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
2 # 雯雯聊熱劇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我也是明粉,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吧,不足不對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現在對崇禎皇帝誅殺魏忠賢的做法,大家也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覺得崇禎皇帝誅殺魏忠賢過於太急,某種程度上來講,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大家都覺得魏忠賢是一個很壞的太監,在歷史上,他是反面人物而存在的,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太監。但明熹宗卻得為中心的評價很高:恪盡忠貞,可計大事。
可以看的出,明熹宗對魏忠賢的評價很高,是可以重用的,但是可計大事是正確,恪盡忠貞這談不上了,魏忠賢把持朝政,黨同伐異,陷害忠良。確實確實是這樣。魏忠賢雖然以權謀私,但是他的確是個能成大事的人,雖然整個明朝被魏忠賢搞得烏煙瘴氣,但是他能以殘缺之身,把持整個朝政,可見他也是有一點本事,魏忠賢的治國能力絕對不弱。
魏忠賢當政期間,在處理朝政上,還是有崇禎沒有的果敢和清醒,他用自己的手段維持朝堂的平衡,也曾知人善任,賞罰分明,他大膽起用熊廷弼,推薦了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諫臣,雖然朝堂是黑暗的,但他把整個朝廷,維持在相對平衡狀態。
但是崇禎皇帝上位後,新官上任三把火,直接把魏忠賢給辦了,瞭解崇禎的都知道,崇禎如果處在一個太平間,所以不說有功,但至少能做到無過,他的勤勞程度可以配得上這一點。但是,他殺了魏忠賢,打破了朝堂上的某種平衡,很多事情自己應付不過來,如果魏忠賢還在世的,或許魏忠賢的毒辣殘暴,會給崇禎皇帝控制住很多場面,能夠應付了許多崇禎皇帝應付不過來的場面。可惜,崇禎皇帝早早的就把魏忠賢給解決了。
所以我認為,崇禎皇帝殺魏忠賢的做法過於太急躁,當時應該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這一事件的,可惜崇禎皇帝選擇了最差的,一個辦法!
-
3 # 小格格爸比
近來有人替魏忠賢翻案,認為若忠賢不死,明朝不亡。實則是斷章取義,譁眾取寵,徒增笑料耳!魏忠賢其人,在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期間,排除異己,專斷國政,時人們只 “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木匠手工愛好者明熹宗意外死亡後,皇位猶如一個大餡餅砸到了信王朱由檢頭上,純粹是因為哥哥無子被大臣匆忙抓了壯丁,這才繼位為帝。然而他沒有受過正統的皇家教育,沒有孫承宗那樣的帝師教導,沒有系統學習如何治國。登基後自然要新官上任三把火,那麼第一把怎麼燒,什麼時候燒是很講究的,要燒的旺,讓天下能夠為之驚歎,看來看去,魏忠賢不大不小,最適合自己用來祭旗,自己的家奴,一言即可定其生死,再加上他本來就天怒人怨,太合適不過了。
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與東林黨為首計程車人集團,互相暴擊傷害。魏忠賢深知稅賦艱難,農業稅難以填滿日漸空曠的國庫,滿族不了皇帝奢侈的生活,加之土地兼併嚴重,都集中在以官僚集團為首的大地主手中,那就只能增加商稅,效果很明顯,一下子原本捉襟見肘的財政豐盈起來了,皇帝可以繼續驕奢淫逸,可以有糧餉鎮壓各地農民起義,東北的蠻夷也被打得龜縮,形勢一片大好,當然了,魏忠賢從中漁利,上下沆瀣一氣,搞得是民怨沸騰,各地起義、民眾請願活動不斷。
崇禎即位後,順應民心(主要是順應文臣,也可以說是被綁架了),舉起屠刀,打擊懲治閹黨,以十大罪逮捕魏忠賢,後忠賢自縊而亡。魏忠賢的死給了天下受其迫害的受害者們一個交代,朝政也為之一新,可以說是文臣的一次勝利,勝利後的文臣集團完全把持了朝局,時朝中大臣不再關心國事,只會爾虞我詐,進行無休止的黨同伐異,崇禎又沒有能力掌控朝政,一切回到瞭解放前,回到了原點,商稅廢除了,凡是魏忠賢制定的國策皆被廢除,凡是魏忠賢提拔的官員都被罷黜,簡單來說,朝局看似清明瞭,實際上更混亂了,崇禎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在沒有找到新的平衡點之前,貿然處置了魏忠賢,反而便宜了東林黨,殊為不智;重用東林黨,治理朝政,識人不明。從此大明朝滑向了不可測的深淵,一發不可收拾!
-
4 # 白雪春光
魏忠賢在百姓心中是一個大奸臣,買官賣官,貪汙受賄,結黨營私,殘害後宮,實足的地痞流氓。但是什麼人都要看到他的兩面性,他是皇上的忠實奴僕,是替皇上排憂解難的,而且很有能力很有手段,可以從商人,地主官僚,或是財團那裡,搞到銀兩,充盈國庫。讓國家發展軍事火器,打擊入侵者,保證了國防的安定。而且有識人之量,對一些武將即能利用又能控制。
魏忠賢曾經殘忍鎮壓東林黨人,引起了眾怒,後來又殘害後宮子嗣,引起了皇上的不滿,這個奴僕有點難以控制了,其實魏忠賢擺錯了位置,他只不過是皇帝家的一個奴才,沒有了皇帝的保護他什麼都不是,但他從來沒想過造反。
如果崇禎皇帝不殺魏忠賢,而是讓他去守靈,這樣的話起碼對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們有一定的震懾力,不至於後來崇禎哭著要軍費,無人答理。不是沒有錢而是不想出,以至於後來李自成破城,搜刮白銀千萬兩,人財兩亡。
如果當時不殺魏忠賢,讓他去搞到錢,發展軍事,強大國防。就有可能打敗李自成,打垮滿清,那樣歷史就會重寫,明朝就不會滅亡。然後發展經濟,休養生息,等國家富裕了,軍事強大了,然後再殺了魏忠賢,以解民恨。
亂世強武,盛世強文,崇禎時期,正是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應該強武,需要魏忠賢這樣的一把刀,來披荊斬棘,刀好不好就看你怎麼來控制了,也許崇禎沒有想清楚,沒有看透吧。
-
5 # 兔子侃大山
先來了解一下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崇禎誅殺魏忠賢是必然的,一個太監能有如此大的權力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魏忠賢的很多做法弄的是民怨沸騰。崇禎誅殺他其實是維權的一個做法,權力是皇帝的,一旦魏忠賢勢力大到不可收拾,可能會危及到皇帝的地位:
誅殺魏忠賢之後,崇禎皇帝收穫是不小的。首先,聖明之君的稱號是得到了大力讚揚。其次,朝廷政治風氣得到了肅清。
可是後來崇禎在亡國自縊之前,做了一件很讓人吃驚的事情。重新收殮魏忠賢的遺骨。說明他是有些後悔的。
後悔的原因主要是他所處在的時期原因。大明朝正在走下坡路。雖然魏忠賢專斷、殘忍。但是在處理國家大事的關鍵時刻是能把控大局的。
一切皆歷史,任憑後人評斷。魏忠賢該殺,但他也是有一定能力的。
-
6 # 香茗史館
我想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一是崇禎為何要殺魏忠賢,二是為何先流放後處死,三是魏忠賢的死帶來的影響。
崇禎為何要殺魏忠賢魏忠賢貪贓枉法、假公濟私、排除異己等等,這些都沒錯,但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崇禎殺魏忠賢的根本原因,從崇禎的做法來看,他要的顯然不僅僅是處死魏忠賢,而是要徹底消滅閹黨。
我們知道,崇禎是個想有作為的皇帝,可是當時朝廷黨爭嚴重、烏煙瘴氣,這種環境下他根本無法施展抱負,因此他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先消除黨爭,改善朝政,於是他選擇了看起來危害最大的閹黨下手。或許在崇禎想來,既然黨爭源於閹黨和東林黨之爭,那麼瓦解了閹黨,黨爭不就順理成章的消除了嗎?
為何先流放後追殺從崇禎對閹黨的處置來看,他似乎並沒有打算下死手,對於魏忠賢的黨羽,崇禎的主要做法是撤職、流放之類的刑罰。在處理魏忠賢時,崇禎最初的決定是將其流放至鳳陽去守皇陵。那麼之後又為何反悔將之誅殺呢?
史料記載原因是魏忠賢被流放之時仍然大張旗鼓、飛揚跋扈,甚至豢養亡命之徒,最終導致崇禎對其下了死手,依我看,不盡然。三點原因:一是魏忠賢不會自己作死。魏忠賢不會不知道自己最大的依靠就是皇權,天啟死後他的靠山已倒,以他所犯之罪只判個流放就已經是皇恩浩蕩了,還敢飛揚跋扈自己作死嗎?玩了這麼多年政治,魏忠賢不會沒有這點腦子。二是訊息來源問題。魏忠賢已經離開京城,那麼是誰給崇禎告的密呢?而告密的人又是出於何種目的呢?三是崇禎前後態度反差太大。從魏忠賢只是被流放,客氏只是被趕出皇宮來看,崇禎的本意顯然是不想處死兩人的,但之後卻在魏忠賢自殺後還將其屍體肢解,又將客氏在浣衣局鞭死,又處死了魏良卿、侯國興、客光先等人,前後態度簡直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仔細梳理就可知道,在崇禎看來閹黨已經被根除了,可是在文官尤其是東林黨看來,他們卻深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為防止魏忠賢東山再起,他們必須致其於死地。於是他們告訴崇禎皇帝,魏忠賢是如何的不滿,如何的飛揚跋扈,甚至豢養亡命之徒,對朝廷圖謀不軌等等,最終導致崇禎下了殺心。
魏忠賢死後朝政變化魏忠賢死了,閹黨除了,那麼黨爭真的消除了嗎?朝政真的清明瞭嗎?從之後事態發展來看,恐怕有些事與願違。
1、黨爭仍然存在。黨爭並未隨著魏忠賢的死和閹黨的消失而消除,原因是東林黨打擊異己也是一把好手,一定程度來講,閹黨的出現就是東林黨結黨營私、排除異己的結果。東林黨重獲重用之後又開始打擊異己,而被打擊的一方則重新抱團,朝廷再次出現黨爭。
2、朝政平衡被打破。閹黨和東林黨更像是天平的兩端,長期以來雙方互有牽制,維持著一種巧妙的平衡。崇禎消滅閹黨後,這種平衡被打破,從此文官集團在朝廷中一家獨大,而這給明朝末期的軍事行動帶來了災難性後果。
3、政策施行難度加大。閹黨由於依附於皇權,對於皇帝的政策執行的反而比較到位,閹黨消失後,文官集團的崛起反而對政策的實行起到了阻礙作用。例如裁撤冗員這個政策,目的在於節省財政支出,可是由於文官集團的阻礙,效果並不明顯,反而導致了底層公務員深受其害,間接導致李自成起義的爆發(李自成原本是銀川驛卒,之後失業導致失去生活來源)。再比如南方官員和士紳集團集體抗稅。
綜上所述,崇禎殺死魏忠賢,根除閹黨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惜事與願違,魏忠賢的死並沒能改變朝政局勢,反而失去了牽制東林黨的力量,為自己的施政帶來了阻礙。
雖然之後崇禎重新啟用宦官,但由於文官集團過於龐大,宦官集團並未能重新崛起。
-
7 # 包子的大樹
明朝明熹宗朱由校時期,魏忠賢權傾朝野,人稱他九千九百歲。當時人們都說,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縱觀歷史,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並沒有保住他的統治的王朝。可見,當時殺魏忠賢的時機還未到。當時只是閹黨和東林黨之爭,消滅了鬮覺,東林黨也沒有給崇禎皇帝帶來他想要的局勢,剛剛當上皇帝崇禎,並沒有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就殺了魏忠賢,以後又陸陸續續殺了袁崇煥,王洽,鄭崇儉很多大臣。這件事是崇禎皇帝的決策失誤。剛剛繼位的崇禎皇帝,應該穩定局面,掌控大局,安撫民心,不應該大開殺戒。
崇禎生性多疑,他任皇帝的17年裡,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連個可用之才都沒有,這樣的局面如何統治一個國家?
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東林黨沒有一個人出錢出力,有的東林黨人,反倒投降了李自成。崇禎這時才想起了哥哥明熹宗朱由校說的話: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崇禎皇帝后不後悔殺魏忠賢,可見一斑。最後崇禎皇帝自殺之前,令人把魏忠賢的遺骸,移葬在香山碧雲寺。
崇禎皇帝誅殺魏忠賢,歷史自有評說。
-
8 # CN小丫
天啟七年,秋八月,熹宗病死,其弟朱由檢入繼帝位,改元崇禎。由於閹黨失去依靠,加上東林黨人紛紛上書彈劾,崇禎帝也知道閹黨不得人心,有心整頓朝剛,支撐住搖搖欲墜的王朝大廈。下令把魏忠賢貶謫鳳陽,後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賢聞訊,畏罪自殺。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河北肅寧縣人。出身於市井無賴,好賭成性,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庇護。後來和客氏搭上關係,得到了熹宗的寵幸和信任。
熹宗幼年喪母,由奶媽客氏撫養長大,即位後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同時提拔惜薪司太監李進忠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並讓他恢復魏姓,賜名忠賢。
天啟三年,魏忠賢兼掌東廠,加上有客氏做內援,在殘酷鎮壓東林黨的過程中,權力達到了顛峰。
1,朝中事無鉅細,必須派人飛馳到魏忠賢面前請示,經他認可方可辦理,熹宗雖近在咫尺,卻無人請裁。真是朝廷上下,只知有魏閹,不知有皇帝。
2,天啟五年,天啟六年,魏忠賢兩次興起大獄,捕殺東林黨人。
3,天啟六年,浙江巡撫潘汝楨在西湖首創為魏忠賢建生祠。每建一座生祠,費用幾十萬兩銀子,都是民脂民膏。強迫老百姓尊奉魏閹,凡不入祠拜者,處以死刑。
總之,百姓敢怒不敢言,東林黨人恨之,思宗不喜,必死無疑。
-
9 # 地獄狂野之狼
謝謝邀請,魏忠賢之死其實有點可惜,魏忠賢不死,大明朝的政治中心不會失衡,在有魏忠賢的時代,皇權還是很有保證的,最起碼他是一個太監,並無兒孫,他是忠於皇帝的,但同時也是一個權臣。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殘暴不仁,排除異己,殺害朝廷反對他的重臣。
在魏忠賢強力佈局下,稅收從中上等人群中大肆徵收,不服者通通一波波收拾,所以得罪了很多文官商人,但是效果是很明顯的,很多人不知道朱元璋開國時候的分封政策,朱元璋在位時期為了鞏固老朱家的皇權穩定,定下了分封制度,自朱元璋以下,太子既位,其餘皇子皆封為鐵帽子王,由王爺的嫡生兒子繼承,其他王爺的庶生兒子分封侯爺,也是世襲傳成,由侯爺的嫡生兒子繼承,侯爺的其他兒子分封護國大將軍,也是世襲……這些不單單是朱元璋的兒子們有這待遇,是明朝所有皇帝的兒子都有的待遇,大家想想多恐怖……大家都知道大明朝其實最後敗在了自己人手裡,大明建國到滅亡歷經三百多年,十六位皇帝,可想出了多少王爺,侯爺,護國大將軍這種皇親國戚,這些人中大都多少有封地,由皇室每月發放固定奉祿維持……正是這樣滾雪球一樣的開支最終拖垮了大明,然而魏忠賢卻逆流而上,勇於改革,從根本上打破了這種不合理的制度,把稅收主要集中到權貴商人身上,在有魏忠賢的年代,國庫從來不缺乏銀子,庫有可用之錢,朝中有可用之人其實就行了,但是他也得罪了這些光會說會寫的文人們,要知道崇禎值政的二十幾年有十幾年天災人禍,
朝中無銀可用,崇禎在朝堂之上淚灑當場,求文武百官捐點銀子為朝廷解難,可是一位內閣大學士拿出三百兩銀子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訴苦,當李自成攻入紫禁城的時候抄了這個大學士的家,在他家中就搜出三千萬兩銀子,在紫禁城這些文官家中搜出的銀子達數億兩,李自成嘆道,若這些銀子有一半為皇室所用,我如何能攻入紫禁城……可以說魏忠賢走了一條跟張居正一樣的路,大肆改革,同樣也得罪了這些光說不練的文人貴族,不同的是,張居正的的確確是權臣,皇帝都得禮讓三分,但是張居正死後呢?他的兒孫們有一個是善終的嗎?不都被這些權貴弄死了,話說崇禎動魏忠賢的時候,沒費什麼周折就搞定了……一個風雨搖擺的王朝,需要的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執行者,只要對國家有利,不管他用的是什麼手段,都是√的!可惜!歷史是成功者寫的,也是文人寫的!
-
10 # Christine1016
要談崇禎誅殺魏忠賢,先來分析魏忠賢。
魏忠賢生於河北肅寧這個出太監的地方,家境貧困,目不識丁,被債務所迫“自宮”做了太監。所幸他服侍的主子是東宮太子朱常洛的王才人,而王才人給朱常洛生下了長子朱由校,也就是日後的天啟皇帝。
東林黨人、士大夫們堅持按照《周禮》,以祖制的立嫡長子為太子。萬曆皇帝最終無奈立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洛於1620年登基,登基僅一個月便暴斃而亡。
其長子朱由校登基進入天啟年間。朱由校專注於木工製作,樂此不疲,不理朝政。由此開始了魏忠賢閹黨管朝政,因不識字,他只能聽人念奏摺,讓人記下他的口述,處理奏摺。
東林黨與魏忠賢閹黨開始了爭鬥。東林黨不斷彈劾魏忠賢,更言“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但到天啟五年,魏忠賢已將東林黨清洗殆盡,形成了龐大的閹黨勢力,傾朝野。錦衣衛更是無處不在,人人自危。
短短四五年間,魏忠賢已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依附於他的人為獻媚討好他,甚至為他修生祠,共計40座。朝中大臣見到他都要行叩拜禮。天啟皇帝成為不理朝政的傀儡而已。
崇禎皇帝就是在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面對權傾朝野的閹黨,必須徹底剷除,才能不被架空,或者不被殺掉。據說天啟皇帝的張皇后在崇禎登基後的第一天告誡崇禎的是不要吃宮裡太監送的飯,可見當時崇禎的處境之危險。不殺之則被殺。
於是藉由彈劾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崇禎皇帝將魏忠賢發往鳳陽安置,因其仍豢養一批亡命之徒,崇禎皇帝隧下決心誅之,不留後患。
-
11 # 邯山文旅
這段歷史值得人們去評判!
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我認為是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做出的正確選擇!
封建社會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模式是發生在歷朝歷代的。前朝皇帝的重臣都是在朝廷的權利核心地位,在那種的權利機關中,各種利益衝突尖銳,鬥爭激烈,老皇帝駕崩後,新皇帝從感情上,從權利上都對前朝重臣保持一定的懷疑是很正常的,在新皇帝掌握權力以後,會對身邊的人進行一次調整。也是為了國家的政令暢通,也是為了自己的絕對權力鞏固,打擊前朝重臣是歷任皇帝就任以後的一項重要工作。
再說魏忠賢。人稱九千九百歲!意思就是和當今皇帝萬歲爺差了一歲,這對毫無感情基礎的崇禎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大威脅!殺了他對於鞏固自己權利和籠絡人心無疑是最好的方法!
魏忠賢之所以一直掌握朝廷的大權,說明了他前朝在政治博弈中獲勝,那也就說明了他曾經得罪過很多的權貴!在老皇帝駕崩後,互相依存的基礎轟然倒塌,他的末日也會來臨的!
再就是民間,明朝後期,官宦腐敗,民不聊生,地方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年輕的崇禎皇帝也是為了國家利益吧,必須重新打造一個為了百姓生活的好皇帝,幹事的官員隊伍,因此殺掉前朝重臣,對於重新培植新的權利機構意義深遠,無奈生不逢時,明朝的後期已經到了非常腐敗的程度了,難以短時間改變現狀!最後皇權還是丟在了崇禎皇帝手裡!
回覆列表
我們都知道明王朝末年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政治腐化,朝堂之上宦官專權,而明王朝末年最大的宦官勢力以魏忠賢為主,當時魏忠賢權傾朝野,天啟帝將權利下放給了魏忠賢,使得魏忠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勢力,打壓明廷內部的正直官員,使得明王朝內部腐敗不堪,搖搖欲墜。
天啟七年的時候,天啟帝龍御歸天,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成為了明王朝新的主宰者,而大宦官魏忠賢故技重施,想要架空崇禎皇帝,讓他成為一個傀儡皇帝,但是崇禎皇帝是一個擁有獨立奮鬥之心的皇帝,他眼裡不容沙子,因此他在與魏忠賢的鬥法中獲勝,
剿滅了魏忠賢和魏忠賢的勢力,使得明王朝的實際掌控權又回到了皇帝的手中。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崇禎誅殺魏忠賢的做法那?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如何看待崇禎誅殺魏忠賢的做法?第一,崇禎誅殺魏忠賢,還權於朱氏王朝!
從天啟帝開始,魏忠賢就專政明王朝數十載,在這期間,魏忠賢培植自己的勢力,打擊異己,使得許多正直,有學識的官員被流放或者下獄,這也促使了明王朝的政治越來越腐敗,老百姓民不聊生。
當天啟帝龍御歸天之後,崇禎即位,相較於他的哥哥天啟帝,崇禎皇帝顯然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他對於魏忠賢的霸政行為,早有耳聞,他一登上帝位,就開始謀劃除掉魏忠賢與他的勢力。
打蛇打七寸,崇禎皇帝首先先將魏忠賢手下有兵權的兵部尚書崔呈秀給免了職務,使得魏忠賢不僅僅失去了兵權,也失去了一位左膀右臂。
而後示意明廷的官員們可以檢舉為魏忠賢了,就這樣,明廷從基層官員,到各級官員都開始陸續檢舉魏忠賢的罪行,這就使得魏忠賢陷入到了一個四面楚歌的境遇。
魏忠賢為求自保,主動交出權利,被崇禎皇帝趕出了京師。
當魏忠賢離開京師的同時,崇禎皇帝開始全面肅清魏忠賢的勢力和爪牙,使得魏忠賢陷入到了一個孤立無語的境遇。
這個時候,崇禎皇帝下旨,命令錦衣衛將魏忠賢緝拿回京,聽聞這個訊息的魏忠賢,知曉自己大事已去,因此最終選擇了自縊,了卻了他這罪惡的一生。
崇禎皇帝除掉魏忠賢之後,使得明王朝的權利中心,又再一次回到了朱姓皇族的手中,使得明末時期,短暫的出現過政治清明的時間點。
第二,崇禎皇帝入主明廷中央的第一仗,讓崇禎皇帝確立了個人的政治自信。
我們都知道,崇禎皇帝是一個有志向之人,他並不是一個玩物喪志的皇帝,他希望自己能夠興旺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而除掉魏忠賢和他的黨羽,是崇禎皇帝入主明王朝中央的第一仗,這一仗,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崇禎皇帝真正上位的時候,成為真正皇帝的時刻,就是在誅殺魏忠賢和他的黨羽之後。
他是踩著魏忠賢的屍首上的位,這樣的上位方法,使得崇禎皇帝建立了政治自信,也使得他有機會可以施展自己的個人政治才華。
這場誅殺魏忠賢的戰鬥,雖然沒有一絲硝煙,但是這場戰鬥的意義太過重大,正式確立崇禎皇帝朱由檢走向了歷史的舞臺,也讓歷史很好的銘記住了這個叫做朱由檢的朱姓皇帝。
寫在最後:崇禎皇帝誅殺魏忠賢是必然的,也是大勢所趨的,崇禎皇帝作為一個開明的皇帝,他希望自己有所作為,挽救這個風雨飄搖的封建王朝,他接著除掉魏忠賢的機會,確立了自己的合法地位和皇權,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抒寫了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