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薇安說

    人為什麼會抱怨

    我有一位鄰居大姐和我關係一直很好。我們從小一起長大,她比我年長很多,小時候總是很照顧我,在我眼裡她是一個很善良的人。

    但是這位大姐命運多舛。她和丈夫感情不和,孩子3歲時就離婚了。從此她獨自承擔起撫養孩子的重任。孩子現在已經20歲了,她一直未婚。前後談了很多物件,都以分手告終。她幾乎沒有什麼朋友,和孩子關係也很一般。

    由於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見面的機會十分有限。每次她向我感嘆生活的不公時,我除了聆聽外,也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幫助她。

    有一次她來南方旅遊,在我家留宿。那幾天的相處,讓我明白了為什麼她的人生過得如此艱難。

    每次和她交流,她總是不停地抱怨生活種種不順:

    她之前交的幾位男友如何的糟糕透頂一無是處,她遇人不淑,太倒黴了。

    她的女兒現在讀大學,不會做家務,連衣服都不洗,這麼懶惰讓她很生氣。

    她的閨密很自私,從不考慮她的感受,現在她們已經鬧翻。

    領導很蠢還很蠻橫,她每天的工作都很煎熬。

    在和她聊天的過程中,感覺負能量都要爆了。我耐著性子問她,生活和工作有值得讓人開心的事嗎?

    大姐苦著臉說,這麼多年來一直走背運。高興的時候也有的,但是多數都是讓人煩心的事。

    我說,你覺得抱怨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嗎?

    她沉默了一會兒說,不是你一個人說我喜歡抱怨了。我也發現我總是把焦點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頭。而且我越說那些讓人沮喪的話,好像運氣越差。身邊的人全都跑光了。

    如果你有留意,身邊那些愛抱怨的人,通常過得都不會太好。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言語表達了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想法創造了我們的生活。

    如何改變抱怨的習慣?

    當我們看見不順的事情時,如果任由情緒氾濫,我們的負面言語會帶來負能量,這種能量將反過來傷害到我們的身心,同時也破壞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這樣就會進一步導致事情的惡化。

    有人會納悶,那我遇到不好的事情,難道不應該說嗎?

    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陳述事實,什麼是抱怨

    抱怨和陳述事實最大的區別在於,你的話裡是否傳遞了情緒,是否反映出怨氣,不滿或者沮喪。

    舉個例子。如果鄰居大姐認為女兒很懶惰,連衣服都不會洗。那麼抱怨和陳述事實的方式分別為:

    抱怨的方式為:你怎麼那麼懶!連個衣服都不會洗,還要我來幫你洗!

    陳述事實的方式為:你已經上大學了,但你每週都把衣服拿回家讓我幫你洗,你打算一直這樣下去嗎?

    抱怨聚焦在消極情緒上,陳述事實聚焦在事上。前者在發洩情緒,後者在處理問題。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當我們不喜歡聽到別人抱怨時,我們往往也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做那個愛抱怨的人。因為我們的思想會塑造我們的未來。

    如果我們總是消極負面,那麼我們就會成為那個讓人避之不及的人。我們也會因此過上我們討厭的生活。

    我們為什麼會抱怨?因為我們對現狀不滿,我們認為這些都是上天的錯,是別人的錯。我們需要透過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我們想透過抱怨來解決問題。

    但是抱怨對問題的解決不但沒有幫助,而且還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因為你講了什麼話,世界就會呈現出你口中的樣子。你抱怨老公一無是處,老公真的就會成為窩囊廢。你抱怨工作是浪費時間,工作就會讓你度日如年。

    所以有位哲人說,改變想法就能改變世界。

    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過怎樣的人生

    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自由。

    選擇情緒失控還是還原事實的陳述;

    選擇發牢騷還是聚焦問題的解決;

    選擇消極思維還是積極思維;

    選擇用負面虛弱的詞語還是正面強大的詞語。

    這都在於你自己的選擇。

    你應該去做明智的選擇。你可以決定自己是要過上快樂的生活,還是悲傷的生活,是要置身於天堂還是要天天在地獄裡待著。

    將不抱怨的行為作為一個習慣的養成。每天審視自己是否有用消極情緒化的語言。如果有,提醒自己下次要注意。如果沒有就認可自己完成了當天的任務。堅持28天,這個不抱怨的習慣就能養成。

    我們在生活中得到的結果取決於我們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所以,先從改變思維開始,然後再改變行為,這往往能帶來質的變化。

    正如斯蒂芬·柯維所說,如果你認為問題總是外界造成的,那這樣的思維本身就是問題所在。

    永遠不要忽視習慣的力量。

  • 2 # 安禾心理

    原因主要有兩個。

    1.看待問題比較片面

    這一類人,他們抱怨的內容,經常是圍繞著一類問題或者片面的方面。在他們的主觀世界裡,有很多負面的內容,給他們帶來真切的負面感受。

    2.情緒處理方法單一

    這一類人,他們除了抱怨、傾訴,缺乏其他的情緒處理方式。比如祥林嫂,比如不停傾訴的怨婦。他們只找到這種情緒處理方式,好像只有這樣才得以在痛苦之外稍稍喘息。

    如果可以打破思維的侷限,嘗試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尋找到更加多元、合理的情緒處理方式,也許負能量會少一點,心靈世界會更明朗一點。

  • 3 # 素心文馨

    我以前也是愛抱怨,充滿負能量。所以我明白愛抱怨的人的心理。

    愛抱怨,首先是看事物的眼光是侷限的,只看到冰山一角。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事物的本質是看不見的,因為過得不明白。

    其次是自我認知的侷限,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自我有偏差的角度出發,對世界的客觀認識不夠,不知道應該怎麼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再次,不讀書,不學習,不思考,不明事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懂事,不懂道理,有如井底之蛙,不知道世界上還存在那麼多需要學習和認識的東西!

    還有就是這人不夠樂觀自信,負能量恰恰就是對自己不夠信任,抱怨就是在轉移自己的內疚感。內心是軟弱無力的。

  • 4 # 白水90944696

    很多時候,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用一個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它。

    人生在世,很多時候我們是要承受挫折和不如意的,大部分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不論你的生活狀況幾何,我們都是要面對獨屬於自己的坑。

    走路掉坑,不奇怪,生活一帆風順,無風無浪的才稀奇。掉坑以後,不同的態度,才是大家日和的分野。

    有的人越挫越勇,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然後火速從坑裡爬出去,繼續前進,未來他還會不斷掉坑,不過是復原能力越來越好,最開始可能是骨折,後面可能就是倒刺,於是他會走的很遠很遠。

    有的人學會了接受無常,掉坑是人生路上的必然,掉就掉了,不掉就不掉,改變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一個個的坑,讓他們更從容,他們未必想走那麼遠,但是每走一步,都是走在了當下。

    有的人就躺坑裡不動了,怪老天不公,怪命運不順,怪別人,然後各種埋怨。然後發現抱怨完了,自己還是在坑底,於是更生氣了,於是再來一輪。

    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在抱怨,所以既沒有培養一個積極進取的能力,也沒有一個活在當下的心態,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深陷在爬不出坑去的無助感,為了逃避無助感,於是抱怨更猛烈,然後時間一天天過去,毫無進展,然後來一輪更猛烈的抱怨。

    想起一句話,強者惜字如金,弱者連篇累牘。

  • 5 # 正說情感

    所有抱怨的人都是被困在了什麼地方無法解脫。

    有些人抱怨是因為他的能力配不上慾望。我有一個前同事,天天上班都會愁眉不展。總是抱怨自己“掙得太少,乾的太多”。我勸他“覺得這個工作不滿意可以跳槽找個滿意的”。他又說:“去哪都一樣,去哪都不如意”。

    後來我發現我這個同事是知道自己能力不行的,他想要掙更多的錢卻無能為力;所以只能天天抱怨,彷彿他的抱怨會有那個神明聽到,能夠為他解決問題一樣。

    有些人抱怨是因為他的家庭環境無法掙脫。我的一個同學以前經常會抱怨他的父親“每天都喝酒,喝醉了就打他媽,有時候連他都打”,他卻無能為了,因為這種親情是無法掙脫的。還例如,有些女性總抱怨婆婆、有些男性抱怨岳母,都是一個道理。

    總的來說因為各種原因改變不了現狀,所以才會抱怨。

  • 6 # 心價無價

    人的認知水平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最主要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有的人大腦發育本身就對環境刺激比較敏感,對事情多疑偏負向),家庭因素(成長在負面陰暗的家庭環境,或者原生家庭矛盾重重),個人發展因素因素(生活中Sunny積極的事情減少,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增加,失業,喪偶,離婚等),自然環境因素(突然或者長時間的自然災害,生存環境惡化),社會因素(負面社會輿論影響,社會不公平等)。

  • 7 # 彥郎

    從小嬌慣任性沒吃過苦頭,長大不努力建設自己還停留在年幼,患得患失,一旦不如意就憤怒有加怨天尤人,卻又無能為力無法改變,過於以我為中心,遇事不反思自己總是把自己放在優先位置。於是,牢騷滿腹,咒天罵地,恨不得煽動起12級巨風摧毀一切。這都是不成熟的表現!若想改變,需修煉心性,克服自我,遇事把別人擺在前面,反思自我,學會懺悔,告訴自己因為我做得不好才招來不順,長此以往,定能心性柔和,相貌端莊,談吐如蘭,和善有加,正能量滿滿!

  • 8 # 雲音心理

      

      我們往往會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有些難以控制的不停的抱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抱怨是人們發洩不滿情緒的一種方式。

      

      然而在當下,有些人卻將這種負能量的抱怨當成了他的生活習慣,他們透過這種方式來對抗現實矛盾的,同時用這種方式來推卸責任,將自己變成一個受害者。

     

      喜歡抱怨的人,不但自己不快樂,也經常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一些煩惱和壓力。瞭解愛抱怨者的心理成因,有助於我們理解並與他們相處,幫助他們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這裡雲音從心裡學角度做如下的分析:

      1.自我弱小。喜歡抱怨的人從某種程度來上來說往往是處於弱勢地位的人,而通常他們抱怨的物件往往是比較強大、職位比自己高的物件。

    如果直接表達其實是存在被懲罰的危險的,可是當他委婉的表達的時候,其實也是期望找到跟自己同樣弱小的人的認可。從而讓自己處於安全的地位。舉個例子,很多底層員工喜歡聚在一起抱怨公司上層的決策不公等。

     

      2.對外界存在不合理的期望。抱怨通常是對現狀的不滿。這個現狀包括對自己、他人、環境等的不滿。之所以不滿其實是因為抱怨者內心有一個有一個自己的標準或期望值。

    如果總是抱著不切實際的要求,或者不能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而靈活適應,那麼就會反覆受挫,怨言不斷。

    比如,很多人不考慮自身的條件,一心想要尋求超高要求的物件,最終實現的可能性可想而知。此時願望難以實現,就只能靠負能量的抱怨來自我安慰。

    對於這類人,我們可以嘗試在不損害對方自尊心的前提下,幫助他們改變認知,合理設定期望值。看事物的眼光不同了,心情也會隨之改變。

      

    3.對自己不自信,又缺乏行動力。相對於自己去承擔責任,好像抱怨別人會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因為把過錯推到了別人頭上,彷彿事情就與自己無關了。

    這類人往往是缺乏自信和行動力的。越是不自信,不行動,就越會抱怨。而抱怨只會使他們失去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機會,繼而陷入在錯誤的道路上徘徊不前的尷尬境界。

    對於這類人,只有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正確的自我反省,才能走出越抱怨越失敗的惡性迴圈。

      

     4.錯誤的情感表達方式 這類人往往不懂得如何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將抱怨抱怨當作了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

    比如父母抱怨子女工作太忙太拼命,其實是想表達對子女的掛念;妻子抱怨丈夫不顧家,其實並不指望他真的幹多少家務活,只是希望他能多陪陪自己……

    此時如果被抱怨的人聽不懂抱怨者背後隱藏的情感,他們可能會將這種抱怨理解為批評或者指責,甚至因此而發生爭吵。

    在這裡提示親人之間應當學會採取積極、正面的方式來進行合理溝通。如果必要時候也可以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 9 # 簡單實用心理學

    有些人負能量,愛抱怨,是因為她們有著悲觀消極的心理,心胸狹窄,事情老是往壞處想,目光短淺,人生中沒有積極的一面。

    1:負能量的人整日愁眉苦臉,不良的情緒很會影響身邊的人和事,使事情進展得不順利。

    2:負能量的人目光短淺,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全大局,想事情很狹窄。

    3:負能量的人愛抱怨,整日抱怨這,又抱怨那,對生活很悲觀消極,沒有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面對生活,只會抱怨。

    4:負能量的人說話都會很刀子嘴,很會傷人自尊,說話不經大腦思考,惡語較多。

    5:負能量的人很會計較得失,有時會對人斤斤計較,因為別人一點事損害到自己會懷恨在心,起報復的心理。

    6:負能量的人她們在為人處事方面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得寸進尺的心也令她們最終貪得無厭。

    7:負能量的人面對失敗都是知難而退的,越來越畏縮,沒有對失敗感到要去努力一番,沒有鬥志力也沒有進取心。

    8:負能量的人做事沒有責任,沒有擔當 ,對自己做的事情不承擔後果,只會逃脫責任。

    9:負能量的人會把一件小事化大,看得很嚴重,把小事情化成了大事情。使事情得到很難解決的狀態。

    10:負能量的人面對失敗,他選擇放棄,而正能量的人現在努力進取,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念,造就兩種不同的人生。

    11:愛抱怨的人遇到生活的難關只會絮絮叨叨,不去努力它,心態很消極。

    12:愛抱怨的人遇到生活的不順時,沒有想著怎麼去把它給解決好,而是埋怨。

    總結:負能量和愛抱怨的人他們都是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沒有看到好的一面,只會看到壞的一面, 生活上有很多美麗的風景,他卻看到陰暗的一面,沒有著積極向上樂觀的精神和健康的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弗H6coupe手動四驅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