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演義》是部小說,那麼它和正史有多少不同?
16
回覆列表
  • 1 # 我可以75494980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誰也不能改寫,它不僅記錄過去和現在的事情,也在為以後的人留下借鑑和警鐘。小說是在主觀影響下產生的故事,受個人思想左右,與客觀存在的事實有極大的差距。

    歷史不僅影響著當代人,同時也影響著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要為子孫後代留下最真實可信的歷史,而不是留下被小說左右的歷史,否則這段歷史就會從此消失。

    《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從中學得一些人物的優良品質,以及處事隨機應變的這麼一種智慧,但絕不能把《三國演義》當成是歷史來學習。因為他不是歷史,只是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僅此而已。

  • 2 # 謀略傳

    《三國演義》中,有不少情節是虛構,或者將別的人物故事嫁接到三華人物的身上的,都是因為作者羅貫中為了塑造人物,或者尊劉貶曹所需要而撰寫的。比如:

    張飛長板橋喝退曹軍,諸葛亮罵死王朗,這可都是太過誇張了。在歷史上壓根就沒有這樣的事情。真要是這樣的話,曹軍不就成了驚弓之鳥了嗎,那曹操還怎麼能成為一代奸雄呢?

    草船借箭,真正的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草船借箭這樣的行為。而歷史上,在赤壁之戰前,孫權曾率兵乘船,到曹營前試探敵情,敵人發現後,拉起弓箭猛地射向孫權所乘的木船,當木船的一頭被射滿之後,孫權急命人調轉船頭讓敵人繼續射,從而讓船身平衡。這個木船借箭是孫權的專利,並非諸葛亮的計謀。

    巧借東風,歷史上,真沒這事。真正能算準赤壁大戰期間,在冬至這天江面的風向會轉變的人,那時周瑜,並非諸葛亮。周瑜一直生活在長江邊,對江邊的天象、節氣、物候、風向、水流都非常熟悉,他自能判斷哪一天的風向會有變化,這難不倒他。

    三氣周瑜,《三國演義》中,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心胸狹窄之人,相反,他不僅智慧超群,而且還心胸寬廣。演義中不僅把他寫得小氣,好把他描述得愚蠢,甚至連周瑜的羽扇也都拿給諸葛亮去用了。

  • 3 # 始終先生

    《三國演義》是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注意,是“小說”,不是史書。既然是小說,自然有很多情節是作者根據真實歷史誇張、虛構出來的。

    諸葛亮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得神乎其神,而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就有這麼幾件與歷史不符。

    1.火燒博望坡。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手筆,這件事發生在建安七年,而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才出的山。

    2.舌戰群儒。諸葛亮面見孫權,闡述聯盟的重要性,並沒有舌戰群儒的情節發生,三國志中並無記載。

    3.草船借箭也並非出自諸葛亮的手錶。三國時期確實有草船借箭的事情發生,但是在孫堅跨江擊劉表時發生過一次。

    4.孔明“借”東風,純屬扯淡。首先,主導赤壁之戰的周瑜而非諸葛亮,長期生活在長江流域的周瑜、黃蓋對什麼時候起東風十分掌握,是他們合理的抓住了這一自然現象打敗了曹操,而非什麼諸葛亮設立七星壇請來了東風。

    5.諸葛亮三氣周瑜。如果周瑜看過《三國演義》,他會被羅貫中氣死,而不是諸葛亮。周瑜本人生性豁達,而非演義裡說的心胸狹隘。周瑜是死於疾病,而非小心眼。

    5.諸葛亮沒寫過什麼《後出師表》,《出師表》卻是諸葛亮所為,但《後出師表》是後人偽造。

    6.七擒孟獲,有待考量。諸葛亮確實有南征的行動,史上也確實有孟獲其人。但《三國志》中並無“七擒七縱”的記載,想必這麼大的事,應該不是史學家故意漏寫的。

    7.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而且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達了祁山。

    8.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並未隨軍出戰,他死於228年。兩人對罵那場戲是羅老師編的。

    9.津津樂道的“空城計”也是杜撰的。諸葛亮只有最後一次北伐時,才與司馬懿碰面,相持渭水。之前諸葛亮屯兵漢中是,司馬懿還是荊州都督,屯兵於河南南陽,兩人當時根本見不到,哪來的“空城計”

    關羽

    1.溫酒斬華雄,人家華雄明明是死在孫堅的刀下,演義裡不但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更把斬華雄的功勞送給了關羽

    2.三英戰呂布,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公孫瓚並沒有參加,當時劉關張三人皆依附於公孫瓚,所以,兄弟三人也根本沒有和呂布一戰的機會,呂布是被孫堅擊退的(咦,怎麼覺得孫堅突然很牛逼呢?)

    3.斬顏良誅文丑,顏良確實是關羽斬的,文丑不是,是曹操帳下的將領所謂。

    4.屯土山關公約三事,關羽那次是被擒的,沒有什麼約三事這麼瀟灑的情節。

    5.過五關斬六將也是假的。首先,此五關相距甚遠,並無聯絡,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汝南投奔劉備,而五關則是許昌向北再轉東,繞了個圈。其次,斬六將中孔秀、孟坦、韓服、卞喜、王植、秦琪皆是虛構人物,都是為了襯托關羽而被虛構出來的人物。

    6.關雲長單刀赴會,《三國志魯肅傳》以及《吳書》記載,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三國演義》硬生生的把魯肅的情節按在了關羽的頭上。

    7.五虎上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上將,只是湊巧這五人的軍職最高而已。

    8關雲長水淹七軍。此事雖是真的,但並不是人為,而是天災。

    其他虛構事件

    1.龐統獻連環計。連環計是曹操自己的決策,龐統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

    2.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是羅貫中醜化曹操,樹立關羽形象而虛構的。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是劉備,且劉備到達華容道的時候,曹操已經逃走了。

    3.戰長沙,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荊州,並征討荊州四郡,四郡望風而降,黃忠也隨韓玄同降,並沒有發生關羽醫義釋黃中的情節。

    4.刮骨療傷,此事雖有,卻非華佗所謂,而是關羽軍中的隨軍醫生所為

    5.張松獻地圖,是在劉備入蜀之後,為拉攏法正、張松,向二人詢問蜀中的兵糧情況,以彰顯自己對二人的重視,於是張松才繪製了一副《西蜀地形圖》

    6.馬超戰張飛。正史記載,馬超寫密信,向劉備請降,並無馬張大戰,李恢勸降的事情發生。

    7.落鳳坡龐統之死。龐統是在進攻雒城時中箭而亡,而非死在落鳳坡。

    8.關興並沒有繼承關羽的武藝,關興是文官,且很早就死了。更沒有夷陵之戰替父報仇的情節。《三國志》沒有記載關興參加夷陵之戰,斬潘璋的記載。而《三國志.潘璋傳》清楚記載,潘璋死於嘉禾三年(234年),在夷陵之戰後還活了十多年呢。

    9.關索是虛構人物

    10.關平是關羽的親兒子,不是義子。

    至於還有沒有別的虛構故事,我就不清楚了。但透過這些故事,我們也看得出來,羅老師對劉備是真愛啊

  • 4 # 色國丞相

    真實的三國比小說難,難太多了。

    沒有說來就來的東風,也沒有提前預判的錦囊精準微操,更沒有能續命的燈,有的只是現實的殘酷和不可抵抗的歷史潮流。

    相對地,真實的三國也就比小說更悲愴,更偉大。

    踩滅希望之燈的,不是莽撞的魏延,而是強大得不可挑戰的敵人,是不可逆轉的局勢。但是為了故人的囑託,為了心裡念存的夢想,為了一句承諾,他無怨無悔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事業之中。

    活著時,他什麼也沒得到;死了後,他成了賢相的經典。

    在小說裡,他能借東風,他能驅木獸,他能知天命。

    在現實中,他只能一次次地盤算,鞠躬盡瘁,將手補天。

    他用一生,活出了小說家也難以描摹的偉大。

    而他,只是這段歷史裡其中一個普通平凡的人而已。

    這就是正史和小說的區別。

  • 5 # 徐先森

    確實存在的,不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正史還是有區別的,三國演義有點刻意美化蜀國,三國演義裡草船借箭是諸葛亮的計謀,但三國志正史裡卻是周瑜的計謀。正史還是要讀《三國志》,畢竟《三國演義》是電視需要電視效果。

  • 6 # 牧筆書生

    三國演義,說到底是演義。演義的意思,就是藝術,表演,演示,所以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史實的。

    根據目前普遍的說法,三國演義就是三分實,七分虛。

    你說的這些人,存在是肯定存在的,只不過形象完全不同。

    首先,諸葛亮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個合格的軍事家,但絕對是不會那些法術的,什麼借東風、六丁六甲、禳星什麼的,只要有現代的科學思維就知道,那些純屬扯淡。即使科技發展到今天,也沒聽說人類可以控制風向。因此,魯迅先生才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當然,諸葛亮仍然是個偉大的人,我個人十分崇拜他,但只崇拜歷史上的諸葛亮,而不是小說裡的。

    第二,周瑜也不是小說裡說的那麼小心眼,更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身體不好病死的。周瑜在當時是非常有人氣的,和他相處的人沒有不被他折服的。連他的前輩程普都說過:和周瑜交朋友就像喝酒一樣,不知不覺間就沉醉了,可以想象周瑜的人緣有多好。

    大概就是這樣。

    如果你想研究三國曆史,建議參考《三國志》、《資治通鑑》以及歷史學家如呂思勉等大師的書。如果你思維清晰,能夠很清醒地認識到哪些是史實,也可以考慮透過三國演義來縷清歷史事件發展的順序然後再讀正史,我就是這樣的,不過這種方法要求比較高,建議謹慎採納。

    最後要說,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絕大部分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形象上可能會有點差異。不過也有例外,像周倉,算是個角色人物吧,但卻是羅貫中完全虛構的。

  • 7 # 葡萄架下3

    區別主要是實戰與覆盤。

    大凡軍閥混戰,總會民不聊生,三國時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小說裡展現的不多。為什麼要從這裡說起呢?小說要表述的只是作者對三國時期的個人或團隊深刻理解,在階級社會,階級立場不同,其擁護與反對的東西必然不同,階級內不同派別也會有不同視角。偉人說:從《人間喜劇》裡看到了法國社會的全部。但《三國演義》顯然不是這樣的作品,他的傾向性還是很明顯的。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

    詩詞的覆盤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8 # 簿君

    "三分是假,七分是真"

    這一句話很能夠解釋小說和正史的區別,至於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這三人當然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三分是假",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成分都是虛構和誇大的。

    由此,我來忝列三點

    第一,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可真的算是神機妙算,無所不通。你看看他的事蹟:

    "舌戰群儒" "草船借箭" "借東風"

    "三氣周瑜" "七擒孟獲" "空城計"

    ..........等等,很遺憾,大部分都純屬虛構。

    第二,周瑜

    周瑜可以說是在《三國演義》裡被黑的比較慘的人物了。在羅貫中的筆下,周瑜嫉賢妒能,心胸狹隘,老是跟英明神武的諸葛亮作對。而當讀者看到周瑜一命嗚呼的片段時,也不禁拍手稱讚。

    事實上,周瑜是一個很完美的人。他足智多謀,膽略過人,更精通音律,是個音樂鬼才。而且最重要的是,周瑜是一個很大度的人,在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就很能證明這一點。

    第三,司馬懿

    關於司馬懿這個人,演義和歷史其實相差不大,但最近的電視劇把司馬懿美化的太過了。實際上,司馬懿是一個十分殘忍毒辣的。

    1.司馬懿攻破公孫淵的襄平後,屠殺15歲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用來鑄造所謂的"京觀"。

    2.滅了曹爽三族,然而之前已經和曹爽說好了,只是奪權而已,最後竟連剛出生的嬰兒和已出嫁的女子都不放過,一共誅殺7000多人。

  • 9 # 文城觀點

    《三國演義》誕生於元末明初,是作者羅貫中在民間傳說和有關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寫成的,這說明作者羅貫中不僅僅根據三國的歷史史實,而且善於吸取他其他的文學形式,特別是民間通俗文學的形式,這有助於使歷史小說更豐富更生動更具體,更為大眾所喜愛。這是《三國演義》與正史比如說《三國志》的第一個區別。

    第二,歷史小說的創作不能因束縛於史實而顯得刻板,而要依靠想象、描繪,甚至在基本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適當進行文學所需要的誇張,這樣才能使讀者更喜歡閱讀,所以,《三國演義》的作者在描寫時,雖然主要事件等沒有距離歷史“事實”太遠,但也調動了各種各樣的文學形象、誇張的方法進行創作,比歷史現實自然是“虛”了不少。

    第三,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小說之一,它選擇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作為表現的物件,這一歷史時期,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眾所周知,從東漢末年社會大動盪到西晉統一,這時期,社會在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競爭特別的激烈,是“亂世出英雄”的很典型的時期,這對於表現英雄,表現那些政治、軍事、外交各領域的英雄人物,是極為有利的歷史場景。在武力的較量,實力的較量,特別是智力的較量中,英雄輩出,叱吒風雲,這對於讀者來說,是特別具有魅力的。當代歷史小說對題材的選擇,應該好好地借鑑《三國演義》,羅貫中在這方面可謂是獨具慧眼。 所以,羅貫中在選擇題材時,已經是在“創作”了,他找的是歷史中的典型事件——三國發生的人和事,自然,在對事件的描寫上,即便選擇的是歷史事實,但描寫也是有所側重的。

    第四, 《三國演義》沿襲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這樣的傳統,一方面體現了封建時代人民擁明君、反暴君的共同願望,另一方面也確實表現了傳統儒家保守的“道統”思想,我們不一定贊成作者的“擁劉反曹”,不一定崇尚儒家的政治歷史觀,但我們必須注意到,《三國演義》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想,它把傳統的哲學思想融會在歷史小說的生動描寫中,特別是從“曹魏佔天時,孫武佔地利,劉蜀占人和”等哲學傳統思想上,吸取小說的的哲理方法,增加了小說的深刻性,這很值得現代歷史小說創作者的借鑑。當然,《三國演義》作者這樣的立場,明顯的是有很強的作者態度的,是從儒家正統思想在看歷史,寫出來的內容,自然也就與真實歷史不一樣了。小說需要作者的態度,需要作者有哲理思想,而歷史就是歷史,必須讓事實自己“說話”,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五,當然, 《三國演義》雖然是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充套件而成,但其基本的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作者對歷史發展的主要邏輯是尊重的,反映是客觀的,在這方面,他對事實的尊重,是與歷史事實相統一的,寫實是作者的主要態度。不可否認,小說中的許多情節的設定和歷史人物的塑造上,是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是積極在“渲染”歷史。值得重視的是,作者把宏觀的真實和微觀的虛構巧妙地結合起來,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式很值得現代人借鑑的,像唐浩明、二月河等,之所以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上取得成功,也是在這方面處理得比較好。

    第六, 《三國演義》在結構上以魏、蜀、吳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由此來展示重大的情節線索,這保證了前後發展的一貫性,但結合這一主線,又展示了大大小小的各種事件,展示事件中的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之間的各種矛盾,包括觀念、心理的矛盾等,富於曲折和變化,於清晰明朗的脈絡間,點綴著極為豐富的具體細節,令人驚歎。這也是很值得現代歷史小說家借鑑的。這種文學家對於歷史小說的結構安排和情節發展線索的設計,自然是與現實的歷程發展過程是不一樣的。

    第七, 《三國演義》最為精彩的是對於戰爭的描寫,例如對那場著名的赤壁大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細緻、周到地一步步推動情節:戰前局勢,各方勢力,遊說江東,孫吳內部矛盾,孫劉之間聯盟,蜀漢與曹魏的矛盾,孫吳與曹魏的矛盾,各種人物性格,三方的備戰,戰前的謀略運用,戰場的激烈較量,後勤的保障,戰爭前的外交較量等等,全都一一道來,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突出了主要人物諸葛亮、曹操、劉備、周瑜等作用,這是最好的戰爭描寫,這樣宏大又具體,生動又深刻的描寫,遠遠超過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雨果的《九三年》的國外著名小說對戰爭的描寫。這方面,很值得現代歷史小說家好好地分析、學習。 此外,《三國演義》在描寫人物時,運用誇張、烘托、對比等手法,顯示出作者極高的藝術造詣,其語言的通俗、簡練、明快,有富於個性化,更是妙極了,值得研究。而所有這些,與歷史學家對歷史的記述,是很不一樣的,文學需要形象、生動、感人,讓讀者喜歡讀,而歷史書,必須是嚴肅的,真實的,儘可能準確。當然,有時歷史小說家能讓歷史的事件、人物和故事傳播得更有趣,更廣泛,更惹人喜愛,比如羅貫中就是做得非常好!

  • 10 # 青竹先生L

    差很多。很多人物和故事都被誇大,就簡單地說幾個著名的故事吧。

    1、溫酒斬華雄是假的,華雄也不是關羽殺的。

    歷史上的華雄,是在公元191年,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

    2、諸葛亮的歷史功績被誇大。

    歷史上,諸葛亮的功績主要是在劉備死後,劉備死前並沒有受到重用。所以草船借箭啊、三氣周瑜啊,都是假的。

    3、周瑜歷史上的形象很好,而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和小氣。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中了一隻小貓,英短和折耳配的,該不該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