,任何翻案之風氣都是人民所堅決反對的,都是不得民心的。要順應歷史潮流,一切向前看,走出一條讓社會讓人民都能接受都能滿意的新路。而不是要翻歷史舊帳,為誰為哪個階層翻案,這是個不切實際的做法,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回覆列表
其實吧,有很多地主也不是像描述的那樣,靠剝削髮家,他們也是靠自己的能力,省吃儉用,買地置業,勤勤懇懇!
當然了,像黃世仁,劉文彩這樣的惡霸地主,也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