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A的書袋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出現了很多讀書的新方式,無論是讀書還是聽書,只要你覺得對自己有用,覺得愉悅都可以。方法過程不重要,關鍵是達到目的。

    讀書指讀原文。聽書指聽別人解讀書的音訊。

    書要自己讀,才能有更深的體會。聽書與看書,一個是別人的講述過程,一個是自己親身經歷。好比美食,別人講得多好吃沒用,終究不是自己吃。

    如果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識和能力,我覺得還是看書比較好。看書比聽書的效果要好:

    1.看書可以自己調整速度,節約時間。聽書則只能隨著錄音讀到哪聽到哪裡。

    根據人的聽力特點,偶爾走神就會遺漏重點內容。很多時候我們聽完一本書的內容,但聽完就忘了。

    聽與看方式不同,攫取的內容不一樣。聽的時候往往更關注能打動情感的語言。看的時候更有重點。

    2.看書可以靈活使用各種技巧。如跳讀、泛讀或精讀等。

    一本書不用從頭讀到尾,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好。

    3.聽書價值不如原書。

    獲取知識的時候最好看一手的資料,少看二手三手的資料。

    一手的資料多指經典教材、專著和學術論文。

    聽書的內容肯定帶上聽書人的觀點,而且還是刪減版的,價值會大打折扣。

    4. 看書可以畫重點,方便回顧思考。

    如果是我,我會把聽書和看書結合起來。有些比較難的書籍,如《思考快與慢》,很長很有價值的一部心理經濟學書,需要花很多時間來看。但如果聽相關的解讀再去看,你會更容易掌握書裡的內容。但是聽書肯定不能取代看書。

  • 2 # 中巫師

    用眼睛接受資訊和用耳朵接受資訊後的大腦處理起來顯然還是有差異的。看相對於聽來說,注意力能更加集中,所以看適合細讀,聽適合粗讀。

    確實不同種類的書對看和聽的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專業性較強的書,用看的就比較合適,這類書某些地方需要著重理解和記憶,看的時候可以單段單句反覆看,聽書這個就很困難了;還有如圖形類公式類較多的書,也適合看,類似圖形記憶耳朵是不行的,還得靠眼睛;而一般普通的小說,只需要大概瞭解劇情而不需要細讀的,那麼聽書絕對是首選,好的播音員可以把書讀的繪聲繪色,更具代入感,比枯草的閱讀強很多。

    當然聽書有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可以解放雙眼,我們生活處處離不開眼睛,所以看書的時候幾乎做不了其他的事情,但是聽書不同,聽書只要帶上耳機,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一邊散步一邊聽,一邊做飯一邊聽。

    下面簡要介紹一些讀書和聽書的好處

    聽書的好處:

    1.節省時間

    聽書可以與其它事同時進行,比如你在等公交時,坐地鐵時,排隊時,這些碎片化的時間都可以利用。可能只有半小時就可以聽完一本書。平時看一本書或許要3天時間,如果你沒有時間,可以選擇聽書。節省的時間用來做其他的事。

    2.幫助理解,記憶

    有些書自己讀時,可能對於專業知識不太瞭解的,理解起來會比較難。但是透過聽書,經過專業人員的解讀,你的理解會更加透徹一些。便於你以後的理解與記憶。

    那還如何利用聽書學習呢?

    聽書並不是單純的聽,要知道從中學習一些知識,其實每聽一本書能從中學習一類知識用到生活中就好。並不需要全部都學會。

    讀書的好處

    買回書籍讀書也有一些好處,畢竟我們讀紙質的書籍已經好多年,形成的習慣不易更改,並且紙質書籍帶來的那種質感是電子書,聽書無法替代的。

    1.隨時做筆記

    紙質的書籍可以直接在上面做筆記,有什麼想法可以及時記錄。

    2.原汁原味的內容

    聽書只是別人的二次加工,不是作者的原汁原味的表達,同一本書,每個人的感受與想法不同,因此,當你讀書時或許你還能從中學到其它的知識。畢竟,聽書也只是算二手的知識,裡面的含金量不如原文那麼好。聽書的內容不是面面俱到,只能算是書本的精華,所以讀書就可以直接全面的瞭解作者的思想。

  • 3 # 駿爸私享家

    現在網上的有聲書越來越多了,但作為愛紙質書的人,好像總覺得書就是用來看的,聽的話就不能有效吸收了。

    然而科學來打臉了:不論是聽書還是看書,對你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一樣的,並不會因資訊傳達方式的不同而影響你從書本中獲益。

    據《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對一位心理學家的採訪得知,讀書時你的大腦要先後做兩件事:

    1. 解碼 (Decoding) ,就是把一張紙上的每個印刷字元翻譯成對你來說有實際意義的單詞。

    2. 語言處理 (Language Processing) ,就是透過閱讀整段的文字來理解它們在文章或書中所呈現的語境。

    聽書時,大腦的運作其實直接是從上面第二個步驟開始的。而早有研究證明,在語言處理這個過程中,對於閱讀和聽讀,你的大腦所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198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看書吸收能力強的人,聽書能力也強,反之亦然。197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在閱讀或聽讀一個故事後總結歸納的效果是完全持平的。

    如果按照科學的說法,在理解書籍內容這個過程中,聽書比看書還少了一個步驟,這是不是就說明聽書的效果要好於看書的效果?

    然而,並不是,

    因為那個“解碼”的步驟,大概在我們小學畢業時候就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了,基本不用耗費任何腦力和時間就能完成。

    所以,聽書和看書的關鍵不在於到底是要聽書還是看書,而在於我們該怎樣擴充自己的閱讀量,最大化的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

  • 4 # 康英勇

    首先,聽書和讀書肯定不一樣。

    聽書產品中對應的文字,咱們叫講書稿或者聽書稿。講書稿或者聽書稿是怎麼寫成的呢?

    讀書的人,通讀全書(也許運用很多閱讀方法,牛人遇上簡單的書也許都不用通讀),理清書籍脈絡,提煉他覺得重要的或者喜歡的幾個要點(並不是全書內容),一般是三個,進行解讀。好的講書人,是用自己的知識、經歷,把整本書消化了之後,再按照自己的思路、邏輯,給讀者講出來,就像一塊幕布,投影儀把影像打到幕布上,幕布再反射出來,只不過,講書人是塊智慧幕布,他可能能把影像裡模糊不清的東西給清晰化,讓你看得更清楚,當然,也可能把某塊影像削減下去。

    如果講書稿作者足夠好,比如他的閱歷很深,那很多你看不懂的書,聽了他的解讀,你就懂了。特別一些跨界的專業領域的書,你想了解,又讀不懂,那聽書就很適合。但是看你的問題,選擇聽書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讀,而不是跨界的讀不懂,那接著看下面兩條。

    其次,聽總比不聽不看好。特別跨領域的專業書,聽書很好。

    聊勝於無。如果沒有時間看書,就是看不了,那聽一些書籍,吸取別人的精華,也是好的。特別是一些乾貨類的書籍,聽大咖解讀一下還是很爽的。

    只是,別人感興趣的點,別人理解的角度,未必是你需要的點。有時候我看書,一整本書讀下來,裡面不起眼角落的一句話,反而是最打動我,讓我永久記錄下來的。

    最後,怎麼讓自己能讀書?

    1.降低讀書門檻,不要有一定讀完的想法。

    從感興趣的點開始,可以就讀那幾段,其他你聽書沒有問題。愛讀什麼就讀什麼,堅持一陣。

    這本書很適合剛開始閱讀的人看,每頁字數不很多,排版清爽,看起來沒有壓力。從怎樣改變讀書體質,到成為閱讀高手,到實現產出,都有講。作者語言風格日系清新,讀著舒服,會有想跟著書中的做法照著做的感覺。

    2.提高閱讀速度

    閱讀速度透過訓練時可以提高的。

    3.做筆記,建立知識庫

    這是比較高階的階段了,不知道題主是否有這方面需求。簡單說下。

    書籍有很多營養,但我們記性沒有那麼好,把看過的書瞬間全部內化。老話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深以為然。如果想把知識變為自己的,那一定要做筆記。

    怎樣做實用的筆記,可以參考上面這本。

    從簡單的,自己能做到的開始,讀書不要怕慢,半個月沒什麼,我還有四年前讀一半的書放在那裡呢。不預設目標,放鬆看書,簡單開始,讀著讀著,你的速讀就快起來了。這時候,聽書就是別人的思想,和自己思想的碰撞,會更有火花

  • 5 # 羈絆1888

    第一,適用書籍不同。

    任何型別的書都適合看,但是聽書只在某些型別有超過看書的優勢。相對而言,有幾類書更適合聽。一是有“韻味”,帶著某種情懷,適合慢慢體會的,比如唐詩宋詞,散文,以及某些小說。我不知道這些小說該怎麼總結,我能想到的代表就是《追風箏的人》。眼睛不足以品味這些書頁之間瀰漫的香氣,閉上眼睛聽書,讓大腦沉浸在書的情境裡更能體會。二是有趣而又要動點腦子的。比如《比如明朝那些事兒》,有趣是保證不會睡著,動點腦子是防止太簡單聽的不耐煩。時不時冒出一句看書可能忽略掉的妙語,還有種種小懸念勾引你往下聽。三是情結類小說。小說要好,讀的更要好。兩者缺一不可。我曾聽過《六指琴魔》,一邊聽一邊腦子裡吐槽,這情節,這語氣……簡直像我和說書的一起演相聲。

    第二,耗時

    聽書耗時是看書的幾十倍或者更多。謹慎選擇書籍。

    第三,適用場合

    韻味書籍最好安靜的時候聽,二三類隨時聽,比如坐地鐵等公交等零碎時間。放手機裡比帶本書省勁。反正你坐地鐵也看不進去C++程式設計。

    讀書和聽書的效果取決於書的種類,並且聽書相對於讀書更加耗時間,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這兩種。

    這兩種讀書方式適用書籍不同。任何型別的書都適合看,但是聽書只在某些型別有超過看書的優勢。相對而言,有韻味的書籍,帶著某種情懷,例如唐詩宋詞和散文,好比《追風箏的人》。閉上眼睛聽書,讓大腦沉浸在書的情境裡更能體會。另外比如《比如明朝那些事兒》,有趣是保證不會睡著,動點腦子。時不時冒出一句看書可能忽略掉的妙語,還有種種小懸念勾引你往下聽。聽書如《六指琴魔》,一邊聽一邊腦中演相聲。

    相對而言聽書比較耗時是看書的幾十倍或者更多。謹慎選擇書籍。

    聽書可以選擇相對適用的場合,韻味書籍最好安靜的時候聽,其他類的書籍比如坐地鐵等公交等零碎時間。其次,第一,適用書籍不同。

    任何型別的書都適合看,但是聽書只在某些型別有超過看書的優勢。相對而言,有幾類書更適合聽。一是有“韻味”,帶著某種情懷,適合慢慢體會的,比如唐詩宋詞,散文,以及某些小說。我不知道這些小說該怎麼總結,我能想到的代表就是《追風箏的人》。眼睛不足以品味這些書頁之間瀰漫的香氣,閉上眼睛聽書,讓大腦沉浸在書的情境裡更能體會。二是有趣而又要動點腦子的。比如《比如明朝那些事兒》,有趣是保證不會睡著,動點腦子是防止太簡單聽的不耐煩。時不時冒出一句看書可能忽略掉的妙語,還有種種小懸念勾引你往下聽。三是情結類小說。小說要好,讀的更要好。兩者缺一不可。我曾聽過《六指琴魔》,一邊聽一邊腦子裡吐槽,這情節,這語氣……簡直像我和說書的一起演相聲。

    第二,耗時

    聽書耗時是看書的幾十倍或者更多。謹慎選擇書籍。

    第三,適用場合

    韻味書籍最好安靜的時候聽,二三類隨時聽,比如坐地鐵等公交等零碎時間。放手機裡比帶本書省勁。反正你坐地鐵也看不進去C++程式設計。看書的話,個人代入感會比較強烈,因為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比較好代入作者所想要你代入的視角(或者說可以培養自己的讀書視角),而且印象會比較深刻,。而聽書的話,會被說書者的閱讀視角帶著走。沒有說哪一個視角比較好,畢竟可能是2個不同的閱讀視角,各有好處。

    自己看書的速度可以比聽書快。看書可以一目十行;而聽書的速度往往決定於說書者的語速。而且看書可以自己畫出書本的重點,而聽書只是讀一遍內容或重點,記憶力不比看書深刻。

    個人而言,看書印象會比較深刻。而聽書適合你看書看累了,或不方便看書的時候的好選擇。

  • 6 # 記憶裡的九月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現在我們來詳細說明一下:

    一、這取決於這位同學是聽覺型選手還是視覺型選手。

    學習的分類有很多種,因為切入的角度不同,其中有一類分類便是聽覺型學習和視覺型學習之分。

    聽覺型學習的人對於講座、聽書吸收特別快,他們的耳朵就是他們取得高分法寶的視窗。他們將知識自動納入他們的體系,並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加工。

    而視覺型學習的人,他們非常習慣於“看著”知識學習,比如社團來了一批新成員,假設社長是視覺型的人,他要記住新成員的名字,很可能需要看到他們名字的書寫版,而不是僅僅聽對方自我介紹就能記住的。

    視覺型學習的人在我們生活中,其實是佔大多數的。看書的時候,很多學霸都是利用思維導圖,將知識點消化吸收。

    二、取決於書本身的性質

    1、書中學習材料的熟悉度

    如果你對這本書的內容比較熟悉,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這是一本需要反覆回味的經典,那麼你就可以再學習此書的時候,用聽書的方式。很多平臺都可以找到《紅樓夢》的聽書,具體喜歡誰講解的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如果這本書你比較陌生,那麼最好還是選擇看書比較好,先在看書的過程中梳理下文章大綱。比如《時間簡史》、《歌德》等。

    2、書的內容是否好理解

    如果是專業書,肯定要透過看書啃下來,光靠聽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但如果對專業書的理解,我強烈建議你用聽書的方式,而且是睡前和早上起床聽。

    比如你是在備戰司法考試,你除了要熟悉相關法律條例,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解讀,很多專家都錄有音訊課,你可以透過聽書來深入理解各法規的界限和使用範圍。

    3、本書故事性強否

    有些書的內容,非常具有故事性,那麼這樣的書,也許聽書效果更好,因為好的解讀人會把對角色的理解也讀出來,這樣會更有利於你的吸收。比如蒙曼品讀《隋唐史》、《武則天》等,你在聽書的時候,也熟悉了文中所涉及的歷史典故,豈不妙哉?

    寫在最後,聽書和看書哪種用來學習效果好,可以具體從學習的分類及書本身的性質來闡述,在實際的應用中,看書也好,聽書也罷,我們一定要結合起來運用,畢竟多感官參與才會讓我們的學習更有質感,對不對?

  • 7 # 時光裡的飛人

    雖說因人而異,但還是推薦看書吧。因為聽書的話,你聽一遍就過去了,你有大機率聽不準、沒聽到、不理解的地方,這時候要停下來思考、重複聽,就不太方便了,所以聽書對個能能力還是有不低的要求;暫且不說需要相對安靜的環境,聽久了對耳朵也不好;而看書就方便許多了,必要時還可以寫寫畫畫,場地也不受限。還請你酌情考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身邊有過目不忘的人嗎,有什麼相關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