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仁2010
-
2 # 半世癲狂31
我是西北人,從小,因為那時候國家整體經濟原因,很少吃到大米,還有就是飲食習慣,我們都是吃慣了麵食。現在大家都可以隨時吃到任何食材,但是,一想到家,一想起媽媽,就會想到她做的拉條子。有時候自己在家做,吃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媽媽做的拉條子的味道,那是任何大廚都做不出的世間最好的美味!
-
3 # 武漢壹周
壹周君看到“熱迪”都會想起一盤香氣縈繞的拉條子,瞬間口水充滿口腔。
不是被胖迪(她哪裡胖了)的美貌吸引,而是想起另一個美麗的新疆姑娘。
武漢人吃米飯,蘭州人吃拉麵,陝西人啃饃饃,如果每個省份推舉一種主食為標籤,大新疆首推拉條子。為啥不是抓飯烤肉饢,為啥不是大盤雞椒麻雞,為啥不是湯揪片子?要說這新疆的“看家飯”當然是拉條子,每家每戶每日必吃,一天24小時,它佔了8小時。
壹周君如此喜歡拉條子,都是那位美麗的新疆姑娘所賜。當年,壹周君寢室裡的一枝花,全班的班花,學校的校花,當屬這位新疆姑娘。
兩眼汪汪似潭水,烏黑頭髮像海藻,腰身苗條會跳舞,回眸一笑百媚生,感覺比熱迪還上兩個顏值高度。
要說新疆姑娘愛什麼,拉條子,她一日三餐都吃這個,不帶重樣的,我感覺廚房的大師傅似乎也被她折服了,當年校園食堂有一個單獨的菜式,就是拉條子,大廚用美食向美女示愛吧。
她一個人吃當然也沒有意思,經常呼朋喚友去搓一頓,壹周君作為好閨蜜也沒少蹭。
第一次吃就被拉條子驚豔到了,香濃汁水,配滑爽麵條,白白綠綠紅紅黃黃,著一盤子,像上帝打翻的五色盤,
拉條子吃一口,有彈性,據說可以拉到很長很長。(有點像撒尿魚丸,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用丸子打乒乓球呢),反正我是信了。
新疆姑娘說,咱大湖北的拉條子趕不上新疆的,當然,新疆地大物饒,咱湖北是魚米之鄉,新疆可是盛產小麥,不是一個物種,談什麼比較都是掰扯。
最天然的麥子,最好吃的麥子,應該非新疆莫數,所以新疆的小麥,你說是得天獨厚,拉條子有次原料,不負巧婦無米之炊了。
說拉條子,咱們就現做一次吧,這拉條子看似簡單,其實,對面的要求挺高,面和硬了拉不開,面太軟和了麵條不勁道,一般人還做不好呢。
先說原料:麵粉,鹽,水,開揉,進入手殘揉麵模式,當然,如果面要揉的筋道,倒是可以適當地摔一摔,增加麵糰柔和性,
揉好之後 ,就需要放進保鮮袋醒面,讓麵糰充分休息生長,至少30分鐘。
然後分幾個大團,用刮板切成長粗條。慢慢把粗條搓成筷子粗頭般大小的細條,
盤子裡抹一些油,將麵條放入盤起來,再醒2個小時,如果是晚上做,早上煮,那就更有韌性了。
-
4 # 天山可可
你有沒有一個瞬間特別想吃拉條子?這個算是問對人了,我就這麼想吃的。就是今年5月份去了內地兩週多了,那裡是魚米之鄉,每天就是大米飯和各種炒菜,幾乎不吃麵食。我這個愛吃麵食,真是吃的渾身無力了,因為早上那裡也是吃米飯,炒菜。別說包子,油條。饃饃了 ,壓根沒有,問了才知道他們都不愛吃,想吃必須去外面買,家裡幾乎不做,即使想吃餃子了,都的去買餃子皮,自己從不做,也不會餃子皮。
那個想啊,拉條子,拉條子,拉條子,在心裡默默唸了3遍,才沒有流出口水。沒有經歷的,不是吃貨的,不能懂那時候的心情,後來,我就想自己做拉條子,可是去看看哪裡的麵粉和羊肉,也就傻眼了,麵粉根本不能做拉條子,羊肉是山羊肉,那羶味道實在受不了,我可是生活在新疆的人,都不想吃那裡的羊肉,羶味重肉質還硬,不是一把的不好吃。那個時候我才理解內地人為啥不喜歡吃羊肉了。
後來回家下就飛機,出來機場直接奔到拌麵館,來了一份實實在在的過油肉拌麵,那吃的叫做痛快淋漓,太攢勁過癮了,終於解了我的拉條的癮,所以,在新疆拉條子就是鄉愁美食,幾乎大多數新疆人,回家第一頓美食就是拉條子,新疆有這樣的說法,
媽媽的拉條子,爸爸的揪片子!就是這樣成了鄉愁美食滴!所以新疆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拌麵館的身影
-
5 # 俠客行老王
老王可以負責任的傾情訴諸各位,不是有沒有一個瞬間,而是每天都想吃!每天都在唸叨著,盼望著,盼望著,就像盼望著春天來啦。
上一篇老王的問答“天下第一面",被人噴的可謂是體無完膚,當然拉條子受眾還是大有人在,我還要負責任的說,那是喝完凱撒白啤後的手機碼字,狂妄請多擔待。在此,老王要說的是天下沒有第一面,老王就愛拉條子拌麵。
如果追溯這種想吃的衝動,我想每一個離開新疆的愛吃麵的人,都會有,衝動抑制不住,情感的潮水洶湧澎湃,你會意識到每一次離開,都是前世今生的無盡糾纏,都是琢磨不定的緣分洋流。
能吃到地道的拉條子拌麵,說明你是幸運的人,本世紀之前,一生能跨入新疆大地的,不論你是旅遊、上學、支教還是做生意,內地人進疆的比例不會超出四分之一,如果你長久的居住在那裡,你會發現新疆除了瓜果著名外,主食中竟然有拉條子拌麵這種蓋世神品。
老王對新疆拌麵的最佳吃口和記憶不是2005年,應該再往前5年,那是真好吃!真是風華絕代,記憶裡面爽,過油肉飄香!
三、每當老王去麵館吃麵,吃到相貌平平的湯麵、吃口不佳的各類麵條時,一萬匹脫韁的馬在腦海中奔跑,這怎麼能和拉條子比呢。
四、當老王做出好吃的手擀麵時,依然想到的是拉條子,雖然,儘管,但是老王的手擀麵做的也是風華絕代。
-
6 # 努力的人生剛剛開啟
就在前幾天的時候,天天都是吃炒的剩菜,都是肉,我就說:“吃的東西也不好吃,就想吃拉條子”。幸運的是我自己會做,於是就行動了,和麵的時候,放一些鹽,面和的軟一些,過半個小時在揉一揉,因為面裡有鹽,面抻起來好做,把面擀成圓形,厚度能有一釐米厚,然後用刀切開一釐米寬,直到把圓形的面切完,撒上面粉,把切的一條條的面搓成圓形,用保鮮膜蓋上保溼,醒面半小時,這時候準備拉條子的肉醬和配菜,把肉切碎紅燒,放上自己喜歡的蔬菜,比如洋蔥,韭菜,等等吧,鍋裡水燒開了,麵條抻開下入鍋裡,煮好之後,澆上炒好的肉醬和菜,這樣做的拉條子特別有嚼勁,好吃!不會做的,可以私信我,教會為止。
-
7 # 溫暖的人兒
有,但是此條子非我心裡的拉條子。我記得在東北飯店裡有拉條子,像粉皮一樣是透明色的,涼拌著吃的。
-
8 # 悠然見南山的燕子
2008年,因為生活及工作上的原因,那段時間都特別的不順利,我決心換個地方重新開始。
機緣巧合之下,我去到了江蘇崑山,在一個商場賣空調。
當時跟三個同事合租,她們對我也很好,我只交不多的伙食費,就能跟她們一起搭夥了。只有中午飯自己在外面吃。
中午時間緊,那時候也沒有外賣,只能到商場附近的快餐店吃飯,大多數就只能選擇蓋澆飯、蘭州牛肉麵、酸辣粉,還有一家甘肅人開的涼皮店。
有一次,我點了一份西紅柿雞蛋蓋澆飯,新疆人都懂的,有一種菜品叫做“西辣蛋”,我給老闆說西紅柿炒雞蛋裡面能不能給我放點青椒,老闆驚訝地看著我,說:西紅柿炒雞蛋麼,就是隻有西紅柿和雞蛋,不好放青椒的,廚師不會炒。
原來他們是嚴格按照規矩來炒菜的,西紅柿炒雞蛋裡面放青椒?想都不要想!
我想到了烏魯木齊,你給廚師說放點啥不放點啥,只要條件允許,他多半都會答應你。
我也只能尷尬地“哦”了一聲。作為迴應。
而且那些小飯館都沒有茶水供應,我就在想:難道他們吃飯的時候不會感覺到很噎嗎……
牛肉麵很難吃……
涼皮子很難吃……
鐵板炒飯很難吃……
我就那樣生活著,沒有親人,沒有朋友,語言不通,飲食不習慣……
在某個中午,我坐在涼皮攤上,點了一份涼皮,嚐了一口,淡而無味,加了點醋,還是不好吃,加了點油潑辣子,還是一樣的難吃。
涼皮看上去確實是涼皮,但完全不是新疆的那個味兒~
我終於崩潰了。
那一刻非常想念我的家人和朋友,還有遙遠的烏魯木齊,那熟悉的煙火氣,街頭巷尾烤肉飄香,還有我最愛的拉條子。
過油肉拌麵。
辣子肉拌麵。
家常拌麵。
韭菜肉拌麵。
小白菜肉拌麵。
土豆絲拌麵。
……
即使你再失敗,再一無所有,新疆,烏魯木齊,也會微笑著接納你,用美食填飽你的胃,溫暖你的靈魂。
不知不覺間,我掉下了眼淚。
是時候回去了,我想。
-
9 # 北山陽坡
拉條子,青海叫拉麵,也叫拉條。
2003年,我去太原出差,大概呆了一個月。
剛去的時候很新鮮,吃的也不太發愁,因為畢竟山西是個麵食大省,尤其刀削麵天下聞名。可時間稍微一長感覺就不習慣,太原很多面食的做法和青海不一樣,比如說刀削麵,我在青海也喜歡吃刀削麵,基本上都是幹炒的,面很筋道,很有嚼頭。可是太原的很多刀削麵都是帶湯的,讓老闆弄個幹炒的,都說弄不了,我也不知道是真弄不了,還是看我是個外地人不願意弄。
所以每到飯點我就比較發愁,不知道該吃啥,頓頓吃泡麵也受不了,有時就買個漢堡,要不然就是隨便對付一頓。人在外地,如果吃不好就會特別想家,我越來越想念家鄉的美食,尤其是媽媽做的拉麵。
有一天,我去迎澤區辦事,路過一家飯館,寫的是蘭州拉麵。雖然還沒到飯點,但我想既然遇上了,蘭州就蘭州吧,好離青海歹比較近,吃碗牛肉麵吧。走了進去,突然聽見熟悉的鄉音,原來是老闆在和夥計說話。
我連忙過去用青海話問老闆:青海的嗎?老闆一驚,說:是啊,你也是青海的嗎?我點點頭,心裡無比驚喜,夥計們都圍了過來,笑嘻嘻的說總算遇見了個老鄉。
寒暄了半天,老闆笑著問我:想吃個啥啊?我說下碗拉麵吧,想壞了。老闆又問是按家鄉的做法做還是按太原的做法做?我問有什麼區別,老闆說按家鄉的做法做的話很多太原人吃不慣,我說那肯定是家鄉的做法啊!
一會的功夫,夥計給我端上來了一大碗拉麵,紅綠相間,清香撲鼻。我嚥了咽口水,長吁了一口氣,掄起旋風筷,稀里嘩啦地吃了起來,真香啊!
老闆和夥計們都遠遠地看著我笑,可能是覺得我的吃相有些好笑。
我一連吃了兩碗,才意猶未盡地擦了嘴,連連打飽嗝。老闆死活不收錢,我把錢扔在吧檯就跑了出去。
這下我有如發現了一個寶藏,為了吃飯方便,我把賓館換到了這個飯館的附近,每天拉麵、炮仗、面片、幹拌、粉湯、手抓羊肉的換著吃,晚上還有烤羊肉,恍惚間好像回到了家鄉,無比愜意。
一個月的時間眨眼即逝,我和老闆一家也處成了朋友,走的那天我特意去和老闆告別,他專門叮囑我下次來太原一定要來看看他。
只可惜這麼多年一直沒有機會再去太原,也不知道那家飯館還在不在,名字好像叫“爾有布蘭州拉麵”。
-
10 # 愛音樂的雪蓮花
提起拉條子,那可是新疆人的最愛。別說有沒有一個瞬間特別想吃,就是天天吃也不會煩,一盤細長的拉條子,拌上菜吃起來香得很。
記得女兒上中學時,手把手教她和麵做拉條子。學會後怕不常做會忘記,就讓她做了一星期的拉條子,我也跟著吃了7天拌麵,超好吃。
其實拉條子製作方法很簡單,取少許鹽撒盆麵粉裡,涼水和好醒幾分鐘取出,揉光上下抹油,切條再醒一會搓成面劑子,炒好菜備用。
鍋加水燒開,用手直接把面劑子拉成細長條下到鍋裡,開鍋後加涼水煮,出鍋後再用涼水過面,盛盤加菜,香噴噴的拉條子就做好啦。
又細又長的新疆特色拉條子不易斷,吃起來勁道爽口,滑溜溜的有嚼勁。它是新疆的一道大眾美食,各族人民百吃不厭,您吃過嗎?
回覆列表
拌麵,俗稱拉條子,一種不用擀、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的小麥面製品,加入了佐餐的拌麵菜,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麵食,特別是維吾爾族和回族等民族的拉條子別有一番風味。
拉條子馳名世界,深受各華人民喜愛,但拉條子水平差異巨大,最好吃的拉條子應該是自己做的,很簡單,只需要做幾次,就會得心應手。新疆氣候寒冷,小麥生長期長,麵粉筋道,有嚼頭,最適宜做拉條子。在新疆如果是正宗的維族館子,你千萬別說你要吃拉條子。因為人家不知道啥子是拉條子,這是漢族人給的稱呼。說到新疆出名的特色拌麵,最出名的當屬奇台過油肉拌麵、托克遜、伊犁拌麵。細心的朋友可以在街頭髮現,拌麵館大部分都是回族同胞開的,也有個別是維吾爾、哈薩克同胞開的,回族同胞在做拌麵上肯下功夫、貢獻最大,可以說是把這種普通的菜餚做到了極致,賦予了它豐富多樣的內容,其配菜幾乎涵蓋了所有市場能見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薹。並佐以牛、羊肉配炒。隨著時間發展,更有廚師推陳出新,又推出了阿魏菇、恰馬菇、大盤雞、豆腐等拌麵系列……拌麵看著簡單好做,但要真正製作出一盤讓人口齒生香的拌麵,其工藝並不比製作一道上等菜品差到那去,從選面、和麵、醒面、揉麵、拉麵、下面,到選肉、選菜、切肉切菜、拌肉醃肉、配菜配料都有一套嚴格的工序,面下出來要精細均勻、圓潤滑爽,菜炒出要色香味俱佳,誘人食慾。特別是每個拌麵館必有的招牌菜---過油肉拌麵,則更需要廚師具有高超的功夫,炒出的過油肉應是肉片色澤金紅鮮亮、濃汁透明、不走油、不散湯、入口嫩滑、香味濃郁。點拌麵時,根據個人喜好,點完配菜後,還要向店家專門交待是要冷水“激”過的過水麵,還是要直接裝盤的“然窩子”。拌麵做好後,一般是炒菜和麵分別裝在盤或碗內上桌,而新疆的爺們一般喜歡將炒菜直接扣在面上,用筷子把面與菜攪拌均勻(知道為什麼叫“拌”面了吧),謂之菜面合一;有的還要滴上少許醋、剝上幾瓣生大蒜配著吃,謂之消毒殺菌;有的不唱館子裡的免費茶,而喜歡要一碗煮麵的麵湯,謂之原湯化原食。外地遊客或者女同胞們,不知是顧及形象還是什麼,多是將配菜倒入面盤內一角,小範圍的邊拌邊吃;或者不把配菜倒在面裡,就是那麼夾一口菜吃一口面,這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吃拌麵,而是米飯菜的吃法了。以前,在館子吃拌麵面不夠了可以免費加白皮面,由於隨著物價的上漲,許多拌麵館也改了規矩,對貴些的拌麵加面時不加錢,對點其它便宜種類拌麵或兩個人吃一份的要加收面錢了。從科學道理來看,拌麵屬菜面合一性食品,以面為主、以菜為輔、且菜可葷可素,口味也可隨顧客口味而定,但每道菜品中永遠少不了的是紅辣子、青辣子、西紅柿、皮牙子(洋蔥),我想這是因為除了它們本身具備的營養成分外,主要在功能是調色、調味。所以說來拌麵感覺還是較適合北方、特別是西北人民的飲食習慣。在新疆,拌麵是各族人民非常喜愛的日常吃食,無論是自己家中做飯、街上就餐乃至設宴招待疆外來賓,都能見到拌麵的身影。怪不得有笑話說,咱們新疆人出差回疆下飛機、火車,要緊的第一件事兒不是先回家,而是先找個正宗的拌麵館美美的吃頓拌麵。
我們這邊也有製作拉條子的飯店,吃過幾次,味道不錯!就是特別餓的時候突然想起來,覺得特別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