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不堪
-
2 # 紫日經天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的話,長平之戰白起和趙括對換一下白起肯定贏。趙括這個人軍事理論很強但是實戰經驗相當的欠缺沒有指揮過大軍團作戰。白起這個人戰國名將,實戰經驗豐富,指揮過大軍團作戰是傑出的軍事家。長平之戰軍事實力秦軍要略高趙軍。
話說公元前262年趙括帶領秦國大軍攻打趙國邯鄲,趙國派大將白起迎戰。兩軍對質在長平一帶,趙括秦軍命令強攻,趙軍白起選擇好有利地形拒不出站。期間秦軍反覆進攻都無計可施,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持續了三年。秦軍由於長期的對外作戰國內糧食實際上早就空虛了這次有帶大軍在長平一帶於趙軍對壘三年之久秦軍國內好多大臣要求撤軍回國。趙軍這邊糧草充足畢竟離邯鄲近在自己的地盤上。就在秦軍趙括要撤兵回國之時,白起讓人散佈訊息說趙軍糧草不足,出現大規模逃兵。趙括聽到訊息暫停撤回秦國。白起知道秦軍糧草嚴重足急需一站,但是大規模作戰趙軍還是打不過秦國。白起讓人散佈訊息說要於秦軍絕戰秦軍趙括高興壞了,實際上白起讓大軍撤回到山西於河北交接處有一叫東陽關的地方一個狹長的山谷地帶,白起在峽谷的進口處埋藏大量士兵有在峽谷的一頭堵住出口,話說一天白起擂起戰鼓主動出擊,趙括命令秦軍全部出擊沒兩軍對壘沒想到趙軍不堪一擊四處逃竄,趙括命令秦軍乘勝追擊,趙軍沿著峽谷撤退,等秦軍到峽谷入口趙括不聽勸阻聚續追擊,追擊到峽谷的出口發現上當了趙軍堵住出口這時趙括髮現上當命令撤軍可是沒想到埋伏在進口的趙軍有把進口給堵住了。秦軍被困峽谷,趙軍圍而不殲沒幾天秦軍就全軍覆沒了。後來白起帶領趙軍攻打函谷關秦軍傾全國之力死守函谷關,同時趙王有命老將廉頗偷偷帶兵從內蒙(內蒙當時於秦接壤部分地方屬於趙國國土)入秦,秦國空虛國內所剩無幾的兵士都在死守函谷關,廉頗長驅直入,滅掉整個秦國。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
3 # 吾史無終
如果白起和趙括互換我相信贏得還是白起,具體原因有很多,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實戰經驗。趙括做為趙奢的兒子,名將之後,從小飽讀兵法,對各種戰法瞭如數家珍。但是其沒經歷過實現檢驗,各種書本上的戰法在遇到真實、殘酷的戰場時,能不能靈活變通則是一個大問題。事實證明,趙括的生搬硬套在戰場上錯漏百出,生生坑了趙國40多萬大軍,以致趙國差點亡國。而反觀白起,生平70餘戰沒有敗績,其實戰經驗豐富無比,臨場指揮更是詭譎精妙。所以從實戰經驗來看,趙括也只有敗途一徑。
第二,軍力對比。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前後投入兵力45萬多,而秦國投入總兵力沒有明確記載,但大致在25萬左右。這樣的軍力對比也就是戰神白起能運籌帷幄,以少勝多,而如果換作趙括統領秦軍,白起用四十五萬人馬能殺到咸陽。
第三,戰場態勢。在趙括接手趙軍之前,老將廉頗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和白起相抗衡並無劣勢。要說兩方消耗,趙國固然無力堅持,但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贏稷都親自統籌徵兵徵糧可見一斑。那麼如果趙括和白起角色互換,以白起的老辣,必定會繼續堅守堅壁清野的戰略,中間也會有奇襲斬斷秦軍糧道的動作。只要固守而不冒進,秦軍想贏談何容易。
以上幾點,是我認為白起會贏得主要原因。當然考慮到我們從事後分析,難免有些事後諸葛亮的意思,但我相信以白起的戰場智慧和遠超秦軍的兵力配置來講要輸給趙括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變數只可能在趙國廟堂,如果繼續像撤換廉頗一樣將白起撤換,那麼白起也無力迴天!
-
4 # 未濟
如果互換,白起成了趙國大將,那麼最終還是秦國會贏。
從硬實力上來看,秦趙國的戰鬥力已經相差無幾,白起圍困趙軍,趙軍在缺糧的條件下與秦軍苦戰,最後傷亡比例將近1比1,說明軍隊的硬實力差不多。
從綜合國力上來看,趙國耗不過秦國。趙括之所以出兵,是因為趙王等不下去了,趙國耗不下去了。雖然秦國也不容易,但是秦國有巴蜀,糧食較為充足。比趙國的綜合實力強大。所以,趙國出擊是必然,而秦國可以繼續耗。
試想一下,就算白起帶領趙軍,使出渾身解數,主動出擊,可是秦軍就是嚴防死守呢?趙括可以不出兵,誰說一定要決戰?秦國的強大不僅僅是士兵的戰鬥力,更多的是綜合國力。而且趙國兵員已經不足了。可是秦國還在源源不斷向戰場補充兵員。說白起可以贏的是因為覺得白起比趙括厲害,可是前提是趙括也得和白起打一仗啊。秦軍就是嚴防死守,就不主動出擊,即使是白起又能怎樣?
雖然白起也水淹郢都,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但是長平那又沒水。要是有好的計謀,也不至於僵持了三年。再說,白起誘敵深入也是看準了趙國耗不下去了,趙王想決戰。再加上趙括想立功,誘敵深入這個計策其實是最普通的了,就是不追擊,你有啥辦法?
只要秦國繼續耗,趙國打不下來,秦國又不退兵,趙國又耗不起了,最終勝利還是秦國的。白起和秦國是相互成全的,綜合國力是巨大保證。白起帶領秦軍才能打如此多的勝仗,白起當然厲害,但是面對國力的差距也是無奈為力的。
-
5 # 可可真君
公元前260年,秦國趙國兩國引發了長平之戰,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是從先秦時期直至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一場戰役,趙國秦國兩國軍隊參戰人數達到了一百五十多萬,光是趙國軍隊戰敗後被活埋的人數就達到了四十萬,可想而知這場戰爭的規模有多麼的巨大,秦國不僅從總體的實力要強於趙國,雙方從戰略部署上面也有著巨大的差別,秦國的將領白起軍事才能十分高強,跟趙國相比之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在這樣的對比下,趙國的失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從兩國各自的軍事實力來看,秦國的民風彪悍,人民好勇善戰,秦國的裝備實力又如此的高,而且秦國在地理位置上靠近西北,馬匹健碩,當時都被稱為虎狼之師,在之前的戰鬥中,秦軍都是所向披靡,讓敵人一聽到是要跟秦國交戰就聞風喪膽!而趙國兵力五十萬,幾千輛車,坐騎千萬匹”,趙國計程車兵雖然沒有像秦國這麼勇猛,但是起碼趙國建立兵力體系早,經驗很豐富,趙國的騎兵就是優勢。這樣一對比,秦國趙國兩國的軍事實力其實是難分伯仲的。
其次是看兩國的經濟實力,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後,不管是從經濟基礎還是人口規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商鞅變法後進入了國泰民安的時期,而且交通水利都變得很發達,農田很多,物資特別的豐富,就算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國西方靠近胡宛,南方靠近巴蜀,東方又靠著潼關,這麼大的先天性優勢讓秦國在經濟發展方面上,讓其他各國很難追趕。而趙國從一開始都很薄弱,後來趙國國內又發生沙丘政變、發生內亂,一系列的事情使得趙國的經濟發展一度滯後,而廉頗採用的又是被動防守尋找機會的消耗戰,以趙國的資源,這場戰爭趙國實在是耗不起。
看看君主這一方面,白起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軍事家、秦國戰神,同樣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指揮過特多的戰役,大小七十多場從沒有敗過,他最厲害就是很會觀察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而趙括只是趙奢的兒子,他從小經常讀兵書,自認為已經對天下的軍事謀略瞭如指掌,但是他也有缺點,他缺乏實戰的經驗,明面上趙括和白起是無法相比的,但細看,這一點就很容易讓他失敗。
秦國的國力雄厚,且君主很會用人,把趙括換給了秦王而秦王也不一定用。而趙君易聽信庸人之話,就算白起是趙國的也會因為面對秦國強大的國力和昏庸的君子而無力迴天。
-
6 # 香茗史館
如果白起和趙括互換,會改變長平之戰的結局嗎?我認為並不能。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趙國之所以在長平遭遇慘敗,趙括雖然負有一定責任,但卻並非是主要責任,因此即使白起和趙括位置互換,也根本無法徹底扭轉戰局。
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慘敗,主要責任並不在趙括提到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趙括的“紙上談兵”,然而仔細回顧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趙國戰敗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1、趙國準備不足。縱觀長平之戰,距離戰場更近的趙國由於準備不足,不僅因戰爭影響了秋收,而且竟然率先出現了糧草不足的情況;而反觀秦國,雖然戰場距離較遠,秦國卻採取疏通河道的方式,以更為節省人力和糧食消耗的水路運輸模式進行運糧,反而比趙國更為堅挺。趙國最初的目的本就是佔據上黨,拒敵於長平之外,迫使秦軍退兵,根本沒想到這場戰爭會變成一場持續數年的消耗戰(交戰時間有爭議)。
△廉頗連設三道防線阻擋秦軍
2、趙國敗於決心。在初戰失利,雙方陷入僵持之後,趙國竟然想到了求和,樓昌認為秦國決心攻趙,求和無濟於事,應該派遣使者說服楚國、魏國合縱攻秦,然而趙孝成王卻堅持派鄭朱到秦國求和。結果秦國防止各國合縱,併為了麻痺趙國,有意對外做出秦、趙已經和解的假象,導致趙國陷入了“五國不救”的境地。反觀秦國,為了爭奪長平之地,竟然不惜賭上國運。
△初戰失利的趙軍選擇退回百里石長城防線
3、朝堂決策失誤。廉頗在初戰失利之後堅守不出,趙孝成王便因廉頗“堅守不戰、久拖不決”而多次責備,並已經開始有了換帥的想法,甚至一度想要親自率軍與秦國決戰。也就是說,在趙國國力難以支撐的情況下,趙孝成王換帥已成必然,而不論何人取代廉頗,都將率軍主動出擊,原因在於換帥已經標誌著主戰派的全面勝利。而秦國的反間計只不過是利用了這一點,使得趙孝成王選擇了沒有經驗的趙括而已。
△廉頗劇照
4、情報全面滯後。這是最容易讓人忽視的一點,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對於趙國的朝堂動向瞭如指掌,然而趙國對秦國的動向卻是毫無察覺,不僅不知道秦國換帥,甚至連秦國增兵也毫無察覺。秦趙雙方前線兵力原本持平,趙括在率領二十萬援軍到達前線之後,趙括不僅誤以為秦軍主將仍為王紇,而且不知道秦國已經增兵,在自以為兵力是秦軍兩倍的情況下,最終貿然發動全面進攻,直到攻擊至秦軍壁壘前,才意識到上當。
△白起出兵分割趙軍並攻陷長平關
5、趙括指揮失誤。趙括在發動全面進攻之後,剩下的事情實際上已經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想要突圍卻被白起死死拖住,而且重新渡過丹河退軍太過危險,於是便選擇沿丹河沿線一邊與秦軍交戰,一邊北上,意圖透過長平關返回百里石長城一線。而白起則趁機派出兩路兵馬,一路徹底切斷趙軍後勤部隊與主力之間的聯絡,另一路兵馬則趁機奪取了長平關及百里石長城北線,最終將趙軍主力圍困在了“百里石長城—秦軍壁壘—韓王山”之間的狹窄地帶。
△趙括主力被秦軍包圍
由此可見,趙括的失敗其實並非長平戰敗的主要責任,當趙國已經在戰場之外的其他領域全面處於下風之後,趙括帶著必須主動出擊的責任來到戰場,面對的又是極為善於把握戰機的白起,他能做的已經極為有限。
以白起取代趙括,是否足以改變長平戰局在搞清楚了趙國戰敗的原因之後,我們再來看趙括和白起互換身份之後,趙國是否可以避免戰敗的結局。
△長平戰場並不適合大規模騎兵交戰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胡服騎射後的趙軍戰鬥力雖然有所提升,但更多體現於騎兵的戰鬥力。而由於長平戰場的地形限制,再加上馬鐙尚未出現,騎兵在長平戰場所能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秦趙雙方實際仍然主要以步兵對戰為主,騎兵更多隻是作為輔助兵種出現而已。事實上,從前期交戰情況來看,趙軍的戰鬥力顯然低於秦軍。
1、秦趙雙方均主動出擊。這種情況下,長平之戰將會演變成一場百萬規模的混戰,而趙軍在戰鬥力略低於秦軍的情況下,極有可能遭遇戰敗。不過,由於雙方均為主動出擊,因而在遭遇較大傷亡的情況下,趙軍仍然可以選擇主動撤出戰場。不過,由於趙軍力求儘快結束長平之戰,趙軍戰敗的可能性仍然極大,但秦軍的傷亡代價同樣不會下,極可能只是一場慘勝。
2、趙軍主攻,秦軍主守。如果秦軍選擇依靠丹河西壁壘進行防守,如果趙軍選擇渡過丹河對秦軍發動進攻,那麼秦軍將依託有力地形對趙軍形成巨大殺傷。而此時趙軍想要撤退將極為艱難,撤退的趙軍由於要重渡丹河,不論是要強行撤退,亦或是與趙括一樣選擇沿丹河北上,就算趙括不會像白起那樣趁機奪取長平關,趙軍同樣要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
綜上所述,在戰場之外全面落敗的趙國,無論選擇以何人為將,在只能選擇主動出擊的情況下,都很難挽回戰敗的結局。
-
7 # 使用者67724358697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回覆列表
還是白起。
1:趙國國力雖然弱於秦國,但是部隊的武力並不弱,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的騎兵在七國裡面是最強大的,絕對有和秦國一戰的實力。
2:長平之戰一共用多了多少年時間爭議比較大,但是至少持續了2年半以上的時間。所以如果指揮得當,糧食供應部隊兩年是沒有問題的。
3:雖然秦國65萬人趙國45萬人,秦國是遠離國土作戰,秦國很多人是工作後勤運糧之類的。戰鬥部分人員 應該比趙國多不了多少。而且趙國又是騎兵比較多戰鬥力也比較強,綜合而言趙國的戰鬥力不弱於秦國。
4:白起是個久經沙場的老江湖了,而趙括雖然也很有謀略,畢竟初上戰場。你讓一個還沒練級的怎麼打的過人家滿級的。
5:以白起的作戰特點趙國的騎兵更適合白起的發揮。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白起和趙括換一下位置還是白起贏得可能性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