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鏡海停舟
-
2 # 閒雲舞墨
閒散慣了的我平時並不是特別喜愛讀書,偶然間讀了一本《蘇東坡傳》,便一時間愛不釋手。
《蘇東坡傳》的作者是林語堂,此書堪稱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傳記的開標立範之作。
讀此書乃看一代幽默大師書寫一位千古奇才,品兩個有趣靈魂的遙相對吟;覽東坡跌宕人生中的從容豁達,讀林語堂詼諧幽默裡的中國智慧。
正如林語堂先生書中所寫,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
他的那首“身如已灰之木,心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我高中之時便已刻入我的腦海。還有那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更是催人淚下。每每讀到文中蘇軾筆下的那一句句千古絕唱之時,則頓覺自行慚穢,望塵莫及。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如此天降才人,豈能不為之動容?我已如此平庸,又豈能繼續碌碌無為?不學無術?
-
3 # 安靜的火柴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對自己影響很大的兩本書,一本叫《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另一本叫《我把一切告訴你》。
一、
第一本書是在我剛剛步入大學時讀的,當時正處於初入大學新鮮過後的迷茫期。在脫離了高中全時段被動式學習模式後,面對大學較為空閒自由的學習生活,產生了一定的迷茫。就在這時,一本叫《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書很偶然的出現在我面前,初讀後覺得很對症我當時的狀態,於是認真反覆讀了兩個星期,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作者覃彪喜以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同時也是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過來人身份,結合自己在求學、求職和創業過程中的經歷,跟大學生深入、全面地談論了大學生活,觀點新穎、全面、深刻、實用。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於作者身邊現實的生活。這些生活在作者身邊的大學畢業生比任何一個權威的案例都更為生動而真實。對於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來說特別有指導作用。
二、
第二本書叫《我把一切告訴你》,是在大學畢業出初入職場,在一次探親時被表弟強烈推薦的。當時表弟正在讀這本書,我看他讀的挺有興致,就借來一讀,於是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讀完不過癮,還想再讀一遍。到現在這套書還擺在我的書架上,偶爾翻翻,也會思路開闊許多。
這是一本職場小說,作者萬里依然用一個叫藍小雨的主人公講述了自己的創業和職場經歷。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上午看了下午就能用,根本不談出身、學歷、人脈、運氣和詐道,只公佈極易上手的思維模式和實操之道,只講述刀刀見血,拳拳見肉,箭箭透靶的商戰真功夫。
-
4 # 關山渡遠
記得多年前在國內某一知名刊物上讀到過王蒙說的一句話;看了張承志的《北方的河》,你他媽的三十年別在寫河了。這是王蒙自虐式的批評;不知道是一條什麼樣的《河》讓他這般垂頭喪氣,其中的原由不得而知。我至今也沒有讀到《北方的河》。
由於早年家境貧寒而被迫輟學以致於造成今天對知識的欠缺所形成的心理反差,決不是簡單的讀幾本書就能夠釋懷的,也不是讀了哪本書才醒悟似的立馬滾到書堆裡要緊急補倉。知識缺位帶來的緊迫感應該是當下人們的共識。前幾天碰到一位一直搞建築行業舊友,見面就傾訴了一堆棘手的問題;印象中他向來是個解決問題的快手,處理業務內外的事從不拖泥帶水。但苦惱恰恰出自業務本身,按理說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可以說行家裡手,雖不是土木工程專業出身,就現有範圍的些許問題也應該能夠化解。他說最近面臨的問題是;施工方案,技術,工藝,進度,圖紙,預算,計劃等等,必須全部納入規範化管理,從業人員必須持有專業資格證書,一切要從精細化管理出發。建設單位,監理公司對每一位建築從業人員要垂直同步監控,專案負責人員必須持有建築體系統一認證頒發的工程師資格證書。顯然粗放型管理會被淘汰出局的。這位朋友說他一個月前報名參加了建造師的培訓。“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這也是難能可貴的認知。
讀書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外在的強制,一種是理性的制約。其效果必須會有明顯的差異。“書到用時方恨少”。撥苗助長式的讀書向來不是真正的讀書,那只是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人浮於事的一種表現方式。而以理性思維去讀書的人,自然是一個懂得進取的人。
-
5 # 蘭花幸子
宋詞三百首裡有:范仲淹 《御街行•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這首詞主要表達詞人離愁別恨。詞人有葉、夜、寒,空寫到銀河垂地,勾起了相思之情,“”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孤單寂寞。
又寫“酒未到,先成淚,獨自欹枕,嚐盡孤眠的滋味。”最後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無奈的思緒。這些愁苦都能用文字表達出來,也就避免痛苦,再也不要“殘燈明滅枕頭欹,”把燈點得雪亮,把枕頭放得正正齊齊。再也不要“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要改變自己,把所有的痛苦都變成動力,去吸取書中的養分,改變自己命運,想到這些痛苦,我就立刻去吃書。
-
6 # 史上最帥的作者
說起這個話題,我或許跟大家有所不同,我就是因為大學時看了一本教育類(你為什麼是窮人)和一些勵志類以及商業類這三種書籍改變了我對知識學習的渴望,從而才有了 我之後學習經濟學 心理學 金融學 厚黑學等等一系列能讓我在社會可以變現的書籍,那接下來更大家分享一下它是有多大的魅力讓我有立刻滾去學習的衝動。
第一,教育類書籍,《你為什麼是窮人》本書首頁就講了個小故事,如果全國每人給你不多一元你就有十多個億(這個大家雖然都聽過)終身衣食無憂深深吸引了我,重要的是那如何才能讓全國的人每人給你一元呢?那你必須要有每個人想要的產品,要麼就是大家的需求要麼就是他們痛點,還要必須壟斷市場,你要掙到顧客一元裡的五毛錢,產品 策劃 管理 營銷 行銷 公關 渠道 廣告等等所有的成本要控制在五毛,你才有可能賺到那七個億。當時(大學)看了這個故事我就問自己,這麼複雜的流程我會幾種呢?答案是一種都不會,那我又想掙大錢怎麼辦?那就必須瘋狂的去學習,所以每次想到這個故事就想滾去學習,因為學的多了跟別人的差距就大了,money也就多了。
第二,勵志書籍,亞洲之前首富孫正義的自傳裡說到生病在醫院呆了三年,三年期間看了四千多本書,記者採訪他的時候問他你成功最重要的秘訣是什麼?他不假思索地說學習和閱讀。還有一本關於俄羅斯總理 葉夫根尼·馬克西莫維奇·普里馬科夫的自傳裡,他說他有這麼大的成就就是喜歡讀書,他一輩子看過的書籍超過11萬本,平均每天五本書籍(說實話我都不知道怎麼看的,難道總理的任務就是看書?)也是世界上看書最多的偉人。還有比爾蓋茨 世界電信大亨卡洛斯 等等關於他們的勵志書籍,他們這麼有錢還這麼瘋狂的讀書。所以我看到類似這樣的書就想滾去學習。
第三,商業類書籍,想起有一本書裡講到有一位浙江商人去法國和法華人老闆談合作,結果去了已經有三個其他商人跟這個法國老闆談過合作了,浙商人感覺沒戲了,然後就帶著放棄的態度隨便聊起家常了,突然看到法國佬的辦公室有一本《老子》的書籍,法國佬很喜歡這本書,浙商人正好之前也愛研究這本書,結果倆個人不謀而合聊的這個話題不亦樂乎。最後就因為他讀過《老子》所以簽了2.5億的合同。想起這些書籍就想滾去學習。
其次我想說的是:教育類書能讓我想到掙大錢必須學習把不懂全部解決掉才有可能賺到,因為一個外行人一定掙不了內行人的錢。
勵志類書籍 能刺激我那麼多優秀的都離不開學習何況是渺小的我 更要學
商業類書籍 尤其是上面那個案例,想到(老子)就想到2.5億的收入,看一本書就能掙2.5億啊,這是多大的刺激讓我滾去學習的理由啊,或許有人說那如果你看了〈老子〉結果你的客戶是喜歡《孟子》《孔子》《韓非子》《鬼谷子》那不是白看了〈老子〉? 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看更多的書以防漏掉那個2.5億的單子。
最後,以上三種類型書籍都是讓我改變不愛學習的理由,所以這三類就是讓我立馬滾去學習的衝動。
-
7 # 柒玥1990
《刻意練習》
《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
這兩本書不錯,學習就是一個受苦的過程,
除非是拿清華特獎的天才。
-
8 # 勝智大王犇
你的意思應該是哪些書可以激發你學習的慾望吧。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觸動點都不同,最觸動我的一本書是《Mr hua 創業手記》。作者以外貿起家,最後賺了億萬身家。原先他在福步論壇連載,只是為了給年老的自己留下文字回憶。所以,書中披露了他大量白手起家的真實細節。讓人有身臨其境,熱血沸騰的感覺。
每次看完這本書,我就想,一個18歲的小夥子,奮鬥2-3年,就能賺到百萬以上身家。這說明了思路加努力,是能夠在現在的社會實現財富自由的。
-
9 # 靜悄悄的靜
確切的說應該是一本書讓我有了立即學習的衝動—《誰動了我的乳酪》。
這是由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一個寓言故事。書中寫了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兩隻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他們每天都在一座奇妙的迷宮裡跑來跑去,追尋乳酪是他們的生活的樂趣。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座倉庫,裡面有儲量豐富的乳酪,從此他們過上了快樂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乳酪不見了。小老鼠和小矮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兩隻小老鼠沒有過多的思考,因為他們一直有準備應對變化,他們立刻出去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乳酪。而小矮人們則傻傻地停留在原地,幻想著乳酪並沒能消失,只是藏在某個角落,或者會有人把乳酪送回來,結果自然而知,等到最後只有飢餓。
這本書給我們提示了一個現實社會中真理:變化是永恆的。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乳酪”,這些乳酪總會在某一段時間完美的存在著,讓你誤以為這就是永恆。可是變化是無處不在的,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我們或許預測不到會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們可以做好準備來應對變化,讓自己充實讓自己強大去尋找新的“乳酪倉庫”,以致於變化發生時我們可以迅速的適應變化,最後才會享受變化。
你的乳酪會不斷的消失,所以你做好準備了嗎?
回覆列表
大三的時候在圖書館裡偶然翻到一本書《我的名字叫紅》,書面頗為老舊,連作者名字都快被磨掉了,勉強能看出來奧爾罕·帕慕克幾個字。我當時有點好奇,畢竟這個作者我根本不熟悉,周圍朋友也沒有談論過。本著獵奇心理,我翻開了書頁,然而,第一天我花了四個多小時才讀了八十幾頁。
書的開頭以一個死者的自述拉開一個謀殺的故事,期間又夾雜了各個人物的自述與心理描寫。融合了奧斯曼時期的細密畫藝術與孌童文化,整個敘述非常駁雜而又龐大,明明每個字我都認識,然而讀起來卻又十分吃力。尤其是涉及到蘇丹文化歷史那一塊,我讀的似是而非。本著以後能夠在朋友聊天期間作為吹牛的談資,我才堅定了信心,當天晚上還在網上查了查作者帕慕克的資料以及蘇丹細密畫的基礎內容。
然後我發現,人家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的名字叫紅》這部作品同時將法國文學獎、都柏林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歐洲三大文學獎收於一身。而書中的細密畫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埃及卷物中,其歷史之悠遠,內容之精深,非專業人士不能窺其一二。
那時候,我就知道,我該滾去學習了。當然,最終我還是花了一個星期將這本書囫圇看完。算是俺最後的倔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