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雲思鄉
-
2 # 東方水墨文化
大智大勇的孟母,古代很少有這樣偉大的母親,因為孟母的智慧才成就了孟子,所以,孟子的學問在大,貢獻在大,這個功勞還得要歸於孟母
-
3 # 陳耕牧
這故事是古人編出來的,他的成造是先天命生成的,跟他母親搬不搬家沒關係,孔子他媽不是沒有搬家嗎,不也養了個千古一人的孔老二?
-
4 # midsummerm
第4個問題,不嚴勵,我認為嚴師出高徒是有道理的,比如這次病毒性肺炎吧,病人需要的是技術精湛的醫生呢?還是需要一位極為普通的醫生呢?我想病人的答案肯定是前者,那你想沒想到他們的導師在帶他們的時候,有多麼的嚴格和苛刻?允許他們出現絲毫的錯誤嗎?如果允許的話,那就在病人身上隨便的犯唄。所有的人肯定說,不,所以說嚴字是沒毛病的。
-
5 # 雜貨鋪子老單
有道是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原先我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提法,學生學生的家長也沒有什麼意見。現在老師不體諒學生的意見,但是家長的責任就重了很多很多。那很多責任回家做作業呀,課後問答呀,全部安排給他家長。所以老師這樣放縱學生不能全歸咎於老師的責任。捫心自問,家長肯定也有做錯的。
-
6 # 朱八戒CC
孟母是中華民族的“聖母”,是名垂千秋萬世的摸範母親。她含辛茹苦,勤儉持家,堅守名節,教子有方,號稱中國“賢良四母”之首。孟子三歲喪父,在孟母精心培養之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當然受到了孟母嚴厲的教育。
孟母三遷的故事世人皆知就不必重複,為了孟子從小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遠離墳場,遠離集市,選擇在一所學校旁邊定居。孟母為的是孟子如同那些小學生一樣,儘早地學習禮儀,學習文化知識。孟母言傳身教和環境的選擇,對孟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孟母三遷並不是矯情,而是明智之舉,是為了更好地嚴厲教育。孟子之所以成為中華文化大儒,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孟子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好織布,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當時剪斷絲織。孟子非常害怕,問明原因,孟母回答“你學習無所進步,如同我剪斷絲織,布就織不成,前段的絲織從此浪費,勞而無功。你學習知識必須是持之以恆,有所提高,如果原地踏步,不求上進,將是半途而廢,一事無成”。孟子嚇一大跳,知錯就改,從此早晚勤奮學習,修養品德。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奇鬥勝,孟子不知道選擇哪一門學派適合自己。在這個節骨眼上,孟母卻有著她的堅決主張。她無視老莊的玄虛,不屑於揚朱的功利,對孔子的仁義之道都十分敬重。於是在孔門的再傳弟子之中,為孟子尋找啟蒙老師。孟子師從子思,苦讀五年,學業有成。青出於藍勝於藍,孟子得子思真傳,與子思形或思孟學派,與孔子相提並論稱之為孔孟之道,封為“亞聖”。
孟子後來的長大成人,孟母對他嚴厲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有一天孟子回家,看見妻子在房間未穿上衣,古時婦女的這種情況不合禮法。孟子稟告孟母要求去妻,孟母問明情況卻是嚴厲地責備孟子:“這不是你妻子的過錯,而是你自己的違禮,你妻子做工回來換衣服,你進房不提示,掩人不備,怎麼還怪罪妻子”。孟母當時就拒絕孟子去妻的想法,孟子也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接受了母親的批評與教育。
孟子曾想遠行推行他的政治思想主張,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巳高,無人照料。孟母看出了他的心事,勸說孟子“故年少知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深明大義,孟子深受感動,也就沒有什麼擔憂,隨後周遊列國,受到各國諸侯的以禮相待。
不幸的是,在孟子走向成功的時刻,孟母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無論民眾或官員,都在路邊設案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孟母為孟子傾盡畢生的心血,三遷擇鄰,斷機教子,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故事,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楷模和典範。培養下一代既要慈祥關愛,又要嚴厲的教育,二者缺一不可。 -
7 # Khy1厚德載物
孟母教子有方的故事,是中華民族的楷模,千百年來傳為佳話,嚴下出賢才,只有嚴下才能標榜出眾,如國學"三字經″"弟子規″在今天的社會仍然只得推廣學習,值得傳承孟母教子規訓,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促進社會文化風尚,使孩子從小養成習慣去愛學習,這樣才能使孩子德才兼備的成荘!
孟母三遷
教子有方
嚴下出賢
千古流芳
頌揚美德
勤儉持家
含辛茹苦
名垂千秋
-
8 # 使用者8843990524652
慈母都敗子。作為聰明的父母對待子女一定教育都會有的放矢,這樣才能培育出有人性的才子。孟子的成就是絕對離不開其偉大母親的嚴傳身教!
-
9 # 蘇秦平
孟母教子是民間故事,孟子從小父親去世,母親為了讓孟子有出息,有抱負,有理想參加三遷,如是現代肯定嚴厲了,但在古代的環境下孟母的做法是對的,她嚴厲的教育方式讓孟子從小知理,勤奮,努力,後來雲遊四海講學傳道,把他老師孔子的思想傳播天下,孟子是一個儒家思想的踐行者,他把孔子點點滴滴的文化傳於天下,對當時到現在人文科學有重大影響。
如果當初沒有孟母嚴厲的教育,沒有孟母懷天下的思想,也就不會成就一代聖人。
-
10 # 徐炳慶
謝謝邀請,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我父母從小對於我們的教育會舉一反三,言簡意賅,精準發力。自力更生,勤儉持家,寬厚待人,學有所成,等。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練毛筆字,修身養性。看古書典故出處。我初中只上過一年,後來幹過玉雕工人,柳編工人,農村中學代課老師。自己自學,78年全國統一恢復高考,考上南京大學。
-
11 # 聽濤浪湧
嚴父慈母。歷史介紹,孟子3歲父親便去世,因此,孟母也扮演了嚴父的角色。孟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被後世之人尊稱為“亞聖”,與孟母的嚴是分不開的。
-
12 # 尹勝南1976424
不嚴厲,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管理模式!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樸素真理!不打不成才!孩子是小樹,有了枝杈就得修剪!否則,如何能長成參天大樹!生孩子是天性。養孩子是本事!能生會養,才是一個做為父母應盡的義務!這樣,父母老了,兒女才會孝養!因為孩子們懂得父母養我小,我必養我父母老的做為一個文明人都懂的普遍道理!除非他不是人!不懂人語!父母愛子女,則為之計長遠!小時候嚴厲!長大之後!小孩孑們做了父母的時候,他們就知道了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情的道理!到時候,他們會淚流滿面,後悔他們當初的年少無知!後悔讓父母生氣不懂事而無法面對父母!父母在時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時人生只剩歸途![驚呆][驚呆][驚呆][驚呆][驚呆][驚呆][驚呆][暈][暈][暈][暈][暈][暈][暈][暈][暈]
-
13 # 杭州老根
現代社會和“狼爸”相對應的,自然是“虎媽”。根據詞條,大概指“恨子不成鋼,採用咒罵、威脅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自己為其量身定做的道路努力”一類女性。而且,在當代,此類女性不在少數。至於她們所供奉的榜樣,自然是孟子他媽。因此,孟母被標榜為古代最著名的“虎媽”,應該不為過。
孟母之所以留名千古,主要還是孟子。這孟子可是相當牛氣的人物,媒體認證大概是一代儒家宗師,歷史地位僅次於孔子如神一般存在的男人,或稱“亞聖”。孟子的人生為何能取得巨大的成功?除卻自身的努力和天賦,諸多史學研究者們還搬出了他媽的教育理論。於是就有了一個典故:孟母三遷。
這個典故非常出名,我們可以簡單概括一下:
孟子他媽年輕時就守了寡,和年幼的孟子住在墳地附近的房子。這樣的地段,肯定是不行的。門外成天敲鑼打鼓哭天喊地的,孟子自然靜心不下,也學了一些壞習慣。後來孟母一狠心,把房子套了現,在市區首付了一套房產,但在市場附近。可過了不久,孟母又不滿意了,這市場市儈氣畢竟太濃,按現代話講即插隊、吐痰、大聲喧譁者隨處可見。這肯定是不利於素質教育的,於是孟母又一狠心,索性再把房產賣了,在學校旁邊租了個小戶型。如是,才有了後來我們熟知的孟聖人。
有意思的是,孟母榜樣的力量,流轉今日,衍生出了諸多熱點名詞,如“擇校生”、“學區房”等,還間接推高了房價。不過,光搬家還是不夠,我們這位“虎媽”的言傳身教,或許才是孟子出人頭地的主要因素。這裡,又有了個典故,叫做“孟母斷機”。
經過大致是這樣:某日,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孟母考查兒子的家庭誦讀作業,孟子畢竟當時還是小屁孩,貪玩是難免,大概也支支吾吾背不全。這下,孟母發飆了,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看著一旁驚呆了的孟子,“虎媽”厲色道:“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罷,嗚咽地哭了。孟子很受觸動,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然,古代流芳後世的“虎媽”,絕不止孟母。譬如,岳母也可上榜。當然,這岳母可不是現代俗套稱呼裡的“丈母孃”,而是南宋大名鼎鼎的岳飛將軍的母親。她的故事也很出名,叫做“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時候,岳飛正直年輕氣盛之際。當時南宋的國際形勢比較糟糕,北面金國有事沒事老在騷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岳飛決定從軍,當然,岳母是支援的。但當時軍中風氣不太好,大家也都是領著軍餉混日子,打仗跟演大戲一樣,敲鑼打鼓很熱鬧,可真正金兵來了,倒是爭相跑路。怕岳飛在軍中染上壞風氣,岳母禱告了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代紋身技術本就粗糙,而且不太人道(宋代囚犯、逃兵有在臉上刺字的傳統),還得力求不掉色。想想,這得多疼啦,恐怕也只有這位“虎媽”才下得了狠手。
不過,儘管古時“虎媽”對孩子要求嚴苛,但母子之間的互動,表現更多的是溫情脈脈。其中最為溫馨而又傷感的,莫過於《說苑》裡的一個記載。記載的主人公,名叫韓伯俞。這位韓伯俞,家中有位“虎媽”。偶然有了小小的過失,“虎媽”即會杖責他,韓伯俞的姿勢,總也是跪著,好不怨言。從小到大,倒也一如既然。可終於有一天,“虎媽”又祭起“法器”,一通毒打,韓伯俞趴在地上,大哭起來。“虎媽”覺得奇怪,問道,我兒,從前打你,你是和顏悅色地受了,今日為何?韓伯俞道,從前兒有過失,母親打我,覺得很痛,曉得母親身體很康健,今日打我,母親的力量已不如前,曉得母親的精力已衰,恐怕後來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覺得悲傷著哭起來了。
綜上,不能單純從嚴厲出發,打是親、罵是愛,“虎媽”棍棒出孝子,看來,也是有道理。
-
14 # 財帝769
小孩子的識知未成熟之前,是需要規範的,對環境缺乏勉疫力,及易染色。所以心必須有模具進行規範,我們這一代能把孩子教育好您就成功了。
-
15 # 月光如水趙
在那個年代,孩子沒那麼多的見識和想法,比較好管,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都很單純,加上母親的正確導向,所以孩子絕對優秀,孟母在那個年代是適合那些做法的,而我們這個時代就不一定了
-
16 # 老頑童864415862631
“嚴是愛,松是害,不打不罵要學壞。”這句話是老人常說的一句話。父母對孩子嚴一點好,先苦後甜,對孩子將來的人生路有好處。孟母三遷做的對,對待孩子嚴點好。向孟母學習![贊][贊][贊][玫瑰][玫瑰][玫瑰]
-
17 # 痴漢512
有句俗話說:棒打出孝子,嬌疼慣養無義兒。我理解不是常用棍棒教育,但教子從嚴是必須的。孟子的成功,與孟母的嚴教有分不開的關係。事實勝於雄辯!
-
18 # 內江黃大姐
早在西漢時期,韓嬰著《韓詩外傳》中,就用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著《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著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著作《孟母贊》。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用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山東監察御史鍾化民在《祭孟母文》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己"。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形象,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諡,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範宜獻夫人"。
孟子(前372年至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
19 # 書香中華643
沒有孟母的嚴教能出英才嗎?歷史上大多數名人不是在家庭的嚴格教育下成才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出公卿。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歷代的先賢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為後人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成熟的經驗。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和國家,任何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嚴格的管理和制度約束,是成就不了任何事業的。
-
20 # 心雨霏霏
我贊成孟母的作法。學好要三年,學壞只要三天。俗話說近墨則黑。孟母的作法是值得我們後輩學習的,因為孟母經過三遷的言傳身教,才讓孟子後來成為後輩們所敬仰的一代儒學大家。自古慈母多敗家,多少血淋淋的範例在前,前車之見,有時愛兒就是害兒。雖然不提倡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父母溺愛下的孩子是絕對成不了孝子的。
回覆列表
孟母教子,嚴肅勵志!
是否過當,效果論之!
促子學成,教子為範!
千古亞聖,賢母造就!