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文世界
-
2 # 似水華年
《論語》 是一部釆用語錄體記載孔孑及弟子思想言行的書,作為儒學之首的 《論語》之所以成為經典,而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都是積極樂觀向上的效應,也符合人類所追求的快樂、幸福感、滿足感的一致性。像仁者愛仁就與心理學所研究的積極社會關係類似。
-
3 # 使用者言午澤群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書中借記述孔子的言行來發揚和傳播孔子儒家學派的思想學說。
“仁”是《論語》的精華,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比如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十分透徹地理解了孔子的話;“夫子之返忠恕而已矣!”曾子所說的“忠恕”就是“仁”。此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樣是“仁”。
在《論語》中,“仁”的理念貫穿始終。孔子則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國”。《論語》中第二個重要的理念是中庸之道。在《論語-先進》所說的“過猶不及”,意即“過頭”和“不及”一樣都不好。孔子很講究“適度”的原則,凡事都提倡適可而止。《論語-堯日》有“允執其中”的說法,這裡的“中”,也是“適度”的意思。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誤會“中庸”之意,中庸並不是提倡人們搞折中主義,遇事和稀泥,不講原則;也不是讓人懦弱和畏縮,它強調的是處理任何問題時要把握分寸,以免物極必反。
《論語》重視禮儀的作用,孔子一生追求“復禮”,希望恢復舊有的統治秩序,思想雖然保守,但我們也應看到這一主張的價值。在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組織,秩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孔子倡導的“禮”對我們做人做事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對後世影響極大,更是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查引《論語》、《中國國學研究》
-
4 # 冰河先生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5 # 儒釋道趙公子
首先,孔子強調學習是達到內心和諧之君子的重要條件:“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 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第十七》)其次,孔子看到經濟上的貧富對人的心理和諧 的影響。他用“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這樣短短十個字深刻地揭示了這個道理。這一思想對於培養和諧心理價值重大。
孔子關於心理和諧的思想,實際上是儒家一貫追求的中庸平和之境界在心理上的體現。孔子強調將這種在心理上追求中庸的和諧狀態作為君子必備的素質之一,並強調為獲得這樣的素質要不斷自省、自律、誠信、理性、學習等。這樣的思想對當代人仍不失啟迪意義。
-
6 # 閒雲一片之每文
發展心理學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針對人一生成長髮展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提供心理成長的指南和動力。《論語》就有這樣的雛形。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之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回覆列表
《論語》一部流傳兩千多年的經典著作,它的價值不僅僅存在於深厚綿長的中國文學,還存在於奧妙多姿的社會心理學領域之中。《論語》所提倡的仁愛思想、尚志理念與人類美德和潛能的積極心理學理念不謀而合。孔子《論語》中所倡導的各種道德品質成為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指導性思想,"仁愛"思想,"中庸"之道,"樂生"理念,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溫、良、恭、儉、讓的品性,而其中所滲透心理學思想也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